



摘要 草地貪夜蛾是玉米作物上近年來流行的害蟲之一,對玉米產量安全影響較大。本研究采用高空測報燈、自動蟲情測報燈和性誘劑監測連續3年調查了皖北地區草地貪夜蛾的發生情況。結果表明,草地貪夜蛾在該地區不能安全越冬,其初期危害蟲源主要來自遷飛地。該地區草地貪夜蛾發生面積呈逐年下降趨勢,且首次發現時間越來越晚。草地貪夜蛾在該地區一年可發生不完全4代,該害蟲2代后世代重疊現象明顯,為害嚴重。通過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和農業防治等多種防治手段聯合可以更加高效地防治草地貪夜蛾,使其發生危害較小。通過密切監測成蟲遷入時間、遷入數量對實時防控草地貪夜蛾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 草地貪夜蛾;種群監測;發生規律;發生動態;綜合防治
中圖分類號 S433.4"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4)14-0091-05
DOI號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4.020
Occurrence regularity and control methods of Spodoptera frugiperda in
northern Anhui Province
WANG Zhaowei1" " LI Jinbu2" " WANG Yueying1" " MA Shufang3" " ZHU Dehui3" " YIN Maozhu1" " YU Tian3
ZHANG Qingsong4" " LIU Xingzhou1
(1Su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Suzhou 234000, China;
2Su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Suzhou 234000, China;
3Suzhou Plant Protection Station, Suzhou 234000, China;
4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Abstract Spodoptera frugiperda is one of the pest insects that have become prevalent in corn crops in recent years, posing a significant threat to the safety of corn yield. This study used skyradiosonde, automatic insect monitoring lamps, and sex pheromone traps to monitor the occurrence of Spodoptera frugiperda in the northern Anhui Province for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podoptera frugiperda couldnot overwinter safely in this region, and the initial pest source mainly comes from migratory sources. The occurrence area of Spodoptera frugiperda in this region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year by year, and the first detection time was getting later and later. Spodoptera frugiperda could had an incomplete 4 generations per year in this region, and the phenomenon of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was obvious after the second generation, causing severe damage. The combined use of physical, biological, chemical, and agricultural control methods can more effectively control Spodoptera frugiperda and minimize its harmful effects. Closely monitoring the immigration time and quantity of adults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real-tim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podoptera frugiperda.
Keywords Spodoptera frugiperda; population monitoring; occurrence patterns; occurrence dynamics; integrated control
草地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又稱秋黏蟲,具有較強的飛行能力和適應能力,是一種遷飛性害蟲,主要危害玉米、谷子、小麥和高粱等作物。目前已在多個國家發生為害,并且防控工作較棘手[1]。草地貪夜蛾在多個省份被發現[2]。已有研究中草地貪夜蛾常被分為“玉米型”和“水稻型”兩種類型,前者喜食玉米,后者喜食水稻和小麥[3],遷飛至中國的草地貪夜蛾經分子鑒定均為“玉米型”[4]。草地貪夜蛾從南部遷飛至黃淮海夏玉米生產區,已引發部分地區玉米蟲災。草地貪夜蛾主要通過遷飛方式活動,隨著氣溫升高,其遷徙范圍逐漸向北擴展[5]。
皖北地區玉米種植面積較大,草地貪夜蛾遷飛至此將威脅該地區玉米生產安全。目前,草地貪夜蛾在皖北地區的發生情況有待進一步明確。本研究于2019年開始在皖北地區進行該害蟲的普查,于2021年系統布置調查點進行田間系統調查。目的是明確草地貪夜蛾在研究區的發生面積和發生規律,尋找更加有效的防治手段,為該地區草地貪夜蛾的預測預報和科學防控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
在對安徽宿州地區草地貪夜蛾發生情況全面普查的基礎上,在蕭縣孫圩子鄉、靈璧虞姬鄉靈光村、泗縣大路口鄉和埇橋區灰古鎮秦圩村設置性誘劑監測點,在靈璧縣農業科學研究所增設高空測報燈監測點,在程莊鎮馮莊村增設自動蟲情測報燈監測點。
1.2 供試材料
1.2.1 品種及種植情況" 供試玉米品種為中科玉505和鄭單958。常年冬小麥與夏玉米輪作,種植密度約51 000株/hm2,于10月3日收獲。正常田間管理,未施用殺蟲劑。
1.2.2 儀器" 性誘劑誘捕器4臺(寧波紐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性誘芯主成分為順7-十二碳烯-1-醇乙酸酯);高空測報燈4臺(佳多科工貿有限責任公司生產,功率250 W);自動蟲情測報燈4臺(佳多科工貿有限責任公司生產,功率35 W)。
1.3 調查內容與方法
1.3.1 草地貪夜蛾發生規律調查" 于2019—2023年,對研究區草地貪夜蛾發生情況進行全面普查,了解該害蟲的發生規律。
1.3.2 草地貪夜蛾發生動態監測" (1)性誘監測。性誘劑誘捕器4臺設置于蕭縣孫圩子鄉、靈璧虞姬鄉靈光村、泗縣大路口鄉、埇橋區灰古鎮秦圩村4個監測點,誘捕器高度距離植株上方1.5 m,定期更換誘芯。每日收集蟲源,鑒定出草地貪夜蛾,分雌雄統計成蟲數量。
(2)高空測報燈誘監測。高空測報燈4臺分別設置于蕭縣孫圩子、靈璧縣農科所、泗縣大路口鄉、埇橋區灰古鎮秦圩村4個監測點,于夜晚(19:00—8:00)開燈監測。每日收集蟲源,鑒定出草地貪夜蛾,分雌雄統計成蟲數量。
(3)自動蟲情測報燈監測。自動蟲情測報燈4臺設置于蕭縣孫圩子鄉、靈璧縣農科所、程莊鎮馮莊村、埇橋區灰古鎮秦圩村4個監測點,于夜晚(19:00—8:00)開燈監測。每日收集蟲源,鑒定出草地貪夜蛾,分雌雄統計成蟲數量。
1.4 數據分析
采用Excel 2010軟件對試驗所得數據進行整理,并對研究區草地貪夜蛾普查數據作圖;采用GraphPad Prism 9.4.1軟件對自動蟲情測報燈監測、高空測報燈誘監測和自動蟲情測報燈監測數據作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草地貪夜蛾發生規律
2019年6月5日當年在碭山縣監測點誘捕到草地貪夜蛾成蟲。6月20日,在埇橋區桃園鎮桃源村玉米田監測點發現草地貪夜蛾幼蟲,之后在靈璧縣、泗縣、蕭縣陸續發現草地貪夜蛾田間為害情況。經統計,草地貪夜蛾在皖北地區18個鄉鎮點片發生,累計發生面積296.31 hm2,發生田塊全部開展藥劑防治。
2020年,當年草地貪夜蛾在皖北地區整體發生面積減少,主要為害晚播玉米田,累計發生面積144.33 hm2,累計防治面積263.33 hm2,發生田塊被害株率0.31%。
2021年8月9日在埇橋區付湖村發現草地貪夜蛾幼蟲,發生面積3.33 hm2,發生田塊被害株率0.30%,最高12.40%,平均蟲量0.25頭/100株。2021年皖北地區夏玉米累計發生面積12.67 hm2,早播小麥累計發生面積37.07 hm2,全年發生面積49.74 hm2。
2022年8月5日在埇橋區永鎮首次誘捕到草地貪夜蛾幼蟲,發生面積5.80 hm2,其他地區未見草地貪夜蛾為害田。根據幼蟲繁育所需積溫指標進行推算,2022年草地貪夜蛾遷入皖北地區的時間為7月19—21日。比2019年晚50 d,比2021年晚30 d,發生田塊被害株率0.30%,最高12.40%,平均蟲量0.25頭/100株,最高7.2頭/100株。全年發生面積28.00 hm2,防治面積44.00 hm2。
2023年8月11日在永鎮鎮張圩村、灰古鎮付湖村及夾溝鎮七里村晚播玉米田最早發現草地貪夜蛾為害,發生面積43.33 hm2,被害株率2.63%~19.20%,蟲量1.86~15.70頭/100株。
2019—2023年,草地貪夜蛾發生面積呈現逐年下降趨勢,說明皖北地區草地貪夜蛾的防治效果明顯(圖1)。
2.2 草地貪夜蛾發生動態
2.2.1 性誘劑監測" 通過對2021—2023年,4個性誘劑監測點數據整合分析,發現皖北地區發現草地貪夜蛾的時間較晚。從圖2可以看出,危害時間基本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近3年監測發現,草地貪夜蛾遷飛至皖北地區的時間越來越晚。草地貪夜蛾成蟲活動的監測結果與幼蟲田間危害面積動態基本吻合。
2.2.2 高空測報燈監測" 高空測報燈射程遠、覆蓋范圍廣,具有雨天不斷電,按時控制自動開關,控溫殺蟲烘干一體化等特點。通過2021—2023年持續監測,2021年9月11日,蕭縣觀測點單日誘蟲量達39頭,誘蟲量高峰期集中在9月11日至10月21日。其他月份誘蛾量基本為0(圖3)。因此,可以確定草地貪夜蛾在皖北地區不能安全越冬,其初期危害蟲源可能來自南方蟲源地。
2.2.3 自動蟲情測報燈監測" 通過對4個監測點數據整合分析,發現2023年草地貪夜蛾集中發生在9月末,9月28日達到峰值,后期誘捕量逐漸減少。通過2021—2023年持續監測發現,草地貪夜蛾在研究區一年可發生不完全4代,且2代后世代重疊現象較嚴重(圖4)。
3 防治方法
3.1 物理防治
通過利用性誘劑,高空測報燈和自動蟲情測報燈監測成蟲動態,有利于掌握草地貪夜蛾發生動態情況,并根據發生規律,制訂相應的應對方案。張磊等[4]、吳秋琳等[5]和Do等[6]研究發現,綠色對草地貪夜蛾具有良好的引誘效果,紅光和藍光引誘效果較差。由于草地貪夜蛾對光的趨性較弱,目前燈光誘集方法的敏感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7]。生產上,可根據草地貪夜蛾成蟲的誘集情況,預測其卵塊的高峰產期,然后人工進行田間卵塊摘除;幼蟲期進行人工捕捉;化蛹期深水灌溉;在農田或受影響區域布置帶有黏性物質的粘板,草地貪夜蛾在飛行時會被黏附在板上。通過以上措施可以達到減少種群數量的目的。
3.2 生物防治
通過自動蟲情測報燈監測得出草地貪夜蛾在每年的9月末蟲量達到高峰期,同時期的寄生性天敵和捕食性天敵資源相對豐富,利用天敵進行防治是安全有效的防治手段之一。例如,斯氏側溝繭蜂(Microplitis similis)能夠寄生草地貪夜蛾幼蟲,抑制其發育[8];龜紋瓢蟲(Cantheconidae furcellata)[9]、異星瓢蟲(Harmonia axyridis)[10]、叉角厲蝽(Antheconidae furcellata)[11]和雙斑青步甲幼蟲(Chlaenius bioculatus)[12]等昆蟲對草地貪夜蛾具有捕食作用,具備在生物防治中應用的潛力。
草地貪夜蛾的部分病原微生物,對草地貪夜蛾也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例如,使用含有蘇云金桿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的生物農藥可以有效防治草地貪夜蛾[13]。顆粒體病毒(Granulosis virus, GV)、多粒包埋核型多角體病毒(Spodoptera frugiperda multi-nucleo capsid nuclearpdyhedrovirus, SfMNPV)和草地貪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Spodoptera frugiperd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 SfMNPV)等均表現出對草地貪夜蛾良好的控制效果,且安全、無污染[14]。李晨雨等[15]研究表明,草地貪夜蛾體內存在許多關鍵功能基因,為生物防治提供了依據,利用RNA干擾(RNA interference,RNAi)和納米載體介導的RNAi技術可以有效地影響草地貪夜蛾的正常生長,是一種有效的綠色防控技術。
3.3 化學防治
王芹芹等[16]研究表明,草地貪夜蛾已經對氨基甲酸酯類農藥產生了抗性。趙勝園等[17]研究發現,有機磷類、擬除蟲菊酯類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已經無法有效地控制草地貪夜蛾,該害蟲對這三類常用藥劑已達到中等至高等抗性水平。目前,對草地貪夜蛾防治效果較好的單劑有35%氯蟲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劑,復方制劑包括6%阿維·氯苯酰懸浮劑、25%甲維·茚蟲威水分散粒劑和10%蟲螨腈懸浮劑等。施藥時注意藥劑配比,輪換使用藥劑防治,有利于延緩害蟲抗藥性產生。
3.4 農業防治
選擇抗蟲性品種進行種植,可在一定程度上減緩草地貪夜蛾入侵。同時,科學種植十分重要,適當利用當地資源,在適當時間澆水施肥,適度利用肥料和光熱資源,增加氮肥施入,提高作物抗蟲性[18]。收獲季節,草地貪夜蛾喜藏于周圍雜草中,及時清理雜草,可減少其生存空間,從而控制草地貪夜蛾發生數量[19]。
3.5 政策配套
加強害蟲管理相關防治條例建設,提供相應技術和資金支持,引導和幫助種植戶采取科學的防治措施。實際生產中,根據草地貪夜蛾發生規律,采用適宜的防治方法對草地貪夜蛾進行控制。同時注意防治方法得當,避免對周圍環境造成破壞。
4 結語
本研究于2019—2023年對皖北地區草地貪夜蛾發生情況進行全面普查,在此基礎上,于2021—2023年系統布置調查點進行田間系統調查。調查監測結果表明,草地貪夜蛾在皖北地區的發生時間逐漸推遲,通常在夏季玉米后期和早播小麥田地首次被觀察到。隨著對草地貪夜蛾的研究不斷深入,防治手段不斷豐富,形成了從南向北的阻隔帶,從而使皖北地區首次發現草地貪夜蛾的時間逐漸推遲。此外,皖北地區設置了大量的監測點和測報燈,草地貪夜蛾的發生面積呈逐年下降趨勢。皖北地區草地貪夜蛾的防治取得了一些成果,實踐中仍然面臨一些挑戰。目前草地貪夜蛾抗藥性有上升趨勢,增加了整體防治的難度。未來需進一步加強監測預警和防治技術研究,增強防治意識,加強害蟲管理相關防治條例建設,以應對草地貪夜蛾對農業的危害。
參考文獻
[1] EARLY R,GONZáLEZ-MORENO P,MURPHY S T,et al. Forecasting the global extent of invasion of the cereal pest Spodoptera frugiperda,the fall armyworm[J]. NeoBiota,2018,40:25-50.
[2] 姜玉英,劉杰,謝茂昌,等. 2019年我國草地貪夜蛾擴散為害規律觀測[J]. 植物保護,2019,45(6):10-19.
[3] DUMAS P,LEGEAI F,LEMAITRE C,et al. Spodoptera frugiperda (Lepidoptera:Noctuidae) host-plant variants:two host strains or two distinct species?[J]. Genetica,2015,143(3):305-316.
[4] 張磊,靳明輝,張丹丹,等. 入侵云南草地貪夜蛾的分子鑒定[J]. 植物保護,2019,45(2):19-24,56.
[5] 吳秋琳,姜玉英,胡高,等. 中國熱帶和南亞熱帶地區草地貪夜蛾春夏兩季遷飛軌跡的分析[J]. 植物保護,2019,45(3):1-9.
[6] DO NASCIMENTO I N,DE OLIVEIRA G M,DOS SANTOS DE SOUZA M,et al.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as luminous lure for adult Spodoptera Frugiperda (J. E. Smith,1797) (Lepidoptera:Noctuida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griculture international,2018,25(4):1-8.
[7] LIU Y J,ZHANG D D,YANG L Y,et al. Analysis of phototactic responses in Spodoptera frugiperda using Helicoverpa armigera as control[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21,20(3):821-828.
[8] 陳壯美,趙琳超,劉航,等. 斯氏側溝繭蜂對草地貪夜蛾幼蟲的寄生行為及寄生效應[J]. 植物保護,2019,45(5):71-74,90.
[9] 蔣駿,張熠玚,王文文,等. 龜紋瓢蟲對草地貪夜蛾卵和低齡幼蟲的捕食作用[J]. 植物保護,2020,46(3):188-193,219.
[10] 趙英杰,符成悅,李維薇,等. 異色瓢蟲幼蟲對草地貪夜蛾卵和低齡幼蟲的捕食作用[J]. 植物保護,2020,46(1):51-54,86.
[11] 唐敏,鄺昭瑯,李子園,等. 叉角厲蝽對草地貪夜蛾幼蟲的捕食功能反應[J]. 環境昆蟲學報,2019,41(5):979-985.
[12] 黃潮龍,湯印,何康來,等. 雙斑青步甲幼蟲對草地貪夜蛾幼蟲的捕食能力[J]. 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20,36(4):507-512.
[13] 李超峰. 蘇云金芽孢桿菌殺蟲活性的增效機制研究進展[J]. 生物技術進展,2018,8(1):14-20.
[14] 張海波,王風良,陳永明,等. 核型多角體病毒對玉米草地貪夜蛾的控制作用研究[J]. 植物保護,2020,46(2):254-260.
[15] 李晨雨,裴新國,張伊杰,等. RNAi技術在昆蟲防控研究中的應用和發展前景[J]. 現代農藥,2021,20(1):1-6.
[16] 王芹芹,崔麗,王立,等. 草地貪夜蛾對殺蟲劑的抗性研究進展[J]. 農藥學學報,2019,21(4):401-408.
[17] 趙勝園,孫小旭,張浩文,等. 常用化學殺蟲劑對草地貪夜蛾防效的室內測定[J]. 植物保護,2019,45(3):10-14,20.
[18] 李豐志,李凌燕. 玉米草地貪夜蛾的形態特征與危害特點[J]. 農家參謀,2021(21):52-53.
[19] 段鑾梅,楊林,龍向祥. 貴州錦屏縣草地貪夜蛾的發生動態與防治措施[J]. 植物醫生,2021,34(5):48-52.
(責任編輯:何 艷)
基金項目 安徽省重點研究與開發計劃項目“草地貪夜蛾區域監測預警與綠色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2022i01020027);宿州市重點領域攻關項目“農業重大害蟲草地貪夜蛾區域監測預警與綠色防控技術研究”(2021150)。
作者簡介 王朝偉(1993—),男,安徽蚌埠人,碩士,研究實習員,從事植物保護研究。
通信作者 劉興舟(1986—),男,山東臨沂人,碩士,副研究員,從事植物保護研究。
收稿日期 2024-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