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新農科建設背景下,現代農業發展對涉農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課程教學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本文以作物栽培學課程為研究對象,從思政元素、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體系4個方面對該課程教學現狀進行研究,并提出對應的優化改進建議,具體包括挖掘思政元素,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以及建立多元考核體系。目的在于為新農科背景下涉農高校作物栽培學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提供參考,提升新農科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 新農科;作物栽培學;田間實驗;作物群體
中圖分類號 G642.0;S-01"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4)14-0122-04
DOI號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4.026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rop Cultivation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onstruction
SUN Liying" " MA Yuchun
(School of Ecology and Applied Meteor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onstru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s, and curriculum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alent cultivation. Crop Cultivation course wa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was researched from four aspec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resource, assessment system, proposed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Specifically, it included explo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 updating teaching content,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 and establishing a diversified assessment system. The purpose w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of Crop Cultivation course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Key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rop Cultivation; field experiments; crop population
王從嚴[1]通過對新農科教育的內在機理及融合性發展路徑進行研究,認為推動農業發展和農科類人才培養十分必要,而農科類專業高等教育的發展面臨新方向和新挑戰。張艷等[2]對新農科建設驅動下農科類人才需求轉變與培養趨向進行研究,認為涉農高校應不斷優化育人體系,構建以培育新型人才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新體系,從而為農業高質量發展培養更多創新型、復合型和應用型人才。對農學人才的培養須適應新農科等的發展需求,對農學專業課程教學體系進行優化與升級,對此,已有相關學者進行了初步研究。楊錦忠等[3]以作物栽培學為例,探討了新農科背景下涉農類專業網絡課程的建設思路,認為在新農科背景下,該課程的教學目標需要向綜合型轉變,由知識本位升級至素養本位;左青松等[4]研究認為,在作物栽培學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與作物生長的時間需要進一步統一,應盡可能地把作物教學時間安排在作物生育期內。
本文以作物栽培學課程為研究對象,從思政元素、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體系4個方面對該課程教學現狀進行研究,并提出對應的優化改進建議,具體包括挖掘思政元素,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以及建立多元考核體系。目的在于為新農科背景下涉農高校作物栽培學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提供參考。
1 作物栽培學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1.1 思政元素方面
孫繼兵等[5]分析大型專業基礎課程中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點,通過重塑課程思政的融入內容,明確建設目標要求;通過建立課程思政素材庫與案例庫,實現教師率先思政,統一課程融合點。顧生浩等[6]研究認為,課程思政的教學目的是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政理論課的同向同行,實現協同育人。作物栽培學作為涉農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在教學過程中,對思政元素的重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升,思政有關的教學內容有待進一步豐富;在引入思政教學時,形式有待進一步生動、豐富,所選擇的素材需要進一步提升針對性;與農業相關的思政內容有待進一步補充,避免脫離作物栽培學的教學內容,進一步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申曉慧等[7]研究認為,部分學生對農學專業的認知度有待進一步提升,學農意愿有待進一步增強。因此,在專業課的課程思政教育中,培養學生的農學精神和“三農”情懷尤為重要。
1.2 教學內容方面
作物栽培學作為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必修課之一,開設目的是幫助學生掌握農業生產基本常識。當前,農業發展正處于轉型關鍵時期,需要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效融合,以培養復合型人才,適應新農科發展的需求。作物栽培學課程主要介紹農業知識,包括作物的生長發育特性,作物產量構成因子、產量形成及產量潛力,以及品質形成規律與調控;作物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作物的生態適應性,以及環境對作物生長的調節作用等。實踐中,該課程教學內容需要進一步突出時代特征,以進一步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如與可持續發展、糧食安全等熱門話題進行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農業的重要性與發展現狀。
1.3 教學方法方面
部分高校作物栽培學課程的教學方式以教師課堂講授(多媒體+板書形式)為主,多媒體的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教學信息化、網絡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升。作物栽培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在課程設置上有部分學時的實驗課,而實踐中實驗課可能只是進行簡單的室內觀察和分析實驗,相應的田間實習課程需要進一步補充和完善。農學的學習需要到田間地頭與大自然接觸,例如,在課堂上講解“作物群體與個體”內容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田間去實地觀察作物的群體與個體,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同時,理論知識教學與實踐操作的銜接有待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性有待進一步提升,以促使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1.4 考核體系方面
作物栽培學課程的考核主要包括理論和實驗兩個部分。理論考核主要采用期末考試的方式,實驗考核成績主要通過實驗報告來評定,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考核有待進一步增加,需要進一步為學生樹立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意識,鞏固其作物栽培學的相關知識,并進一步增強其服務涉農行業、投身農業一線的意愿。
2 作物栽培學課程教學改革實踐
2.1 挖掘思政元素
在涉農高校專業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將全面加強知農愛農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將課程思政教育融入課堂教學,貫穿人才培養的各環節,引導學生學農知農、愛農為農。在新農科建設進程中,尤其需要涉農高校培養一批既具有扎實農業知識又具備“三農”情懷的新型農業人才。
齊硯奎[8]對全課程育人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進行思考,參考該學者觀點,在講解作物栽培學課程中作物的生長與發育、作物生長與環境的關系等知識時,可以融入表示自然節律變化的二十四節氣內容,讓學生體會到悠久的農業文化和農耕文明的貢獻。在講解水稻的器官發育與建成內容時,融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跡,讓學生學習袁隆平不畏艱難、反復試驗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培養勇于創新的能力和面對挫折時的堅強意志力。
2.2 更新教學內容
2.2.1 突顯專業特色" 作物栽培學是農業科學中的一門應用學科,圍繞作物生長發育與產量形成的過程及其調控途徑等進行研究。教學內容包含具有一般規律性的理論知識和普遍適用性的技術要點。在講解一般規律性和普遍適用性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具體作物,如常見的水稻、小麥和油菜等,讓學生既能把握一般規律,又了解不同作物的特殊之處,以突顯專業特色。
2.2.2 拓展教學范圍" 近年來,部分地區極端天氣頻發,生態環境面臨一定的調整,這對作物栽培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從以單產高為單目標向高產、高效、生態和安全等多目標協同轉變。在新農科建設下,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可持續發展和糧食安全等方面的知識。將作物栽培學與糧食安全相結合,如講解確保糧食生產,不僅要穩定糧食播種面積,還要通過技術創新、生產管理改善等方式來提高糧食單產等內容,并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以小組討論等方式探討“如何合理施肥,既能保證作物的產量,又不污染環境”等問題,鼓勵學生提供具有創新性的解決方案等。
2.3 改進教學方法
2.3.1 激發學生學習潛能" 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作物栽培學的教學方法也需要與時俱進。王向東[9]研究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積極應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充分借鑒和運用線上課堂、線上教學等教學方法,優化學習流程,提高教學效率。郝鳳等[10]研究認為,教師可以制作短小精煉的教學視頻,將其作為在線教學資源上傳至在線學習平臺,并布置線上作業,讓學生通過線上學習完成作業,并提出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通過以“引”代“講”提高教學質量;在線下課堂教學中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回答學生的疑問等。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2.3.2 拓展實踐教學資源" 農學的學習需要深入田間地頭,與土壤和作物實際接觸,尤其是作物栽培學課程的實踐性較強。曹宏等[11]對地方涉農高校作物栽培學課程教學改革進行實踐探索,提出了以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為核心,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多元實踐教學環節等措施,探索出了作物栽培學“1234實踐教學”模式。作物的整個生育期不僅受自身遺傳因素的影響,還受土壤、肥料、光照、溫度和水分等外界環境影響。如果僅在課堂上講解理論知識,會使得理論與實踐可能存在一定的脫節,不利于培養和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應搭建優質實踐教學平臺,讓學生在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后,到田間地頭觀察作物的整個生長過程,學生通過參與選種、播種、施肥、田間管理直至收獲等環節,在實踐中更好地鞏固和應用所學理論知識。在課堂上講解水稻的生育時期這一內容時,部分知識較為抽象,例如,水稻的生育時期可以劃分為出苗期、分蘗期、拔節期、孕穗期、抽穗期、開花期和成熟期,其中水稻分蘗的發生以及何時抽穗等都是比較抽象模糊的知識。講解作物的同伸關系時,禾谷類作物的主莖葉與分蘗呈N-3的同伸關系這一概念較為抽象、不易理解。因此,通過將課堂搬到田間地頭的方式,學生來到田里自己播種,觀察記錄作物的變化,有利于其理解與判斷不同生育時期以及作物器官之間的同伸關系。學生通過觀察作物的生長過程、病蟲害的發生規律以及土壤的變化情況等,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這種親身體驗實踐的學習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培養其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智慧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一個新興領域,在農業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孫蕾等[12]基于智慧農業基地開展涉農專業課程實驗教學,將基地分為糧食、蔬菜、經濟作物和中草藥4個片區,為相關學科教學提供實踐場所。為提高作物栽培學課程教學效果,建立了智慧農業示范基地的實踐教學平臺,讓學生通過基地的實際體驗,熟悉天(遙感)、空(無人機)、地(傳感器)、人(傳統經驗)和智慧農機一體的數據采集系統,提升其對農田進行全面、精準監測與管理等能力。在講解對作物進行優質、高產和高效的調控措施等知識時,可以借助智慧農業示范基地的監測系統,將不同調控措施下的作物長勢以及不同的生育階段進行生動呈現,通過教室講解與田間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來講解作物栽培調控技術,真正做到把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融合。通過實踐平臺,學生切身體會現代農業的發展情況,并掌握現代科學技術和對先進生產工具的使用,利用機械設備、自動化技術和智能化系統等來提高生產效率。
2.4 建立多元考核體系
建立與教學方法相匹配的多元考核體系。強化過程管理,重視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結合線上和線下考核方法,通過學習通等線上教學平臺,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完成情況等,并隨時將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反饋,計入考核成績,以提高其學習積極主動性。結合學生管理某種作物的整個生育期生長情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核,以提高其動手能力,鍛煉其解決實際生產中的問題等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培養技能型人才。
3 結語
在新農科建設背景下,為不斷提高涉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需要對相關課程教學進行改革。本文以作物栽培學為例,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厚植強農興農意識和愛農情懷;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使學生緊跟新農科發展步伐;大力拓展線上、線下(實踐)教學資源,使學生與時俱進,增強核心競爭力;建立多元考核體系,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來提高教學效果,培養更有競爭力的復合型農業人才。
綜上,本文以作物栽培學課程為研究對象,從思政元素、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體系4個方面對該課程教學現狀進行研究,并提出對應的優化改進建議,具體包括挖掘思政元素,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以及建立多元考核體系。目的在于為新農科背景下涉農高校作物栽培學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提供參考,提升新農科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從嚴. “新農科” 教育的內在機理及融合性發展路徑[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1):30-37.
[2] 張艷,王夢涵,張默,等. “新農科” 建設驅動下農科類人才需求轉變與培養趨向研究[J]. 現代教育管理,2020(11):8-13.
[3] 楊錦忠,高玉香,杜金哲,等. 新農科背景下涉農類專業網絡課程建設的思路:以“作物栽培學” 為例[J]. 高等農業教育,2021(1):37-42.
[4] 左青松,楊光,陳源. 新時期“作物栽培學” 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以揚州大學“作物栽培學” 為例[J]. 教育教學論壇,2022(40):78-81.
[5] 孫繼兵,尹宗毅,杜安,等. 大型專業基礎課程中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與解決路徑[J]. 高教學刊,2023,9(16):38-42.
[6] 顧生浩,溫維亮,盧憲菊,等. 作物智慧栽培學:信息-農藝-農機深度融合的新農科[J]. 農學學報,2023,13(2):67-76.
[7] 申曉慧,姜成,陳云風,等. 新農科背景下地方應用型高校農學專業《作物栽培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 現代農業研究,2022,28(12):68-72.
[8] 齊硯奎. 全課程育人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思考[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38(1):124-127.
[9] 王向東. 基于多問題學習的慕課體系及其潛在優勢[J]. 中國大學教學,2020(9):43-46.
[10] 郝鳳,于鐵峰,高凱. 牧草及飼料作物栽培學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與實施[J]. 智慧農業導刊,2024,4(3):157-160,164.
[11] 曹宏,馬生發,彭正凱,等. 新農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作物栽培學教學改革和實踐[J]. 隴東學院學報,2023,34(4):110-114.
[12] 孫蕾,王穎. 基于智慧農業基地的遺傳學實驗教學[J]. 中學生物學,2023,39(5):8-10.
(責任編輯:楊 歡)
基金項目 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課題(2023JSJG100);安徽省高等學校質量工程項目(2023sx206);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改研究課題(2023XYBJG04)。
作者簡介 孫麗英(1986—),女,山東威海人,博士,副教授,從事農學教學與科研工作。
收稿日期 202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