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盛夏,四川美術學院的畢業季展覽——“開放的六月”就如同一股藝術泉流,不僅浸潤了莘莘學子的心田,還滋養了大眾的審美與品位。拋開展覽,仔細觀察這座坐落于校園與鬧市之間、承載這場盛大展覽的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會發現其本身也是一件精美的公共藝術作品。
位于重慶大學城的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于2012 年動工,2015 年建成開館。作為重慶三大省級美術館之一,它依托四川美術學院的優勢資源,吸收、融合了“農田瓦舍”的自然人文風貌和川東民居院壩、天井的特點,再加上數十萬塊陶瓷、玻璃和鏡片鑲嵌而成的美術館外墻,一躍成為重慶“最洋氣”的網紅藝術打卡地標。
美術館的“前世今生”
作為中國西南地區面積最大的藝術展覽空間和核心學術研究場所,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的建立發展經歷了四十年的漫長歷程,而且是在四川美術學院黃桷坪校區美術館、重慶美術館和虎溪校區建設的分合糾葛之中逐漸形成的。
在20 世紀60 年代初期,四川美術學院就在重慶九龍坡區黃桷坪校區行政樓內設立陳列室,展廳面積僅100 余平方米。1984 年,四川美術學院在黃桷坪校區行政樓旁邊另建一棟獨立矮樓,建成并啟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陳列館”,主要用于收藏、展出美院師生創作的優秀藝術作品。
1996 年、1999 年,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陳列館先后更名為“四川美術學院美術博物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2000 年,為籌備四川美術學院建校六十周年慶祝展演,館舍在原址基礎上整改擴建,展場空間大為增加,形成了如今的黃桷坪校區美術館A館。次年底,黃桷坪校區美術館左翼B 館和收租院陳列館合并擴建,初步搭建好綜合美術館的大致風貌。2002年,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為承擔重慶直轄服務文化事業職能發展重任,掛牌“重慶美術館”。2013 年,伴隨重慶市國泰藝術中心落成,黃桷坪校區美術館改名為“重慶當代美術館”,是由A、B、C 三個館組合構建的藝術公共空間。
2005 年,四川美術學院虎溪校區動工,由時任校長的羅中立牽頭、副院長郝大鵬主持設計。2015 年10 月,作為四川美術學院虎溪校區最后完成的大型建筑,“羅中立美術館”正式落地并掛牌,后作為“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虎溪校區)”,免費對外開放至今。
在藝術糧倉里“詩意棲居”
當游客來到四川美術學院大門口,馬上就會被左邊五彩斑斕的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所吸引。美術館地處東南角坡地,東西兩端有7 米的高低差,西南兩面由學校的一條內部道路圍繞,相對靜謐自然;東北面則緊鄰熙街商業區,不失熱鬧喧囂。整棟建筑與周邊或靜或動的環境相得益彰,完美展現了“左手繁華,右手寧靜”。
這一切動靜結合的藝術呈現,主要得益于美術館首席設計者羅中立、郝大鵬的設計理念:突破傳統美術館與日常生活、觀眾保持一定距離感的刻板印象。他們認為,在當代高壓力、快節奏的生活中,美術館應該是承載當代精神內涵和傳播藝術文化的公共空間。
2013 年,四川美術學院虎溪校區設計成為“首屆國際公共藝術獎”亞洲地區唯一獲獎作品。其中,作為亮點的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的設計,贏得國內外專家的一致好評。這棟看上去不那么“循規蹈矩”的建筑體,其外形設計靈感來源于大學城隧道附近20 世紀50 年代建成的國家糧倉,寓意“藝術是人類精神食糧”。從功能出發,美術館的單元建筑形狀各異,毫無章法,但組合起來卻有一種飽滿的藝術感。
在羅中立、郝大鵬看來,“要用藝術家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將整個復雜的建筑群落視為一件巨大的公共藝術。具體而言,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建筑空間結構不同于均質的單一框架結構,而是在中間區域留出“天井”,四周由10 個異形建筑單體圍合式組合,構成總建筑面積達2.37 萬平方米的縱向建筑群。
這種單元聚合空間具有復雜的群落屬性。首先,左邊3 個單元體因地制宜,首尾相連,在處理坡地差時借鑒了川東民居建造的“筑臺”形式,抬升西邊2 個端頭單元體,并且空中鳥瞰頂部建構了方C 型。其次,右邊7 個單元體相對獨立,使得整個圍合呈院壩式,并朝左邊建筑群聚合。這也符合川東民居建筑根據日照和空間走向而靈活變化的特點。
在這10 個建筑單體設計中,還采用了穿插的梯、巷和連接的廊橋,使其更加具備傳統川東民居的肌理和格局。置身在建筑內部,會發現院、壩、梯、巷都在其中有所體現,局部也采用了斗拱、雕梁畫棟等元素,同時又進行了當代空間重構,并與現代建筑的簡約線條相結合,展現了一種獨特的傳統與現代融合之美。
建筑群中間的天井內,矗立著從周邊農村遷移而來的三個石門坊,以龍雕石板橋連接,極具縱深感;天井的南邊布滿了巖石和植物,賦予了建筑靈動的生機與活力。細致看天井的設計,不僅材料構造源自該地域原生態場地,呼應了場所文脈,且具有被歲月沖洗后的自然痕跡,室外自然空間和人工建筑體空間相映生輝,使得簡單的建筑外觀極為豐富。
設計師將該美術館作為“一個可持續的規劃架構、一種與山地共生的建筑、一幅和諧的田園美景、一份理想與詩意的堅守”。換言之,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的空間設計更像一件公共藝術作品,結合了川渝文化元素和當地原生態景觀元素,在社區重塑、地方重塑以及凝聚人的創造力方面實現了創新性的巨大突破。
會動的墻
除了空間設計上的別出心裁外,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大膽前衛的外墻設計,更是成為出片率超高的打卡之地。整個外墻墻面采取類似涂鴉的表現手法,由無數陶瓷碎片組成,圖案風格集合了羅中立自2000年以來的藝術創作:包羅萬象的題材、夸張變形的形體塑造、如夢境般的絢麗色彩,呈現恣肆、松弛的視覺奇觀。在外墻的空間界面設計上,又采用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以“分鏡頭”的形式展現,使游人獲得移步換景的審美體驗。
面對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如此龐大的建筑群體量,包含建筑、室內裝潢和設備,總耗資僅1 億出頭,郝大鵬回憶說,這在當時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先后考慮了紅磚、壘石、干掛石材等方案,但由于成本過高、施工技術難度大,或者效果不理想,最后都被一一否決。最終,郝大鵬偶然想起外國藝術家用啤酒瓶等材料設計墻面,為此他大受啟發,決定采用瓷片來鑲嵌墻面。
鎖定外墻材料后,郝大鵬立即帶著團隊去考察市場,發現沙坪壩區有無數規模較大的窯廠,但定制瓷片工期長、成本高。思忖良久,郝大鵬決意回收庫存陶瓷、瓷磚、玻璃和鏡片,拿回砸碎后按色彩分類。這一舉措不僅使得成本大減,且材料更為豐富。
主材的問題解決后,接著又出現了兩個新問題:一是如何選用將瓷片牢固粘貼在墻面上的粘合劑;二是瓷片之間的勾縫劑如何保持經年色彩飽滿。對此,設計團隊與涂料廠經過反復調試實驗后,最終才研制了合適的、用料便宜的材料。值得注意的是,在外立面的局部處理上,有些保留了瓷磚的原始紋樣,還有些則延續色彩鋪展到地面。這些在大體量建筑群下的設計小細節,也體現了材料的趣味和審美性。
假如從點、線、面的角度來欣賞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建筑群的外墻圖案,每塊瓷片可以視作“點”,通過疏密、聚散、連續、漸變、大小、重復和數量等變化構成生動的圖案,使整個氛圍顯得充滿生機。點移動的軌跡就產生“線”,由點到線,就是由靜入動。這些線又分為具象和抽象,前者用于描繪樹木、人物、動物等具象造型的輪廓線;后者或引導視線,或飽滿構圖,或烘托氛圍。例如,北立面大量傾斜的線條,就打破了空間的平衡性,產生向上運動的趨勢,賦予了視覺上的多樣性。
退遠看,所有的“線”組成了一幅幅圖案。再退遠一點,這些單獨的圖案竟連貫起來,形成了宛如動畫片的視覺效果。例如,從空中鳥瞰美術館,左邊相連的3 個單元頂部組成了一條猶如龍形的動物圖案;而相對分散的右邊7 個單元頂部形成了方向各異的花卉或昆蟲圖案。當瓷片組成的圖案隨著單元體空間的疊加而轉換,又類似鑲嵌畫般形成多元的視線錯覺,給了觀者更多思考、聯想的空間。
2021 年,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外立面泛光照明工程還獲得第十六屆中照照明獎工程設計獎二等獎。當夜幕降臨,精確布置的人工燈光灑在絢麗的瓷片外墻上時,光線變幻流動,熠熠生輝,更是猶如闖進了夢幻而神秘的童話世界。
“以人為本”的展廳
正如郝大鵬指出:“美術館內部空間的設計不需要故弄玄虛或是炫技,空間內正在發生的展覽、來往其中的人們才是主角。”
步入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其室內展廳設計與外墻構成極大反差:1.2萬平方米的展廳,由10 多個空間規格不同的展廳、影像播放廳、學術報告廳等組成,其中雖有高低錯落來呈現空間的豐富層次和設計趣味,但整個室內空間極其簡約。這主要是由于設計師踐行“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從而探索展廳空間內觀眾的情感化體驗。
與絕大多數地區或私立美術館相比,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依托于四川美術學院,擁有更高、更多的學術平臺和國內外院校資源。其展陳空間主要可分為常設館藏展區、《收租院》群雕鑄銅作品及文獻展和臨時展區,并且會周期性推出“羅中立獎學金展”“四川美術學院青年藝術家駐留計劃展”“重慶藝術大市場·開放的六月——四川美術學院畢業生作品展”“四川美術學院教師作品年展”等展覽,以保存、發展四川美術學院的學術傳統。
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不僅將人性化理念貫穿到展廳設計,強調展陳空間的審美體驗功能性,在展覽策劃上也力圖“以人為本”“開放多元”,從多維度、多視角追溯和梳理不同時期國內外藝術家創作及實驗的發展文脈,傳承強調西南地區藝術文脈,積極探索新藝術及其面向未來展示場所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