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訪者+ 胡倩
受訪者+ 段勝峰
段勝峰
中國美協工業設計藝委會副主任,四川美術學院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藝術設計與藝術設計教育方面的研究。設計作品《全地形突擊救援車》曾獲“第十一屆全國美術展覽”金獎、“首屆中國美術獎創作獎”金獎。
對話段勝峰
1. 最初在專業選擇上,您為什么會選擇學習交通工具設計,特別是應急裝備這一方向呢?
長時間以來,生產交通工具就是整個重慶的支柱產業之一。在我上學期間,重慶的摩托車生產、制造和銷售產業就是當時全中國規模最大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市場對摩托車的需求非常大,而四川美術學院(以下簡稱“川美”)最早的交通工具設計就是從摩托車設計開始的。
2003 年,四川美術學院的團隊和宗申摩托集團合作,共同成立了“摩托設計研究所”,地址就在川美黃桷坪校區。最初成立它,是為了順應產教融合。利用這個平臺,一方面讓老師和學生得到了鍛煉的機會,獲得實戰經驗,另一方面,川美是國內最早與摩托車企業共同成立研究所的高校之一,這次合作也開啟了川美交通工具的設計道路,包括后來參與的汽車相關設計,到今天設計智能智聯汽車、新能源汽車等等,交通工具專業就是這樣一路發展過來的。
關于應急裝備,是基于國家整個西部地區,以及重慶自身的工業制造基礎生長出來的設計方向。重慶有幾個特種車輛廠,比如鐵馬集團、迪馬汽車、金冠汽車等,還有非常多裝備企業,都是生產與應急裝備相關的產品、交通工具。國家這幾年對應急的需求也特別大,成立了專門的應急管理局,負責全中國的各種應急管理。類似西部地區,還有流域、海域的治理……這些都和應急救援緊密相關。
2. 畢業后,您為什么選擇留校從事工業設計相關的工作?當時國內的工業設計狀況是怎樣的?
我是1993 年畢業的,當時國內對工業設計的需求并不高,社會上與設計相關的工作幾乎都與廣告設計、平面設計,還有室內設計相關,工業設計還停留在萌芽階段。這與當時社會經濟、國力也有關系。1993 年,正值改革開放前半程,國內的工業產業主要以對外加工,轉出口為主,銷售到全國乃至世界。在今天,我們已經有華為、小米等無數企業獨立研發設計、制造、銷售,將市場擴大至國外去影響世界。但在幾十年前,我們缺少這樣的實力和機遇。與其順應市場選擇其他行業,我更愿意留在學校,還可以繼續從事一些與工業設計相關的工作。
3. 把概念設計落地,融入實際的工業創造創新中去,是工業設計的一大要求,也是一大難點。您覺得要做到這一點,高校需要付出怎樣的努力?
現在高校的整體教育方向,還是偏向于將研究和實踐相結合的人才培養路徑,把概念設計落地,也是目前教育部對高校提出的要求。
但仍然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的高校很難創造出一個非常優秀的、國際知名度高的品牌或者設計產品,推廣面向全社會。當然,高校并不是培養一批畢業就可以直接設計落地的學生,這不現實。高校要培養的是具備設計通識、設計能力和設計創意的學生。以這些能力作為基礎,等他們融入社會以后,再去適應個人所從事的更加細分的行業,從本行業的根本需求出發,設計自然就落地了。
現在社會上也有一些專業的工坊或企業,會邀請行業相關的導師、工程師,與我們的老師一起上課,目的就是為了讓理論概念能夠應用到設計上。設計是一個流程,一個從前端、中端到后端的整套流程,而設計教育與人才培養,正好處在這個流程的中間部分。
當下,我們也在嘗試做“全鏈路”的人才培養模式,旨在讓學生了解與設計相關的各個流程。比如,從方案策劃、生產制造到營銷管理都是怎樣的運作模式。但這不是要求學生掌握所有的專精技術,只需要他們了解這個流程,這樣做出來的設計才更容易落地。
4. 您的作品《全地形突擊救援車》曾獲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藝術設計金獎,能和我們闡述一下其最初的設想,到完成的設計理念嗎?
這個設計要追溯到2008 年。那一年汶川大地震,國民最關心的是救援問題。但在當時那種道路和氣候條件下,救護車根本開不進去,即便有的特殊工程車能進去,也沒有辦法救護傷者。錯過了黃金時間,就會失去很多救人的機會,這是很現實的問題,也是我們的痛點。我們團隊的幾個成員去汶川實地考察了兩次,思考有沒有可能把工程車和救護車做一個整合,這就是設計最初的設想。
最終設計的這款突擊救援車基本上實現了我們團隊構想,既能越障開路,又具有救護功能,同時還可以打開很多可容納約百個傷員的充氣帳篷,作為臨時急救的醫院。雖然它只是一個概念設計,但針對的是現實痛點,也是我們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
5.2016 年,川美與重慶大學合作設計出了世界上首臺融入“中國風”的月球車,其概念設計、造型設計等由您的團隊負責,比起專業的科研團隊,您認為您的團隊優勢在哪里?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實現了“月球車”載人登月的構想。中國準備登月方案征集的時候,我國部分團隊給出的月球車的設計方案,基本是以“阿波羅”為基礎做的參照,結果還是一個美國風格的月球車,不是我們自己的“車”?!鞍⒉_”登月的時間是20世紀60 年代,50 多年過去了,科技、理念、功能需求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如果我國的月球車載人登月,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都沒有再上去一個“阿波羅”的必要。
當下我們要設計研發的,是一個具備中國風格、中國方式、中國功能,以及向世界傳遞中國文化信息的月球車。這樣的車上月才有意義。最重要的是,我們團隊的設計理念堅持:這個車是為人服務,而不是人去駕駛車。比如在月球上,宇航員的很多動作不會很精準,一些操作就可以通過智能系統交給車去完成,等等。
說到優勢,其實藝術設計背景的設計師,在和國家重大項目的工程團隊合作的時候,往往都是修邊補角的美化角色。但這個項目具有特殊性,需要在理念上進行創新,而工程團隊往往更關注于某一個具體技術,比如對車輪、結構、操縱等方面的鉆研,對使用者需求、空間需求、文化需求,或者是形象需求的考量,需要藝術要素注入。我們的設計團隊在藝術創意上,在“一帶一路”中找到靈感,構想出了“天上絲綢之路”的概念,并且在文化元素、形態和色彩的建構上融入了中華優秀文化理念,在設計“車”的同時,也能夠體現中國概念、中國方案。
6. 去年,重慶獲評全球設計之都,工業設計在其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川美設計學院被認定為首批“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創新設計研究院”,那么請您談談重慶的發展與工業設計有何聯系?
工業設計在每一個階段的定義都不一樣。在最主流的工業2.0 時代,工業產品設計常常被稱作工業設計,這是狹義上工業設計的概念。今天在網上搜索,各種定義都有,基本上是以世界工業設計協會給的定義為準,即“工業設計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旨在通過產品、工具、設備、視覺傳達和服務的整體設計,改善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環境。它通過創新的產品形狀、功能、技術和美學屬性來提高產品的可用性、市場競爭力和環境可持續性”,這就強調了工業設計是技術和藝術、科技和人文等多學科的融合。
重慶的高質量發展一直離不開工業設計,可以說工業設計是重慶設計產業的核心引擎。小到一部手機,大到復雜的新能源汽車,甚至是鄉村振興、城市品質提升,都離不開工業設計的支撐。去年重慶被聯合國授予全球“設計之都”稱號,就是對重慶工業設計貢獻度的高度認可。
7. 作為一個教育領導者,可以與我們淺談當下川美的設計教育路優缺點嗎?未來您覺得川美還需要做一些什么,才能讓這條路走得更高更遠?
早年我們在做設計的時候,更多的是模仿、照搬西方的設計史和整個設計理論、方法,這一階段持續了二三十年。今天,我們國家其實有好多語境已經和西方不一樣了,比如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這是我們自己的特色,這方面的設計在西方的任何一本設計史和設計教程里面幾乎是找不到的。另外,重慶戰略腹地的概念在西方設計史上也找不到,包括中國西部這樣特殊的地域環境,這都要求我們的設計以民生實事為本,面向整個國家所需、地方所急。在這一方面,川美一直在不斷增強意識與實力。
8. 最后,請為我們第十四屆全國美展藝術設計展區送上一句寄語吧!
希望我們第十四屆全國美展藝術設計展區能夠成為最好的一次設計展覽,有更高質量的設計呈現在觀眾面前,向祖國匯報,向人民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