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單元作業是指依據一定的教學目標,以單元劃分為基礎進行整體規劃、執行、評價的作業集合。對于單元作業的設計與安排,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中的“題海戰術”,嘗試從作業內容、作業形式等多個方面創新突破,通過作業布置將單元教學和課堂成果檢驗有效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完成多樣化作業的過程中,提高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與記憶能力,不斷培養批判思維、表達力和創造力。以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的教學為例,探究初中歷史單元作業創新設計的新形式。
關鍵詞:初中歷史;單元作業;作業設計
單元作業是對課堂教學的縱向延伸。在當前教育環境下,傳統的作業模式已無法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教師作為歷史單元教學的引路人,需重新審視作業設計的理念與方法,在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課程目標設計及教學策略運用等因素的基礎上,為學生設計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單元作業,激發學生參與探究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從而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充分發揮學科育人實效。
一、單元作業創新設計的概念
單元作業通過系統化思維,聯系單元各個板塊中文本的主題,以此為基點,檢驗學生單元整體學習成果,是促進學生將個人感知積累逐漸轉化為學科素養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單元作業的創新設計中,教師需要充分考慮課程理念及對應的單元教學目標,以動態化、發展性的教學視野,密切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合理配置單元試題,科學選擇作業形式、手段、模式,帶給學生豐富而又立體的作業體驗,聚焦學生個人的可變性與可發展性。
二、單元作業創新設計的原則
(一)個性化原則
在完成單元作業的過程中,一些學生感覺壓力大、負擔重,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科多、作業量大,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興趣、學習風格、學習進度等有所不同,因此在面對同樣的作業時有不同表現。這要求教師因材施教,適當轉換單元作業創新設計的視角,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不同難度的作業,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發展的作業任務。教師要通過量身定制個性化作業,激發學生單元知識鞏固與探究的內驅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此提高學生完成單元作業的效率。
(二)綜合性原則
單元作業應緊密圍繞課程主題和教學目標,將各個知識點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能夠系統地掌握所學內容。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拓寬單元作業設計的視野,可以嘗試在其中融入多學科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以培養學生學科交叉和綜合實踐能力。同時,在綜合性單元作業的設計中,教師要綜合開放性探究類作業內容,豐富學生的作業體驗,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探索并創新,以此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反思問題的綜合能力,促使學生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
(三)反饋性原則
單元作業的創新設計最終要回歸單元教學結果檢測、核心素養培養檢驗的目標上。教師要關注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并給予針對性的評價和指導。在檢驗學生單元學習成果的同時,教師也要將其與自己前期預設的單元教學成效進行比對,改良、優化下一階段單元作業的創新設計,以此為學生提供動態化的學習體驗。教師除了要對作業設計進行反思,也要鼓勵學生對自己的作業進行評價[1],利用反饋性的作業設計,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改變自己,促進學生的自我提高與成長,全面提升作業實效。
(四)合作性原則
合作性也是教師進行單元作業創新設計需要關注的要素。教師要聚焦學科的育人功能,在幫助學生加深單元知識記憶理解的同時,注重對學生學科素養、實踐能力的培養。此外,教師可適當引入新穎的題型和場景,以激發學生的解題興趣。可以通過合作性、項目式、探究類單元作業的創新設計,幫助學生擴大認知范圍,培育核心素養,鼓勵學生在小組中交流學習靈感,進一步提高單元探究能力、思維創新以及發散的能力,增強合作意識,實現全面發展。
三、單元作業創新設計的策略
(一)關注層級訓練,夯實基礎知識
歷史作業是學生歷史學習過程中的關鍵一環,是對單元教學的有益補充。高中歷史教師要聚焦單元教學目標,合理評估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程度,有針對性地展開層級教學,為學生歷史單元的學習提供更加科學規范的階段性訓練計劃,更高效率地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知識,建構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具體來說,教師要立足學情,以生為本,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學生提供多種類型的作業,讓不同智能傾向的學生有多樣的作業選擇,以此夯實學生知識基礎,促進學生解決問題、知識應用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的單元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設計分層作業,為不同學情的學生提供不同層級的訓練,以此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安排層級訓練時,教師既要關注學生學習方面的不同層次,也要重視單元學習的不同階段。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引導性作業”“形成性作業”“診斷性作業”三大類別的單元作業。在單元學習之初,可讓學生通過“引導性作業”完成單元預習,聚焦“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的主題,借助書籍、網絡平臺等多種途徑獲取必要的預習資源,掌握單元學習的主要背景知識。在課堂教學階段,教師可以讓學生完成“形成性作業”,通過隨堂練習等幫助學生及時鞏固知識,在“教”的過程中嵌入“學”,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時間軸等多種思維工具,從背景、時間、經過、影響等角度整合所學的歷史知識,進而形成一個完整、連貫的知識體系。單元學習結束后的“診斷性作業”,重點在于考查學生對單元新知的掌握情況、運用情況。教師可以布置知識儲備類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單元學習水平有選擇地完成作業;或布置素養提升類作業,讓學生運用唯物史觀評價歷史,獲得啟發。三類作業對應不同的單元學習階段,其中包括為不同能力層級的學生提供不同的作業方案,讓學生在單元學習與單元作業環節不斷夯實基礎知識,提高學習能力[2]。
(二)聚焦學科融合,提升思維能力
對于初中歷史的學習,教師除了要聚焦單元歷史知識,還應該嘗試開展跨學科教育,通過將語文、地理等不同學科的知識技能整合起來,打破學生的思維壁壘,在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的同時,培養學生學科交叉、綜合應用的能力。跨學科作業是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發展的重要方法,是幫助學生遷移知識的重要手段。跨學科的單元作業設計,在聚焦歷史單元知識檢驗,完善學生知識體系建設的同時,可以發散學生的學習思維,引導學生通過多學科的視角觀察歷史,提升學生歷史解釋等素養。
例如,在“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單元作業的創新設計實踐中,教師就可以考慮把歷史學科的知識和學生所掌握、積累的地理知識、語文知識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完成單元復習作業的過程中,打開歷史知識學習的思路。首先,在該單元學習中,對于“紅軍長征”這一知識點,學生需要掌握紅軍長征的路線。這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收集、觀察紅軍長征的整體路線圖,嘗試抓住幾個關鍵地點,如貴州遵義、陜西吳起鎮、甘肅會寧等,引導學生嘗試自己動手繪制簡略版的“紅軍長征路線圖”;還可以讓學生根據個人基礎知識的記憶需求,在“遵義”的地圖節點旁邊標上“遵義會議”,在“吳起鎮”旁邊標上“中央紅軍與陜北紅軍順利會師”,在“會寧”旁邊標上“紅二和紅一方面軍順利會師”等提示語句。其次,應用地理知識,深化學生對相應知識的理解記憶,拓展學生學科思維。在臨摹教材提供的地圖時,教師可以提出“我國西南地區的地勢地貌如何?屬于什么氣候?農作物生長情況怎樣?”等問題。通過對地理知識的分析,學生對于紅軍長征的艱苦過程會有更深刻的體悟。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結合語文課堂上學習的《七律·長征》,從“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等詩句中體悟偉大的長征精神。跨學科的作業設計,加上教師對應情境下的問題引導,能啟發學生從多種角度復習歷史知識,有助于提升學生單元復習的效率,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這種單元作業實現了教育的多元化和個性化,能使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提升個人的核心素養[3]。
(三)情境創編,聚焦實踐應用
在創新設計單元作業時,教師不僅要關注作業的內容與形式,還要嘗試結合單元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真實學情,組織多樣化的教學活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作業氛圍,使學生獲得豐富立體的實踐體驗,在提升學生對歷史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實踐應用的能力。
以“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單元作業布置為例,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可以創造自主研學的綜合實踐情境,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活動方案,讓學生在具體的案例分析、實踐活動中提升思維能力,聚焦歷史知識的實踐性運用。首先,教師可以將單元標題“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作為本次研學的主題,要求學生思考主題內涵,為完成單元實踐性作業做好準備。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復習單元知識,了解研學主題中“合作”“對立”的含義和表現之后,開展系列特色活動。如教師可以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之間的關系變化為線索,舉辦關于“第一次國共合作為什么破裂?”“波濤暗涌中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行?”“風云多變的中國革命如何轉危為安?”的系列研討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與探究,為學生提供情境化的學習體驗。在研討會中,為了保證學生獲得創新性體驗,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寫作論述、演講辯論等多種方式,在情境活動的實踐中運用所積累的單元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反思問題,完成創新性作業。在研學活動的最后,為了鞏固學生在單元學習中的實踐成果,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從微觀或者宏觀的角度出發,選取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個話題,調查收集相應的史料,運用唯物史觀完成研學報告。這一環節能夠很好地讓學生在闡述收獲的過程中回顧單元研學的整個實踐情境,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以及應用歷史知識的能力。
結語
總而言之,單元作業是檢驗學生是否完成學習目標、達到預期學業水平的一種方式。其對于學生夯實學科知識基礎十分重要,同時對于學生培養核心價值素養也必不可少。教師需要在歷史作業設計方面不斷思考與深入實踐,促使學生在完善知識體系、拓展思維方式的同時,有效內化知識,形成歷史核心素養,朝著綜合性的方向發展,真正發揮單元作業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束曉冬,張魁.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初中歷史單元作業設計與評價:以三國兩晉南北朝為例[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23,51(3):219-224.
卜樹梅.初中歷史學科創新作業設計:以秦漢時期單元作業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22(4):42-43.
陶麗.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歷史跨學科作業設計與實踐[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3(2):27-29.
作者簡介:朱梓婷(1996—),女,江蘇省啟東市惠和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