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構成內容,公立醫院在人民健康保障和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對公立醫院的運營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這一背景下,公立醫院要持續完善財務內部控制管理,利用其在財務風險問題防范、內部審計監督強化、信息溝通機制完善等方面的優勢,為醫院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本文簡單闡述新醫改背景下公立醫院加強財務內部控制管理的積極意義,結合實際工作中面臨的問題提出優化的建議。
[關鍵詞]新醫改;公立醫院;財務內部控制管理;優化建議
[中圖分類號]F20 文獻標志碼:A
在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持續推進的大背景下,財務內部控制管理可以幫助公立醫院提高財務管理水平和運營管理效率,是醫院強化資源配置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解決當前所面臨的困境的有力措施。但是一些公立醫院在實施財務內部控制管理的過程中,在內控環境、控制活動、風險評估、信息溝通、審計監督方面存在各種問題,影響了財務內部控制優勢的發揮。基于此,針對新醫改背景下公立醫院加強財務內部控制管理的措施進行研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1 新醫改背景下加強財務內部控制管理的意義
1.1 防控財務風險
在新醫改背景下,公立醫院面臨的內外部環境更加復雜,風險類型更加多樣,如果缺少完善的風險評估和管理機制,必然會給醫院正常運營帶來嚴重的不利影響。通過對財務內部控制管理的加強,公立醫院可以將控制活動覆蓋到經濟事項的所有環節當中,對經濟活動進行事前規劃、事中控制、事后總結,對其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問題進行全面梳理和科學評估,制定出針對性的防范和處理措施,并利用審計監督機制,對員工行為進行規范,對活動開展進行監督,從而降低風險問題出現的概率,控制風險危害程度,為公立醫院職能的發揮提供保障[1]。
1.2 提高運營效率
許多公立醫院受到管理人員綜合素質、內部績效考核制度、員工思想觀念等因素的影響,存在管理混亂或者權責不明等問題,影響了醫院整體的運營管理效率。通過財務內部控制管理,公立醫院可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體系,明確各個部門的職責權限,持續優化信息溝通機制,加強財務和業務的溝通交流,從制度層面持續精簡業務工作流程,加快授權審批效率,在各個部門之間建立高效協同和互相監督的工作機制,使所有員工明確自身在醫院發展中的角色和定位,認真按照有關制度要求開展工作,從而提高醫院整體的運營效率,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
1.3 助力醫療衛生體制改革
新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從2009年開始以來,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為公立醫院帶來全新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對內部運營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管理模式已經無法滿足醫院高質量發展的實際需求。公立醫院要按照分級分層診療、醫療保險支付方式變革等要求,積極推進財務內部控制體系完善,對預算管理、收支管理、資產管理、會計核算等流程進行優化,強化內部信息溝通,完善風險評估機制,從而對員工行為進行約束,對工作流程進行規范,為新醫改向著更高層次發展提供助力,為醫療衛生事業蓬勃發展奠定基礎。
2 公立醫院財務內部控制管理存在的問題
2.1 財務內控環境待優化
許多公立醫院缺乏對財務控制管理的重視,沒有認識到財務內控在醫院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未能結合實際工作需求進行資源調配,財務內控制度不夠完善,沒有對員工進行針對性教育培訓,使得員工缺乏參與內控的積極性,影響了財務內控的執行力度。同時,醫院未能對各個部門在財務內控中的職責權限進行合理劃分,不同部門缺乏溝通交流,沒有嚴格落實不相容崗位分離和關鍵崗位輪崗制度,在財務內控中容易出現權責交叉或者責任推諉問題。
2.2 財務控制活動管理不到位
部分公立醫院未能將財務內控覆蓋到經濟事項的各個環節當中,無法對經濟活動開展流程進行管控,無法對員工行為進行約束,影響了各項工作的落實力度。比如:醫院預算編制過于隨意,預算執行流于形式,預算考核不夠科學;資金收支審核不夠嚴格,崗位設置不夠科學,存在越權審批或者超預算支出問題;醫院物資采購不夠規范,清查盤點不夠嚴格,資產處置不夠及時,容易出現資產閑置或者浪費問題。
2.3 財務風險評估控制效率低
一些公立醫院對于風險管理工作缺乏重視,沒有設立單獨的風險管理機構,未能對會計系統、組織結構、關鍵崗位等單位層面風險和采購風險、舞弊風險等業務風險進行全面梳理,采用的風險評估方法過于落后,制定出的防范措施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風險預警機制不夠科學,無法對風險進行防范和控制,容易給醫院帶來巨大損失。
2.4 財務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不足
公立醫院在推進財務內控管理的過程中,需要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建立科學完善的財務內控信息化管理系統,將其覆蓋到預算管理、成本管理、會計核算、報表編制等環節當中,強化財務內控效率和質量。但是,一些公立醫院對于財務內控信息化建設缺乏正確認識,而且由于受到思想觀念、技術條件、資源投入等方面的限制,建立的財務內控信息系統功能不夠全面,未能與其他系統進行有效對接,影響了數據信息的共享利用,無法為財務內控的開展提供支持。
2.5 財務內部控制評價監督有待加強
部分公立醫院內部審計監督機制不夠科學,沒有對內部控制實施的各個環節進行動態監控,無法對內控的有效性進行審計評估,無法結合發現的問題制定出針對性的處理措施,不利于醫院內控水平的提高。同時,部分公立醫院缺乏對外部監督力量的應用,缺少與第三方機構的合作,也未能按照有關規定進行內控信息的公示,無法利用外部監督力量幫助醫院進行內控體系的完善,影響了內控作用的發揮。
3 新醫改背景下財務內部控制管理的優化建議
3.1 優化財務內部控制環境
內控環境是財務內部控制順利實施的基礎,是各項工作高效落實的保障。首先,公立醫院領導層要加強對財務內部控制的重視,深入了解財務內控在醫院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從戰略角度對財務內控體系建設工作進行統籌規劃和組織協調,結合實際工作需求進行人力、物力、資金調配,為財務內控的實施提供支持。同時,公立醫院要對所有職工進行內部控制專項培訓,定期邀請財務內控領域專家到醫院舉辦講座,通過案例分析、理論講解等方法,強化職工的內控意識,激發他們參與財務內控的積極性,為內控工作的高效執行提供支撐[2]。其次,公立醫院要結合有關法律明確內控組織結構設置原則,設立專門的內部控制領導小組,負責對財務內部控制進行統籌安排和管理決策;設立內部監督機構,對內部控制實施過程進行監督。第三,公立醫院要積極學習其他優秀單位的成功經驗,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建立科學完善的財務內控制度,明確財務內控的內容、流程、范圍,使控制活動覆蓋經濟事項的所有環節,對業務活動流程進行規范,對員工行為進行約束,為財務內控的開展提供依據和指引。最后,公立醫院要結合財務內部控制實際需合理設置各個部門的職責權限,編制形成規范化的責任書,使各個部門明確自身在財務內控中的角色定位,并通過績效考核和激勵獎懲機制的應用,強化職工的責任意識,避免出現責任推諉或者管理混亂的問題,強化財務內控執行力度,在內部形成人人參與財務內控的良好氛圍。
3.2 加強財務控制活動管理
控制活動是財務內控的關鍵環節,對于公立醫院健康發展具有直接的影響,所以,公立醫院要建立完善的財務控制活動管理機制,使管理措施覆蓋經濟事項的各個環節。首先,加強預算管控。公立醫院要強化所有員工的預算管理意識,建立完善的預算管理制度,明確各個部門在預算管理中的職責權限,激發員工參與預算管理的積極性。在預算編制環節,公立醫院要加強業務和財務溝通,優化預算管理流程,靈活選擇預算編制方法,完善預算工作協調機制,編制出科學可行的預算方案;在預算執行環節,醫院要利用監督機制,對各個部門預算執行情況進行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抽查,通過分析機制,全面梳理實際執行與既定目標的偏差,制定出針對性的糾正措施,從而保證預算目標的實現[3]。其次,加強資金收支管控。公立醫院要完善資金收支崗位責任制度,實施歸口分類管理模式,科學選擇收入和支出執行方式,優化資金支出監管機制,明確資金審批流程,所有支出要在預算標準范圍內進行使用,避免出現越級審批或者資金超支問題。第三,加強資產管控。公立醫院要明確固定資產職責權限,實行不相容崗位分離制度,明確物資采購流程,加強采購監督,完善供應商選擇機制,保證物資采購質量的同時,控制成本費用支出。公立醫院要優化庫存管理制度,對內部資產進行定期清查和盤點,保證賬實的一致性。最后,醫院也要加強資產處置管控,由使用和管理部門填寫報廢單,獲得審批后由專業人員對清理開支和可回收殘值進行估算,按照規范化流程進行處置,避免出現資產流失問題。
3.3 強化財務風險評估控制
財務風險管理是財務內部控制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其他各項工作順利推進的基礎保障。首先,公立醫院要在內部進行財務風險專項培訓,積極進行財務內控有關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強化所有員工的財務風險管理意識,激發他們參與風險管理的積極性,使他們在日常工作中時刻防范風險問題,在內部形成良好的財務風險氛圍。其次,公立醫院要設立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任用具有較強專業水平和綜合能力的風險管理人員,持續優化內部風險管理制度,積極引入先進的風險管理手段,對運營管理各個環節的風險進行全面梳理,深入了解不同風險之間的關聯,采用風險清單法、流程圖法、財務報表分析法、訪談法、實地調查法等手段,對風險出現概率和影響程度進行科學評估,結合風險因素對內控目標的影響程度進行權重設計,得到客觀公正的評估結果,確定風險問題的等級[4]。
最后,公立醫院要結合財務風險等級制定出針對性的防范和處理措施,明確各個部門在風險管理中的職責,將風險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避免給醫院帶來巨大損失。比如:從單位層面來說,公立醫院要積極引入先進的會計核算系統,規范會計核算流程,嚴格落實不相容崗位分離制度;從業務層面來說,公立醫院要對預算管理、資金收支、資產管理等工作流程進行優化,從而降低風險出現概率。
3.4 推進財務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
公立醫院要順應時代發展趨勢,轉變管理理念和模式,以區塊鏈、大數據、信息技術為基礎,搭建信息化管理平臺,提高內部控制效率和質量。首先,區塊鏈數據中心。醫院要建立完善的區塊鏈數據中心,對各個科室和業務活動中形成的數據信息進行搜集,包括成本費用、費用報銷、員工薪資、稅務繳費等,將其分布式保存在數據庫中,實現對各類數據的專業化管理,便于各個部門進行調閱和查詢。比如:經營收支模塊負責對收支數據進行處理,避免出現財務造假問題;資產數據負責對固定資產采購、使用、分配、處置等信息進行處理;預算模塊負責對預算管理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票據模塊負責對業務活動中形成的票據憑證數據進行分析;采購模塊負責收集采購清單、規模、人員、時間等數據的收集。其次,數據清算服務器和技術資源服務器。清算服務器可以結合工作要求對業務活動中形成的數據進行定期加工和科學處理;技術資源服務器可以結合工作職責劃分進行數據應用權限的設置,將內部信息及時傳輸給終端,保證平臺數據的安全。最后,區塊鏈財務應用中心。該中心應當包括預算管理、資金管理、采購管理、資產管理等模塊,具有數據結果分析和信息存儲功能。比如,預算模塊可以對往年數據進行分析,制定出可行的預算目標和計劃;資金模塊可以結合預算模塊數據,科學分配內部資金,提高資金利用效率;采購模塊可以制定出合理的采購方案,為采購工作提供指導;資產模塊可以對財務數據進行全面分析,為資金管理提供支撐。
3.5 改進財務內部控制評價監督
公立醫院在實施財務內部控制的過程中,要對各個環節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和評價,為財務內控體系的完善提供依據。首先,公立醫院要成立專門的財務內控監督小組,在管理層和各個科室負責人討論研究以后,選擇具有較強專業能力和道德觀念的專業人員負責組織和管理,直接與醫院領導層對接,按照國家有關政策法規和醫院制度文件,采用正規方法和先進手段,對財務內部控制實施的各個環節進行動態監督和科學審計,推動監督工作向著常態化和任務化轉型,細化到不同層級和各個部門,對制度執行的有效性和工作流程的規范性進行檢查,編制形成規范化的審計監督報告。其次,公立醫院要積極引入外部監督力量,不但要加強與第三方審計機構的溝通合作,利用其獨立性和專業性優勢,對財務內控工作的結果進行檢查,對內部審計結果進行質量驗證,從而保證審計監督工作的規范性和有效性。最后,公立醫院要按照有關規定定期進行財務內控有關信息的公示,由醫院職工和社會公眾對醫院運營管理行為的合規性進行檢查,通過規范化的信息反饋渠道,全面識別醫院財務內控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制定出針對性的防范和處理措施,從而促進醫院財務內控水平的提高。
4 結語
當前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呈現出了迅猛發展的態勢,國家積極推進醫療體制改革,希望為人民群眾提供高質量的醫療衛生服務。在這一背景下,公立醫院要順應新醫改要求,優化財務內部控制環境,加強財務內控活動,強化財務風險評估,完善財務內控信息系統,改進財務內控監督評價,從而建立科學完善的財務內控體系,為醫院公共醫療衛生服務職能的發揮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趙奕聞. 新醫改背景下公立醫院財務共享中心構建探究——基于醫院集團化管理模式[J]. 商業觀察,2023(36):45-48.
[2]郭雁飛. 新醫改背景下公立醫院會計內部控制研究[J]. 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23(14):49-52.
[3]方泓. 新醫療改革背景下完善公立醫院內部控制的思考[J]. 財會學習,2023(36):164-166.
[4]戴世群,吳星佑,魏引煥,等. 新一輪醫改背景下的公立醫院財務管理思考研究[J]. 市場周刊·理論版,2022(2):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