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目的]數字經濟作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產生的新經濟形態,正推動我國經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而如何發揮數字經濟的賦能作用推動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已經成為當前數字經濟治理、共同富裕戰略優化的必然要求。數字經濟可以正向賦能共同富裕,通過提高社會生產率、縮小城鄉和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以及加快產業綠色轉型等方面來實現共同富裕。然而,在數字經濟賦能共同富裕的過程中同樣會存在負面效應,數字鴻溝強化、替代效應造成就業結構失衡、數字化過度帶來數據安全和享樂主義風險。在此基礎上,旨在進一步挖掘數字經濟賦能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與公平正義,加速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研究方法]通過分析數字經濟賦能共同富裕中的正面效應,發掘其中不容忽視的負面效應,開辟實現共同富裕的現實性實踐路徑。[研究結論]為了更好地發揮數字經濟生產力對于共同富裕發展的推動作用,需要推動數字經濟與共同富裕良性互動。倡導通過彌合數字發展鴻溝、完善就業保障體系、筑牢數字安全屏障三個方面持續發力,以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穩步實現。
關鍵詞:數字經濟;共同富裕;實踐路徑;數字鴻溝;數據
中圖分類號:F49;F1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4.07.06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新時代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也是中國人民長久以來的共同期盼。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1];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要把握共同富裕的總思路——“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盵2]。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共同富裕作為我國發展階段中的一個重要目標,而如何實現這一發展目標,是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當前,以大數據、大模型、云計算、云原生、區塊鏈、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為支持,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為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力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3]。完全不同于傳統經濟形態的數字經濟推動我們進入了信息時代。在全球數字經濟發展的浪潮中,我國數字經濟的規模也在迅速擴大?!吨袊鴶底纸洕l展報告》指出,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為50.2萬億元,同比增加4.68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0.3%,數字經濟占GDP比重高達41.5%,我國數字經濟總量規模增速已連續11年顯著高于我國GDP增速[4]。學術界從不同視角剖析了數字經濟助力實現共同富裕這一重要議題,探討了數字經濟賦能共同富裕的正面效應、負面效應與實踐路徑等,但以下問題仍有值得深入探討的空間:其一,在數字經賦能共同富裕的正面效應方面,當前研究多從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或穩定性增長等單一領域闡述數字經濟對共同富裕的積極效應,而在社會領域和生態領域中的積極作用仍有待深入研析。其二,在數字經濟賦能共同富裕的不足方面,學者們基于數字經濟的技術特性、發展邏輯等概括了共同富裕面臨的難點挑戰,而對貧富差距、就業結構、數據風險等方面亟待深入探究。數字經濟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一定將成為我國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
一、數字經濟賦能共同富裕的正面效應
(一)數字經濟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鞏固共同富裕物質基礎
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探索先進社會形態的偉大實踐,它的根本和前提就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所以實現共同富裕的第一個先決條件就是提高社會生產力。而對于這一目標,數字經濟能從不同的途徑作出貢獻。
首先,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為社會經濟增長注入了強勁的動能,對整體經濟的提振效應非常明顯。從全球經濟發展維度看,2022年全球經濟增速繼續放緩,經濟負增長的國家比比皆是,但全球的數字經濟卻實現了逆勢增長。從國內來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比上年增長28.4%,數字經濟規模50.2萬億元,總量居世界第二,成為拉動GDP增長的強勁動力。作為社會經濟的基礎性要素,數字經濟的地位得到有效鞏固。
其次,數字經濟能夠不斷提升企業、行業的創新能力,從而不斷拓展我國的經濟增長空間。數字經濟規模和質量同步快速提升加快了原有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步伐,企業主動增加創新成本投入,提高生產創新能力,推動了資本深化投資與融合,緩解了企業資金困境,擴大了企業規模。新一批數字技術企業涌入市場,在以自身企業發展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對原有老牌企業形成了競爭壓力,這種良性競爭推動了數字經濟整體規模和效益的提升。數字經濟通過企業主體的發展轉型推動了技術革新、市場變革,不斷挖掘出新的經濟增長潛能。
最后,數字經濟加快我國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步伐,“兩化”的協同發展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5]。其中產業數字化指的是將傳統的產業轉向數字化經濟的過程。在產業數字化中,企業通過引入各種信息化技術和數字化工具,將傳統的生產過程、業務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進行數字化,使其生產、供應鏈、客戶關系等環節都能夠實現數字化管理和自動化操作。通過產業數字化,企業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產品質量,并能夠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數字產業涵蓋了各種與數字技術相關的行業,如互聯網、電子商務、軟件開發、網絡安全等。這些產業以數字技術為基礎,運用互聯網和通信技術,提供各種數字化產品和服務,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和商機。
(二)數字經濟能縮小城鄉和地區的發展差距,鞏固共同富裕社會基礎
城鄉、區域發展的差距,是影響社會公平正義的突出問題,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一個最大難題。資源短缺、基礎設施落后是城鄉以及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經濟落后的主要原因。而數字經濟具有信息化普惠的優勢和特點,推動數字經濟向縱深發展,能夠為國內經濟欠發達地區及其人民提供全新的歷史發展機遇。
首先,數字經濟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優化資源分配。鄉村和落后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勞動力外流顯著,無法很好地與內部經濟循環相結合,造成了大量的勞動力外流,從而導致區域發展的滯后。而數字經濟具有改善這種狀況的巨大潛力。一方面,數字經濟具有共享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欠發達地區的信息閉塞。例如互聯網平臺打破了貿易時間和空間的約束,降低了跨區域生產和談判的成本,從而降低了對行業集聚程度的需求,越來越多的公司將工廠建在了鄉村和偏僻的地方,給地方帶來了人才、技術和資本,這對于推動地方的經濟發展無疑很有幫助[6]。另一方面,數字技術能夠使企業更加靈活地篩選海量數據,這大大提高了經濟要素在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間的配置效率。
其次,數字經濟有利于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推進新型基礎設施模式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政府日益增加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我們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已經有所成就。同時,近些年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偏遠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也在日益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向欠發達地區延伸的步伐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在欠發達地區的覆蓋范圍繼續擴大。
最后,數字經濟有利于推進區域合作,打破地區分割和壟斷。數字經濟可以通過推動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改善產業結構、分配結構進而提高欠發達地區的就業規模和經濟發展水平。這可以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助力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促進更加公平的財富分配。
(三)數字經濟能加快產業綠色轉型,鞏固共同富裕生態基礎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環節,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鮮明特色。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必須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首先,數字經濟有利于促進技術創新。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數字技術,可以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云計算技術為企業提供了靈活、高效和可擴展的計算資源,企業不再需要大量投資硬件設備,可以通過云服務快速獲取所需的計算能力,降低IT成本。通過數據挖掘和分析,企業可以洞察市場趨勢,精準定位目標用戶。從機器學習到自然語言處理,人工智能可以幫助企業實現自動化決策、智能推薦、語音識別等功能,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用戶體驗。
其次,數字經濟有利于推動綠色發展。運用數字監測技術,通過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統,可以實現對能源的精確控制和優化利用,從而減少能源消耗和排放;可以實時監測制造企業的污染排放、垃圾處理和回收資源情況,對企業綠色指數進行評估,提高自然資源市場的透明度,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資源浪費的程度,為產業綠色轉型提供技術支持;還可以幫助企業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從而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
最后,數字經濟有利于拓展市場空間。對于傳統產業來說,市場空間往往受到地域、渠道等因素的限制,而互聯網等新興渠道的興起為傳統產業提供了重要的轉型方向。傳統產業可以利用大數據打破地域限制,拓展更廣闊的市場空間。例如,企業不僅可以通過在線平臺展示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和合作伙伴,還可以獲得具有實效性和功能性的營銷手段和工具,如社交媒體、搜索引擎優化等,它們能幫助企業更好地推廣品牌和擴大市場影響力。
二、數字經濟賦能共同富裕的負面效應
(一)數字鴻溝加大貧富差距
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不同主體對數字資源的獲取和信息技術的掌握嚴重失衡,形成“數字鴻溝”,出現諸如“數字貧民”“數字富民”等分野,加大貧富差距。
在國家層面上,發展中國家之間以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在當前的全球數字化進程中均存在著顯著的數字鴻溝現象。首先,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數字鴻溝,即所謂的“南南鴻溝”,正在逐步擴大。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數字鴻溝,即“南北鴻溝”,也日益凸顯。從發達國家的視角來看,它們已經基本跨越了基本階段的障礙,網絡基礎設施完善,互聯網普及率居高不下。反觀部分發展中國家,它們仍然深受物理基礎設施薄弱的限制,這些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技術發展,導致它們面臨數字貧困以及被數字世界邊緣化的風險。
在城鄉層面上,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信息、技術、資源等要素越來越多地集中在城市地區,使得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拉大。特別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智能手機已經非常普遍,現在大眾可以通過網絡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但也有一些人被排斥在網絡之外,而這些人主要是那些年老且文化基礎薄弱的農村留守人員。他們大多適應性較差,在數字設施服務面前屢屢受挫。與此同時,快節奏的時代容易忽視老年人的差異化需求,導致“銀發鴻溝”。
在群體層面上,不同的群體在數字技術運用和數字信息認知等方面存在差異。不同群體因其教育背景、職業領域和生活經驗的差異,對數字技術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呈現出顯著的異質性。這種異質性不僅影響了他們在數字經濟中的參與度,也直接影響了他們的就業和收入水平。具備數字技能和知識的群體更容易適應數字化時代的需求,從而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和更高的收入水平,而缺乏數字技能和知識的群體則可能面臨就業困難和收入水平下降的問題。
(二)數字經濟的替代效應造成就業結構性失衡
數字經濟發展會對傳統制造業等領域的就業造成替代效應。一方面,數字化、自動化技術的應用會替代部分傳統崗位,尤其是中低技能要求的崗位,使得這些崗位的就業機會減少。另一方面,數字經濟催生了大量新的就業崗位和靈活就業方式,尤其是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缺口較大。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低技能的勞動者在就業領域中的機會逐漸減少,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和挑戰,這可能會導致就業的結構性失衡。
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具備便利性和可操縱性,會對部分簡單的傳統崗位產生替代作用,可能導致中低技能者出現“結構性失業”。一方面,隨著“機器換人”進程不斷推進,我國已經連續10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7],這些智能化生產方式的出現會替代低技能勞動者的勞動,使其難以在數字經濟時代找到合適的就業崗位,例如在2021年至2023年間,某知名汽車制造商通過引入先進的機器人技術,減少了約30%的生產線工人,節省了大量的勞動力成本;另一方面,隨著服務業比重的提高,一些高端服務業比如數字金融和保險等領域的收入要遠高于餐飲和零售等傳統服務業部門,即使低技能勞動者能夠在低技術門檻的服務行業就業,但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也會持續擴大,并且這些低技能勞動者還會由于選擇余地少和議價能力弱而難以改善自身的就業狀況,導致“結構性失業”問題的持續存在甚至不斷惡化。
數字化發展對傳統制造業產生替代效應的同時,也會創造和分化出更多的就業機會,例如,云原生、大模型、虛擬現實、數字孿生、量子計算等領域成為新的就業熱點,向勞動群眾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2019年以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先后發布了4批共56種新職業[8],這些崗位既包括傳統職業在數字經濟時代的再創新,如無人機駕駛員等,又包括數字經濟新業態催生的全新崗位,如數據分析師、數字孿生技術員等。然而這些新興的就業崗位大多與數字經濟相關,更傾向于吸引知識階層的人才,對中低技能勞動者的有效就業作用并不明顯。
總體看,數字經濟的替代效應顯著,尤其是在取代勞動技能需求較低的就業崗位方面。隨著數字經濟的持續發展,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這會推動勞動力向更高技能的結構調整;就業結構總體優化升級了,但低技能就業者如何得到有效保護,如何采取配套措施避免其失去勞動收入,從而實現經濟和就業的良性循環,是政府應該考慮的問題[9]。
(三)過度數字化導致數據安全和享樂主義風險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個人信息和數據被大量收集、處理和使用。而數字化就意味著大量數據的產生和流動,這其中涉及個人隱私、商業機密和國家安全等敏感信息,如果沒有足夠的安全保障措施,這些數據很容易被黑客攻擊、惡意軟件感染或者內部人員泄露,導致數據泄露、損壞或者被非法利用,這不僅會對個人造成財產和精神損失,也會對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造成威脅。
數字經濟通過技術創新和生產方式變革大大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并使得越來越多的社會大眾從枯燥乏味的簡單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讓人們得以更加注重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方面數字技術為勞動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性和即時性,使得他們可以隨時隨地地工作、交流和娛樂,但這種便利性可能導致勞動者過度依賴數字技術,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數字世界中,忽視了現實生活中的需求和價值。另一方面,數字經濟帶來了海量的數字內容,包括社交媒體、在線視頻、游戲等。這些內容往往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滿足了勞動者的各種需求和喜好。然而,過度沉浸在數字內容中可能導致享樂主義的傾向,使勞動者忽視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在這種情況下,“低頭族”和“游戲族”等成為社會普遍現象[10],與此同時,數字勞動者更容易追求奢靡物質生活,陷入消費主義陷阱。
三、推動數字經濟與共同富裕良性互動的實踐路徑
(一)彌合數字發展鴻溝,助力全民共享發展紅利
盡管數字經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企業間、城鄉間、人群間依然存在著不容忽視的數字鴻溝。因此,必須要加大數字平臺監管,杜絕平臺壟斷,同時要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加強勞動者的數字技能培訓,更好地適應數字經濟發展。
首先,加大數字平臺監管,杜絕平臺壟斷。由于數字平臺以創新技術為發展基礎,所以相比較于傳統行業,數字平臺的壟斷更容易破壞市場競爭平衡。為了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一方面要強化有關部門對數字平臺壟斷問題的監管力度,做好反壟斷工作。政府應設立專門的監管機構,負責數字平臺的反壟斷監管工作,對數字平臺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和分析,及時發現和糾正壟斷行為。另一方面就是在維護企業間的公平競爭秩序基礎上,積極鼓勵領頭企業發揮幫扶作用,幫助弱勢企業更好地獲取數字紅利,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同時,政府可以出臺相關政策,鼓勵領頭企業進行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和業務合作等方面的幫扶。
其次,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縮小城鄉差距。共同富裕是包括農村居民在內的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農村居民不富裕,就不可能實現共同富裕[11]。為此,一是要加快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農村特別是貧困偏遠地區在農業現代化方面還很薄弱,需要下很大功夫來為數字經濟與鄉村產業融合奠定基礎。二是要注重人才教育。一方面是注重農村農民自身的知識素質培養,挖掘可靠人才,提高教育水平。另一方面,政府也應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把大學、科研院所、專業機構等優秀人才引入到農村,阿里巴巴組織鄉村振興特派員下鄉就是一個很好的模式和方法。
最后,加強數字技能培訓,適應數字發展。政府和企業應加大對勞動者數字技能培訓的投入,為中低技能勞動者提供更多的學習和發展機會,例如翟東升等人的“未來起點收入”計劃“對于35歲以上的成年人,由政府在其一生中給予一次性的教育或技能培訓資助,幫助他們應對技術進步帶來的中年危機”[12]。同時,政府要加大數字化技能培訓的支持力度,通過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推動企、校、社人才培養機制改革,推動我國數字化人才隊伍體系建設,提高全社會的社會生產率,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13]。
(二)完善就業保障體系,維持就業結構均衡向好
隨著技術的進步,一些傳統的工作崗位可能會被自動化和機器人取代,而新的工作崗位又可能尚未形成,這可能導致一些人失去工作。同時,新的工作崗位又需要具備新的技能和知識的人才,這導致中低技能的勞動者就業困難,造成就業結構性失衡。對此,應當采取一些有針對性的措施。
首先,鼓勵就業轉型和新興行業的發展是重要的途徑。政府可以出臺相關政策,引導中低技能勞動者向數字經濟領域轉型,支持新興行業的發展。同時,加大對新興行業的資金投入和技術支持,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吸納更多的勞動者。
其次,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必要的措施。政府應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為中低技能勞動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醫療保障等,確保他們在數字經濟浪潮中不會陷入困境。這有助于緩解他們的后顧之憂,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和就業穩定性。政府不能讓人們被動適應數字技術的發展,而應當充分尊重公民自由選擇數字服務的權利,完善人機結合的治理模式,使政務服務更加人性化[14]。
再次,加強數字平臺監管也是緩解就業結構性失衡的重要手段。政府應加強對數字平臺的監管力度,防止平臺企業濫用市場優勢地位,保障市場的公平競爭。同時,應制定嚴格的反壟斷政策,防止數字經濟的過度集中和壟斷,為中小企業和創業者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機會。
最后,促進創新創業和企業家精神的培養也是解決就業結構性失衡的有效途徑。政府可以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創新創業和企業家精神的培養,為有志于從事數字經濟領域的創業者提供支持和服務。這有助于催生更多的數字經濟企業和項目,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經濟增長點。
(三)筑牢數字安全屏障,推動數字服務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
數據是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戰略資源和關鍵生產要素。海量數據資源正在“聚鏈成網”,如果其中某一節點風險暴露,那么該風險將會沿著數據網絡以指數級增長方式迅速放大并擴散,進而波及整個社會。一旦其關鍵數據泄露、被盜或者網絡系統遭到攻擊、破壞,將會極大影響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對國家經濟安全造成較大威脅。因此,需要建立全鏈條數據安全防線,推動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促進共同富裕筑牢底板,推動數字服務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
首先,法律規制。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法治既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和目標,又是共同富裕的制度動力和根本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引領和護航著共同富裕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15]。以數字經濟推動共同富裕的實現需要法治的保駕護航,通過制度的完善與執行來規范數字經濟市場,所以政府必須制定關于數字經濟規范的法律法規,對數字經濟法治進行一個系統、全面的引導和規范,給予指導性意見,面對挑戰和破壞底線的違法行為,應給予嚴厲打擊。
其次,道德約束。在數字科技革命浪潮下政府、企業和教育機構應加強數字道德的宣傳和教育。要培養公民對信息安全的道德感意識,讓公民了解到數字經濟給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存在著誘惑和隱患,例如個人數據泄露和隱私侵犯,包括姓名、地址、電話號碼、郵箱等,甚至包括個人喜好、消費習慣等敏感信息,若數據被不適當地利用或泄漏,將構成對個人隱私的侵犯。另外,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數字技術進行欺詐、傳播惡意軟件、進行網絡攻擊等行為,不僅會造成個人損失、形成網絡犯罪,還會對個人隱私和網絡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最后,技術支持。在數字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政府務必保持與時俱進,迅速、高效地應對數字市場中出現的新模式和新問題。不僅如此,政府還需要革新傳統的監管理念,將創新理念融入市場監管中,以實現更高效、更人性化的監管。同時,還需要提高監管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以更好地應對數字經濟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 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
[2] 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3-8.
[3]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年)[R/OL].(2022-07-08)[2024-06-05].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207 /P020220729609949023295.pdf.
[5] 馬費成,王文慧,孫玉姣,等.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協同發展中的數據價值實現[J/OL].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24(4):4-15[2024-06-06].https://link.cnki.net/urlid/42.1812.G2.20240510.1747.002.
[6] 艾小青,高洪橋.數字經濟與共同富裕[J].閱江學刊,2022,14(6):148-158,172.
[7] 工業和信息化部.十五部門關于印發《“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EB/OL].(2021-12-21)[2024-06-0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2/28/content_5664988.htm.
[8] 胡擁軍,關樂寧.數字經濟的就業創造效應與就業替代效應探究[J].改革,2022(4):42-54.
[9] 夏杰長,劉誠.數字經濟賦能共同富裕:作用路徑與政策設計[J].經濟與管理研究,2021,42(9):3-13.
[10] 張軒語,楊柳新.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機制、困境與出路[J].理論探討,2023(6):149-154.
[11] 曾國安,王琳鴻,蘇詩琴.實現共同富裕應著力處理好十個重要問題[J].江西社會科學,2023,43(10):32-41,206-207.
[12] 翟東升,王雪瑩,黃文政,等.未來起點收入:共同富裕時代的新型再分配方案初探[J].文化縱橫,2022(5):112-123,159.
[13] 冉昊.數字政府與共同富裕的邏輯關系、挑戰及其應對[J].河南社會科學,2024,32(3):41-48.
[14] 汪連杰.新時代數字經濟賦能共同富裕的理論邏輯、關鍵問題與路徑選擇[J/OL].蘭州學刊,2024(7):1-13[2024-06-06].https://link.cnki.net/urlid/62.1015.C.20240530.1054.005.
[15] 石佑啟,李坤朋.論新時代實現共同富裕的法治保障[J].學術研究,2024(4):57-66,177.
The Double Effect and Practical Pathways of Digital Economy Enabling
Common Prosperity
Yang" Qing" " Bao" Xiaoya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Marxism, Hubei, Wuhan, 430220)
Abstract: [Research purpose] Digital economy, as a new economic form following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industrial economy, is driving China’s economy into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For the current digital economy governance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strategy, how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nabling role of the digital economy to promote the achievement of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Digital economy can positively empower common wealth, and realize common wealth by increasing social productivity, narrowing the gap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and accelerating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es. However, there are also negative effects in the process of digital economy empowering common wealth, such as the reinforcement of the digital divide, the substitution effect causing the imbalance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the risk of data security and hedonism brought by excessive digitization. On this basis, it aim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practical pathways of digital economy empowering common wealth, promote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fairness and justice, and accelera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common wealth. [Research method] By analyzing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he digital economy empowering common wealth and discovering the negative effects that cannot be ignored, we will open up realistic practical pathways to achieve common wealth. [Research conclusion] Therefore,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role of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digital economy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n prosperity,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digital economy and common prosperity. It is advocated that sustained efforts should be made in three areas, namely, bridging the digital development gap, improving the employment security system, and building a firm digital security barrier, so tha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can contribute to the steady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Key words: digital economy; common prosperity; practical pathways; digital divide; 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