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大概念是課程改革中提出的重要概念之一。單元教學是以單元為單位開展的教學活動。以大概念為核心進行單元教學,有助于學生概念體系的構建及核心素養的發展。文章基于對大概念的理解,結合“生物體的結構層次”單元的教學,探討厘清相關概念關系、創新知識展現形式、強化實驗探究技能、剖析經典教學案例、實施調查與交流活動的單元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生物學;大概念;單元教學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指出,大概念反映學科本質,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可以解釋較大范圍的生物學現象。以大概念為核心實施初中生物學單元教學,需要教師吃透大概念的內涵,聚焦大概念的內容構成,立足單元視角設計授課內容,采取高效的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率,強化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深度,實現單元教學及生物學核心素養培養目標。下面以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2單元“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的教學為例探討以大概念為核心的單元教學策略。
一、厘清相關概念關系
生物學教材中的概念是學生學習的基礎,通過一定的邏輯關系統整于一個大概念之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在指導學生記憶、理解單元中各個概念的基礎上,以《標準》中給出的大概念框架為指引,圍繞具體的對象厘清相關概念之間的關系。教師應該以單元為基本單位統整概念,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對比、聯想、提問等方式記憶概念,結合學生的經歷、熟悉的情境對概念作出解釋,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教師還要認真研讀《標準》,明確大概念、重要概念、次位概念的邏輯構成。《標準》中的大概念1“生物體具有一定的結構層次,能夠完成各項生命活動”(以下統稱“概念1”),包含“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生物體的各部分在結構上相互聯系,在功能上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各項生命活動”兩個重要概念。前者包含5個次位概念,后者包含3個次位概念。教師可以以此為基礎,圍繞動物細胞、植物細胞及相關功能和作用等羅列或解釋單元中的重要概念,清晰呈現相關概念的范圍及歸屬關系,提高學生對單元概念的整體性認知。
以“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這一重要概念為例,其次位概念涉及單細胞生物、多細胞生物、動物細胞、植物細胞等內容。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植物細胞”為對象,要求學生自主閱讀單元中的對應內容,并結合展示的顯微鏡下的植物細胞圖像,明確植物體主要由細胞構成的特點。進一步展示放大后的植物細胞圖像并提出問題:植物細胞有哪些結構?各結構有什么功能?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討論,可以知道植物細胞由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線粒體和細胞壁等結構構成,并認識到這些結構在維持細胞功能上扮演著不同的重要角色。隨后,教師要求學生歸納不同結構的功能,聯想各部分的形態及在細胞中的分布位置,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如此,基于對大概念、重要概念、次位概念關系的理解,以次位概念涉及的內容為突破口,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單元內容,牢記概念的同時,明晰概念之間的歸屬關系,構建起單元中各概念的網絡,提高單元教學效率。
二、創新知識展示形式
傳統的初中生物學教學以“節”為單位,以講授式教學為主,形式單一,趣味性不強。以大概念為核心的初中生物學單元教學,可以充分運用思維導圖、表格、微課等教學工具和技術創新單元知識展現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思維導圖能直觀展現大概念統領下的各種概念,借助線條、標注等可以體現出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幫助學生構建單元的結構化概念網絡。為此,教師應該突出單元教學重點,嘗試將文字描述轉化為對應的思維導圖,引導學生依據思維導圖展開對相關概念的學習、整理。借助表格提煉單元中的概念,便于學生進行縱橫向內容的對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因此,教師可以在單元教學中設計表格,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完善表格內容,實現對單元中概念的理解與掌握。而微課具有時間短、主題突出的優點,教師可以運用微課進行單元授課,在微課中利用視頻動態演示生命現象,增加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深度,高效完成單元教學目標。
例如,“生物體的各部分在結構上相互聯系,在功能上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各項生命活動”這一主要概念中包含“細胞能通過分裂和分化形成不同的組織”這一次位概念。“分裂”的概念是本單元的教學難點之一,原因在于“分裂”是個動態過程,即便人教版教材中給出了相關的文字描述,實驗觀察的標本也是不同細胞所處的分裂狀態,但是學生想象與理解的難度仍然較大。為此,教師可以借助微課動態展示細胞分裂的過程。視頻中放大展現一個細胞分裂的過程,清晰呈現細胞在不同分裂階段的形態(如圖1)。從微課展示的細胞分裂過程可以清晰看到:細胞中的染色體在分裂前已經加倍,分裂開始后整齊排列于細胞的中央,然后均等分裂到兩個細胞中。分裂后的細胞只是數量變多,形態并未發生變化。教師運用微課展示單元中的相關概念,不僅給學生帶來了直觀的視覺沖擊,還深化了學生對細胞分裂過程的理解,促進了單元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強化實驗探究技能
實驗探究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大概念的有效方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講解本單元中各實驗的理論知識、預留實驗操作機會和組織開展實驗探究活動等,強化學生的實驗探究技能和對大概念的理解深度。其中,講解實驗理論知識可以與學生互動、指導學生反思、做好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答疑,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實驗操作步驟,把握實驗細節。另外,教材中的實驗是提升學生實驗探究技能的關鍵。為此,教師應該緊跟單元實驗理論知識講解,給學生預留動手操作的機會,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的實驗經驗儲備和對實驗知識的理解,逐一完成單元中的實驗,分析、解決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當然,教師還應該根據單元教學實際拓展與延伸實驗內容,組織開展實驗探究活動,通過聯系生活實際設計新的實驗探究任務,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實驗,在合作中解析實驗原理,設計實驗步驟,把握實驗細節,進而對大概念的認識和理解提升到一個新高度,高效完成單元教學目標。
“細胞不同結構的功能各不相同,共同完成細胞的各項生命活動”是“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下的次位概念。在單元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這一概念,教師可以結合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和“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結構”實驗內容,為學生布置以下實驗探究任務:三人為一個實驗小組,選取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探究植物液泡的功能。該實驗由人教版教材中的實驗演化而來,學生既需要靈活遷移所學知識,又需要具備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在實驗探究活動開展之前,教師指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理解實驗原理,并聯系所學設計實驗步驟,展開實驗操作。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能夠了解到一定濃度的蔗糖溶液會使液泡失水,細胞質會與細胞壁發生分離。基于該原理,學生認識到在實驗探究過程中需要把握以下關鍵環節:配置一定濃度的蔗糖溶液、正確制作要觀察的標本、熟練使用顯微鏡,尤其要明確如何進行對照。通過實驗探究,學生觀察到滴加蔗糖溶液后的標本中,液泡出現了失水現象,細胞的細胞質與細胞壁分離。滴加清水一段時間后再次觀察,發現液泡吸水,細胞恢復到原來的狀態。由此得出液泡與細胞的失水、吸水有關,具有保持細胞膨脹狀態功能的結論。
四、剖析經典教學案例
案例講解是單元教學的重要環節,以大概念為核心剖析經典教學案例,既符合《標準》要義,又能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單元教學中,教師應該在大概念統領下完成經典教學案例的篩選、案例考查知識的溯源及解題的針對性指導。為此,教師應該立足單元視角,運用網絡篩選案例資源,對考查知識點、知識深度和解題思路等維度進行對比,選擇考查知識綜合、考查深度適中、解題思路新穎的案例,凸顯案例的“經典”特點。在明確習題考查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回歸教材,完成知識溯源,通過整理、提取教材知識,建立問題與答案之間的聯系,提高問題的針對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學案例中的問題有難有易。針對難度較大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預設問題支架給予學生指導,使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把握問題關鍵,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同時,教師要做好課堂觀察,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表現,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通過解題思路的糾偏使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思考。如此以大概念為統領進行單元教學,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案例的剖析,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獲得預期的單元教學效果。
“植物細胞具有不同于動物細胞的結構,如葉綠體和細胞壁”也是“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下的另一個的次位概念。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概念,明晰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的異同,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剖析以下案例。
題目" 觀察圖2,回答以下問題。
(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需要在載玻片的中央滴加 ____(填寫“清水”或“生理鹽水”),以維持細胞的正常形態。顯微鏡觀察到的圖像與圖2中的"____(填寫“甲”或“乙”)圖結構相似。
(2)制作洋蔥內表皮細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裝片均需要用____"染色。
(3)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中的遺傳物質為____,主要存在于圖中的"____(填圖中的序號)。
(4)甲、乙中都有的能量轉換器為____"。
該題目考查的知識點較為全面,包括動物細胞結構和植物細胞結構等,代表性強,不僅考查學生對本單元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大概念的理解,還考查學生靈活遷移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授課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認真閱讀題干,帶著問題回顧教材內容,并預留時間讓學生自主作答,在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累解題經驗,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對應的大概念。
五、實施調查與交流活動
《標準》中每個大概念之后的“學習活動建議”均提倡開展調查與交流活動。以大概念為核心的生物學單元教學中,教師應該定期圍繞單元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調查與交流活動,通過精心設計調查任務、鼓勵學生相互分享與交流、做好評估與點撥,強化學生對相關概念的認識與理解,引導學生關注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落實到單元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立足授課單元的概念與內容,設計與單元內容聯系緊密、難度適宜、方便學生實施的調查任務。另外,設計時還應該注意給調查任務實施質量的評估和交流提供依據,明確要求學生記錄調查的關鍵環節、經過和形成的調查結果。調查任務完成后,教師可以專門設計一節調查任務交流課,鼓勵學生相互分享調查經過、調查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和調查得出的結論等,并通過觀察與交流,了解學生之間的交流效果,從交流過程中新知識的獲取、交流深度等方面評估交流效果,積極捕捉學生在交流中的閃光點,肯定學生的良好表現。同時,教師還應該做好交流活動的點撥,引導學生不能只是將交流內容局限在得出的調查結論上,應該圍繞整個調查過程展開,借鑒其他學生的調查思路和調查技巧,不斷提高自身的調查水平。
例如,在以“概念1”為核心的“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的單元教學中,顯微鏡在細胞結構的觀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相關知識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標準》指出,可以開展收集有關顯微鏡技術發展的資料的調查與交流活動。基于此,教師可以布置調查任務:搜集、整理顯微鏡的相關資料,以表格的形式呈現顯微鏡的發展歷史,列出時間和主要的貢獻人物。同時,總結顯微鏡的分類、不同顯微鏡的優缺點與適合應用的領域。在規定的時間內,教師要做好學生調查情況的檢查,包括調查的思路、調查的步驟和調查獲得的成果等內容,并結合實際給予針對性點撥,使學生認識并及時彌補調查的不足,促進學生進一步完善調查活動。同時,教師要認識到交流活動能夠激活課堂,促進學生之間相互交流,使學生在調查與交流的過程中更為全面地了解顯微鏡的知識,認識到顯微鏡技術在推動社會技術變革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以及社會的發展反過來會為顯微鏡技術的進步提供支撐,逐漸形成對科學、技術、社會的深刻認識,激發其學習的內在動力。
綜上所述,以大概念為核心的初中生物學單元教學,需要在《標準》指引下明確區分大概念與傳統概念的異同,認識到開展單元教學符合生物學教材編排規律,對培養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此基礎上,結合《標準》明確各教學單元中的大概念,準確把握大概念的構成及內涵,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實施教學,促進課程目標的達成。
參考文獻:
[1]崔芳. 聚焦大概念下初中生物單元教學探究[J].華夏教師,2023(20):55-57.
[2]慕英,金彩玲,王毅. 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生物學大概念教學策略初探[J]. 寧夏教育,2023(5):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