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傳統木雕技藝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旨在探討這一古老藝術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與發展問題。首先,講述木雕的歷史背景及特色;其次,分析木雕的技法;再次,探討木雕的發展現狀;最后,提出解決現狀的建議和意見,包括工藝創新、培育新一代傳承人、拓展市場渠道等,以期實現傳統木雕技藝在現代社會中的持續繁榮。
[關 鍵 詞]木雕;木雕藝術;木雕傳承與發展
[中圖分類號]J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17-0018-03
文獻著錄格式:范力銘.傳統木雕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問題探討[J].天工,2024(17):18-20.
一、木雕的歷史背景及特色
(一)木雕的歷史背景
中國木雕的歷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浙江省余姚縣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的木雕魚,證明了至少在7 000多年前,我國先民已經開始嘗試在木材上進行雕刻,這標志著木雕藝術的初步形成。這一時期的木雕多為生活實用品或簡單裝飾,反映了早期人類對自然的觀察與模仿。秦漢時期,隨著國家統一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木雕工藝趨于成熟。這一時期的木雕作品不僅在技術上更加精致完美,而且在題材上更加廣泛,涵蓋了人物、動物、花卉等多種元素。秦始皇陵兵馬俑的木質戰車和馬匹雖未直接以木雕形式留存,但其模型的制作體現了當時高超的木工技術。漢代的木雕則更加注重線條的流暢與形態的生動,施彩木雕的出現標志著木雕藝術達到較高的藝術水平。唐代是中國工藝技術大放異彩的時期,木雕工藝在此時也達到新的高度。佛教的盛行促進了大量木雕佛像的創作,這些作品以造型凝練、線條清晰、刀法熟練而聞名,成為傳世之作。宋代木雕則更加注重細節與寫實,神仙、飛仙、動物等富有象征意義的題材廣受歡迎,反映了宋代社會的精神風貌和審美取向。明清兩代,木雕藝術進入全盛期,成為宮廷和民間共同喜愛的藝術形式。此時的木雕作品在題材上更加多樣化,生活風俗、神話故事成為主流,如“吉慶有余”“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寓意吉祥的圖案,深受民眾喜愛。東陽木雕、樂清黃楊木雕、廣東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龍眼木雕并稱為“中國四大木雕”,其各具地域特色,展示了中國木雕藝術的豐富多樣性。近現代,木雕藝術家在繼承前人豐富經驗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創新,擴充了題材范圍,更注重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服務,改進和提高了雕刻技術,創作出一大批內容切合實際、雕刻技藝高超的優秀作品,培養出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精湛技藝的藝術家。如今,精美的木雕藝術品已不再是皇家宮廷、官吏富豪賞玩的奢侈品,它逐漸被廣大人民群眾所認識、喜愛,成為尋常百姓生活的裝飾品。同時,木雕也在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木雕的特色
1.題材多樣
木雕在選材上較為嚴格,但后期出產的作品有著不同的樣式和題材。無論是人物、動物、花卉還是山水等,都能夠精細地刻畫出來。這種題材的多樣性使得木雕作品具有更強的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
2.技法精湛
木雕的雕刻技法多種多樣,包括圓雕、浮雕、透雕等。這些技法在木雕作品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使得木雕作品在造型、線條和刀法上更加精湛和完美。同時,木雕藝術家還不斷探索和創新技法,使得木雕藝術在傳承中不斷創新和發展。
3.地域特色鮮明
中國的木雕藝術流派眾多,每個流派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和特色。例如,樂清黃楊木雕以圓雕為主,選取黃楊為原材料,利用黃楊質地堅韌、硬度適中、色彩黃亮等特點進行雕刻;潮州金漆木雕則主要運用了浮雕、圓雕等多種雕刻技法,選取樟木為原材料進行雕刻,并在上面髹漆、貼金;大理劍川木雕以浮雕為主,選取紅木、西南樺等原材料進行雕刻,并涂飾天然植物漆和鑲嵌彩花大理石等。這些流派的地域特色使得木雕藝術在中國各地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和魅力。
4.實用與審美相結合
木雕作品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還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許多木雕作品被用于家具、建筑等領域,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木雕作品還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能夠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和心靈的愉悅。這種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特點使得木雕藝術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
二、木雕技法
木雕技法,作為一門古老而精湛的傳統藝術,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獨特的美學價值。它不僅是一種物質形態的創造,更是一種精神與情感的傳遞。木雕藝術家通過對木材質地的選取,結合精妙的構思與熟練的技巧,將一塊塊平凡的木頭轉化為令人贊嘆的藝術佳作。深入探討中國木雕技法,揭示其精髓與奧妙。
(一)基礎技法與原則
木雕技法的核心在于“雕”與“刻”,即通過削減材料,逐漸顯露出預設的形態與意境。這一過程遵循“由外向內”的原則,雕刻者需先從整體輪廓入手,逐步深入細節,每一步都需精準計算與謹慎操作。基礎技法包括但不限于平刀切削、圓刀打磨、斜刀雕刻等,每種刀法都有其特定的適用場景與效果。平刀適宜于大面積的平整切割;圓刀則能雕琢出柔和的曲線與細膩的紋理;斜刀在刻畫 深度與角度上表現得更出色。
(二)刀法的韻味與個性化
刀法如同畫家的筆觸,是藝術家個性與情感的直接體現。熟練的木雕家通過運用不同的刀法,賦予作品獨特的韻律與生命力。刀法的輕重緩急、深淺不一,能夠形成光滑與粗糙、凸起與凹陷的對比,從而增強作品的立體感與層次感。藝術家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個人刀法是其藝術語言的標志,不可復制,也難以模仿,它是技術與靈感、經驗與創意的完美融合。
(三)木材質感的利用
中國木雕特別注重對木材自然特性的尊重與利用,不同種類的木材,其紋理、色澤、硬度各異,為藝術家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例如,黃楊木質地細膩,適合精細雕刻;紫檀木色澤沉穩,適于創作大氣磅礴的作品。在雕刻過程中,藝術家會巧妙地保留或突出木材的自然紋理,使之成為作品的一部分,這種“順應自然”的理念,為木雕作品增添一份質樸與和諧。
(四)技藝與創意的結合
真正的木雕藝術不僅依賴于嫻熟的技法,更在于藝術家的創新思維與深刻的主題表達。優秀的木雕作品往往能夠突破形式的限制,通過形象的塑造與空間的處理,傳達深刻的文化意涵與哲學思考。這要求藝術家不僅要有扎實的基本功,還需具備廣博的知識、敏銳的感受力和深刻的洞察力,能夠將內心的情感與外界的感悟融入創作中。
(五)練習與悟性的重要性
中國木雕技法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的練習與不懈的探索。在無數次的嘗試與失敗中,藝術家不斷積累經驗,提升對刀與木之間微妙互動的感知力。同時,悟性也是成為一位杰出木雕師的關鍵。悟性是指藝術家對美的直覺、對材料的敏感度,以及在創作中隨機應變的能力。只有當技巧與悟性高度統一時,才能真正創作出技藝高超且富有靈魂的木雕藝術品。
三、木雕藝術的現狀
(一)創新之困:傳統路徑的局限
木雕藝術若拘泥于傳統的創作模式與思維框架,缺乏與時俱進的變革與創新,其發展之路難免遭遇瓶頸。維持原樣、不求突破,只會讓這一悠久的藝術形式逐漸失去光彩。
(二)生產模式的挑戰:小作坊與規模化之間的張力
當前,木雕工藝大多維系在家庭小作坊的生產方式上,依靠家族成員和親朋好友的緊密合作,尤其是面對大型工藝品的制作時,這種協作模式顯得尤為重要。然而,這種小規模、低效的生產鏈與現代工業的規模化生產形成了鮮明對比,如何在保持手工藝特色的同時實現產業升級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技藝傳承的困境:人才斷層與社會認知
行業內普遍認為,學習和掌握木雕技藝是一條漫長且艱辛的道路,“三年學徒,五年半足,七年掙錢,十年出師”是其真實寫照。加之對天賦的要求較高,使得許多人在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后仍難以達到頂尖水平,這極大地打擊了學習者的積極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教育觀念的轉變,愿意投身于這樣耗時長、回報慢的職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木雕技藝面臨嚴重的失傳危機。

(四)市場需求的波動:短期挑戰與未來展望
新興的文化創意產業及平臺化運營模式的興起,正深刻影響著傳統產業結構。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催生了線上線下并行的市場格局,其中線上市場展現出更強的勢頭,新的消費群體崛起,迫使木雕產業不得不尋求適應這一劇變的新路徑。面對這些挑戰,木雕從業者需積極應對,尋找創新點,拓寬市場渠道,提升技藝傳承的有效性,以期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重煥生機。
四、解決木雕藝術現狀的建議和意見
傳統工藝是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的鮮活體現,它承載著我們的文化價值觀、哲學智慧及實踐積累,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真正的傳承不是單純技法的接力,而是一場接力與超越并舉的旅程:在虔誠接受先輩技藝的同時,融入個人的理解、創意與時代精神,奮力推進其發展。一方面,創新體現在內容的新穎表達上——盡管雕刻技巧依舊遵循古法,如寫實技法的沿用,但其描繪的對象與情感卻深深根植于當代生活的土壤,反映我們的真實感觸,這無疑是對傳統的革新詮釋。另一方面,創新也源自形式與技術的革新,電動工具、新型砂紙等現代科技的應用,不僅為傳統工藝披上了新穎的外衣,也為現代主題的表達開辟了新路徑,創造出視覺沖擊力強、風格獨特、引人入勝的藝術作品。這些創新往往帶來新鮮、奇特乃至挑戰常規的直觀體驗。創新是藝術家在不懈探索與實踐中反復磨礪的結晶。
培養新一代木雕傳承人迫在眉睫。老一輩大師年歲漸長,亟須后繼者接過傳承的火炬,而這些接班人需是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不僅精于技藝,還應兼備文化素養、美學理解、現代管理與市場意識。通過校企合作創新學徒制度,聯合高等教育機構,構建產教一體化模式,確保技藝傳遞與市場需求的有效對接,既豐富學生的實踐機會,又提升從業者的理論水平,為木雕藝術注入持久活力。
當前市場環境雖然具有危機感,但這也是一個機遇。木雕藝術在注重創作量的同時更要重視質的提高,木雕行業發展應從“大”向“特”轉變,即從大規模、大批量、同質化,向區域化、特色化發展。比如產品要從單一的定位向多層級的市場訴求發展;不再一味強調利益最大化,而是強調和凸顯文化價值的最大化;方式上要從模仿轉向自主創新,向原創性、個性化發展,才有可能在未來被認可。
要注重結合當下的市場,具有藝術價值和生活價值的東西首先要為人所用,要調整好造與用之間的關系,尤其是需要思考新常態經濟條件下怎么調整產品的結構、調整供求之間的關系,尋找符合當今人們物質需求和審美需求的東西。但重視市場并不代表對藝術性的忽視,應繼續做真正具有社會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水準的高端藝術作品。
如何很好地應對互聯網+的大局勢也十分關鍵。隨著網絡化、智能化技術逐步滲透經濟領域,數字技術正在推動傳統產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木雕產業探索完善產業鏈和優化市場格局,以“互聯網+實體市場”為突破口建設新零售智慧紅木市場,打通線上線下紅木市場新零售渠道,有效推進木雕企業發展。
五、總結
在探索傳統木雕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問題時,我們首先回顧了木雕的歷史背景和獨特藝術特色,這為理解其在文化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礎。其次,我們介紹了木雕的技法,這些技法不僅體現了匠人的精湛技藝,也是藝術傳承的核心。針對木雕藝術在現代社會面臨的現狀,我們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建議和意見,以確保木雕這一傳統藝術形式在現代社會中得到保護與傳承,還能煥發新的活力,繼續在世界藝術之林中煥發光彩。
參考文獻:
[1]儲凱鋒.傳統木雕工藝中的技與藝[J].山東農
業工程學院學報,2019,36(7):164-168.
[2]郭賢彬.論東陽木雕藝術特色[J].課程教育研究,2014(9):247-248.
[3]高云博.學貴在恒 道在悟真[J].浙江工藝美術,
2010(8):43-44.
(編輯: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