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山西古代壁畫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探討將思政元素融入研究生“山西壁畫研究”課程的路徑與方法,通過深入挖掘壁畫的思政元素,實現對學生歷史文化素養、審美能力、思政意識、愛國情懷的培養。
[關 鍵 詞]山西壁畫研究;課程思政;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J50-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17-0075-03
文獻著錄格式:趙建中.“山西壁畫研究”課程思政的創新性探索[J].天工,2024(17):75-77.
基金項目:本文系太原科技大學研究生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山西壁畫研究”(項目編號:KC2022014)的成果。
山西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其中古代壁畫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歷史底蘊,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壁畫不僅記錄了古代社會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審美觀念,還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因此,將思政元素融入“山西壁畫研究”課程,對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文化素養、審美能力和思政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一、山西古代壁畫的研究價值
山西古代壁畫數量龐大、質量上乘,保存基本完好,由南到北主要分布在寺觀和墓室等古代建筑內壁上,其歷史之久、藝術之精,均為全國罕見。這些壁畫既有規整、細膩的工筆寫實,又有文人繪畫的筆墨意趣;既有色彩飽滿的裝飾風格,又有程式化的粉本模式,還融合了少數民族粗獷、瑰麗的藝術表現,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的壁畫藝術體系。山西古代壁畫的價值不僅體現在藝術層面,更在于其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這些壁畫是古代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對于研究古代歷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山西壁畫研究”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山西壁畫研究”課程是美術遺產研究方向的一門專業選修課程,也是在中國宗教美術史及中國壁畫史的基礎上,探索山西古代寺觀壁畫和墓室壁畫發生、發展的內在、外在原因,同時在歷史學、宗教學、建筑學、文化學、美術學、民俗學等視野下研究山西省各地區的壁畫藝術特色及文化內涵,并在此基礎上探討未來山西壁畫的發展趨勢,思考如何保護和修復山西現存的古代壁畫,為山西地方文化事業發展做出貢獻。
“山西壁畫研究”在研究生選修課程體系中處于專業基礎研究地位。相較于本科階段以基礎知識、壁畫材料、壁畫實踐臨摹為目標,研究生階段更側重于對山西壁畫的歷史發展線索以及壁畫所呈現的宗教信仰、民間信仰、地域文化等知識的掌握和研究探索。具體涉及山西寺觀、墓室壁畫的歷史呈現、壁畫風格、壁畫內容、壁畫技法、宗教人物布列、裝飾紋樣、壁畫功用等方面。
由于“山西壁畫研究”在山西美術遺產研究領域中,擁有獨特的視角和地域文化特色,在研究過程中既需要學生具有相對概括和抽象的發展觀,更需要掌握與專業活動領域密切相關的具體知識與文化特性,在了解本專業領域知識的同時,也能促進新知識的誕生,促進跨領域的專業學習和研究。
在當前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中,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已成為重要趨勢。山西古代壁畫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價值為思政課程提供了寶貴的資源。通過挖掘“山西壁畫研究”課程的思政元素,可以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時,壁畫中所蘊含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等思政元素,也為學生提供了思考和借鑒的素材,有助于培養他們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養。
三、“山西壁畫研究”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
(一)課程思政內容設置
本課程采用課堂講授與研究性教學相結合的方式,以學科專業面向社會現實的應用為導向,以專業方向定位的課題選擇為目標,以圖像解讀、田野考察為教學方法,通過問題導向的教學啟發和思維引導,運用活動體驗法、實驗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進行教學,達到課程內容理論性與應用性的有機結合。教學過程中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以實現知識交流雙向互動效益的最大化;注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以綜合素養和研究能力的提高為核心,使學生能夠獨立思考、獨立研究,創新創造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優化與強化。
在課程思政內容的設置上,充分體現了山西古代壁畫的特色和價值。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壁畫作品作為教學案例,對歷史背景、藝術風格、文化內涵等方面進行深入剖析。同時,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思考壁畫對當代社會的啟示和價值。此外,還結合實地考察、專題講座等形式,豐富課程思政內容,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通過實地參觀考察,深入了解和認識中國古代的傳統壁畫,親身體驗和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和觸動學生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熱愛和傳承,體悟和領略璀璨的民族文化藝術,繼承和弘揚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文化。
(二)教學方法創新
在教學方法上,注重創新與實踐。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組討論法、實地考察法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同時,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示壁畫的圖片和視頻資料,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壁畫的藝術魅力。通過互動式教學和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培養他們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把知識和技能有機結合,通過團隊活動和個人實踐,在集體的環境中獲得超乎尋常的體驗。
組織學生實地考察山西傳統壁畫內容,親身感受壁畫的歷史氛圍和文化底蘊。通過速寫掌握壁畫造型的規律和特征;通過對比區分不同時代壁畫造型的演變(現場講授);通過臨摹掌握古代壁畫技法的變遷;通過講解全方位了解地域文化對壁畫藝術的影響(在當地聘請學者、專家);通過查閱壁畫的文獻資料,了解山西壁畫的國際學術研究前沿動態和山西文物對世界各地博物館和美術機構的影響。
例如,在分析講述高平開化寺宋代壁畫時,從創作年代、壁畫布局、構圖、內容、色彩、造型和線條等方面重點分析該寺觀壁畫的美學內涵與藝術特征,強調我們不僅要學習、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還要保護好優秀傳統文化。
四、思政元素融入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在融入思政元素方面,深入挖掘壁畫中的思政元素,將其與課程內容相結合。通過分析壁畫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結合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引導學生將壁畫中的思政元素要點與現實生活相聯系,提高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第一,通過第一章“山西傳統壁畫概況”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山西傳統壁畫的發展源流和傳播途徑。挖掘、發現傳統民俗文化,梳理、提煉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和審美定位,使學生樹立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課堂上明確山西是個大博物館,自古被稱為“表里山河”,即西以黃河為界與陜西相望,東有太行山阻隔與河北相接,南有黃河、中條山、王屋山等作為自然的屏障與河南交界,是我國中原地區佛教、道教活動最發達的省份之一,因此佛教寺廟、道教宮觀等宗教建筑較多。自然地理的封閉性使之在人文地理、社會結構、歷史文化等方面形成自身獨特的區域特征。
第二,通過學習第二章“山西各歷史時期古代寺觀壁畫研究”,了解中國傳統壁畫的美學內涵與藝術特征,特別是中國古代文人畫家參與民間美術活動所帶來的巨大影響。
山西古代寺觀壁畫的遺存數量為全國之冠,時間上從唐至明清,均有留存,而且在年代分布上,有“遠少近多”的特點,即唐、五代、宋時期的佛寺壁畫遺存較少,金、元、明、清時期的佛寺壁畫遺存較多。山西現存唐、五代、宋的佛寺壁畫的總面積約為 640平方米,而金、元、明、清四個時期的佛寺壁畫總面積約為11 300平方米。這一“遠少近多”的特點恰好與我國古代石窟寺壁畫“遠多近少”的特點互補。中國現存石窟壁畫多為唐宋之前的遺存,元代以后伴隨著石窟開鑿之風漸趨衰落,石窟壁畫已不多見,而山西佛寺壁畫的遺存很好地予以銜接,使中國古代的佛教壁畫藝術呈現出前后相續的完整脈絡。且基本都是真跡,斷代容易,能夠填補中國繪畫史上早期繪畫圖像的缺失。
第三,通過第三章“古代壁畫傳承”內容的學習,了解山西古代壁畫畫家班子的傳承情況,特別是元代畫師朱好古和其門徒以及再傳弟子在山西境內所繪的一系列壁畫概況。了解中國古代藝術家的工匠精神,啟發學生思考畫師是以什么樣的心態去繪制這些精彩的壁畫的。
在講述巖山寺壁畫作者郭發的生平時,重點介紹中國古代藝術家的工匠精神,特別是中國古代藝術家遺存下來的內容豐富、筆法工細、色彩生動的壁畫藝術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啟發學生思考只有認真學習古代畫師不計名利的創作心態,才能創作出精彩的藝術作品。
第四,通過學習第四章“山西傳統壁畫的畫法研究”,獲得山西壁畫是宗教美術民俗化的佐證,為研究中國美術史、民俗文化史、建筑史、山水畫史、花鳥畫史等提供了可靠的實證資料。
在中國古代繪畫當中,線條具有多方面的藝術表現力,它的作用非常突出。壁畫的創作中,畫面中的物象都依靠線條來表現,且包含著畫家的主觀情感。畫家通過對自然的觀察并加以提取,對畫面進行構思和想象,最后體現出對物象的主觀把握和藝術加工,與物象的客觀原貌有一定距離。
例如,青龍寺元代壁畫在線條造型上傳承了唐宋水陸畫的優秀傳統,同永樂宮、興化寺壁畫一樣是吳道子的一脈傳承,屬于同一系統。線條造型渾圓厚重、明快暢達、爽利不滯,整體效果嚴謹生動。吳道子用線的最大特點是“莼菜描”。莼菜描是一種篆書筆法,中鋒線條,有粗細變化,但不懸殊,環繞溫潤,逆來順往,筆勢圓轉,遒勁有力,具有彈性,如同倔鐵。青龍寺壁畫線條通過轉折、穿插、疏密等各種變化體現了人物形象不同的精神面貌。
第五,通過第五章“山西優秀傳統壁畫文化”的學習,深入分析古代壁畫中體現的神話故事、優秀人物品德等內容,了解儒、釋、道愛親孝親、不忘先人恩澤的傳統觀念。
明代稷益廟是供奉后稷、伯益和大禹的廟堂,其中的壁畫描繪了官民朝圣、農夫耕作、鄉村生活、山川園林自然景色等,生活氣息濃厚??梢龑W生思考其中蘊含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讓學生在文獻中挖掘有關史料,與當下非遺傳承相結合,討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優勢,為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奠定良好的基礎。
五、研究成果與展望
通過“山西古代壁畫”課程思政的實踐,我們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首先,學生對山西古代壁畫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其次,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得到了提升;最后,學生的思政意識也得到了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得到了增強。然而,我們也意識到在研究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進一步探索的問題。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化對山西古代壁畫的研究,完善課程內容和方法,進一步發揮其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同時,我們也期待更多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加入這一研究領域中來,共同推動“山西古代壁畫”課程思政的發展和創新。
山西古代壁畫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通過深入挖掘壁畫的思政元素,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也可以實現思政教育與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為培養具有高尚品德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優秀人才貢獻綿薄之力。
(編輯: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