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全育人”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新理念,高校在開展網絡思政工作時必須始終堅持這一理念。而網絡思政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在開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高校網絡思政平臺不完善、思政工作者網絡技術薄弱、大學生網絡圈層化現象凸顯和學校網絡文化育人氛圍薄弱等。因此,本文從“三全育人”的視角出發,提出了一些高校網絡思政教育路徑和建議,希望為高校順利開展網絡思政教育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三全育人”;網絡思政;全方位;網絡技術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對教育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高等教育作為培養未來社會棟梁的重要陣地,其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傳統的思政教育方式已難以適應現代大學生的需求,尤其是在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因此,如何在“三全育人”的理念下,探索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徑,成為當前高等教育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全育人”強調在教育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師、學生、管理人員等各方的作用,將思政教育貫穿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實踐等各個環節,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育人格局[1]。在網絡環境下,這一理念更具現實意義和指導作用。因此,如何在網絡空間中對大學生有效開展思政教育,成為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三全育人”及網絡思政教育價值
(一)“三全育人”的概念及價值
“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其中,“全員育人”要求在教育過程中,不僅是教師,學校管理者、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等所有參與者都應積極承擔育人職責,共同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全程育人”強調教育應貫穿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從入學到畢業,甚至延伸到畢業后的人生發展。這要求教育者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為學生在不同階段提供適當的指導和幫助,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叭轿挥恕眲t是指教育應涵蓋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個方面,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這要求教育者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學習,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團隊協作精神、社會責任感等。在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就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培養學生的中心環節,把思政教育貫穿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叭恕苯逃砟畛浞煮w現了現代教育的人本主義思想,對于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2]。
(二)網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及價值
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交流思想、塑造價值觀的重要平臺。據CNNIC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到10.7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了76.4%,其中,年輕群體占據相當大的比例。所以,網絡空間是對大學生開展思政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陣地。網絡思政教育不僅是新時代高校育人的必然選擇,更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和使命感的重要途徑。在網絡新媒體時代,大學生作為“網絡原住民”,其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都受到了網絡環境的深刻影響。因此,高校開展網絡思政教育勢在必行,通過網絡思政教育更好地引導大學生養成正確的“三觀”。而且通過網絡平臺,教育者可以更加便捷地向學生傳遞正能量、弘揚主旋律,與學生進行實時互動和交流,及時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和需求。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自主學習和自我教育,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綜合能力。
二、“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問題分析
(一)高校網絡思政平臺不完善
高校的網絡思政教育應著重加強融合傳統的思政教育資源與新媒體網絡技術的優勢,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課內課外相協同的思政教育模式。然而,目前我國很多高校的網絡思政平臺建設成效不太理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首先,當前很多高校尚未建立起全面覆蓋、功能完善的網絡思政平臺。盡管一些高校已開始嘗試利用網絡平臺開展思政教育,但整體上仍顯得零散和不成體系。導致網絡思政教育的覆蓋面有限,無法滿足廣大學生的需求。同時,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和標準,各高校之間的網絡思政教育平臺缺乏互聯互通,無法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其次,高校網絡思政平臺在教育資源的整合和利用方面存在不足。一方面,現有的網絡思政教育資源分散在不同的部門和平臺中,難以形成合力;另一方面,這些資源的質量參差不齊,缺乏有效的篩選和整合機制。導致學生在使用網絡思政平臺時難以獲取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影響了教育效果的提升。最后,高校網絡思政平臺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管理機制。由于網絡空間的開放性和匿名性特點,一些不良信息和錯誤觀點容易在網絡平臺上傳播和擴散。然而,當前很多高校在網絡思政平臺的監督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缺乏有效的監管機制和手段,使得一些學生在使用網絡思政平臺時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和誤導,甚至產生價值觀上的混亂和迷茫。
(二)思政工作者網絡技術薄弱
由于網絡思政是一個新生事物,開展網絡思政不僅要求思政工作者具有扎實的思政教育專業技能,還要能夠熟練運用各種網絡媒介工具。然而,當前很多高校在構建這樣的網絡思政隊伍時面臨著多重困境。首先,我國一些高校本身就對大學生思政教育不夠重視,很多思政工作者面臨繁重的教學任務和學生事務性管理,難以抽出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開展網絡層面的思政教育[3]。這種資源分配的不均衡不僅限制了網絡思政教育的發展,也影響了思政工作者專業能力的提升。其次,高校中不乏優秀的思政教師,這些教師具有深厚的教學資歷和豐富的思政課堂教學經驗。然而,這些教師普遍年齡偏大,對新興的網絡技術的掌握與運用能力較為薄弱,互聯網思維相對缺乏。最后,網絡思政教育正處于發展階段,可借鑒和學習的經驗相對較少。部分思政工作者將網絡思政簡單地理解成思政教育的線上化,因此對網絡思政教育缺乏全面深入的認識,在開展網絡思政教育工作過程中難以向學生有效傳遞主流價值觀。同時,由于沒有形成完善的網絡育人體系,缺乏相應的理論指導和創新發現,使得網絡思政教育難以贏得學生的關注和支持。
(三)大學生網絡圈層化現象凸顯
網絡圈層化是指在網絡空間中,用戶基于共同的興趣、愛好、利益等形成的具有文化意涵的社群連接和文化實踐現象。這一現象表現為不同網絡群體內部意義生產的一致性以及圈子之間的文化隔膜甚至沖突,并具有社群連接、文化生產的參與性和文化的層級差異等特征。近年來,我國大學生網絡圈層化現象日益凸顯,大學生會在網絡空間中形成各具特色的社交圈層。而這種網絡現象會給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帶來一定的挑戰。一方面,不同圈層之間的信息隔閡和觀念差異可能導致不同圈層的大學生思維觀念和價值觀存在很大的差異,無形中增加了思政教育的難度。思政工作者需要關注不同圈層的動態,及時發現和解決潛在的問題和矛盾,以促進大學生之間的和諧共處。另一方面,一些大學生可能過度沉迷于特定的圈層,導致視野狹窄、思維固化,甚至產生極端化的觀點和行為。因此,需要思政工作者加強對大學生的引導和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拓寬思維視野,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四)學校網絡育人文化氛圍薄弱
當前,我國高校在網絡育人文化氛圍的營造上較為薄弱。一方面,高校在利用網絡平臺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融入第二課堂和實踐活動方面的探索不足,導致學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時難以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氛圍,無法通過“聽得到”“看得見”的方式真正體會思政教育的魅力;另一方面,學校在網絡育人方面的硬件設施資源投入不足,不僅限制了網絡育人的發展空間,也使學生難以真正融入網絡育人的體系中。
三、“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路徑
(一)加強頂層設計,重視網絡思政平臺建設
在網絡時代背景下,網絡思政是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的有效渠道,而建設完善的網絡思政平臺,則是高校順利開展網絡思政的必要基礎。首先,高校應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對網絡思政教育平臺建設進行系統規劃和布局。網絡思政平臺建設過程中,不僅要關注網絡思政教育平臺的整體框架和功能體系,還要關注其發揮網絡思政教育功能的路徑和方式。只有明確了網絡思政平臺建設的正確方向和目標,才能確保網絡思政教育的各項措施能夠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合力[4]。其次,網絡思政平臺作為思政教育的新陣地,具有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交互性強等特點。高校應充分利用這些特點,打造符合學生需求、功能完善的網絡思政平臺。平臺不僅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思想政治學習資源,還要為學生提供在線交流、互動學習的空間,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網絡思政平臺,從而增強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二)強化網絡思政隊伍建設,提升工作規范性
“三全育人”視域下的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必須堅持全員參與、全程保證、全方位協同的原則,打造高質量的網絡思政隊伍建設。首先,高校構建的網絡思政隊伍,應該由“個人—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的“四位一體”聯動格局。學生作為受教育的個體,自身要具備自我學習、自我反思、自我成長的能力,主動吸收網絡思政教育的內容,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校作為網絡思政教育的主要陣地,需要發揮黨政領導干部、思政教師、輔導員以及學生團體的重要作用。這些人員要形成合力,共同設計和實施網絡思政教育方案,提供豐富多樣的教育資源。家庭和社會也應積極支持學校的網絡思政工作,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其次,高校需要選拔和培養具備思政教育背景、熟悉網絡技術且掌握新媒體傳播規律的優秀教師,構建一支既懂思政又懂網絡的新型思政教師隊伍。這些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思政教育理論功底和豐富的教學經驗,還要具備創新思維和與時俱進的能力,能夠針對學生的實際需求,設計并實施富有吸引力的網絡思政教育內容。最后,學校要制定詳細的網絡思政教育工作流程、明確任務分工和評估標準,確保思政工作的有序開展和成效評估的客觀公正。同時,加強對思政工作者的培訓和監督,提高其專業素養和工作能力,確保隊伍能夠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投入網絡思政教育中。
(三)從學生實際需求出發,提高網絡思政創新性
高校網絡思政工作,應以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為中心,充分考慮學生成長的階段性特點和需求進行針對性設計和實施。首先,網絡思政教育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但同時要注重話語體系的轉換。要盡量用學生易于接受的語言和方式,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其真正入腦入心。其次,網絡思政內容的設計應與學生的階段性需求相匹配。對于大一新生,應側重于心理適應和角色轉換;大二、大三學生則更需關注專業學習和未來發展;大四學生則面臨就業和職業規劃的挑戰,網絡思政教育應在這方面給予更多指導。再者,網絡思政工作者要具備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時代感,能夠準確把握學生的關注點和熱點話題。以重大歷史事件或特殊時間節點為契機,開展有針對性的網絡思政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最后,網絡思政教育應貫穿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形成入學前、入學后和畢業后的連貫性教育。入學前通過宣傳學校文化和價值觀,為學生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入學后則通過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畢業后則通過校友會等平臺,幫助學生建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實現個人和社會的共同發展。
(四)全方位優化網絡思政氛圍,提高網絡思政實效性
為了營造和優化良好的網絡思政環境和氛圍,首先,高校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歷程和學校自身的文化特色,打造一批高質量、有深度的網絡文化精品項目。這些項目不僅要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還要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次,高??梢岳眯旅襟w技術開設網絡思政專欄,建立“云”上博物館和“線”上校史館等,將思政教育與網絡技術相結合,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傳播思政文化。最后,高校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園網絡文化活動,通過設立“網絡達人”“網絡大V”等榮譽稱號,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同時,通過開展多樣化的校園網絡志愿者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意識,引導他們積極發聲,傳播正能量。
結束語
總之,新時代下,高校要重視對學生開展網絡思政教育工作。通過將“三全育人”理念貫穿于網絡思政教育全過程,不僅能夠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網絡環境下,高校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平臺,創新思政教育渠道和方法,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羅淵俊.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政“一體三環四層面”工作體系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24,45(5):220-222.
[2]阿的勒·扎克,王琦璇,林渝皓等.新媒體時代高校團屬新媒體網絡思政建設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4):156-159.
[3]刀夢寅,何燕霞.互聯網傳播視域下高校網絡思政育人路徑的構建研究[J].傳播與版權,2024(4):94-97.
[4]蘭一立,董銀.藝術類院校開展網絡思政工作的探索與實踐[J].黨政論壇,2024(1):60-61.
作者簡介:王巖(1984— ),女,漢族,吉林通化人,呼倫貝爾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學。
基金項目:內蒙古“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新媒體時代下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教學新方法”(課題編號:NZJGH2023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