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生態背景下,植物批評作為一股新的理論思潮,引起我國學者的關注。本文追溯植物批評研究的興起和發展,梳理我國“植物批評”研究成果,發現其呈現出:研究成果數量較少,時間較新;研究范圍不廣;綜述類文獻缺乏等三大特征。結合我國相關研究成果特征,預測今后研究可能出現兩大趨勢:基于植物批評進行跨學科研究具有廣闊前景;在生態背景下植物批評的研究有廣大空間,研究成果會持續增多。
[關鍵詞]生態;植物批評;研究特點;趨勢展望
生態問題已是全球性議題。當今,全球各地的生態危機愈加明顯,森林面積的減少和植被遭受的破壞對我們的生存環境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引導人們重新審視植物與人類的關系,思考植物與人的相處模式是否需要被重新定義。在這樣的背景下,植物批評應運而生,作為一股理論思潮,它吸引了不同領域的學者。為了深化對植物批評的認識,本文將我國對植物批評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對研究成果的特點進行歸納,并對植物批評的未來發展趨勢和總體研究空間進行展望。
一、“植物批評”的興起和發展
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學者密克爾提出“文學的生態學”概念,由此逐漸形成生態批評研究。到了21世紀,一方面,由于生態危機愈加嚴重,人們面對森林面積減少和植被的破壞,開始關注植物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另一方面,由于植物神經學的發展,有關植物行為、植物感知和植物認知的科學研究取得了新的進展。
植物批評在2013年左右形成了一股理論思潮。2013年,生態批評學者卡特里奧娜·桑迪蘭茲和瓊尼·亞 當森召開了“文學與環境研究協會”預備會,名為“植物生態批評”。該研討會重點關注植物倫理及其與生態批評融合的可能性,標志著植物批評研究的誕生。植物批評整合了植物學、生態學、哲學、文學等諸多學科,采用跨學科視角,研究人與植物的倫理關系,把植物的主體性提升到和人一樣的高度,引導人們重新審視人與植物的相處模式。在這次研討會之后,出版社也對植物批評研究展現出極大熱情。2013年,荷蘭博睿出版社開始策劃出版“植物批評研究”系列叢書。隨后,在2018年,英國勞特里奇出版社出版了《當代詩歌中的植物》。
在植物批評這一視域下,植物長期被邊緣化、被忽略的客體地位被顛覆,植物不再被當作無生命的物體,而是被賦予了主體性。植物批評的目的就是要重構一種“為了植物而不是關于植物”的本體論,以此來引發一種針對植物的文化態度上的變化,并使植物最終獲得跟人類一樣的生命存在[1]。
二、論文成果總覽
植物批評研究在西方興起的同時,也在我國引起了相關學者的專注。根據知網數據庫的顯示,截止到2024年1月31日,以主題為“植物批評”發表的中文文獻只有13篇,包括2篇碩士論文、10篇中文期刊論文、1篇會議文獻。
在這10篇中文期刊文獻中,吉林大學韓建立的《植物意象批評在類書中的生成與傳承——以lt;藝文類聚gt;子目“柳”為例》和《植物意象批評在類書中的生成與傳承——以lt;藝文類聚gt;子目“?!睘槔窂囊庀笈u的視角分析柳樹和桑樹的意象在詩和賦中的生成和傳承,而不是用植物批評的研究視角去解讀文學作品中的柳樹和桑樹的書寫方式。陜西理工大學張光琳的論文《物質生態批評視域下lt;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gt;解讀》從物質生態批評的視域出發,關注物質的雙重能動性——物質性與話語性,尊重植物的靈性與物質性。此篇論文雖然不是直接從植物批評的研究視角出發,但是解讀出植物的靈性,并且將植物和人類世界的關系提升到物際倫理的高度,肯定了植物世界對人類世界的巨大影響,和植物批評的思想主張有些許關聯。四川美院譚琬薪在《以植物為藝術媒介的當代生態藝術批評》中關注的是以植物為媒介的藝術創作和藝術家對植物特性的挖掘,聚焦的是媒介思維下的生態藝術實踐活動[2]。此篇論文在生態批評的背景下關注植物的重要性,然而聚焦的藝術創作也只是把植物當作創作的媒介,把植物特性作為媒介表達思想的形式,而不是賦予植物靈魂,未把植物看作與人類對等的存在,因此和植物批評的思想主張是不一致的。南京林業大學張魯寧在《新時代生態文學研究拓展與創新——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學研究工作坊”第四期綜述》概括了此次生態文學工作坊討論的主要內容,植物、動物和能源成為生態文學批評新的拓展選題,新物質主義與深綠色宗教成為21世紀生態批評理論的前沿,生態文學研究創新的出路在何處。此次研討會肯定了生態批評中的植物轉向和植物批評的研究價值。
去除上面提到的5篇文獻,余下的2篇碩士論文、5篇中文期刊論文均和2013年興起的植物批評研究直接相關,基本是目前國內文學領域有關植物批評研究的所有成果,唯一的一篇會議文獻和植物批評研究并無直接關聯。第一篇碩士論文是蘭州大學的姜璟輝在《西方生態批評中的植物想象研究》中聚焦生態批評在發展過程中所關注的植物問題,從植物生態批評的視角分析植物想象的特點和意義以及植物與人類的關系。以植物想象中的人與植物的親緣關系及其表征展開討論,指出人與植物互為主客體的關系,并聚焦植物想象中的審美政治,呼吁從倫理學角度重新思考人和植物的關系[3]。第二篇碩士論文是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何青霞的《彼此救贖:lt;上層林冠gt;中人與植物的關系研究》,借助約翰·瑞恩提出的植物靈魂、植物身體、植物共情等有關植物批評的核心概念,以《上層林冠》中人與植物之間的關系作為研究對象[4]。此論文通過分析人與植物的相互救贖,引導人們思考人與植物之間的倫理關系如何被重新定義,并得出結論:只有當我們重新審視人與植物的關系,承擔起對植物的倫理責任,才能真正尊重植物,從而改善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應對生態危機。
余下的5篇中文期刊論文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植物批評和西方詩歌研究。浙江工商大學謝超在《植物批評研究視野下的勞倫斯植物詩歌解讀》中,從植物批評研究出發,審視勞倫斯詩歌中植物的主體性,“勞倫斯筆下的植物大都不是詩人借以抒發情感的工具或是烘托詩歌情境的背景,詩人將重點放在植物的物質特性上,展現植物的主體性——這也是勞倫斯植物詩歌的顯著特點[5]”。同時強調勞倫斯詩歌中植物主體性和血性意識之間的關聯,審視植物的新視角所蘊含的生態意識,為目前生態保護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借鑒。蘭州交通大學范躍芬在《植物批評視域下的華茲華斯詩歌研究》一文中不僅從植物的感知力和能動力兩個方面解讀華茲華斯詩歌中植物的主體性,還從植物的情動力和療愈力兩個方面力證華茲華斯詩歌中植物對人類的滋養能力。通過對華茲華斯詩歌的細膩分析,展現其詩歌中體現的植物主體性,由此引導人們思考人和植物的倫理關系[6]。
第二類,植物批評核心概念研究。浙江工業大學閆建華和方昉在《遠方與沙鄉:植物同情心的地理羈絆》中關注植物批評研究中的植物同情心這一核心概念,通過分析遠方的綠色和沙漠的褐色,揭示出植物同情心并非均質化,而是受地理因素和植物物種的影響。蘭州大學姜璟輝在《擬人化與約翰·瑞恩的植物生態批評》中梳理了約翰·瑞恩提出的擬人化的理論基礎,包括植物認知實體論、植物靈魂觀、植物與人的共生關系、基于植物的敘事能力,指出了擬人化和植物移情之間的關聯。
第三類,植物批評和中國文學研究。閆建華和方昉在《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的植物文化內涵》一文中,從植物批評的研究視角,解讀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植物故事,從植物兆示故事、人變植物故事和植物變人故事三個方面解讀植物文化的內涵,并將故事中的植物化現象與當今生態保護中的實際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提出當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應該思考如何喚起和發揚有利于森林和綠地保護的正能量的植物文化[7]。
三、國內“植物批評”研究特點
通過梳理我國有關植物批評的論文成果,結合上述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視角縱覽,我們可以發現國內“植物批評”研究呈現以下三大特點。
(一)研究成果數量較少,時間較新
植物批評在2013年左右興起,并引起出版社和相關學者的關注,生態批評研究出現明確植物轉向,學術界也肯定了在當今生態環境下植物批評研究的前沿性。可是通過知網的論文成果檢索和梳理,以主題為“植物批評”發表的文獻只有13篇,發表時間主要集中在2020年至2023年三年間。我國對植物批評的研究似乎剛剛起步,國內學者對植物批評的研究成果整體數量較少,時間較新。
(二)研究范圍不廣
雖然知網顯示,論文成果涉及的學科領域包括中國語言文字、中國文學、戲劇電影與電視藝術、文藝理論、世界文學、環境科學與資源利用,但是除了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這兩大領域,幾篇其他領域的論文對植物批評研究要么勉強有些許關聯,要么無明顯關系,或者和植物批評對植物主體性肯定的理念不太一致。在世界文學領域,論文成果主要集中在詩歌研究上,部分原因可能是植物批評的思潮起源于詩歌,起源于對歐美詩歌的創造性解讀。目前,只有一篇碩士論文從植物批評的視角解讀《上層林冠》中人與植物之間的關系,將研究延伸到小說體裁。在中國文學研究領域,有一篇用植物批評研究神話故事中的植物文化內涵,有兩篇是對植物批評核心概念中的植物同情心和擬人化進行解讀。因此,以文學領域為例,從整體上看,以植物批評視角重新審視文學作品中植物書寫的研究成果,涉及的作品作家和文學體裁不多,研究范圍不廣。
(三)綜述類文獻缺乏
根據知網數據顯示,國內目前有關植物批評的論文成果,主要是相關學者根據植物批評的核心理念,對學科領域里的具體植物形象進行研究。以文學領域為例,研究者主要是聚焦作品中的植物書寫特征以及植物與人的關系,由此對植物的主體地位進行創造性解讀。與植物批評理論的具體化運用相比,國內有關植物批評的綜述類文獻比較缺乏,有關植物批評理論的系統介紹和梳理類文獻明顯不足,植物批評理論的應用范式還不太成熟,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限制了國內植物批評的研究成果數量和研究范圍。
四、國內“植物批評”研究趨勢展望
通過對我國國內有關植物批評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總結研究成果的總體特點,現對植物批評研究的發展趨勢進行展望。
(一)基于植物批評進行跨學科研究具有廣闊前景
植物批評研究在植物科學基礎上誕生,并在發展過程中和多種學科結合,植物學、生態學、哲學和文學等多種學科融合已經出現。初步的研究成果已經表明這種跨學科研究成為可能。在未來的學科研究中,植物批評憑借植物學的科學實證發現,對植物的主體性地位進行了幾乎前所未有的肯定,將會催生更多的跨學科研究。在新時代背景下,復合學科和交叉學科研究是大趨勢,進行單一學科研究容易重復疊加,很難創新。而植物批評研究自帶跨學科研究的優勢,因此,基于植物批評進行跨學科研究具有廣闊前景。
(二)生態背景下植物批評的研究有廣闊空間,研究成果會持續增多
目前,生態批評已經出現了植物轉向,引領大家對植物靈魂和主體性的思考。在哲學和文學領域,人和植物之間的關系已經上升至倫理高度,植物批評研究讓我們對植物生命的解讀和闡述具有了更大的空間和更深的維度。以文學領域為例, 文學中的植物書寫不僅體現了作家對植物與人類關系的認知,也體現了作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植物書寫傳達哲學思考和對人生的追問。然而,目前文學研究領域有關植物的研究大多還是把植物放在從屬地位,當作研究的媒介和手段,而植物批評則是賦予植物靈魂,提升了植物的主體地位。因此,文學領域對植物書寫進行創造性解讀,將有很大的研究空間。而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植物幾乎可以出現在任何學科和領域的研究對象中,不僅僅局限于植物學、生態學、哲學和文學等學科。因此,有關植物批評理論和多種學科結合的研究成果會持續增多。
結束語
生態問題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問題,生態批評自誕生至今,一直保持較好的發展勢頭。生態批評的植物轉向,讓我們從新的理論高度肯定人類的發展與植物生命體息息相關。植物不是處于邊緣化地位的存在,不是沒有靈魂的工具,而是和人類一樣對等存在的主體。植物的主體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作為一股新的理論思潮,植物批評為多個學科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在全球生態背景下,有關植物批評的研究將在某種程度上提升大家對植物的關注,引導公眾從新的視域思考人與植物之間的關系,增強我們的生命共同體意識,從而助力中國的生態綠色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范躍芬.植物批評視域下的華茲華斯詩歌研究[J].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22(1):65-77.
[2]譚琬薪.以植物為藝術媒介的當代生態藝術批評[J].美與時代(下),2021(8):16-20.
[3]姜璟輝.西方生態批評中的植物想象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22.
[4]何青霞.彼此救贖:上層林冠中人與植物的關系研究[D].北京: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2023.
[5]謝超.植物批評研究視野下的勞倫斯植物詩歌解讀[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20,42(6):82-93.
[6]閆建華,方昉.遠方與沙鄉:植物同情心的地理羈絆[J].鄱陽湖學刊,2022(2):88-96,127.
[7]閆建華,方昉.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的植物文化內涵[J].鄱陽湖學刊,2020(2):62-72,126.
作者簡介:殷小敏(1983— ),女,漢族,河南開封人,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基金項目: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校級科研項目“植物批評視域下華茲華斯詩歌中的生命共同體意識研究”(項目編號:XdKY234708)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