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在政策議程和實踐進程的聯合驅動下,國際傳播工作經歷著從簡單的“走出去”轉向深度的“走進去”的思維轉換,進入從形象建構的自我投射到關系建構的間性傳播的新階段,區域國別學為這一轉換提供了視野啟示和知識資源。探討區域國別學視野中的國際傳播研究,首先要立足二者的學術脈絡,厘清區域國別學中的國際傳播維度和國際傳播研究內的區域國別元素;其次,要以問題意識為導向,從區域國別學中借鑒形成對象化的國際傳播研究新范式;最后,要以現實問題為基線,實現二者的視域融合,推動跨學科、跨領域的協同攻關,構建共通共享的知識體系。
【關鍵詞】區域國別學 國際傳播 他者 自主知識體系
在國際傳播工作不斷走深走實的背景下,如何由外而內提升國際傳播研究能力,形成自我與他者的知識對話關系,成為這一領域理論創新的前沿議題。這與區域國別學的研究導向不謀而合,后者以彌補對國際社會他者整體性知識絕對缺乏之不足為首要任務。如何從區域國別學的知識體系中提煉出適用于國際傳播研究的新視野和新路徑,同時將媒介與傳播邏輯反哺于區域國別研究,成為兩者交叉互鑒、推動知識創新的關鍵。
一、區域國別學與國際傳播研究的交叉互構
區域國別和國際傳播研究興起的首要動力是地理大發現之后歐洲列強的殖民開拓與霸權爭奪。相似的了解外部世界的時代需要和歷史背景使得二者的學術起源都帶有“大國之學”的政治色彩。
最早的區域國別研究可以追溯到歐洲對殖民地的研究。出于了解和統治殖民地的目的,宗主國開始研究殖民地的各種情況,其中英國與法國占有最廣大的殖民地,因此研究成果也最為豐富。二戰結束后,美國意識到需要了解世界各國、各地區,因此將對外研究拓寬整合,正式發展為區域研究(area studies),旨在為制定國家的戰略決策提供學術支撐。①但是,就研究重點和研究進路而言,歐洲的區域國別研究和美國的區域國別研究又有相當大的區別。歐洲的區域國別研究最早是為殖民統治和殖民政策服務的,其研究的興奮點在于,如何從歷史文化、宗教信仰、族群差異和空間地理上解釋論證歐洲的強大和其他地區和國家的弱小。與歐洲不同,美國作為稍晚崛起的國家,在國際上不但面對著落后地區和國家,還要面對比他更為強大的英國和歐洲大陸國家,與其展開競爭和爭奪。因此,美國的區域國別研究一方面吸收借鑒了歐洲的經驗和傳統,另一方面則更重視從戰略、宏觀的更高層面和更深層次對其他地區和國家展開研究。②
曾經的區域國別研究服務于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國際權力格局,主要進行的是由內向外的外部知識性探索,但隨著傳播全球化打破了信息傳播的時空阻礙,各地區、各國家不再是抽象、整體的外部世界,此時區域國別學的地域性、全面性、跨學科性和多學科性、在地性和經驗性等學科特性③都為國際傳播如何精準地進行由外向內的研究提供學術支撐。歐美的區域國別研究雖是主流,但是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多向結盟”外交理念的興起、各區域組織的交織碰撞都要求區域國別學向縱深發展,重點落在處于研究空白的關鍵小國和關鍵地區,最終目標是實現對全球國家和地區的研究全覆蓋。④例如把全球視域與亞洲研究脈絡相提并論,強調歷史性的和比較性的透視⑤;探究東南亞地區秩序的構建歷程,即東盟如何從被動參與者逐漸演變成為地區秩序塑造者,最終形成了“東盟世界”的空間形態與理論雛形;⑥圍繞“一帶一路”倡議,通過量化手段對不同區域與國別之間的差別進行比較,以呈現區域與國別之間互動的復雜性,展現了“一帶一路”倡議的多重空間內涵和跨尺度特征等。⑦
從國際傳播研究的視角反觀區域國別學,會發現其目前缺少媒介化的思維邏輯,僅著眼于特定國家的政治制度、文化傳統、社會結構、經濟形勢、地緣關系等研究,卻忽視了不斷加劇的媒介影響,而任何社會進程都無法與媒介和技術完全剝離。國際傳播研究中對媒介與技術的高度重視能幫助區域國別學彌補整體性的缺失,發現不同媒介形式是如何介入當地的社會、文化系統的,特別是建制化的社會實踐,又是如何將媒介的符號權力和符號資源作為重新建構現實的力量,反推其遵循著一定的媒介原則和媒介邏輯運行的。尤其隨著不斷加速的數字化進程,跨國數字平臺、基于互聯網的社交應用和人工智能技術等新興媒介與技術都憑借著一定的自主權和權威重構著地緣政治新秩序和文化交往新生態,對特定區域和國家產生著系統性影響。這就要求區域國別研究自身進行一種媒介化和數字化轉型,并充分認識到媒介或媒體已經不是一個獨立且封閉的行業領域,而是社會的一個基礎性乃至重構性力量。
二、區域國別學視域下的國際傳播研究轉向
(一)重塑他者觀念:推動中國國際傳播的認識論轉向
曾經深陷于壟斷性霸權邏輯體系,作為“他者”的中國是在現代社會科學及東方學這一旨在“對東方進行宰制、重構并施加權威”的知識體系中、被置于隱含著的以西方為中心的傲慢視角下考察的對象。為跳出美歐這兩大權力中心締結出的“盎格魯—撒克遜全球化”路徑,抵抗西方文化帝國主義,就要打破“西方中心論”和“中西二元對立”的認知窠臼,借助區域國別研究中對世界格局的巨變和國際社會關系復雜性的正確認識,從根本上重塑“他者”觀念,推動中國國際傳播的認識論轉向。
首先,要摒棄以往國際傳播研究中帶有“西方中心主義”的“他者”觀念。曾經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奠定了以主權國家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也注定了國際傳播并不是延續著地緣等自然屬性的邏輯發展,而是陷入了以英美為主導的西方國家憑借殖民統治的積累、領先世界的媒介技術、系統完備的制度性基礎設施和基于二戰時期宣傳經驗形成的所謂“傳播科學范式”等壟斷性的霸權邏輯體系之中。“他者”作為西方后殖民理論中常見的一個術語,用來強調非西方的對象并且是處于單一文明標準之下相對劣勢的一方。區域國別學的研究路徑更多傾向于客觀看待乃至平等尊重“他者”,去整體性地觀察、記錄、分析、解讀研究對象,甚至會帶有一定的主體間性,采用成為“他者”這種成本頗高的長期田野研究的方式獲取一手文獻資料。只有借助區域國別學親歷者的視角,才能走出以我為主的國際傳播視角的遮蔽,重新賦予“他者”作為敘述者走入前臺的主動性。
其次,要重新認識“他者”與“自我”二者之間的關系。不能將國際傳播研究中作為民族、國家的“自我”與區域國別學中作為區域、世界的“他者”二元對立起來,而是要看作同等重要的文化存在。尤其是在數字平臺語境下的跨文化傳播實踐場域,要能夠真正做到與多樣化的個體具身彼此互嵌互動,這是曾經具有層級與權力關系的“他者”和“自我”的協調統一,也要求我們更多地回到國際受眾的接受和認知情境中重新認識、定位,在尊重文化背景、性別、族裔、宗教信仰、身份認同等“他者”多元特殊性的同時,努力克服“他者”身份和異質文化的制約,將“他者”當作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以求在與這面鏡子的交流互動中更好地認識和把握個體,反哺于國際傳播改進敘事方法、充分考量文化背景,以及提升傳播策略的精準程度等方面。
(二)重思邊界意識:破除國際傳播無界認知偏見
數字化、網絡化、平臺化時代的到來形塑了全球新傳播格局,無遠弗屆的數字平臺為多元傳播主體的跨時空情感表達和差異化價值訴求構建了通路,也為中國國際傳播研究范疇的拓展帶來了新一輪的邊界迷思:“窮山距海,不能限也”的理想狀態是否已經真正到來?國際傳播活動是否已經成為能夠脫離于地域、民族、歷史的全球性交往活動?以往的內外邊界是否已經徹底消弭?事實上,這不過是西方中心論式的語境下為達到“化全球”目的所宣揚的普遍主義思想的滲透與解構。將信息傳播技術迭代引發的一定程度上原有信息的空間區隔意義的消弭誤認為是傳播邊界的消弭,這成為了國際傳播固有的知識偏見。
事實、觀點和思想的傳播無不受到傳播載體的限制,并受到互聯網基礎設施擁有者的控制。國際傳播中基于認知和文化的邊界博弈,正是需要借助區域國別學來深入探索媒介體制構建過程中不同主體之間的協同機制以及背后地緣政治的影響,進而反觀媒介體制作為一個意識形態生產系統,又是如何通過人為塑造的話語體系反構建出區域與國別中的國際認知與政治事實。
區域國別學為比較媒介體制研究提供了從西方國家擴展至非西方國家新的比較方法:如果說西方媒介體制的研究基于“最具相似性系統設計”,那么非西方國家的媒介體制的研究則不得不轉變為“最具相異性系統設計”。即如果要得到充分的證明,后一邏輯需要更多的案例。⑧為了理解與西方國家差異頗大的非西方國家,丹尼爾·C·哈林(Daniel C. Hallin)和保羅·曼奇尼(Paolo Mancini)強調,“更加情境化的案例研究”更有助于理解更大范圍內的媒介體制的復雜性⑨。這就需要區域國別學為國際傳播提供高度情境化的案例研究,以解釋媒介體制的復雜性,獲得有意義的比較維度和比較體系,形成更具普遍性的分析框架。
除媒介體制以外,區域國別研究中有關領土主權、政治文明、民族文化三個維度和框架以內的研究,可以協助厘清國際傳播研究中的邊界邏輯,幫助國際傳播研究打破以普遍性知識生產為核心的學科框架局限,將抽象的客觀概念具象化為特殊性的本土性知識,以此破除固有的以西方為中心的學科知識偏見。
(三)增進橫向連接:共筑“全球南方”傳播共同體
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深刻調整、跨國社交平臺的壟斷性發展、數字鴻溝的加劇等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導致了信任赤字問題加劇,如需在國際利益博弈和政治力量失衡的話語場域內重建交往理性,就要借助區域國別學賦予國際傳播研究以交流認知層面和文化間性上的深入,探尋如何提升與世界各國的話語通約性并達成協商對話的可能。“全球南方”的崛起,為世界克服全球治理信任赤字,構建國際傳播新秩序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間。
首先,區域國別學需要為國際傳播研究糾偏,即糾正以往將“全球南方”這一研究對象統一為對發展中國家的簡化描述,泛化的標簽掩蓋了相關國家的實際差異和復雜性。“全球南方”并非單純的地理概念或經濟概念,不同主體的政治意識形態、經濟發展水平、現實利益需求都千差萬別,區域國別學必須幫助國際傳播研究認清真正的“全球南方”不是一個孤立的變量,也不是一個單一整體,而是與西方國家相互嵌入的全球體系的一部分。只有自不同的“文化地圖”上尋找到適合“全球南方”各受眾國的經緯線和坐標,以文化間性和文化包容訴諸情感認同,才能正確解讀“全球南方”各個地區的形勢和國家特點,從而將國際傳播話語構建層級化,實現各取所需、有的放矢。
其次,區域國別學應該為國際傳播研究“指正”,即在尊重肯定這一群體中包含著多元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的同時,指明其天然的情感紐帶和廣泛的共同利益,既為“全球南方”自立自強、團結合作提供現實動因,也為南南合作提供更豐富的價值意蘊與學理支撐。部分發達國家試圖根據自身戰略目標和利益爭奪“全球南方”概念的解釋權,對比,區域國別學要從地緣政治范疇、經濟文化背景等方面進行“全球南方”內涵的理論溯源,根據“全球南方”國家相似的歷史記憶和奮斗歷程、獨立自主的政治底色、現實需求和發展挑戰,分析出“全球南方”中跨地域、跨領域的基本共識融合與相同利益訴求,以求差別各異的主體之間能夠達成互惠性理解,最終尋找到與“全球南方”國家文化之間的可通約性,彌合文化差異帶來的理解鴻溝,形成“全球南方”傳播共同體,重構國際傳播新秩序。
三、區域國別學與國際傳播研究的共同使命
(一)協力精準傳播:立足多元媒介生態,攜手打通“最后一公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要采用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這就要求區域國別學與國際傳播共同將研究重心前移到對象國,立足本土化前沿區域,搭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橋梁的“最后一公里”。
不同區域國別背后隱藏的是由深受文化背景、地緣政治所影響的各種形態的媒介、各種業態的媒體所形成的生態群落,而媒介又反作用于其生存環境,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動態平衡系統。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更多受眾將注意力放在了多元化的數字平臺之中,但是不同國家地區媒介生態各異,要真正做到精準傳播,首先要突破國際傳播中抽象的理性與意識形態,依托區域國別研究提供的對象國媒介設施基礎建設、不同媒介影響范圍、受眾身份背景等在地化研究成果,圖繪出各個國家和地區的不同的媒介體制及其在數字化等進程中的變化。只有選取出最貼近目標受眾的需求和文化特征的媒介形式,才能將信息精準匹配推薦給符合地域條件和不同代際的用戶,達到最佳傳播效果。同時,思考如何將文化邏輯與傳播邏輯相融合,加強多元媒體與我國本土媒體間的聯動,拉近與當地受眾的心理距離,力圖實現“本土全球化”和“全球在地化”之間的平衡。
適應當地媒介生態后就要建構適用于對象國語境的語言文本和媒介話語。區域國別學將為國際傳播提供已知的基于社會內部的文化、認知考察內容,并保證傳遞信息及其所負載的意義符合目標受眾群體的文化和價值預設,相對淡化政治傾向和意識形態色彩。精準傳播的前提是正確表達本意和基于文化差異的認知,需要實現傳播的在地文化嵌入和轉化,才能構建共通的意義空間。因此,在掌握語言工具功能的基礎上。從區域國別研究中提取出受眾國社會的語言、文化、思維、制度等特征,并根據其國情、民情,以及宗教信仰、傳統觀念等隱性層面的穩定性結構調整文本敘事媒介話語。
(二)共助數字出海:建設“數字絲綢之路”,彌合數字鴻溝
數字化時代背景下,數字經濟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經濟結構,乃至改變世界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依托數字經濟帶來的發展機遇和合作潛能,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全球市場和世界舞臺中央。然而,中國企業作為助力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彌合全球數字鴻溝、搭建數字對話機制的重要傳播主體,卻常常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所主導的基于數字資本、數字治理的數字霸權話語體系之中被渲染成為“不懷好意的侵略者”。因此,區域國別學與國際傳播研究應攜手一道為中國企業解決在“數字出海”過程中如何真正實現本土化落地,以及如何用市場邏輯突破政治、文化邏輯下的話語屏障等問題。
首先要為不同國家區域商貿往來提供咨詢建議。從理論角度和實踐層面為經濟和社會行為體提供關于某一區域國別的咨詢建議,幫助其解決各類落地問題,同時各大高等院校也要注重培養了解國際規則、熟悉中國國情和區域經濟狀況,能夠講好中國故事、擅長跨文化溝通、促進中國省市與國際對接與合作的區域經濟分析與管理的復合型人才。
其次,區域國別學應為出海企業提供精準的、有針對性的本土化營銷方案。要協助企業了解不同國家與數字經濟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財務、稅務、數據等,分析企業的產品受眾與當地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受眾消費習慣是否相符合,避免出現因政策違規而損害企業形象乃至國家形象的問題;尤其是當進入不甚發達的發展中國家時,要提醒企業注意由于寬帶建設、網絡終端設備等基礎設施條件的差異而導致的“接入鴻溝”。
最后,國際傳播研究應根據不同國家地區數字經濟發展的情況和程度,協助企業構建精準的傳播策略。考慮到因為不同文化構成了不同話語的言說環境,在跨越高低語境的數字經濟傳播中,如果忽略話語背后的關聯事件和文化意向,則很容易產生概念誤讀和輿論逆反的風險,這非但不能超越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之間存在的“意義鴻溝”,反而會有損國家形象和國際友好關系的維系。例如,綜合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指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數字經濟發展方面存在明顯不均衡性,不同國家關注數字經濟的側重點也各不相同。因數字技術的使用差異而導致的“使用鴻溝”開始凸顯。國際傳播正是要協助企業滿足發展中經濟體的在地化數字服務需求,回應實際關切,鼓勵其選擇基礎設施建設、數字經濟戰略與數字化制造產業等內容重點分享,這樣既能避免為美西方對立性媒體提供可趁之機,將共商共贏的交流合作曲解為操縱國際輿論以及“銳實力”的耀武揚威,也能引起受眾興趣,促進企業在海外真正落地,彌合數字鴻溝,推動實現未來全球數字互聯互通與合作的開創性愿景。
(三)共建智囊網絡:建立智庫合作機制,服務國家戰略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是《國家“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中的重點議題,黨的十九大報告也強調要“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區域國別學與國際傳播研究作為時代顯學,應該立足中國國情,擺脫二者身上共有的以西方自身經驗對非西方式世界“普世化”理解的束縛,共擔智庫使命,既為二者學科融合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學理支撐,形成智囊網絡;也以服務國家現實需要為問題導向,真正實現應用場景落地與范式創新。
從學術研究角度來看,區域國別學與國際傳播研究作為既有交叉互構又各不相同的兩個學科,如要促進更高效率的知識生產,共同發揮其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鑒中的重要作用,就要匯聚理論資源,建立二者共同的文獻數據庫,以保證足夠暢通的信息共享,避免基礎研究重復、背景資料不足、議題單一等問題。建立智庫合作機制既能避免同質化競爭造成的低水平內容重復,也能做到同步分析和跟蹤研究新問題、新挑戰,共創新思路新方案,同時互相糾正偏差,彌補彼此學術空白。既為智庫提供知識體系上的“學”,又涵蓋了折射在應用效能上的“術”,共同發力推動智庫工作與學術研究融合發展。
從現實發展需要來看,要共同承擔起服務國家戰略、謀求高質量發展對策的智庫使命。在融合二者學術理論研究作為智庫的基本數據支撐后,需彌補抽象的學術思維與具象的政策思維之間的鴻溝,避免研究成果和決策需求錯位。這就需要區域國別學與國際傳播研究實現研究范式的轉換,即從學術語言轉向實際戰略需要,著力建設一個集咨政建言、研判國際輿情、制定中國特色發展戰略的高端智庫集群。
為打造高水平國際化智庫,首先要共同圍繞“一帶一路”倡議等政策主張,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要任務,以區域國別學和國際傳播研究等團隊為基礎,通過數據抓取、聚合分類等技術手段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有針對性地跟蹤了解不同對象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動態與局勢動向,為相關政策研究提供基礎支撐,為研判國際輿情提供信息支持;其次可以與對象國相關智庫機構建立合作機制,搭建學術交流平臺,以合辦研討會等手段加強與對象國智庫學者的對話交流,也可以借助跨學科力量共同承擔相關領域研究課題,推動學術交流互通;最后可通過中外作品互譯和共同編撰國情手冊、關系史、交往史等等,推進知識共享,助力政治互信、經貿往來和人文交流。
小結
作為新興的學科化存在和跨學科場域,中國的區域國別學將在對過往區域國別研究的揚棄中實現自主性建構。作為戰略性的知識體系,中國的國際傳播研究亦將在實踐走深走實的過程中不斷突破知識、認知、思想的邊界,開拓出兼具全球視野和本土意識的包容性理論路徑。特別是在一個日益媒介化和平臺化的國際輿論場中,如何實現區域國別的在地邏輯與國際傳播的傳播邏輯之間的雙向奔赴,將對兩個學科領域的發展和繁榮產生重要影響。遺憾的是,這一學術研究的雙向需要目前還沒有形成。相較而言,國際傳播研究對區域國別知識和方法的需求更為強烈,而區域國別學則需要在認識論上實現媒介化轉向,以彌補其延續自相關學科的知識盲點和視野盲區。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以國際組織為主體的國際傳播理論創新和能力提升研究”(項目編號:22BXW02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姬德強系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副院長;薛宇涵系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助理、國際傳播白楊班博士研究生
「注釋」
①錢乘旦、胡莉:《區域與國別研究視野下的“歐洲研究”——關于歐洲研究發展方向的討論》,《歐洲研究》2020年第4期,第139頁。
②謝韜、陳岳、戴長征等:《構建中國特色的區域國別學:學科定位、基本內涵與發展路徑》,《國際論壇》2022年第3期,第16-17頁。
③錢乘旦:《以學科建設為綱推進我國區域國別研究》,《大學與學科》2021年第4期,第83頁。
④羅林、邵玉琢:《“一帶一路”視域下國別和區域研究的大國學科體系建構》,《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第82頁。
⑤吳小安:《中國區域國別學:全球視域與亞洲研究脈絡下的理論探討》,《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3期,第2頁。
⑥翟崑:《從東盟到“東盟世界”:東南亞地區秩序構建的全球意義》,《亞太安全與海洋研究》2024年第1期,第38頁。
⑦溫林、翟崑:《圖譜視角下中國區域國別學知識生產的演變、現狀與趨勢——基于CNKI文獻的可視化分析》,《區域國別學刊》2024年第3期,第22頁。
⑧蘇穎、張振嬌:《突破西方情境:比較媒介體制研究的理論適應性拓展》,《國際新聞界》2022年第9期,第137頁。
⑨Hallin,D.C..“Comparative research,system change,and the complexity of media syste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4),2020,p.5779.
責編:吳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