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日益成熟與普及,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全球范圍內興起,給教育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互聯網+教育”模式應運而生,它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資源共享、教學互動與知識傳播,不斷推進教育變革,助力教育的個性化與智能化發展。特別是在藝術教育領域,這種新模式以其獨特的優勢,為傳統教學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鋼琴教育作為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音樂素養和創造力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體驗式教學法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強調通過直接或間接體驗以增強學習的深度與效果,且已經在高校鋼琴教學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認可和應用。本文旨在探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體驗式鋼琴教學法的運用,揭示體驗式教學與互聯網技術融合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路徑。
[關鍵詞] “互聯網+”;體驗式教學;鋼琴教學;鋼琴演奏
[中圖分類號] J624.1;G642"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9-0071-03
一、體驗式鋼琴教學法的內涵及特征
體驗式教學法源自杜威(John Dewey)的“經驗教育”理念,是一種“通過體驗來學習”的教學方式。近年來隨著“情境教學”的推廣,體驗式教學法也被廣泛應用于高校鋼琴教學。在鋼琴教育中,體驗式教學法主張通過讓學生直接接觸音樂材料,參與音樂活動,感受音樂情境,從而習得音樂技能,理解音樂知識,體驗音樂情感。體驗式教學法的核心在于“體驗”二字,要求教師設計一系列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探索、體驗、感悟,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學習和發展。這種方法強調學習過程的重要性,認為學習應當是一個積極探索的過程,而不僅僅是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
在鋼琴教學中,常見的體驗式教學法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1]。(1)實踐體驗:學生通過親自彈奏鋼琴,感受音樂和鍵盤之間的直接聯系,如小組合作、四手聯彈等形式,從而更深層次地理解音樂的結構和情感。(2)情境體驗:教師創造一個富有音樂氛圍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特定的音樂情境中學習,如模擬音樂會場景,增強學生的表演體驗。(3)感知體驗:學生通過聆聽和分析經典及現代鋼琴作品,提升音樂欣賞能力和創造力。(4)情感體驗:教師引導學生在彈奏和學習過程中感受和表達不同的音樂情感,讓情感教育貫穿鋼琴學習的整個過程。(5)交流體驗:教師鼓勵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通過集體討論或合作演奏,共同解決問題,提高團隊協作能力。
二、“互聯網+”與鋼琴教育的融合
(一)“互聯網+教育”的發展趨勢
“互聯網+教育”是一種新興的教育模式,通過互聯網技術與教育行業的深度融合,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教育服務方式的創新。在這一模式下,互聯網不再僅僅是信息傳遞的工具,而是一個可實現教與學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平臺。從早期的網絡教室和遠程教育,到如今的智慧教育和慕課(MOOCs),互聯網技術正在推動傳統教育模式向個性化、多樣化、智能化轉變[2],鋼琴教育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也正經歷著由線下向線上,由單一教學向互動共享的轉變過程。“互聯網+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教育資源的數字化和共享化,這意味著優秀的教學資源和名師課堂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面向更廣泛的學生群體,鋼琴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學生間的協作演奏、即時反饋和討論等都能通過互聯網得以實現。全球范圍內,尤其是在教育先進的國家和地區,“互聯網+教育”已成為推動教育創新的重要力量,在線課程平臺的興起讓鋼琴在線大師課、虛擬鋼琴演奏會等項目成為公共資源,逐漸成為學習、欣賞鋼琴的新途徑。
(二)體驗式教學法的“互聯網+”實質:體驗的虛擬化
傳統的體驗式教學法更強調在物理空間通過具體的情境體驗讓學生獲得直接的感受,而“互聯網+體驗式教學”的實質則是利用網絡虛擬空間重塑、擴展情境,以虛擬化的體驗,使現場教學的諸多“不可能”成為“可能”,學習者通過網絡媒介接受音樂知識、鋼琴演奏技能的訓練以及藝術情感的培養。體驗的“虛擬化”主要包括虛擬環境構建、虛擬角色設定、虛擬工具應用、虛擬師生互動和虛擬學習團隊五個模塊。虛擬化的體驗教學要求學生和教師都擁有穩定的互聯網連接和適用的設備,以及合適的軟件平臺。
三、“互聯網+”環境下體驗式鋼琴教學法的運用
(一)構建主題化的虛擬鋼琴教室,引入可視化學習工具
構建虛擬鋼琴教室需要在線平臺與第三方的技術支持,可以依托一個專門為鋼琴教育設計的應用程序,或是現有的支持音視頻直播和互動的在線教室的個性化定制版本,通過網絡和虛擬技術構建主題化、可視化的虛擬鋼琴教室,教室內可以設計不同主題的虛擬環境,如古典主義風格、現代簡約風格等,根據教學曲目的性質自由切換。以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Op.13》為例,該作創作于1798—1799年間,是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的頂點杰作,并以其戲劇性的優美旋律而為世人所熟悉。它的曲式結構為奏鳴曲式,包含三個樂章。第一樂章:莊嚴的慢板轉輝煌的快板,C小調,奏鳴曲式,引子部分充滿悲愴情緒,主部的第一主題表現了洶涌起伏的熱情,第二主題則較為輕快流動。第二樂章:如歌的慢板,降A大調,三部曲式,這一樂章抒發了寧靜誠摯的感情,旋律優雅,和聲圣詠式,音響類似管風琴。第三樂章:快板的回旋曲,C小調,回旋奏鳴曲式,樂章主題與第一樂章主題動機有相通之處,旋律優美中帶有不穩定的情緒,主題洋溢著青春的明快和生命活力。在主題化教室設計時,可以使用巴洛克時期風格的壁畫、古樸的地板紋理等網絡素材,創建一個模擬18世紀末貝多芬時代的音樂廳或貝多芬的音樂工作室作為主題化教學背景。作為教學的楔子,教師可以一邊引導學生觀看線上教室空間預置的多媒體資料點,一邊講述貝多芬創作《悲愴奏鳴曲》時的生活狀態和他的情感世界,引導學生通過音樂去感受和理解貝多芬的情感。在鋼琴教學時,引入動態樂譜軟件,在學生演奏時實時顯示樂譜,高亮當前演奏的音符;通過高清攝像頭多位置捕捉老師鋼琴演奏畫面,學生可以清晰觀摩手型指法、腳蹬運用等;線上課堂的主題背景可以根據不同樂章行進的情緒轉換,動態切換教室背景顏色、資料內容等。
(二)利用豐富的微課、慕課教學資源充實體驗式教學資源庫
在線課程資源不僅為學生提供了靈活的學習時間和空間,而且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和形式,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利用網絡多媒體充實體驗式鋼琴教學的資源庫。微課是一種短小精煉的教學單元,針對鋼琴教學的微課應聚焦于特定的技巧、作品或表演實踐,以精準的內容設計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核心要點。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詳細傳授樂理知識,標準示范彈奏技巧,精辟分析曲式結構,深入淺出演繹音樂內容,學生根據需要反復觀看微課視頻,對知識點加強記憶。在資源庫中,通過網絡收集國內外鋼琴大師的精彩獨奏及室內樂演奏視頻,不同版本的曲目可以進行對比分析,網聚歷年來國際鋼琴比賽各類獲獎選手的精彩比賽演出視頻,以豐富多樣的演奏版本供學生學習借鑒;資源庫中也可以定期保存學生個人和集體的演奏視頻,便于教師評估學生表現,組織學生互評互學。有條件做慕課或提供慕課資源的教室,應當注意針對課時的教學資源,應當覆蓋從基礎理論到演奏實踐的完整學習路徑,從淺入深分層次提供課程,結合經典作品的案例分析、歷史背景、作曲技巧和演奏解讀,幫助學生在學習技術的同時,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專家講座、名家示范等資源都可以作為慕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課程的專業深度和學術價值。
(三)組織網絡空間內的體驗式教學活動
在“互聯網+”背景下,組織網絡空間內的體驗式教學活動是鋼琴教育創新的重要途徑。這些活動旨在模擬線下的教學互動,同時利用網絡工具帶來的新機遇,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率。以肖邦的《夜曲Op.9 No.2》為例,該曲目以其抒情旋律、裝飾音的巧妙運用,新穎的和聲以及獨特的音響色彩而著稱,構成為回旋曲式,行板,12/8拍,這首作品巧妙地使用了裝飾音,創新了和聲處理,創新增加了音樂的表現力和美感,展示了肖邦作為“鋼琴詩人”的藝術魅力,濃郁的浪漫主義與獨特的個人風格斐然成章[3]。在設計體驗式教學活動時,筆者設計了同步聆聽和實時討論兩個板塊。同步聆聽是指在網絡空間內組織所有學生在同一時間聆聽同一段音樂,模擬音樂會現場的體驗,選擇一段由羅森塔爾演奏的《夜曲Op. 9 No. 2》視頻,在聆聽開始前,向學生提供作品的背景信息、曲式結構和演奏要點等介紹,教師在視頻的關鍵時刻暫停播放,提出具體的討論點或問題,如“請注意接下來的裝飾音處理”“肖邦在旋律中如何體現抒情性”“和聲變化帶來的旋律色彩是怎樣的”“回旋曲式在本作中是如何體現的”等,讓學生帶著問題和目的聆聽。聆聽結束后,立即組織一個開放的討論環節,教師總結學生在實時討論中發送的彈幕觀點,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觀點,在此過程中提供專業的點評和補充。
(四)小組團隊協作下的視聽類音樂作業成果產出
在“互聯網+”高校虛擬體驗式鋼琴教學中,線上小組團隊協作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與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團隊協作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在鋼琴演奏方面的技術技能,也能促進其在分析、研究和創意思維方面的能力發展。以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中的《C大調前奏曲BWV 846》教學為例,曲式結構由“主體段落”及“尾部擴展”兩大部分組成,整體上可以劃分為1—11小節和12—19小節兩大部分,風格類型極其豐富,包含奏鳴曲、創意曲、宗教合唱曲、舞曲、器樂詠嘆調、托卡塔等[4],和聲結構清晰、旋律線條流暢,音樂形象對比鮮明,為小組合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師在設計線上小組團隊協作活動時,應精心策劃每個環節,確保每位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充分發揮潛能。教師通過網絡平臺向學生詳細介紹C大調前奏曲的音樂特點,引入三位演奏家的不同版本,指導學生如何捕捉巴赫音樂的對位法精髓和嚴謹的和聲邏輯。
巴赫《C大調前奏曲BWV 846》的小組團隊協作設計,分為四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是深入分析前奏曲的結構和風格,包括兩個任務。一是和聲與旋律分析,目標是深入分析古爾德版前奏曲的和聲結構和旋律線條,關注句讀處理和連貫性。每個小組成員分析一部分和聲進行,標注主要和弦、轉調和非和聲音。成果是創建一個共享的樂譜文件,注釋每個和弦和旋律轉折,展示節奏和動機的變化對樂曲結構的影響。二是節奏和動機研究,目標是研究前奏曲的節奏模式和動機發展。分工是成員識別并討論前奏曲中的重復動機和節奏圖案。
第二階段是演奏技巧和表現風格的探索,包括兩個任務。一是分段練習與演奏,目標是掌握前奏曲的演奏技巧,模仿古鋼琴的句讀處理。分工是小組成員練習并錄制自己負責的樂段,分工完成PPT。成果是展示如何在演奏中體現巴赫風格。二是表現風格討論,目標是探討如何在演奏中體現巴赫的風格,對比分析里赫特、席夫版本的區別。
第三階段是協作制作和分享,包括一個任務:制作一份演奏視頻,展示前奏曲的分析和演奏過程。分工是共同策劃視頻內容,包括分析解說、演奏示范。成果是發布視頻到線上平臺,供其他小組觀看和學習。
第四階段是互動反饋和成果展示,目標是通過團隊間的互動反饋,提升演奏和分析的深度。分工是小組成員觀看其他小組的教學視頻,提供具體的音樂性和技術性反饋。
通過這種“互聯網+”教育的模式,分階段、分任務的小組團隊協作下的視聽類音樂作業成果產出將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鋼琴演奏技巧、音樂分析能力、創意思維和團隊合作精神。同時,這也為高校體驗式鋼琴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和視角。
結" "語
“互聯網+”背景為高校體驗式鋼琴教學法的變革提供了新的契機,促進了教學資源的數字化和共享化,拓展了教學情境的虛擬化,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方法。構建主題化的虛擬鋼琴教室,引入可視化學習工具,利用豐富的微課、慕課教學資源,組織網絡空間內的體驗式教學活動,產出小組團隊協作下的視聽類音樂作業成果等方式,充分利用了網絡虛擬空間的優勢,打破了傳統教學的局限,可豐富教學資源,增強互動性,提升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力。高校體驗式鋼琴教學法在“互聯網+”環境下得到了創新發展,為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滕明薇.體驗式教學法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運用探討[J].北方音樂,2020(19):172-174.
[2] 戴麗,徐攀.“互聯網+”背景下鋼琴教育創新研究——評《鋼琴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2019(11):114.
[3] 杜靚.肖邦《夜曲》的美學與藝術特色[J].音樂生活,2022(07):42-44.
[4] 臧玉婉.論巴赫《C大調前奏曲與賦格》(BWV846)的演釋[J].名家名作,2021(02):90-91.
(責任編輯:莊"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