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漢服運動的初步成功與未來走向

2024-12-31 00:00:00周星
絲綢 2024年9期

摘要: 21世紀初在中國興起的漢服運動,是中國服飾領域截至目前所發生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實踐性社會文化活動,現在它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并對當代中國的社會及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章對漢服運動的基本理念和流派進行歸納,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探討漢服運動在當代中國究竟取得了哪些成功,它對中國社會及文化產生了哪些影響,漢服運動發展到當下又有哪些新的動態和問題,以及它在將來可能會是一個怎樣的發展走向等問題。研究認為,漢服運動未來的最大貢獻,將是融入正在形成之中的“新中式生活方式”,且成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關鍵詞: 漢服;漢服運動;服飾生活;新中式;生活方式

中圖分類號: TS941.1

文獻標志碼: A

漢服運動在21世紀的中國驟然興起和蓬勃發展,至今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了,它不僅是中國服裝文化領域至目前所發生的規模最大的實踐性社會文化活動,也牽動并影響到中國社會在21世紀的文化發展方向。在漢服運動已經取得初步成功的今天,就漢服運動的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的學術探討意義重大。漢服運動不僅規模大、展開時間長,它所涉及的問題也非常多樣、復雜和深刻,漢服運動在當代中國究竟取得了哪些成功,它的“破圈”亦即影響力外溢超出小社群的范圍已對中國社會及文化產生了哪些深遠的影響,漢服運動發展到當下又有哪些新的動態和新的問題,以及它在將來可能會是一個怎樣的發展走向等。所有這些不僅是漢服運動的親歷者或穿著實踐者非常關心的話題,同時也是學術界應該予以重視的研究課題。

1 漢服運動的基本理念和流派

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社會關于民族服裝或民族服飾的各種社會實踐及文化動向,始終是此起彼伏的,先后涌現出多種多樣的嘗試。從對長袍馬褂的“中式”建構,到中山裝的人為創制,從旗袍借助社會時尚和商業化脫穎而出后,再到唐裝(“新唐裝”)因在國際社會令人矚目的場景亮相而一鳴驚人,這些涉及服裝的社會文化實踐中,尤以漢服運動最為重要、徹底和具有深遠的影響力[1]。雖然圍繞著漢服運動,中國社會始終存在著各種不同的意見和看法,既有反感、不理解,甚至持批判立場的,也有表示同情、理解,或非常支持的,但無論如何,漢服運動還是一直堅持了下來,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1.1 漢服運動的基本理念

一是把漢服定義為“漢民族的傳統服飾”[2]。目前在中國社會,人們對于這個相對通俗易懂的定義的共識已經初步形成。無論是漢服運動的理論家、關注漢服運動的學者及實踐漢服穿著的年輕人,大都承認或接受所謂漢服就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這一觀點。也因此,所謂漢服運動,其目標就是要把這種傳統的服飾重新在當代中國社會中予以復興。針對中國占據人口大多數的漢民族的民族服飾問題,在歷史走到21世紀初這個時間點的時候,確實是屬于“不存在”或一種曖昧模糊的狀態,漢服運動就是要把它在當代重新清晰地再創造、再生產出來。如果采用“再生產”理論去解釋漢服運動,漢服從一個觀念到實體,它很自然地表現出“復古”的特點,采用漢服運動早年曾經非常流行的一個說法,就是要“重回漢唐”,至今流行的漢服品牌中仍有“重回漢唐”的存在。然而漢服運動更為明確的目標其實是在當下,是要把曾經有過或想象曾經有過的漢服,在當下的中國社會予以“再現”,并使之“復活”。以古代曾經有過的漢服為資源,在當代中國再造出漢民族的傳統民族服飾,亦即現代漢服,這在具體的穿著實踐中或多或少還是會產生一些近似悖論的困擾,如除了究竟以哪個王朝的“漢服”作為正宗的形制等問題之外,因為時過境遷而導致現實創制和穿著出來的漢服與現代社會一般民眾的日常服裝生活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距離感,且難以在短時期內彌合。

漢服運動的第二個基本理念是唯服裝至上論。這個理念越是在漢服運動的早期越為強烈,當時的口號是“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就是認為服裝的重要性超過所有其他事項,似乎國家面臨的各種問題,通過穿漢服就可以迎刃而解,一切改革都需要從穿漢服開始。其實,類似的思路在中國歷史上曾不斷地出現過,就是想通過“易服”來表示新的氣象,在服裝上人為地附加了很多諸如禮制或改朝換代、變革社會之類的寓意,亦即想通過它來刷新社會的風氣。檢索一部中國古代的服飾思想史,這個理念確實是反復出現過的,較為晚近的一次,就是清末統治集團主導的“新政”。由于積重難返,很多實質性的改革舉步維艱,而服飾的象征性改制就相對容易一些,于是,從新軍的軍服改起,就被寄托了過多的期待,似乎由此可以打開一個突破口,一旦服飾改變了,社會的氣氛就大為不同。在21世紀初興起的漢服運動,也有此種唯服裝至上的理念,雖然“華夏復興、衣冠先行”的口號存在著明顯的邏輯不夠嚴謹的問題,但國家萬事待興,人們先從服飾做起,一些年輕人這么想并行動起來,當然也無可厚非。漢服運動早期的理論家和一些穿著實踐者的這種理念,從社會文化發展的邏輯來講,在學術上看雖不一定成立,但它確實動員和激勵了眾多的漢服愛好者,為他們的漢服穿著實踐提供了價值觀方面的支持。在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到現在,服裝至上論的思想已經不再像當初那么強烈了,但它時不時還是會有所表現。

漢服運動的基本理念,除了強調漢服的漢民族文化屬性,在它的文字表述中還總是把漢服說成是古老的、延綿不絕的、美麗和純粹的。這一類可被視為是本質主義的言說或表述[3],盡管從學術上看都有值得商榷之處,但這并不妨礙它們的廣泛傳播。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它們很好地反映了漢服愛好者的情感,故伴隨著漢服運動的始終,相關論述在漢服運動內部始終是具有天然的正當性。

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這一表述,有時候也會因“場景”和敘事的脈絡而發生變化,在當代中國社會與文化的語境中,它時不時地就很容易轉換成為中華或中國的傳統文化或中國人的傳統服飾。由于華夏—漢族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的主流,因此,由漢服代表中國服飾似乎也沒有多大的問題,但若是考慮到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屬性,很多民族作為中國人卻又有自己的民族服飾,那么,這樣的轉換確實還是需要有進一步的論證。漢服被視為是貫穿了上下數千年的中國歷史,它綿綿不絕,直至明末清初遭到征服者的暴力強制才被迫中斷。對于中國服飾文化史的此種歷史敘事,雖然有些過于簡化,但確實也是通俗易懂,較為容易得到人們的理解。由此而來的好處是漢服在當下的創制,能夠汲取中國歷史上極其豐富的服飾文化史資源的滋養,但由此而來的問題則是歷朝歷代的服飾款式屢有變化,且形制多樣,當下的漢服創制,在形制方面較難很快地取得一致性。

關于漢服是美麗的表述當然也較好理解,它如實反映了漢服愛好者的服飾審美趨向。需要指出的是,漢服在當代的再現與發展,除了有對古代審美的一些繼承,更有當下一些新的審美意識的建構。目前,有關漢服之美的建構確實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功[4],承認漢服很美的民眾正在逐漸增多,對此持有異議的人士確實是在逐漸地減少。

漢服運動的早期理論家還傾向于把漢服說成是純粹的,認為它具有原生態或本真性,這種觀點并不符合中國服飾史的很多基本事實。例如,早在戰國時期就有過“胡服騎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南北大融合,近現代以來又有服飾文化的中西大融合等。雖然漢服被視為是多民族國家歷史上的主體民族——華夏—漢族的傳統服飾,但在漫長、復雜而曲折的歷史中,曾經反復出現各民族在服飾文化方面的交流互動與相互借鑒,反復出現過多元文化之間的融合。因此,無論是材料還是款式,當然還有相關的制作技藝等,都很難絕對地說漢服有多么純粹。有關漢服的本真性認知,往往還涉及漢服被認為所蘊含的那些禮制方面的寓意,對此,在漢服運動內部事實上很難成為討論的話題,當然這一切并不妨礙在現實的漢服穿著實踐中人們頗為自由的選擇和取舍。

從學術研究的立場看,過度強調漢服的純粹性既不符合中國復雜的、多樣化特征突出的、多民族共同參與的服飾文化史的基本史實,也不符合當下漢服運動的建構主義實踐的基本現實。比如,漢服睡衣或很多小朋友都很喜歡的“漢服公主裙”,它們在古代其實是不曾存在過的,但在當下卻是可以被創造性地建構出來。當代漢服被創造出來的基本手法,應該就是“民俗主義”[5]。所謂“民俗主義”,是指一種或一些民俗文化的元素或其碎片,脫離了原先的母體、時空文脈和功能意義,從而在全新的社會狀況下和全新的文化脈絡之中重新被展示、重組、再編、或混搭及自由組合,由此便成為全新的“二手”或“三手”的民俗。如服飾文物上的圖案被用來“復原”人們心目中的漢服,或者把不同朝代款式的漢服穿到當下的聚會上,或者對漢服進行使之適應當代生活的加工改造,或者由商家創制、建構與經營漢服的品牌(十三余、重回漢唐、鐘靈記、花朝記、蘭若庭等)。又比如,特意推出融合時尚元素并經過一定設計的唐式襦裙、明式馬面裙或改良云肩等,并設法促使其流行,這些應該都屬于民俗主義。最近馬面裙的“出圈”,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因為它和T恤、襯衫等各種現代日常的上衣均比較容易形成混搭,這種混搭就是服飾領域最常發生的民俗主義現象。2019年在漢服圈內,曾出現過一個“漢洋折中”的新概念,主張將漢服和各種當代裝束相融通,形成服裝的越界混搭,由此提高漢服作為日常穿著的可能性,這當然更是毫無疑問的民俗主義。所以,從學理上說,漢服其實是在不斷的變通過程中反復地被重新建構。

1.2 漢服運動的主要流派

雖然漢服運動的理論家和穿著實踐者大體上共享了上述這些基本理念,但他們在現實的日常穿著實踐中,卻先后形成了一些不同的派別。

第一個是“禮服論”,就是想把漢服建構成漢民族或中國人的禮服。這個流派認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缺少儀式感,在某些儀式場景穿漢服可以改變這種局面。禮服論的合理性就在于當代中國一般民眾的社會生活中,確實是需要有禮服,但它又處于缺失狀態。所以,就主張在一些節慶或參加典禮、儀式的時候,應該或可以穿漢服,至于平日則可穿可不穿。反過來說,舉辦各類儀式也為漢服的出場提供了場景及合理性。但是,禮服論也面臨一些困難,主要就在于它的形制款式一時無法定型。那么,人們究竟是采用統一的形制款式作為禮服,還是維持形制款式多樣性的格局、讓多種形制款式都成為禮服,這個問題或許可以在今后人們進一步的穿著實踐中得到答案,持續不斷的穿著實踐或能夠逐漸形成一個明確的形制發展的方向。

第二個大的流派就是所謂的“常服論”。常服論是要在當下的日常生活中,也能夠穿著漢服,這意味著人們平時著裝。常服論聽起來比較理想,但它在目前的現實生活中還是顯得有些激進,實行起來就顯得頗為困難。常服論主張把漢服作為現代日常生活的常服,但現代日常生活的節奏很快,和古代的日常生活非常不同,很難想象現代人每天上班前,首先要為穿著漢服而費時化妝和費事捯飭。還有另一個問題是目前全人類的服裝文化的大格局基本上是“短裝化”,除了阿拉伯世界等少數國家或民族,把長袍作為常服的國家或民族還是很少的。如果中國人或漢族將來十幾億人都穿長袍漢服的話,似乎有點跟世界脫離,或和“短裝化”趨勢形成逆反。

第三個流派便是“改良論”。改良論其實是和常服論能夠通約的,從實踐常服論的一些漢服愛好者的情形可知,在日常生活中穿著漢服,自然就有很多地方需要對服裝予以改良,這樣,它慢慢就會簡素化。靈活變通的結果,最終的局面有可能是在人們的服裝生活中,發展出日常改良版的漢服。如較為著名的漢服品牌“十三余”致力于推出日常款的通勤漢服,這就是在朝改良的方向走,爭取讓漢服愛好者平時也能夠穿出去。

在上述幾種方向之外,應該還有一個漢服“時裝論”的可能性,也就是把漢服視為一類或一系列的時裝,其中既有多樣性的漢服直接被視為或稍加調整即成為時裝的情形,也有僅汲取漢服或中國服飾史的一些元素或紋樣、款式等資源,再將它與其他時裝相結合的情形。如果將前者稱之為“漢服時裝”,那么后者則不妨稱之為“漢元素時裝”或“漢風時裝”,即時裝的“漢風化”。眼下在中國服裝時尚設計領域里出現的所謂“漢風國潮”,正好說明了此種前景也有很大的可能性[6]。不過,在漢服運動內部,對于把漢服視為“時裝”這一類想法是抵觸的,相反是強調古代形制的觀點更占上風,也因此,漢服“時裝論”并未得到認真討論,盡管有一些愛好者是把穿漢服視為一種時髦或流行的情形存在。

以上對于流派的劃分其實是相對的,如果換個角度,還是會有不同的歸納。例如,在漢服運動的內部,圍繞著漢服的形制款式,始終存在著較為對立的意見。有一些執著于漢服的古代形制,特別講究漢服形制之“政治正確”的人士,他們對于漢服的本真性極為強調,往往引經據典,認為唯有古代的形制才是最為準確的標準。所以,在網絡世界里,他們就被稱為“考據派”或“形制黨”,他們中間的有些人甚至常以某些考古出土文物為依據,批評其他人穿的漢服形制不夠正確,故也有稱他們為“古墓派”的。有些漢服愛好者穿的漢服如果不符合形制正確,就有可能被“形制黨”指責、貶損或鄙視,所以,網絡上也有戲稱那些批評他人的漢服不符合標準的人士為“漢服警察”。

1.3 追問漢服形制問題的意義

對于漢服形制的研究,也是很有意義的,除了可以促進服飾史研究深化,在中國服飾史研究領域可能做出的貢獻之外,現實的漢服運動確實也需要最終解決形制問題。但“古墓派”的問題,除了他們需要明白出土衣物至少有一部分乃是“壽衣”之外,還需要說明那些文物在服飾史長河中的定位,以及在何種意義上能夠使之成為現代漢服形制建構所依托的依據等問題。漢服運動內部有關漢服形制的討論,主要是基于網絡論壇而展開的,討論的結果往往是走向“復古”的方向,偏向于考古和考據,這樣就和現代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越走越遠了。依據文獻記載、古繪畫、陶俑、傳世或出土服飾文物等多方面資料,通過“復原”的路徑在當代重構漢服形制之正統性的努力,終究是可行性不大。服飾文物反映的是古人的生活,要讓它成為當下漢服形制的依據,確實有點勉為其難。

由于中國歷史非常悠久,如果把漢服定義為貫穿上下數千年的“漢民族的傳統服飾”,那它就不是只有一種形制或一款服飾,而是歷代流行積累下來有多種形制、多款服飾,它其實是有一個層積的過程。從周秦時期的深衣曲裾,經盛唐時期的服裝曾受到絲綢之路帶來的一些影響,再到宋明時期的漢服,在田野調查的現場觀察南北各地多種漢服活動,被人們穿出來的大概主要有這幾種風格。雖然它們的形制款式細節有很多不同,但大體上還是能夠滿足漢服愛好者,使之能夠各取所需。

中國不同城市有志于復興漢服的青年們,自發地形成了小社群,他們在當地大都屬于“亞文化”,但是在互聯網的時代,漢服運動事實上又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全國性網絡。當然,這個網絡并沒有多么嚴密的組織化程度,無數的漢服社團也沒有統一的組織形態,而是彼此平等卻零散地以網絡為紐帶而存在著。網絡上的漢服運動,往往在很多問題上都會形成激烈的爭論,雖然較為嘈雜,但它的基本走向是漢本位的網絡民族主義,它激情昂揚,有時也難免煽情和偏執。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漢服運動始終存在上述一些理念或認知方面的分歧,但大家還是能夠求同存異,保持大方向的一致。尤其是在漢服活動的各種具體的實踐性場景里,人們會對多種形制款式的漢服彼此秉持寬容的態度。

2 漢服運動的初步成功

學術界有不少理論可被用來解釋漢服運動,較為常見的是把漢服運動理解為年輕一代的文化自覺。文化自覺涉及一個認同問題,而認同可以有多個不同的層面,比如說較為大眾的認同,亦即通過漢服來認同人們都是漢民族,在漢服運動中,漢服成為漢本位意識的支撐[7];但還有其他一些層面,比如說人們都是喜歡漢服的人,彼此認同對方為“同袍”,這就牽扯到了“漢服圈”或一個個愛好服裝(包括漢服)的小社群了。正因為如此,筆者曾把漢服社團視為是互聯網時代中國社會中一類新興的“亞文化”群體[8]。在小圈子形態的漢服社團中,成員們互稱“同袍”,彼此抱團取暖,惺惺相惜,相互鼓勵,共同堅持自己對于漢服的喜愛和相關的價值追求。

2.1 漢服愛好者的物質基礎

把漢服社團視為“亞文化”的社群,并沒有貶低的意思,只是依據學術界對亞文化的定義而言的。包括人們說漢服愛好者喜歡穿著、喜歡照鏡子、喜歡擺拍,有一點自戀,也都沒有任何貶義。愛好漢服的青年人,確實是有一些相近的趣味或價值觀追求的偏好,他們大都喜歡歷史,自詡家國情懷,喜歡傳統文化,喜歡古典文學,同時也都喜歡裝扮自己。尤其是喜歡通過服飾來表現自己,通過穿著漢服來表達自己的主張或審美情趣,所有這些都只是基于漢服活動現場觀察的客觀描述。

但另一個明白無誤的客觀事實,亦即“同袍”大多出身于生活條件比較好的家庭。這些物質基礎相對從容的年輕人,能夠有閑錢去添置較多的衣服。原本在日常生活中沒有漢服并不會有多大影響,因此,特意購買和穿著漢服,其實就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之余所追求的美好事物。漢服運動發生于21世紀初,且主要是由城市里一些衣食基本無憂的年輕人發展起來的,所以,漢服運動其實也是在中國的改革開放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促成了人們的“生活革命”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的,而追求復興漢服,在某種意義上也正是“生活革命”在服飾生活領域中的主要表現之一[9]。

2.2 漢服運動的主要成就

漢服運動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首先,漢服運動出現了從亞文化向主流文化發展,或被主流文化同化的趨勢。尤其是近些年來,漢服運動的基本理念,很多都被“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一21世紀國家發展主旋律的文化表述所吸納,換言之,漢服運動已經或正在成為國家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實施中華節慶禮儀服裝服飾計劃,設計制作展現中華民族獨特文化魅力的系列服裝服飾”,同時還要求“研究提出承接傳統習俗、符合現代文明要求的社會禮儀、服裝服飾、文明用語規范”等。2018年4月,共青團中央官方微博號召“將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定為中國華服日”,鼓勵漢族青年在這天穿漢服、少數民族則穿戴本民族傳統服飾。由此可知,漢服“破圈”、華服(包括漢服和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復興、“國潮”成為時尚的格局基本上已經初步形成。與漢服運動早些年的際遇相比較,它不再被認為是奇裝異服或只是復古、作秀,漢服在當代中國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既為官方所接納,又為民間所認可,無疑已經具備了正當性與合法性。

中國在21世紀正在走向全面的文化自信,漢服運動則是這個更大潮流中的一個支流,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與21世紀中國文化的重新定位有關,國學熱、民間信仰復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等,都和漢服運動一起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新的發展方向。就此而論,所謂漢服“出圈”,也就意味著漢服運動正在走向主流化,并將持續地對中國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其次,漢服運動早期的先驅們曾經奔走呼號的追求目標,亦即在當代復興漢服,已經初步達成。在包括東亞和歐美在內的國際社會,漢服運動改變了以前只認唐裝、旗袍為中式服裝的常識,它使漢服的國際認知度大幅度提高,現在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去穿漢服,都很容易被認為這是中國人(漢族)的傳統服飾,而不再那么容易被認為是韓國人或日本人了。當然,唐裝、旗袍等因為李小龍、成龍主演電影的影響,加上此前的歷史記憶,它們仍被認為是中式服裝。所以,現在國際社會所認知的中式服裝,除了唐裝、旗袍外,還有漢服。漢服在國際社會的很多文化場景反復出現,包括海外華人社區和留學生們的努力在內,中國的海外文化傳播也使得漢服出行率在海外有較大的增長,于是,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就逐漸認知到中式服裝還有一種叫作漢服的品類。可以說漢服復興也是一個重要的國際文化事件,是21世紀初的中國社會對于全球化浪潮的一種具有在地化屬性的反應。

對于國內來講,漢服獲得了大多數民眾的基本認知,已經知道漢服為何物的民眾大幅度增加。現在事實上已經不再那么需要特意去宣傳漢服了,意味著漢服在當代中國社會不僅獲得了“市民權”,還擁有了較大的存在感。當然,除了認知、知曉漢服的人越來越多,認同、贊賞或加入漢服穿著活動的人們也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加。即便仍有不少人不喜歡甚至反對漢服,但可以接受和寬容看待漢服愛好者穿著實踐行為的社會氛圍已初步形成。

第三,由于漢服消費人群和漢服的穿著實踐者大幅度增長,現已初步形成了相對穩定且逐步上升的漢服市場空間。現代社會是市場經濟,漢服要想邁向大眾,實現普及,就無法回避商品化和產業化的路徑。中國的漢服愛好者連年持續增長,2019年已達356多萬人,在這些愛好者當中約85%為25歲以下的年輕人[9]。2021年中國漢服成衣的線上銷售規模達到或超過100億元;2023年在山東省曹縣生產的漢服,網上銷售額達72億元,約占全國漢服市場的40%以上,僅2024年1—2月,曹縣漢服的網絡銷售額就高達12.6億元。漢服市場興起,漢服銷量增加,漢服品牌此起彼伏,可謂一派繁榮景象。雖然在中國龐大的服裝生產工業體系中,在整個成衣產業中,漢服產業目前所占比重仍非常有限,但正如山東省曹縣等地,現已形成漢服生產基地并延展至漢服周邊的諸如專用布料、服飾配件、鞋履、妝造等多種行業,從而形成漢服產業鏈的基本事實所反映的那樣,漢服未來還有相當大的市場上升空間。

現在的漢服廠家或商家,如果經營得當就可盈利,這與漢服運動早期那些漢服實體店的虧損或慘淡經營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因漢服運動而興起的漢服產業,當然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營和銷售為主業,正因此,自然也就有了漢服的創意研發、設計制作、廣告品牌、時裝走秀等,以及更為頻繁和花樣眾多的漢服活動,從而使漢服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這些事實意味著,在漢服運動內部,漢服廠商的實際影響力將越來越大,已經和正在超過那些熱衷于為漢服建構理論或糾結于形制正確的精英人士。早期的漢服穿著實踐者曾經是必須親自動手去制作漢服,現在新進的愛好者既可以直接在淘寶上網購,也可以選擇高端定制漢服。漢服的商業化和產業化,它作為一類服飾文化產品,將走向進一步的普及,這同時也意味著漢服在當下的中國社會已是一個既定的文化事實。唯有商業化和產業化的發展,才可以支撐漢服在中國社會中維持相對穩定且具有一定規模的消費者人群,由此,漢服及其相關的社會文化現象也就不會輕易消失,而是會在人們持續的穿著實踐中不斷演變,并能夠傳承下去。

最后,由于漢服爭取到了在當代中國社會及文化生活中的“市民權”,并逐漸擴大了自身的存在感,一般民眾對于它的接受度或寬容度出現較大提升,因此,它與既存的其他中式服裝,諸如唐裝、旗袍等之間的張力關系也就能夠得到緩和。筆者曾經提倡的一個基本的理論框架,就是把漢服定位在一個更大的中式服裝的譜系之中去理解[10]。如此看來,漢服運動其實并不需要反唐裝、反旗袍,因為它們也都是中式服裝的一部分,彼此并非排他的關系。因為漢服背景人口體量的巨大規模,其在中式服裝譜系中的權重或地位,即便逐漸地超過旗袍、唐裝,也并不奇怪。由于漢服的歷史比較悠久,又有獨特多樣的款式和風格,未來漢服在中式服裝體系中將擁有更加主流的地位,這幾乎是確定無疑的。如果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漢服運動的理論家和穿著實踐者也都有如此認知的話,漢服和唐裝、旗袍彼此之間就不再需要相互排斥,而是在中式服裝的龐大譜系之中,“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2.3 漢服豐富了民眾的服飾生活

由上可知,漢服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全新的可選擇性,漢服運動的異軍突起,為中國民眾在21世紀的服飾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多樣性和豐富感。這一點已經是明確不爭的基本事實,同時也是漢服運動的偉大成就。但如果擴大人們的視野去全面觀察當前中國社會中所有涉及服飾的文化動態,那么,除了漢服之外,旗袍、唐裝、少數民族服飾及各種小眾服飾趣味,也都是頗為活躍的。目前在中國普通的老百姓中間,現實的服飾生活或服裝文化實踐,有各種各樣的形態,如平日穿著西服的情形已經非常普及,喜歡旗袍與唐裝等其他中式服裝的人數,也并不比漢服人數更少。海派旗袍在上海市民中就具有很高的認知度,也有很好的口碑和很高的穿著普及率,雖然上海也有花樣繁多的漢服活動,但它們彼此之間并非相互抵觸,而是相互補充,一起來滿足上海市民豐富多樣的服飾文化生活的需求。此外,當然還有各少數民族對各自民族服飾的再創造實踐,以及小眾的角色扮演“亞文化”的服飾文化實踐或表象等。筆者認為,這一切恰好就是多元一體的現代中國社會,在服飾生活領域理所當然的局面,所有人都有不止一個選項;人們在服飾方面的需求和幸福感都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

3 漢服運動仍有待解決的問題

雖說漢服運動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它依然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首先是漢服的形制是否需要統一問題,是否存在正統性和非正統性的區分等,都需要在理論和實踐層面予以回答的。實際上,只要漢服運動的理論家承認漢服當代建構的服飾史資源的多樣性,認可漢服在整個中式服裝譜系中重要、主流但并非唯一的地位,則其形制問題的困擾,就可以在多樣性的原則下化解,但現實卻是漢服運動內部的討論,至今仍較為糾結于形制真正的正確。

3.1 如何實現漢服形制的標準化

曾屢次被指出的多款漢服制式的問題,尤其是以不同的朝代的背景下漢服穿著者同時同地出現,難以避免的“穿越感”尚難以在短時期內完全消失。不過,這個問題雖然暫時難以徹底解決,但近些年來由于漢服愛好者持續不懈地實踐,其有較大的緩解,經過實地調查和觀察可知,客觀上穿著遠古周秦時期的深衣曲裾的愛好者確實是逐漸減少了,而相對青睞唐制與宋明制式漢服的人們在人數上越來越占上風。若再進一步仔細觀察,還有明制漢服逐漸超過唐制漢服的趨勢。換言之,漢服愛好者在當代社會的穿著實踐,逐漸穿出一個相對明確并能夠為更多人們所接受的定制款式來,目前的趨勢似乎是距離現在的歷史相對較近的明制漢服更受歡迎一些。究其原因,根據部分漢服愛好者的體驗和解釋,應該是明制式的漢服,既顯端莊又比較方便于日常穿著,如果搭配普通衣服,也可日常穿著。比較起來,唐制較為華美,但其典型的齊胸襦裙有一定露出度對穿著者身材要求較高,對于日常穿著,有所不便。

在漢服運動的精英人士致力于確定漢服形制的各種努力當中,比較有意義的可能是楊娜[9]歸納的漢服形制特點,亦即簡要的所謂“八字訣”:“平中交右,寬褖合纓”,以它作為漢服形制最終能夠確立起來的基礎性框架。所謂“平”,是指平面剪裁;“中”是指有中縫;“交”是指領子上下交疊;“右”指右衽;“寬”是指服裝比較寬松;“褖”是指有內衽;“合”是指合手時衣袖自然下垂且不露肘;“纓”是指系帶,亦即不同于盤扣與紐扣等。目前來看,對這個“八字訣”固然還是會有一些不同的意見,但大家對它的認知度和接納度還是相對較高的。筆者認為,這個思路相對比較嚴謹,因為它是從貫穿數千年的“漢服史”中,抽象歸納出可以支撐現代漢服形制的一些最基本的元素,把它們視為當代漢服形制建構的基礎,并由此逐漸推進漢服形制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大體上只要是符合上述這幾個規范的要求,那它就是漢服,就可以認為符合漢服的基本形制。當然,由于漢服愛好者在反復穿著實踐中逐漸穿出來的形制款式,若是能夠和上述這些元素基本吻合,那應該就是漢服的形制款式問題最終獲得解決的時候。雖然眼下針對漢服形制標準化或規范化的此類嘗試,尚前景不明,但如果允許在“八字訣”的基礎上展開符合現代日常生活需求的改良,在今后的漢服制作或生產過程形成“萬變不離其宗”的局面,就將是非常大的進展。

3.2 漢服產業化的成長與問題

問題是到了漢服商家或裁縫店里的漢服制作方案,往往是不大可能按照所謂的形制正確性去嚴格遵循的,更有可能的實踐將是不斷有各種變通和創新。之所以如此,乃是因為漢服廠商始終面對的是漢服市場和漢服消費者,而漢服消費者主要還是基于其在當下的實際生活需求(包括漢服秀的需求在內)去理解漢服的。在當下漢服商業化和產業化取得重大進展的大趨勢中,經由互聯網而被聯系在一起的漢服消費者、漢服商家和廠家,很有可能會在復雜的互動過程中,不斷地推出一款又一款形制不盡相同的漢服,此種來自市場需求的、基于漢服消費者現實生活的形制創造或創新,與漢服運動內部“形制黨”或“考據派”追求的目標,會形成較大的差距。即便在漢服運動內部掌控了有關形制正確的話語權,但更多的漢服愛好者卻未必介意形制正確性。漢服消費者喜愛或接受的形制款式,主要是由漢服商業化的路徑來滿足的,不需要得到什么人的特別許可。

漢服商業化和產業化的好處,就是漢服的大批量生產,再通過網絡銷售,形成大規模的漢服消費市場。但目前市場還不是很規范,據曹縣方面不完全統計,漢服的出貨率和退貨率都比較高,漢服二手貨市場也是良莠不齊。此外,關于“山寨”與“正品”漢服之爭,通常也沒有結論。值得一提的是,商業化帶來了在糾結于形制正確的人士看來是不倫不類、似是而非的服裝,所以,自然就會出現漢服和“非漢服”,或所謂的“漢仙之爭”。有些人認為自己穿的是漢服,但在另一些人看來它不是漢服,而是“仙女服”或“影樓裝”“影視劇裝”。曹縣原本是以制作演出服起家的,如今做起各種漢服或“非漢服”也是如魚得水,由此可以觀察到漢服市場的復雜性。顯然,對于漢服的理解不只是概念上存在歧義,當面對具體的衣服實物時往往會有更多分歧。值得一提的是,當下漢服制作從業者的專業性、漢服制作工藝的高品質及對形制正確的追求,只是部分高端漢服消費者的趣好,更多的尤其是初涉漢服的愛好者可能還是較為看重漢服或準漢服所帶來的視覺意象。

3.3 漢服神圣性的減弱

與十年前熱度相比較,目前漢服運動的強度和熱度均有所下降。曾經的漢服運動是話題之王,但現在公共媒體對漢服活動的興趣有所下降。雖然有關漢服的宏大歷史敘事(涉及民族服飾和傳統文化復興)已被納入主旋律的話語體系之中,這使它仍會是媒體報道的對象,但其新奇感下降而新聞效益遞減,相關話題不再具有前沿性,也已是不爭的事實。公眾已對漢服運動的口號感到熟悉且重復,漢服穿著者出入社會公共空間也不再有以前那么高的回頭率。新生的漢服愛好者主要依賴網絡上的漢服知識資源,伴隨著相關知識的普及,曾經依托此類文化資本而活躍一時的漢服精英人士,其所擁有的漢服知識資本逐漸地不再具有權威性。所有這些,都意味著漢服運動需要不斷地推出新的具有創造性的思想、理念和主張。

20多年來,漢服社團的活動逐漸形成了穩定的模式,并具有相當的聚眾效果,但目前活動的重復性和相似性較多,面臨如何增強其創新性的問題。與此同時,漢服社團的成員出現代際交替,有些“老人”選擇退出,當然也不斷有新人進入,與此相伴的則是漢服愛好者“人設”的進一步復雜化和多樣化。“人設”一般是指當事人對自己人格理想的假象設定,如早期漢服運動的先驅參與者,其“人設”特點是有強烈的家國情懷和作為漢民族的自豪感,對國家和民族未來的想象有非常積極的進取性。除此之外,也有以君子淑女自居,或近似于文人儒士、俠客等“人設”期許的情形。現在由于代際交替,單純的“秀衣黨”或玩漢服的人越來越多,主要就是通過漢服自娛自樂。為數眾多的熱衷漢服的年輕女孩,往往只是認為它好看,可以滿足自己對服飾之美的追求,也因此,她們對于涉及服飾的族際分野,或有關服飾的意識形態就較為寬容,更多的是通過漢服表現自己的個性或審美,點綴富足和充滿情趣及品位的日常生活。

顯然,漢服在現代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形態正在發生微妙變化。漢服愛好者“人設”的多樣化,使得漢服和漢服運動的神圣感趨于淡化。就漢服穿著的實踐層面而言,越來越多的人與其說是通過漢服標榜自己的漢民族身份——并不是說他們沒有此種認同意識,而不如說他們追求的是一些更為浪漫的“人設”意象,如仗劍走天下的俠客、武者,抑或是俠女、小仙女、大家閨秀、小家碧玉之類的意象等,所有這些意象都需要通過服飾去具象化,只要是在具象的服飾和美好意象之間形成關聯,也就滿足了。漢服活動充滿了浪漫的想象,也是新一代年輕人一系列富于審美意識的服飾生活實踐。

雖然漢服運動已經基本實現了當初設定的目標,亦即讓漢服重現于當下的中國,但進一步思考,若要滿足于禮服論的追求,那么除了漢服愛好者自己持續的禮服穿著實踐,還需要有再多一些民眾,也在他們的禮儀生活中采納漢服;若同時還要追求常服論的設想,那么它就不能只是重視漢服女裝而忽視漢服男裝。目前,男裝漢服不是很受待見的局面就需要改變,再進一步可能還需要強化能夠與漢服相配套的各種周邊的部分,如頭飾、鞋、襪之類。甚至更進一步,漢服未來需不需要短裝化,似乎也應該納入思考和實踐的視野之內。如果漢服運動的終極目標是讓漢服徹底融入現代中國民眾的日常生活,追求漢服的日常化,那么,革命尚未成功,同袍尚需努力。

4 漢服運動的未來去向

始于21世紀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與漢服運動,至今均有20多年的歷史了。與前者是由國家主導的情形有所不同,后者主要是民間草根性的文化運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現已經到了逐漸告別“運動”狀態、回歸日常保護工作狀態[11]的時候相類似,漢服運動在獲得初步成功之后,也需要認真思考下一步該如何發展的問題。

4.1 告別“運動”、走向日常生活

漢服運動今后的走向,可預見它將進一步走向主流化,逐漸擺脫其作為亞文化的地位,并成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當然,這也就意味著它的政治話語、宏大歷史敘事和基本價值觀,將進一步被國家主旋律的文化敘事和主流意識形態所覆蓋、吸納及包容,持續性地與之合流。與此同時,漢服社團的各種活動可以從中央到地方各級主流公共媒體上得到更多的表述、表象或演出的機會,這當然是好事,也是漢服運動的理論家和實踐者孜孜以求的結果。

鑒于漢服運動的初步成功和日常穿著實踐者的持續增多,逐漸告別持續長達20年之久的高亢的“運動”狀態,或是一個合理的選擇。因為連續高亢的“運動”狀態,需要不斷動員更多的人力、物力和各種社會資源去維持它,而回歸潤物無聲的“日常”也并不會妨礙漢服持續朝向一般大眾的普及進程。但即便“運動”不再,漢服活動卻可以長存,各種漢服社團今后相對較長的時期內,仍將以近似亞文化的組織形式而存在。可以想象漢服運動今后的去向,應該是由尋常可見、持續不斷且反復舉辦的漢服活動,支撐著蓬勃發展的漢服產業,從而潤物無聲地發展出更多的漢服消費者群,其最終指向確實是有可能推動漢服逐漸地融入普通民眾的服飾生活之中。

筆者認為,今后將逐漸一般化的漢服活動,需要在曾經的宏大歷史和政治敘事之外,另行獲得新的理據或解釋論證來支持。如早期曾糾結一時的漢服和禮制的關系,在現代社會的穿著實踐中不再具有多大的意義,重要的是漢服穿著者在當下的公共空間或社交生活中的基本禮儀,究竟應該如何設計和安置,才能夠使之更為公眾所禮遇。伴隨著中國民眾日常生活的革命性變化,禮服論在當前中國尚缺禮服的語境下將有較大的拓展空間,相信漢服作為禮服的可能性,未來將在中國服裝市場的總體格局中持續有所增長。當然,所有這些歸根結底,還是需要一般民眾逐漸在其服飾穿著的生活實踐中予以體驗和落實的。生活總是有張有弛,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穿著,除了節日或慶典等非日常的時刻需要有莊重感或神圣感之外,平日則需要放松、隨心,穿著得體而又愜意,不然就會備感疲勞。因此,漢服活動今后一個時期可能仍將在禮服論和常服論之間持續搖擺。

中國各地的漢服社群仍將繼續活躍,漢服活動仍將頻繁舉行,活動形式也將有所創新,如行走的漢服(游園)、穿漢服“擺攤”等。在早期漢服運動中被創造出來并一直延續下來的擺拍、走秀模式雖已屢見不鮮,但它仍將進一步普遍化。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那些個體的漢服穿著實踐者,亦即所謂“野生袍子”將越來越多,這些不依賴漢服社團而自行穿著漢服的個人持續增加,意味著漢服圈的亞文化屬性將進一步減弱。與此同時,漢服消費者的年齡將持續向下擴展,“萌娃漢服秀”和親子同穿漢服的流行,說明漢服愛好者二代或三代即將出現,當然這也意味著漢服傳承正在悄然展開。

4.2 漢服愛好者的持續增加與個性化

在相對比較富裕和發達的江南、華南等地區,漢服愛好者“人設”的細化,已經或正在導致出現越來越多的漢服個人“玩家”。包括角色扮演在內,漢服“玩家”的個性化審美意識將進一步凸顯。在漢服運動的正統理論家看來,“玩”漢服,亦即漢服活動游戲化是不可接受的,他們強烈反對把漢服活動視為角色扮演,因為他們重視漢服穿著狀態與形式感。但就觀察現實的漢服活動來看,其中往往就包括游戲和娛樂環節在內,漢服游戲本身并不稀奇;而且,由于游戲在人生中自有價值,所以,當人們說年輕人穿漢服是在游玩或娛樂,也并不是對漢服活動的貶損。中國有很多可以穿漢服游玩的設施,穿漢服出行、打卡、拍照、逛街,體驗各種日常或非日常的生活場景,原本就是漢服活動的基本模式。

事實上,至少是有一部分漢服活動的場景及角色設定,如以《紅樓夢》《西廂記》《天仙配》等故事來設計漢服秀,就是標準的角色扮演。而包括漢服愛好者在內,當人們為自己設定了某種角色,或者再有置身于故事(無論這些故事是真實歷史的、玄幻虛構的,抑或是二次元表現的)之中的想象,那也就近似于廣義的角色扮演了。近些年來在互聯網上有“服裝三坑”或“三坑服飾”的說法,分別是指年輕人熱衷的三類服飾:漢服、洛麗塔服飾、JK服飾;成為這幾類服飾的“玩家”往往需要較高花費,故有掉進“坑”里的自嘲。把漢服和其他服飾相并列,與其說是對漢服的貶低,不如說是對漢服成為年輕人多種服飾選項之一這種社會現象的如實反映,它說明目前的漢服愛好者中至少有一部分,同時也會喜歡其他種類的服飾。

年輕人通過漢服及很多其他服裝,表達自己理想“人設”,或是一些無厘頭“人設”,將促使漢服活動進一步走向世俗化、娛樂化與游戲化。漢服愛好者“人設”的多元化,并非漢服運動的墮落,而是它在進一步往世俗化方向上的深化與發展。在筆者看來,無論是“大明貴婦”,還是“小仙女”下凡,無論是自詡博通古今的“儒雅公子”,還是想象自己是拯救天下蒼生的將軍、武俠或“英雄兒女”,抑或是仙風道骨的“魏晉風流”,再或者是琴棋書畫詩樣樣精通的仕女再世,所有這些可以無限延伸擴張的“人設”,都不過是文化意象的設定,而穿漢服參加各種活動,就是為使各不相同的意象在當事人自己身體上得到落實的途徑或方式[12-13]。

對漢服“人設”的個性多元化不應苛責,因為并不是所有的漢服愛好者都具有同樣程度的家國情懷,在很多情形下,漢服“人設”只是人們對自己生活理想的某些想象而已。但是,對于這樣的年輕人來講,真正的才藝實踐要遠比“人設”或角色設定,甚至也比服飾本身更為重要。只是持劍擺拍,想象自己是俠客,固然算是一種審美,而真正學習一點劍術或傳統樂器,再和漢服去匹配,才能更有意義。當然,只是穿上服裝或通過漢服,表示某種“人設”的服裝游戲也無傷大雅,不應被批評。

有些漢服“人設”其實是當事人的審美與品位設定,近年來,日趨增多的個性定制天價漢服,包括高端定制應該也與此有關。有一些資深的漢服愛好者,甚至傾向于像把玩古董品那樣去對待高端漢服,她們花費巨資,集郵式地收藏各種款式的漢服,對它的形制和工藝如數家珍,堪稱漢服專家。對此類現象,其實是可以從中產階層的服飾消費趨勢解釋,除了炫耀自己消費能力之外,確實還有把它視為精神消費,亦即彰顯自己對漢服這類歷史文化遺產擁有鑒賞能力的一面。經過10多年的發展,漢服品牌化和高端定制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意味著中產階層的服飾消費在漢服領域里也有了更加明顯的擴展。

復雜的中國社會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貧富分化,這種社會現實反映在漢服圈里,就有了一般漢服消費者和高端漢服消費者的區別。經濟社會的發展導致中產階層崛起和擴大化,他們的消費及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引領全社會的消費和生活方式的走向[14]。如果漢服運動的指向是邁向全民性,那么對于中產階層的漢服消費就應該秉持歡迎的態度。

4.3 漢服的時尚化與日常化

漢服在今后的發展,還有一個時尚化的方向。事實上,漢服在已是“時裝社會”的當代中國持續地走向民眾日常生活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就會朝時裝發展,亦即不斷地為漢服追加一些時尚元素,這意味著漢服可以助力普通民眾的服飾生活時尚化。漢服的時尚化,就是把漢服當作時裝來看待和穿著,讓漢服和時尚相結合,對它不斷進行各種富有創意的改造、改良。眼下,漢服已經成為中國生活相對富足的年輕一輩時尚生活的組成部分,不僅如此,中國的時尚產業因為受到漢服運動的影響下出現了所謂的“漢風國潮”。這說明漢服運動還為中國當代社會的多元時尚,尤其是在穿著及妝容的審美等方面,提供了更多具有本土文化主體性的資源和意象。

無論是日常化還是時裝化,都意味著漢服的去意識形態化。對于這些新的變化,需要致力于漢服運動頂層設計的理論家去認真思考。日常化和時裝化的發展,當然就會形成漢服和“非漢服”之間的爭議,或出現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灰色地帶。早期漢服運動有對本真性的執著,對漢服是否正宗、是否正統持有近似潔癖的態度,但如今不僅各種“仙女服”大行其道,漢服自身的時裝化也進一步品牌化。如果有更多的人在他們的穿著實踐中反復試錯,那么,未來就會不斷地有各種樣式,包括并不那么正宗或形制規范正確的漢服或準漢服持續流行或被不同程度地采納。這個趨勢或許正是漢服在中國社會進一步普及泛化的必由之路。

21世紀中國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得到了大幅度改善,用于服飾方面的支出也大幅度增長,人們通過服裝包括漢服來表達自己的幸福感,委實是可喜可賀之事。人民服裝生活的充盈、豐滿和富足,以及進一步的多元化和個性化,正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的生活革命在服飾領域里取得的最大成就。包括漢服在內,當代中國社會各種涉及服飾的文化實踐,即便是以游戲、娛樂或角色扮演的形式出現,也是值得鼓勵和贊賞的。現代社會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時裝社會,當代中國人民享有服飾生活的充分自由,并不需要有意識形態的限制。只要不違反法律和公序良俗,人們有權通過服飾表達自我的品位和個性、體驗各種“人設”角色,或主張自己的價值觀和理念,這正是今后各種漢服活動能夠長期存續的最為根本的依據。

5 結 語

筆者認為,應該在“新中式生活方式”里為漢服定位。作為一場具有一定政治性訴求的社會文化運動,漢服運動的主流化意味著它的初步成功。但今后漢服活動如何持續保持其民間草根性,如何保持它活躍和生動的個性,如何繼續發揚它的文化想象力和實踐性,從而為一般民眾的服飾生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確實是值得深入討論的課題。漢服運動未來最為理想的結果,當然是使漢服融入普通人民的服飾生活,無論是日常服飾,抑或是流行或時尚,至關重要的都是漢服必須要由無數民眾持之以恒地來穿著。漢服運動雖獲初步成功,它雖然被認知、認可,但至少在目前,更多的民眾并不傾向于在自己的日常服飾生活中對它予以采納;或很多穿著漢服的實踐者,眼下仍只是把它視為小圈子游戲娛樂的服裝道具。

在具體的實踐或行為層面,漢服活動或許仍將長期保留亞文化,亦即無數小社群的形態特點。相對于目前的初步成功,漢服運動的最終成功應該是漢服小圈子的衰落,如果“野生袍子”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愛好者和一般民眾都穿漢服,穿漢服就會成為社會公共性的習俗,自然也就不再需要組織專門的漢服活動,并強調所謂的“圈子”了。就此而論,漢服“破圈”的意義非常重大。目前,漢服活動的文化建構性實踐,仍有積極的創造性,它在寬容、自由的社會氛圍中,能夠為豐富人民的服飾文化生活作出貢獻。因此,無數漢服社群的活動創意或相關穿著實踐都是很有價值,也都是值得珍惜的。

筆者認為,漢服活動如果想繼續擁有魅力,就需要認真思考漢服、服飾民俗、民眾服飾生活之間的關系。無論如何建構漢服理論,都不應該藐視服裝的最終穿著者。若想讓更多的人們穿起漢服來,就需要了解服飾民俗里的邏輯,大體上符合人民服飾生活的需求。所以,有關漢服問題的討論,重要的是它與現代中國社會及文化的關系,而不是它與古代社會及文化的關系,亦即人們需要在當代中國社會及文化的結構當中為漢服找到一個妥帖的定位。

作為對今后的漢服活動提供一個新的解釋或定位,筆者認為,漢服運動是改革開放以后,在中國人民實現了全面的“生活革命”的基礎上,服飾領域所發生的生活革命的一種自然延伸。在普通國民的衣食住行用均得到極大改善的前提之下,各地城市的部分小康之家或中產階層家庭背景的年輕人在服飾消費方面出現了很多新動向,而漢服就是其中最令人矚目的一種。伴隨著漢服運動的興起,除了它作為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或復興符號之一的意義之外,它還和服飾生活的品位性消費,再進一步還與夸示性消費、個性化消費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漢服運動的傳統文化復興和民族服飾再現的目標初步得到實現之后,今后其在服飾生活方面的意義將越來越顯得重要。如果仔細觀察漢服活動的具體場景,不難發現人們的漢服穿著實踐,總是和茶藝、花道、傳統藝術(包括音樂、舞蹈、吟詠等)、讀經、妝容、雅集、旅游、節慶、休閑、娛樂(游戲)、養生、禪意、修行等多種傳統文化體驗或文化性消費密切聯動。此種可被稱為“漢服+”的中式審美形態,正在成為中國社會逐漸超越各階層的共同品位,并不斷地重塑和豐富著21世紀“新中式生活方式”的內涵。

盡管眼下尤其是Z世代群體青少年的漢服消費,尚未完全脫離小眾服飾愛好與流行時尚的范疇,但筆者相信,它的指向有可能就是成為即將形成的未來新中式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當下中國已經和正在持續展開的生活革命,在服飾生活領域將是時裝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漢服可以在中國人未來的生活方式建構中擁有一席之地。21世紀中國人民的新中式生活方式中將會是怎樣的,在新中式生活方式的結構中,服飾的時尚或新時代的“衣文明生活方式”又會是怎樣的,所有這些都還需要有進一步的思考。如果漢服真的能夠在建構未來的新中式生活方式中有所貢獻,那么漢服理論及實踐中的各種論點,無論是禮服論還是常服論,抑或漢服時裝論等,才會最終被證明是有價值的。能夠在不斷提高中國人民幸福的服飾生活方面做出重大貢獻,那將是漢服運動的理論家和實踐者最偉大的成就。

參考文獻:

[1]楊娜. 漢服歸來[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6.

YANG N. Return of Hanfu[M].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16.

[2]楊娜, 張夢玥, 劉荷花. 漢服通論[M]. 北京: 中國紡織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1.

YANG N, ZHANG M Y, LIU H H.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Hanfu[M]. Beijing: China Textile amp; Apparel Press, 2021.

[3]周星. 本質主義的漢服言說和建構主義的文化實踐: 漢服運動的訴求、收獲及瓶頸[J]. 民俗研究, 2014, 115(3): 130-144.

ZHOU X. The essentialism of Hanfu speech and the constructivism of cultural practice: The appeal, harvest and bottleneck of the Hanfu Movement[J]. Folklore Studies, 2014, 115(3): 130-144.

[4]周星. 漢服之“美”的建構實踐與再生產[J]. 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2(2): 94-99.

ZHOU X.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reproduction of “beauty” of Han clothing[J]. Journal of Jiangnan University (Humanities amp; Social Sciences), 2012(2): 94-99.

[5]張小月. 生活革命視角下的漢服運動[J]. 民間文化論壇, 2023(3): 32-42.

ZHANG X Y. Hanfu mov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revolution[J]. Folk Culture Forum, 2023(3): 32-42.

[6]崔榮榮. 中華服飾文化研究述評及其新時代價值[J]. 服裝學報, 2021, 6(1): 53-59.

CUI R R. Review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costume culture and its value in the new era[J]. Journal of Clothing Research, 2021, 6(1): 53-59.

[6]韓星. 當代漢服復興運動的文化反思[J]. 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 2012(4): 38-45.

HAN X. The culture introspec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Han clothing renaissance[J].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rts University, 2012(4): 38-45.

[8]周星. 漢服運動: 中國互聯網時代的亞文化[J]. 現代中國學ジャーナル, 2012, 4(2): 61-67.

ZHOU X. Hanfu movement: Subculture in the Chinese internet age[J].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Studies, 2012, 4(2): 61-67.

[9]楊娜. 現代漢服的文化密碼[N]. 光明日報, 2020-10-02(005).

YANG N. The cultural code of modern Hanfu[N]. Guangming Daily, 2020-10-02(005).

[10]周星. 百年衣裝: 中式服裝的譜系與漢服運動[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9.

ZHOU X. A Hundred Years of Clothing: The Lineage of Chinese Clothing and the Hanfu Movement[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9.

[11]周星. 尊重基本事實, 依托資料立論[J].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4(1): 106-108.

ZHOU X. Respect basic facts and base your arguments on data[J]. Chin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2024(1): 106-108.

[12]張小月. フォークロリズムから見る漢服運動の研究[D]. 愛知: 愛知大學, 2023.

ZHANG X Y. The Study of the Hanfu Mov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lklore[D]. Aichi: Aichi University, 2023.

[13]徐贛麗. 中產階級生活方式: 都市民俗學新課題[J]. 民俗研究, 2017(4): 16-26.

XU G L. Middle class lifestyle: Urban folklore a new topic[J]. Folklore Studies, 2017(4): 16-26.

[14]王志成, 崔榮榮. 從“新中裝” 設計看傳統服飾結構基因的提取與持續[J]. 服裝學報, 2021, 6(3): 271-277.

WANG Z C, CUI R R. Structure model extra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lothing from the view of “new Chinese clothing” design and its sustainability[J]. Journal of Clothing Research, 2021, 6(3): 271-277.

Initial success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the Hanfu Movement

ZHANG Chi, WANG Xiangrong

ZHOU Xing

(Graduate School of History amp; Folklore Studies, Kanagawa University, Yokohama 221-8686, Japan)

Abstrac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Chinese society has embarked on a comprehensive cultural renaissance. Alongside the burgeoning movement for the protection of China’s large-scal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re has also been a revival of the Hanfu Movement aimed at reviving traditional Han clothing and reconstructing the national attire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e Hanfu Movement, which has lasted for more than 20 years, has not only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field of apparel industry but also on the clothing lives of the general public. The article aims to summarize the basic concepts and schools of thought within the Hanfu Movement, and based on this, to further inquire into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Hanfu Move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its new dynamics, the challenges it faces, and the potential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author’s continuous observation of the Hanfu Movement for more than a decade.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necessary literature research,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al field surveys at Hanfu events,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core members of Hanfu societies and elite figures in the Hanfu Movement, as well as academic dialogues with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apparel studies.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a unique national attire concept and several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 have emerged within the Hanfu Movement, including the ceremonial attire theory, everyday attire theory, and reformist theory. Despite the internal disagreements within the Hanfu Movement, preliminary success has been achieved through the continuous efforts of Hanfu enthusiasts. This judgment is based on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Hanfu as “the traditional attire of the Han ethnic group”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and its widespread recognition. Additionally, certain values of the Hanfu Movement have been accepted and acknowledged by mainstream Chinese culture. However, the Hanfu Movement still faces some challenges, including the lack of consensus on the basic form of Hanfu, the difficulty in innovating the standardized Hanfu event model, and the fact that Hanfu societies still exist in a subcultural form. Currently, the “image” of Hanfu enthusiast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ersonalized, and as a result, their everyday practice of wearing Hanfu will drive the Hanfu Movement towards diversification, fashion, and integration into daily life in the future. Considering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the Hanfu Movement on the clothing lives of the general public, the article believes that the future contribution of the Hanfu Movement may be to integrate into the emerging “new Chinese lifestyle”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it.

This article provides the first demonstration of the preliminary success of the Hanfu Move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presents corresponding evidence. Currently, much of the research on the Hanfu Movement focuses on perspectives such as national attire or cultural consciousness, while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a new perspective of understanding the Hanfu Mov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othing life. As a prospect for the future, further exploration should be made into the position of Hanfu in the clothing liv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so as to encourage the tangibl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Hanfu Movement.

Key words: Hanfu; the Hanfu Movement; dress life; new Chinese style; lifestyle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清纯在线一区二区WWW| 天天色综合4| 婷婷五月在线| 亚洲综合第一页|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日本a∨在线观看| 国产素人在线| 亚洲精品777|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日本黄网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无码又爽又刺激的高潮视频|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国产99热|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99一级毛片|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精品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一区女同| jizz国产视频|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久久九九热视频| 2022精品国偷自产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 日韩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资源站| 91在线视频福利|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一级毛片高清| 女人18毛片久久|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中文纯内无码H|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 久久青草免费91观看|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在线观看91香蕉国产免费| 成人午夜久久| 亚洲无码91视频|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99久久免费精品特色大片|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a级毛片网|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亚洲大学生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AV成人一区国产精品| 欧美成一级| 亚洲第一在线播放| 婷婷五月在线| 午夜国产理论| www.91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污视频| 色综合中文字幕| 91九色国产porny| 国产精品偷伦在线观看|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日韩午夜伦| 国产91视频免费| 91丝袜在线观看| 永久免费AⅤ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激情视频综合网|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狠狠|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2020国产在线视精品在|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 色偷偷综合网| 亚洲人成网站18禁动漫无码|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久久伊人久久亚洲综合| 亚洲首页国产精品丝袜| 国产ji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