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近代中外調查記及史志的納西族服飾比較研究

2024-12-31 00:00:00林儒凡張粵湘夏帆
絲綢 2024年9期

摘要: 鑒于現有文獻中缺少對近代納西族服飾直觀而鮮活的個案記錄的問題,文章從8部西方人調查記中整理出記載有納西族服飾的相關史料,通過摘錄、梳理、分類,以“他我”視角將零散、碎片化卻直觀而鮮活的納西族服飾文化形象按服飾設計學規則進行構成及語義研究;同時,對近代該地域的地方史志等史料中的納西族服飾記載進行查核補充,繼而運用“比較文學形象學”與“雙過程理論”對其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發現,兩者在納西族服飾形象描述上相似,但記錄方法和視角差異顯著。主要表現為西方人提供了對著裝者更為直觀的形象描述,并帶有鮮明的“自我”文化屬性和情感色彩。而中國本土地方史志,則側重于從“分析過程”的全貌性、理性地記錄服飾客觀形制和文化環境。通過對兩者比較研究,可以得出同時期納西族服飾文化更全面、科學、系統的認知與評判。

關鍵詞: 近代;西方人調查記;納西族服飾;雙過程理論;比較文學形象學;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 TS941.12

文獻標志碼: B

目前學者對納西族傳統服飾的研究多采用國內史志資料作為主要依據,探討其歷史脈絡和文化含義。楊杰宏[1]通過對東巴經書及東巴文的研究,認為納西族傳統服飾遺留有濃厚的日月崇拜文化色彩;蘇燕等[2]從宗教學的角度解讀納西族七星羊皮,包括羊皮材質的滋養崇拜、七星披肩圖案的蛙崇拜及飄帶和數字七的象征意義,體現了納西族文化的深厚底蘊和豐富的宗教信仰;雀寧[3]通過田野調查和文獻梳理認為納西族的服飾與傈僳族服飾互相影響。在民族服飾的研究中,國內本土的歷史文獻為民族服飾研究提供了深刻的文化洞察,而西方視角也帶來全新的理解和視野。這兩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各自基于不同的文化結構和思維認知方式,差異性使得雙方背后的文化特性得以彰顯,有助于相互鑒證和取長補短[4]。在文化交流中,差異性可以促進對不同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欣賞,有助于建立更加全面和客觀的文化認知。因此,本研究利用比較文學形象學、雙系統理論,將近代中外文獻中的納西族服飾史料進行比較,通過兩者的互鑒、互補、互證,得出較為客觀的近代納西族服飾形象,并探討其背后的文化意義和歷史脈絡。

1 西方人調查記綜述

近代隨著西方列強的逐漸滲透,中國的西南地區成了文化交匯的前沿。西方考察者的大量游記資料詳細記載了當時中國西南地區各民族在經濟貿易、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語言文字等方面的交流互動,彌補了近代正史和地方史志記載的不足,成為研究近代西南地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生動史料。在這個過程中,納西族作為一個獨特的民族,其豐富多彩的服飾文化引起了西方探險家、學者和傳教士的興趣。他們的記錄和著作成了研究納西族服飾文化的重要窗口。筆者與研究團隊閱讀了60本近代西方人在中國西南地區的調查記,其中提到納西族的書籍共有11本,在11本書籍中對納西族服飾有描寫的涉及8本書,如表1所示。其中最早是1895年元月,法國王子亨利·奧爾良一行從越南出發,沿紅河流域北上,由云南的河口進入中國,途徑維西葉枝村(今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葉枝鎮)時,將納西族婦女的穿著打扮詳細地記錄在《云南游記——從東京灣到印度》一書中。1902年英國人喬治·利頓在云南游歷后,將麗江市納西族婦女服飾中的頭飾、緣飾記述在《英國藍皮書考察云南全省播告》上。1906年上半年有兩位學者——雷納金德·弗萊明·約翰斯頓(中文名莊士敦)、顧彼得來到西南地區游歷,莊士敦在云南游歷時途徑永寧鎮,將納西族支系摩梭人的服飾記述在《從北京至曼德勒》一書中;顧彼得在《被遺忘的王國》中對麗江納西族婦女的披肩及頭飾有詳細的描述,還記錄了納西族東巴宗教舞蹈服飾。植物學家弗蘭克·金登—沃德在1911年從緬北進入云南騰沖,沿著瀾滄江、怒江一路向北,途徑金沙江流域時,將維西的納西族婦女服飾記錄在《藍罌粟之地》;1921年4—10月再次游歷云南省時,將寧蒗縣納西族支系摩梭婦女服飾及寒擺舞服飾記錄在《從中國到坎底》一書中。約瑟夫·洛克在1922—1945年對中國西南地區進行調查,記錄在《中國西南古納西王國》一書中;在此期間,洛克拍攝了許多麗江市納西族服飾的圖片,并將它們整理記錄在該書的圖冊中。1916年1月—1917年2月,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在云南游歷時拍攝了麗江納西族支系摩梭男女服飾的圖片,并記錄在《滇閩獵蹤》一書上。這8本書記錄的納西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的西北部:維西傈僳族自治縣、麗江市區、寧蒗彝族自治縣永寧鎮。

2 近代云南納西族服飾形象中西文獻對比

首先將近代西方人調查記中關于納西族服飾形象的文字描述進行了摘錄,并整理了相關地方史志中的納西服飾記錄,如表2、表3所示。在對比中西方關于納西族服飾的記錄時,發現兩者在描述納西族服飾上存在相似性,但在記錄方法和視角上卻展現出顯著的差異。相比中方的記錄,西方調查記在總體上呈現出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納西族形象直觀、即時的服飾體驗和感性印象,通過具體的生活場景和文化背景來描繪納西族的服飾;二是隱含在他者形象背后的記錄者民族的自我形象聯想與情緒化表達。

2.1 研究理論框架

為深入理解中西雙方對納西族服飾形象記錄的差異,本研究通過比較文學形象學的視角,分析“他者”與“自我”形象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被構建和理解。引入雙過程理論,進一步解釋中西雙方在記錄納西族服飾時采用的思維模式和認知過程的差異。

2.1.1 比較文學形象學

在比較文學形象學中,形象記錄包括“他者”形象和“自我”形象。作為“他者”的異國、異族的形象,也即他者形象,是形象學研究的切入點和焦點[15]。巴柔認為,他者形象是“在文學化,同時也是社會化的運作過程對異國看法的總和”,之后又進一步指出“一切形象都源于自我與‘他者’”“‘我’注視他者,而他者形象同時也傳遞了‘我’這個注視者、言說者、書寫者的某種形象”,可以概括為異國異族的形象一方面注重對他者的塑造;另一方面更注重隱含在他者形象背后的創造者民族的自我形象,評價標準也不再是逼真性和獨創性,而是異國形象背后的文化差異與時代需求。這兩種形象在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它們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動、認知和理解方式[16]。

從比較文學形象學出發,在西方人、國人史志撰寫者的注視下,納西族服飾形象被視為“他者”,在對“他者”的記錄中傳遞出創造者的自我形象。不僅在探討“他者”形象的構建,同時也在剖析這些描述背后反映的“自我”形象。

2.1.2 雙過程理論

雙過程理論(dual process theory)在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領域中被廣泛討論,闡述了個體在判斷或問題解決過程中大腦如何執行信息處理。換句話說,人類的思維過程可以通過兩種不同的模式進行,或者可以看作是兩種不同的認知過程的產物[17]。該理論認為在認知和決策過程中,思維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自動的、無意識的、基于直覺的,即“啟發過程”(heuristic processing)作出判斷和決策;另一種是更慢的、有意識的、基于分析的,即“分析過程”(analytic processing)[18]。在雙過程理論演化的歷程中,多位學者給兩種系統的思維模式賦予了不同名稱。基于“啟發過程”的思維方式也被稱為“直覺式”“反應式”“啟發式”“沖動式”“聯想式”等;而“分析過程”的思考方式則被稱為“控制式”“系統式”“中心式”“理性式”等[19]。

從雙過程理論的內涵以及研究基礎來看,雙過程理論十分適合本研究分析西方文獻與中方文獻記錄的差異。地方志的記錄通常基于“分析過程”,由于地方史志通常由官員組織編寫,這種思維模式是有意識的、邏輯的,并且往往較為緩慢和詳盡。在描述服飾時,地方志傾向于提供詳細、全面的描述,包括服飾的制作材料、圖案含義等,重視對民族歷史、生活習俗、地理分布的分章節記載,是對納西族服飾特征的深入分析和系統性認知。西方調查記則更多體現為“啟發過程”的直覺思維,依賴于個人即時的體驗,如對服飾的使用場景、美觀性的直接觀察,這種視角往往帶有濃厚的探險和發現的色彩。西方人的描述可能不像“分析過程”那樣深入和全面,但卻提供了生動、感性的視角。

2.2 西方“啟發過程”下直觀、即時的納西族服飾體驗和場景記錄

國人的記錄方式更強調服飾的形式、風格和象征意義,但并未結合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使用和社會文化背景。西方人的調查記錄往往采取一種整體性的視角,將服飾與生活場景及行為習慣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創造出一個完整且直觀的服飾畫面。通過這種方式,服飾與其使用的社會環境緊密相連,使描述更加生動、具有真實感,為理解這一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背景信息。例如,同樣在描述羊皮披肩和圓片時,國人記錄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志》提供了對羊皮的制作材料、圖案含義的詳細描述[13]154。這是對納西族婦女羊皮披肩及圓形裝飾物的特征經過分析后的整體認知規律性的描述,即“分析過程”下的他者形象。相比之下,西方人的調查記通常表現為“啟發過程”下的他者形象,如《被遺忘的王國》中描述在生意空閑之時,納西族婦女手工打著羊毛衫或繡著七星花盤,穿羊皮披肩的用途、正反形制及對圓盤象征的記錄[9]75-76。西方觀察者直觀的描述雖然可能缺乏對服飾形象系統性分析,但卻為理解納西族服飾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供了寶貴的視角。

在《被遺忘的王國》中對于東巴宗教儀式場景及服飾的記錄[9]209,通過祭師的服裝、服飾、所持的器物,可以窺見納西族東巴教的文化特征和宗教信仰。其描繪的東巴宗教儀式中的舞蹈、速度、節奏及使用的寶劍和板鈴等能夠讓讀者聯想出服飾的具體場景。提供了一個生動和真實的視覺畫面,使讀者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和社會背景下解讀服裝、服飾、表演器材與東巴文化整體形式、功能與意義之間的關系。在《從中國到坎底》一書中描述了葬禮這一場景中納西姑娘們的穿戴形象[11]53,打破了國人概念中的葬禮與葬服的關系。服飾描寫突出強調在納西族文化儀式中的特殊生死觀和審美觀,反映了服飾在納西族社會互動中的象征意義,代表著對逝者與其家族的尊重。

2.3 記錄者自我形象的聯想與情緒化表達

西方調查者對納西族服飾形象記錄的另一大特征為隱含在“他者”形象背后的記錄者民族的自我形象聯想與情緒化表達。例如《被遺忘的王國》中西方調查者將摩梭人(納西族分支)與古代羅馬人和希臘人進行比較[9]86,這是一種典型的自我形象聯想。摩梭女子發型與羅馬發型的比較如圖1[7]132所示。這是源于觀察者從自身文化知識結構和歷史經驗、慣性思維的結果,即“啟發過程”。將眼前所見之物象與自己大腦記憶庫中的同類物象進行類比或借喻。而這種類比或借喻的應用,因當時西方人文學科知識體系的先進性而呈現出其特有價值。在西方調查者的記錄下,使特定時期的服飾形象更加鮮活和具象。

西方人自我形象的聯想強調了服飾不僅是物理對象,也是表明其內在的文化和社會身份的象征。在《中國西南古納西王國》中通過使用類比的方式,將納西族女性稱為菲多西亞(象征西方美女)[7]75-76,展示了西方人自我形象的聯想。段落中提到的“黑色圓形套頭”,作為已婚婦女的特有頭飾,并將已婚婦女比作埃及王后妮菲蒂蒂,這反映了作者約瑟夫·洛克對摩梭族生活深刻的理解。洛克在云南地區生活了近27年的時間,并且與摩梭族大管家阿云山為莫逆之交,這使他深入了解摩梭女性在家庭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將摩梭女性與埃及女王及西方的菲多西亞美女聯系起來,這是對摩梭母系社會中女性地位的一種借喻式描述和“自我”文化的無意識反映。

情緒化表達雖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但這正是國人記錄方式所欠缺的。《滇閩獵蹤》中描述的摩梭姑娘們“年輕、活潑,臉頰紅撲撲的,眼睛會笑”[12]155,這樣的描述是對外貌的直觀描繪,傳達對生命活力和自然美的贊賞,同時展現了一種樂觀的摩梭形象,為服飾賦予了更多的情感。西方的“啟發過程”視角有助于活化并擴展國人記錄傳統的“分析過程”,增添更多感性和直觀的審美意義,豐富對納西族服飾的認識。考察服飾在不同文化儀式和日常生活場景中的應用,人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納西族服飾文化的特殊性和多元性。多維度的探討有助于避免將納西族服飾和文化固定在單一和靜態的形象中,而是展現其作為一個生動、多變且富有歷史深度的文化體。

3 中西互鑒、互補、互證

本研究將洛克在《中國西南古納西王國》中對麗江市納西男子服飾的描述與《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志》和《中國民族百科全書》中的記錄相結合,通過中西雙方視角互補構建近代納西族男子服飾形象。洛克在《中國西南古納西王國》中提供了對納西族男子服飾的直觀印象,強調了他們的外貌和服飾特點,如自織的麻布褲子、淺灰色或白色的衣服,以及頭部的特殊裝飾,并且記錄了服飾穿著的整體形象及納西族男子的外在特征[7]179。在文字描述中還配有實景照片,如圖2所示。可見當時麗江的納西族男子服飾典型的特征是頭戴氈帽或頭纏藍黑色大包頭(圖2(a)(b)),上身穿淺灰色或白色的衣服,再套一件羊皮褂,下身穿麻布褲子(圖2(c)),光腳或穿草鞋。但在洛克的記載中,只是描述了服飾的大致特點,其服裝的具體形制并未有詳細的描述。結合《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志》中對解放前麗江納西男子服飾的記錄[13]154及《中國民族百科全書》中對麗江納西男子服飾的描寫[14]532,參考大量近代納西族服飾的記錄,可歸納出較完整清晰的納西服飾形制與形象,如圖3所示。其中,圖3(a)(b)是用服飾結構圖方式繪制的氈帽和纏頭包造型;圖3(c~f)繪制的是對襟上衣、大襟上衣、羊皮褂、長褲的結構圖。在整體形象與生活環境上采納漢族的文明和文化,接受漢族的禮儀和節氣。

《中國西南古納西王國》一書中除了對麗江納西族男子服飾有所記錄外,對其女子服飾也有描寫,并配有圖片如圖4、圖5所示。在《被遺忘的王國》一書中是這樣描述納西族女子服飾的:“自從唐朝以來、納西族自愿地采納漢族的文明和文化,這個過程至今尚未結束,在男子服裝方面,實際上已無法區別納西人和漢人。不過幸運的是,婦女保持了她們美麗如畫的納西族服裝和頭飾。納西族早已接受漢族的禮儀和節氣,并發揚光大。”[9]125雖然洛克和顧彼得對麗江納西女子服飾的描述相對來說較詳細,但對女子上衣并未做記錄,結合《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志》中關于納西女子服飾的描述[13]154、西方觀察者的記錄和攝影照片,可以大致還原出納西女子服飾及民國時期的生活場景,如圖6所示。當時納西族女性服飾在頭飾上未婚女性與已婚女性之間存在差別,未婚女子在節慶時一般戴漢式帽子(圖6(a)),平時則戴一塊頭帕(圖6(b)),把辮子纏繞在頭巾外面,已婚婦女常戴著青布或黑紗縫成的“古孜”(圖6(c)),顧彼得將其形容為“黑色圓形套頭”;上身穿前幅及膝后幅及脛的寬腰大袖領褂(圖6(d)),多為灰色、藍色,外罩朱紅或青、灰色坎肩(圖6(e)),背上一般披傳統羊皮披肩(圖6(f));下身則穿有藍色橫條的圍腰(圖6(g))及很多縐折的灰白麻布短裙(圖6(h))。在整體形象上,采納漢族的文明和文化的同時保持傳統的納西族服裝和頭飾,耳朵上戴有鑰匙圈大小的銀耳環。

融合互補的研究方法不僅使還原的納西族服飾形象較為精準,還揭示了服飾在納西族日常生活、宗教祭祀、社會象征等多方面的人文特征。結合西方視角下的直觀描述和感性認知,與中國文獻中對服飾的系統記載和深層分析相互映襯,從而構建了一個更加全面、科學、系統的納西族服飾形象理解。

4 結 語

近代的納西族服飾作為一個獨特的地域文化符號,承載了這一時期的歷史和文化意義,反映了納西族在不斷變遷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中的適應與演變。本研究采用比較文學形象學和雙過程理論作為理論指導,通過“他者”及“他者”背后的“自我”的不同身份和視角的言辭表達,對近代納西族服飾形象進行了深入的對比分析,揭示了中西方視角對納西族服飾認知的差異性和互補性。研究表明:1) 西方調查記通過“啟發過程”提供了直觀的描述和個人情感色彩,展現納西服飾的使用場景,并將納西人的服飾與相關的生活環境、社會背景、“自我”文化屬性的映射巧妙結合;2) 中國的地方史志,側重于從“分析過程”視角系統性地記錄服飾的形制和歷史文化屬性,提供了一種更為概念和理性的記錄;3) 通過兩者的互鑒、互補、互證,可以使該時期納西族服飾研究得以較全面、科學、系統地認知與評價。服飾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反映了一個的獨特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文化價值和審美意義。互補視角深層次的解讀有助于人們理解民族文化中服飾所承擔的多種功能,包括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作為社會標識的功能性、在文化習俗的傳承性,以及作為藝術和審美重要載體的價值性,為深度研究民族社會和文化變遷提供了新視角。此外,中外記錄的比較研究揭示了文化交流和互動中的動態過程,為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元性和互鑒性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在未來研究中還可以在對“他者”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展開對“他者”中的“自我”(調查者或記錄者)內容追蹤分析,以便對“他者”服飾形象中的“自我”成分作出或增或減的判斷,從而使“文獻”研究更加客觀精準。文中列表中的西方調查記有8部,由于篇幅限制,尚未對其分別展開論述,可在后續作進一步研究,以期提升深度和廣度。

參考文獻:

[1]楊杰宏. 納西族日月崇拜的圖像敘事研究[J]. 民族藝術研究, 2021, 34(4): 152-160.

YANG J H. Study on the Naxi image narration of the worship of the sun and the moon[J]. Ethnic Art Studies, 2021, 34(4): 152-160.

[2]蘇燕, 張慶松. 背著的信仰: 納西族“七星披肩”的宗教解讀[J]. 民族藝術研究, 2012, 25(5): 119-123.

SU Y, ZHANG Q S. Carrying belief: Religious interpretation of Naxi’s “seven-star shawl”[J]. Ethnic Art Studies, 2012, 25(5): 119-123.

[3]雀寧. 論周邊民族對維西傈僳族服飾時尚潮流的影響[J]. 貴州民族研究, 2019, 40(2): 86-89.

QUE N. On the influence of surrounding nationalities on the costume fashion trend of Lisu nationality of Weixi[J]. Guizhou Ethnic Studies, 2019, 40(2): 86-89.

[4]HALL E T. The Silent Language[M]. New York: Doubleday and Company, 1959.

[5]亨利·奧爾良. 云南游記: 從東京灣到印度[M]. 云南: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D’ORLEANS H. From Tonkin to India[M]. Yunnan: Yun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1.

[6]喬治·利頓. 英國藍皮書考察云南全省播告[M]. 武漢: 湖北洋務譯書局刊, 1903.

LITTON G. British Blue Book Survey of Yunnan Province Broadcasting[M]. Wuhan: Hubei Westernization Translation Bureau, 1903.

[7]約瑟夫·洛克. 中國西南古納西王國[M]. 昆明: 云南美術出版社, 1999.

ROCK J. The Ancient Na Khi Kingdom of Southwest China[M]. Kunming: Yunnan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1999.

[8]莊士敦. 從北京至曼德勒[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5.

JOHNSTON R F. From Peking to Mandalay[M]. Kunming: Yun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5.

[9]顧彼得. 被遺忘的王國[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2.

PETER G. Forgotten Kingdom[M]. Kunming: Yun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2.

[10]弗蘭克·金登沃德. 藍罌粟之地[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0.

KINGDON-WARD F. The Land of the Blue Poppy[M]. Kunming: Yun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20.

[11]弗蘭克·金登沃德. 從中國到坎底[M]. 倫敦: 倫敦出版社, 1924.

KINGDON-WARD F. From China to Hkamti Long[M]. London: London Press, 1924.

[12]羅伊·查普曼·安德魯. 滇閩獵蹤[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9.

ANDREWS R C. Camps and Trails in China[M]. Kunming: Yun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9.

[13]李汝明, 和新貴, 楊俊生, 等. 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志[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LI R M, HE X G, YANG J S, et al. Annals of Naxi Autonomous County of Lijiang[M]. Kunming: Yun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1.

[14]李德洙, 云峰, 楊聰. 中國民族百科全書[M]. 西安: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15.

LI D Z, YUN F, YANG C.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M]. Xi’an: World Book Publishing Company, 2015.

[15]李圣杰. 中國比較文學形象學: 概念接受、學科定位及理論建構[J]. 社會科學家, 2023(10): 10-16.

LI S J. Imagology of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ncept acceptance, discipline orientation and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J]. Social Scientist, 2023(10): 10-16.

[16]高旭東. 比較文學實用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

GAO X D. Practical Cours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1.

[17]EVANS J S B T. Dual-processing accounts of reasoning, judgment, and social cognition[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8, 59(1): 255-278.

[18]PASHLER H, JOHNSTON J C, RUTHRUFF E.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 52(1): 629-651.

[19]STANOVICH K, WEST R, ALDER J.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reasoning: Implications for the rationality debate?[J].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000, 23(5): 665-66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Naxi clothing in modern Chinese and foreign survey records and historical records

ZHANG Chi, WANG Xiangrong

LIN Rufan, ZHANG Yuexiang, XIA Fan

(School of Fashion Design amp; Engineering,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organized and categorized eight accounts by Western scholars, conducting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concerning Naxi ethnic costumes within these records, while also integrating and verifying against local historical materials about Naxi costumes. Utilizing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magology and dual-process theory, the study conducted a tho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ostume images in Western accounts and Chinese local docum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estern researchers often imply personal and cultural self-image associations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s when recording the image of Naxi costumes. Such emotional expressions tend to provide immediate and rich descriptions, emphasiz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ostumes and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and social background. In their accounts, they focus more on expressing the significance of Naxi costumes within their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contexts through emotional tones, reflecting a unique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tendency in cross-cultural exchange. Chinese local chronicles, however, place greater emphasis on documenting the structure and cultural attributes of costumes, focusing on systematically recording the details and historical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the costumes, and presenting the profou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contained within through deep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s. This recording method not only focuses on tracing the evolution of costumes but also emphasiz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us reflecting a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the study reveal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focus of observ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images between the two. Western documents, characterized by “heuristic processes”, provide intuitive descriptions and emotional colors, while Chinese local documents, characterized by “analytical processes”, offer more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records. These differences stem not only from the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knowledge systems of the recorders but also reflect different cultural understandings and evaluations of the importance of costumes.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t also shows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observers; Western literature focuses more on individual feelings and emotional portrayals, whereas Chinese local literature emphasizes rational analysis and holistic grasp. This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reveals the diverse expressions of costumes in different contexts, providing useful reference for deepening interregional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magology reveals how the images of “others” and “self” are constructed in literature, while dual-process theory explains the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processes and modes of thinking used during the recording process by both Western and Chinese observers. Finally, the study integrates the descriptions of Western investigators and local Chinese literature during the same period, and roughly restores the clothing and life scenes of Naxi men and women.

By conducting an in-depth comparative study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on Naxi costumes from moder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the research not only gain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Naxi costume culture but also provides a new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nd methodology for costume culture research. Furthermore, through comparative research, it promotes awareness and respect for cultural diversity, fostering cross-cultural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and helps to enhance 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Key words: modern times; occidental survey; Naxi costume; dual-process theory;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magology; comparative study

主站蜘蛛池模板: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性欧美久久| 亚洲天堂高清|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国产一区| 欧美综合成人|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99re精彩视频|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护士| 日韩专区欧美| 色噜噜久久|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日韩|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2020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理论一区| av天堂最新版在线| 精品剧情v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播放| 找国产毛片看| 久久超级碰| 亚洲区第一页| 国产精品成|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无码人中文字幕| 草逼视频国产|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www.亚洲国产|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99久久精彩视频| 成人欧美日韩| 香蕉久久国产超碰青草| 国产精品青青|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一本大道无码高清| 国产91色在线| 69av在线| 久久黄色视频影|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国产污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电影天堂在线国语对白|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日本久久网站| 麻豆国产在线不卡一区二区| 亚洲最新地址|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播放| 国产95在线 |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动漫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高h视频在线|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午夜啪啪福利|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综合亚洲网| 中文字幕日韩丝袜一区| 蜜臀AV在线播放| 孕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性精品|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 91麻豆久久久| 精品天海翼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第1页在线播| 91欧美在线|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