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學科實踐是具有學科意蘊的典型實踐,是學生學習方式變革的基本方向。結合化學學科特征,本文提出兩條實施路徑:一是基于真實情境提高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二是精設化學實驗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并以“濃硫酸的性質”為例,創設真實的工業運輸情境,以問題鏈為導向開展一系列探究活動,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教師在教學中開展學科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學科實踐;問題情境;高中化學;濃硫酸
文章編號:
1008-0546(2024)14-0044-02
中圖分類號:
G632.41
文獻標識碼:
B
一、問題的提出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在課程實施中明確提出,強化學科實踐,注重“做中學”,引導學生參與學科探究活動。[1]
“學科實踐”一經提出,眾多學者對其內涵進行研究。其中,崔允漷等[2]認為學科實踐是指具有學科意蘊的典型實踐,即運用本學科的核心概念、思維與方法,以真實情境為載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不僅知道要“學什么”,更知道“為什么學”以及“怎么學”;楊道宇[3]將探究學習和學科實踐進行對比,指出學科實踐是以學科化知識為基礎,有目的性的“做成事并成人”,即在做成學科實踐之事中發展核心素養。雖然不同學者對學科實踐有著不同的解讀,但是對其內涵的理解卻趨于一致,即學科實踐以學科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像專家一樣,“做”學科的“事”。
因此,教師應在理解學科實踐內涵的基礎上,挖掘本學科的育人價值,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科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學會如何獲得知識,感受學科思維并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
二、教學分析
1. 教學內容分析
“濃硫酸的性質”源自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第一冊專題4第一單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質”,是高中化學學習的重要內容。學生初中已經學習過稀硫酸的性質以及酸的通性。從微觀層面分析,濃硫酸中主要存在形態是H2SO4分子,這使得濃硫酸顯示出它獨有的特性:吸水性、脫水性、強氧化性。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濃硫酸的三大特性,教學難點是探析銅和濃硫酸反應的微觀過程。
本課例以工業運輸硫酸的情境為載體,探討了運輸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并通過實驗探究等方式對濃硫酸的特性展開討論,學生在實踐中不僅理解了濃硫酸的性質,還收獲了研究物質的基本方法,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
2. 教學目標
本課例的教學目標具體如下。
(1)從濃硫酸在生產運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出發,理解并掌握濃硫酸的吸水性、脫水性、強氧化性。
(2)在實驗過程中善于觀察,發現并解決問題,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3)能夠運用濃硫酸的性質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
三、教學思路
本課例將情境線、問題線、知識線、活動線“四線”融合進行教學設計,以工業運輸硫酸的真實情境為載體,以問題鏈為導向,開展化學學科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教學思路如圖1所示。
四、課堂教學實錄
1. 初識濃硫酸的性質
[資料卡片]工業上常用硫酸的年產量來衡量一個國家的化工生產能力。硫酸可用于制造肥料、藥物、炸藥、顏料、洗滌劑、蓄電池等。
[教師]工業制備的濃硫酸用鋁槽車或鐵槽車運輸,酸和活潑金屬能夠發生反應,為什么鋁槽車或鐵槽車可以用來裝載濃硫酸?
[學生]酸與活潑金屬反應,其實是酸電離出H+,H+與金屬反應。常見濃硫酸的質量分數為98.3%,密度為1.84g·cm-3。濃硫酸中水很少,硫酸主要是以H2SO4分子的形式存在。
[教師]那是不是濃硫酸和Al、Fe不反應?
[實驗探究]實驗探究步驟如下:①將一根氧化膜已除去的鋁條插入硫酸銅溶液中;②將一根氧化膜已除去的鋁條置于濃硫酸中浸泡;③將在濃硫酸中浸泡的鋁條插入硫酸銅溶液中。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學生1]實驗發現:第①組鋁片表面有紅色固體生成;第②組和第③組無明顯現象。
[學生2]浸泡過濃硫酸的鋁片表面生成了一層致密的氧化膜。
[教師]濃硫酸將鋁氧化,生成致密的氧化膜,將鋁保護起來。常溫下,鐵和鋁與濃硫酸會發生鈍化,鈍化也是個化學反應。
上述實驗體現了濃硫酸的強氧化性,其中S為最高價態,即+6價。那么,濃硫酸能否將不活潑的Cu氧化?
[實驗探究]實驗探究步驟如下:①將Cu絲插入濃硫酸中;②將Cu絲插入濃硫酸中,對其加熱,在試管口塞一團NaOH溶液潤濕的棉花。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學生]實驗發現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生,Cu絲變黑,溶液底部有灰白色固體。
[教師]倒出試管中的上層液體,留下固體,往固體中加水溶解,你又看到什么現象?
[學生]溶液變藍色,說明白色固體是硫酸銅。
[教師]CuSO4固體遇水變成膽礬(CuSO4·5H2O),再遇水變成硫酸銅溶液。那為什么硫酸銅固體還能在溶液中存在?
[學生]說明反應的濃硫酸過量,濃硫酸具有吸水性。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Cu+2H2SO4(濃)△CuSO4+SO2↑+2H2O。
[教師]本實驗中得到的黑色固體是什么?
[學生]可能是CuS、Cu2S。
[教師]上述實驗體現了濃硫酸的強氧化性和吸水性。
2. 深入理解濃硫酸的性質
[教師]運輸工人發現,鐵槽車的出口處特別容易被腐蝕,你能否運用剛剛所學知識解釋?
[學生]濃硫酸具有吸水性,轉化成稀硫酸與鐵發生反應。
[實驗探究]“白糖”變“黑面包”。
實驗步驟如下:取蔗糖20 g,濃硫酸15 mL,水2 mL,攪拌,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學生1]實驗發現,有黑色固體生成,固體體積膨脹,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生成。
[學生2]“白糖”變成“黑面包”是因為濃硫酸將蔗糖中的H、O按照水的組成2∶1脫去,化學方程式為
C12H22O11濃硫酸12C+11H2O。20 g蔗糖變成黑面包,體積明顯膨脹,說明反應中一定有氣體生成。
加2 mL水是為了讓濃硫酸溶于水,吸水放熱,提供熱量,使反應速率加快,化學方程式為
C+2H2SO4(濃)△CO2↑+2H2O+2SO2↑。
[教師]上述實驗體現了濃硫酸的脫水性、吸水性和強氧化性。
如果濃硫酸不小心沾到皮膚上,該如何處理?
[學生]用大量的水沖洗;受傷部位涂抹3%~5%的碳酸氫鈉溶液。
3. 濃硫酸性質的實際應用
[教師]如何鑒別市售濃硫酸和稀硫酸?
[學生]可以運用物理方法,如對于兩瓶體積相同的溶液,重的是濃硫酸;輕搖試劑瓶,呈黏稠狀的是濃硫酸;也可以運用化學方法,如濃硫酸能在濾紙上“寫字”。
[課堂小結]歸納濃硫酸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研究性學習]課后自主探究銅和濃硫酸反應生成的黑色固體成分,小組合作并匯報。
五、教學效果與反思
學科實踐的核心要義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也不是進行“虛假”的探究活動,而是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懂得如何獲取知識,這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和影響。本課例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并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課堂效果來看,大多數學生能夠積極動手做實驗,通過對實驗現象的細致觀察,分析推理得出結論,并且在小組討論中提出疑問,進行反思,最終解決實際問題。在這樣的實踐中,學生的學習興致高漲,同時也提高了其問題解決能力,促進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崔允漷,張紫紅,郭洪瑞.溯源與解讀:學科實踐即學習方式變革的新方向[J].教育研究,2021(12):55-63.
[3] 楊道宇.從“探究學習”到“學科實踐”的新課標意義[J].課程·教材·教法,2023(9):5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