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企事業單位規模的不斷擴大,其業務多元化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在此背景下,跨部門協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本文探討了企事業單位跨部門協作的重要性,分析了企事業單位跨部門協作中存在的問題,如組織結構障礙、部門利益沖突、溝通協調不暢及考核激勵機制不完善等,并提出了相應的策略,旨在幫助企事業單位提高跨部門協作水平,充分發揮部門協同效應,提升組織效能。
關鍵詞:企事業單位;跨部門協作;組織效能;工作效率
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市場競爭越發激烈的背景下,企事業單位只有不斷提高組織效能和競爭力,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跨部門協作作為一種有效的組織管理策略,可以打破各部門之間的壁壘,促進資源共享,提升組織的整體效能,進而提高企事業單位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研究企事業單位跨部門協作機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跨部門協作在提高企事業單位工作效率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同部門之間的有效合作,有助于企事業單位避免重復工作,減少資源浪費,加快決策制定和項目實施速度。跨部門協作還可以打破信息孤島,使知識和信息在企事業單位內自由流通,從而提高企事業單位的問題解決速度和決策質量。[1]例如,在不動產登記稅務領域,跨部門協作可以顯著提高企事業單位的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不動產登記部門詳細記錄了不動產的基本信息,如房屋面積、土地性質等,稅務部門可直接獲取這些信息來核算稅費,無須重新采集相關信息,從而簡化業務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二)有助于促進資源共享
跨部門協作能夠高效整合企事業單位各部門的資源,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這種工作模式下,企事業單位能夠根據項目需求,靈活調配人力和物力資源,減少因資源過剩或資源不足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同時,協同辦公平臺的搭建能夠促進各部門之間的信息流動和資源共享,進而提高企事業單位的市場響應能力。此外,跨部門協作不僅有助于企事業單位建立更加協同高效的工作體系,還有助于其構建共享知識庫,實現知識的傳遞與經驗的積累,促進員工的成長,提升員工的能力,進而提高組織的專業水平和服務質量。
(三)有助于激發創新思維
不同部門有著各自獨特的職能、工作流程和思維模式。通過跨部門協作,企事業單位員工可以打破思維定式,交流最佳實踐案例,促進新觀點的產生。當來自不同背景和專業領域的員工聚在一起時,他們的思維可以互相碰撞,從而激發出新的想法和解決方案。例如,當技術部門研發出一種新工具時,市場部門能夠迅速分析該工具的市場需求情況,并制定相應的市場營銷策略,從而實現該工具的商業化。[2]跨部門協作還有助于企事業單位構建一個開放、包容的工作環境,在這種工作環境下,員工敢于提出新想法、嘗試新方法,從而使創新活動成為常態,進一步提高員工的滿意度和歸屬感。此外,當員工看到跨部門協作帶來的創新成果時,他們將更有動力參與創新活動,從而形成一種促進創新的良性循環。
(一)組織結構障礙
傳統的組織結構按照功能或產品線進行劃分,這種組織結構劃分方式雖然有助于企事業單位實行專業化管理,但是容易形成部門壁壘,限制部門之間的信息流通和資源共享,不利于實現跨部門協作。具體來說,組織結構障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部分企事業單位實行垂直管理體系,決策流程過長,各部門在權力和資源配置方面不對等,導致決策延遲,決策執行效率降低。②部分企事業單位各部門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不愿意共享信息或參與跨部門協作,導致組織目標難以實現。[3]③部分企事業單位存在組織結構僵化和層級關系嚴格的問題,這不僅會抑制員工的創新行為,還會打擊員工參與跨部門協作的積極性。特別是在新的項目或任務中,僵化的組織結構會導致部門協調與合作效果大打折扣。④權力集中在少數人手中,這雖然有時可以加快決策速度,但是容易造成決策失誤,并抑制基層創新能力和工作積極性。
(二)利益沖突
各部門之間的利益沖突是企事業單位在推行跨部門協作時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這種利益沖突源于各部門對資源、預算等的不同需求。當各部門過于關注自身利益而忽視或犧牲集體利益時,跨部門協作將難以實現,從而嚴重影響組織的整體效能。各部門之間的利益沖突通常表現為資源競爭。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各部門會試圖爭取更多的資源,如預算或人力等;但這種競爭會導致部門對立,跨部門協作困難,從而影響項目的順利開展和組織的高效協同。同時,各部門目標不一致也會加劇利益沖突。例如,銷售部門注重短期銷售目標的實現,而產品開發部門關注產品質量和創新,這會導致雙方在戰略實施和資源投入方面出現分歧。
(三)溝通協調不暢
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是實現跨部門協作的關鍵。然而,目前部分企事業單位各部門之間存在溝通協調不暢的問題,直接影響著單位的組織效能和項目執行效果。①部分企事業單位各部門在文化和語言方面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可能導致信息傳遞不準確,使接收方誤解發送方的意圖,從而難以高效開展跨部門協作。②部分企事業單位尚未建立有效的跨部門溝通機制,缺乏定期的會議、報告和反饋制度,導致部門間信息交流不暢,工作效率和協作水平降低。③部分企事業單位高層管理者不鼓勵下屬進行開放式溝通,一些中間管理層可能為了維護自身權力和獨占信息而限制信息流通。這種信息瓶頸不利于各部門進行協調和合作。
(四)考核激勵機制不完善
完善的考核激勵機制能夠顯著提高企事業單位員工的工作動力和協作意愿,但當這一機制存在缺陷時,跨部門協作效果會大打折扣,甚至引發不當競爭與沖突,從而影響組織的效能。[4]另外,不完善的考核激勵機制可能會使個人或部門的利益目標與組織的總目標不一致。例如,當考核激勵機制只強調個人業績而忽視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時,員工或部門會優先考慮自己的任務和目標,而非尋求合作。同時,當考核標準模糊不清或不公平時,員工會感到失望或產生挫敗感,這種情緒會直接影響員工的工作表現,進而對跨部門協作造成不利影響。
(一)優化組織結構,打破部門壁壘
企事業單位需要優化組織結構,打破部門壁壘,以促進信息流通和資源共享,提高組織效能。在優化組織結構時,企事業單位可以將傳統的垂直管理結構轉變為更加扁平化的組織結構,通過簡化管理層級,以減少決策流程和溝通誤差,提高跨部門協作效率。為了打破部門壁壘,企事業單位需要重新界定部門權限,組建跨部門團隊或項目管理團隊,促進知識和技能共享。這些團隊由不同部門的成員組成,他們主要負責項目的規劃、執行和監控工作。[5]
另外,建立跨部門的信息系統也是打破部門壁壘的有效手段。通過引入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協同工作軟件等信息系統或軟件,企事業單位可以讓不同部門的員工在同一平臺上實時訪問和更新項目信息,實現數據實時共享,從而為跨部門協作掃清障礙,有效提高決策質量。其中,ERP系統可以將企業的各種數據集中存儲在一個中心數據庫中,所有相關部門都可以訪問該數據庫中最新的信息。合理應用ERP系統,不僅可以減少信息孤島的現象,還可以提高信息的準確性和及時性。這有利于打破部門壁壘。釘釘、企業微信等協同工作軟件提供了豐富的即時通信功能,支持文字、語音、視頻聊天,以及文件共享。通過應用這些協同工作軟件創建不同的頻道或群組,各部門可以快速、有效地進行溝通和協作。[6]
(二)建立共同愿景,凝聚部門力量
企事業單位需要建立共同愿景,凝聚部門力量,保持行動一致,從而提高跨部門協作效率和組織效能。在建立共同愿景時,企事業單位管理層需要積極參與,正確引導,明確組織的長遠發展目標,并將這些目標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方案。在這個過程中,企事業單位需要加強內部溝通,充分考慮各部門的利益和預期目標,以增強員工的歸屬感與對組織目標的認同感,同時通過定期開展工作坊、跨部門會議、團隊建設活動,將組織的共同愿景融入日常運營中,使該愿景成為指導組織決策及員工行動的重要原則。此外,企事業單位還需要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實施適當的激勵措施,對那些積極參與跨部門協作的員工和部門給予獎勵,以提高各部門或員工參與跨部門協作的積極性。
(三)健全溝通機制,促進信息交流
健全的溝通機制是企事業單位促進信息交流、提高跨部門協作效率的重要策略。為了健全溝通機制,企事業單位可以搭建一個統一的信息平臺,如企業社交網絡平臺、項目管理平臺或內部知識共享平臺,以實現內部信息共享,確保各部門和員工能夠及時接收到相關信息。同時,定期的跨部門會議必不可少。這些跨部門會議不僅可以為各部門員工提供面對面交流的平臺,還可以審查項目進度,解決跨部門協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企事業單位還可以組織員工參與溝通技巧和團隊協作培訓,增強員工的溝通能力、協調能力,從而確保跨部門協作的順利進行。[7]
(四)完善考核激勵機制,調動協作積極性
完善的考核激勵機制能夠準確評價個人和團隊的貢獻,調動員工參與跨部門協作的積極性,進而提高跨部門協作效率。在建立考核激勵機制時,企事業單位需要明確自身的戰略目標,重視員工的個人業績,關注團隊合作效率和項目成果。因此,企事業單位需要設計有關跨部門協作的績效考核指標,如團隊合作精神、團隊項目完成質量和創新貢獻等,鼓勵員工積極參與跨部門協作。[8]同時,完善的考核激勵機制應包含物質獎勵與精神激勵。物質獎勵包括獎金、股票期權和晉升機會等,能直接滿足員工的經濟需求;精神激勵包括表彰和培訓支持等,能提高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另外,為了保證激勵措施的有效性,企事業單位需要定期審查和調整激勵方案,確保其始終與市場環境、組織戰略相適應。企事業單位還需要建立定期反饋機制,及時收集員工對現有激勵措施的意見和建議,以持續優化激勵方案。
跨部門協作在提高企事業單位工作效率、促進資源共享、激發創新思維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事業單位應高度重視并持續完善跨部門協作機制,通過優化組織結構、打破部門壁壘,建立共同愿景、凝聚部門力量,完善考核激勵機制、調動協作積極性等方式,保證跨部門協作質量,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未來,筆者將收集實際數據,建立理論模型和提出假設,分析跨部門協作的實際效果和影響因素;研究跨部門協作中的倫理問題,探討如何在協作中遵守倫理規范,保護各方權益,以期為企事業單位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跨部門協作理論和實踐指導,幫助企事業單位在復雜的市場環境中實現高效協作和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小樂,齊浩.跨部門協作理念演進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4(06):100-102.
[2] 黎健榮,鐘爽,李艷,等.跨部門協作的公共衛生政策執行研究[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23,39(03):293-297.
[3] 胡李平,關欣.“雙減”背景下校外培訓機構協作治理研究——基于北京市海淀區跨部門協作網絡分析[J].科技促進發展,2023,19(03):162-171.
[4] 李晨,臺玉紅.非正式組織視角下組織創造力的研究——基于跨部門協作的中介作用[J].中州大學學報,2023,40(01):44-48.
[5] 王軍霞.中國公共領域中跨部門知識協作現狀研究——基于對公共部門工作人員的小規模調查[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6(05):6-10.
[6] 徐萬剛,趙如,任泰山,等.多規合一機制協調與融合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21.
[7] 張翔.中國政府部門間協調機制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2013.
[8] 張雪陽.公共政策執行中跨部門協作阻滯研究——以K市錯峰加油政策為例[D].北京:北京大學,2023.
(作者單位:廊坊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