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信用經濟時代,信用作為市場經濟活動的潤滑劑,具有重要的社會效用和經濟價值。企業信用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一處失信,處處受限”,企業一旦被列入失信“黑名單”,在市場經營活動中將寸步難行。因此,當前企業對信用修復的需求越發迫切,而企業對信用修復的迫切需求將進一步倒逼企業完善信用修復機制。基于此,本文基于優化營商環境視域,闡述了企業信用修復的必要性和優化營商環境對企業信用修復的意義,探討了企業信用修復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一系列企業信用修復的法治路徑,旨在為相關部門完善企業信用修復機制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優化營商環境;企業信用修復;法治路徑
在當今社會,營商環境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良好的營商環境能夠為企業信用的構建提供堅實的保障,從而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一個較為理想的經濟社會氛圍。然而,在當前的營商環境下,企業信用修復還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會導致市場秩序混亂,還會影響投資者的信心,阻礙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優化營商環境視域下企業信用修復的路徑已成為相關部門急需解決的問題。
企業信用修復是指企業在信用監管評價等級降低時,按照一定條件和程序,主動糾正失信行為,獲準消除該年度違法失信行為對企業信用監管評價等級影響的過程。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過程中,該違法失信行為不能出于企業的主觀故意。
要想了解企業信用修復的必要性,人們首先需要理解信用的重要性。企業是市場經濟中最重要的主體之一,其通過為社會提供商品與服務,以創造經濟價值。信用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企業一旦發生失信行為,就會降低自己在合作伙伴、消費者和公眾心目中的信任度。另外,相關部門會將這類企業列入失信“黑名單”,并在信用網站上進行公示。在這種情況下,這類企業在招投標、政府采購、生產經營許可、資質審核等方面均會受到限制。這種限制不但會影響企業的正常運營,而且可能導致企業錯失重要的商業機會,使企業難以在市場中立足。[1]因此,企業信用修復至關重要。
通過信用修復,企業可以撤銷在信用網站上的不良記錄,消除該記錄對自身的不利影響,從而恢復形象和聲譽。同時,信用修復也有助于企業規避經營風險,提升市場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企業應高度重視信用修復工作,不斷加強信用管理,提升自身的信用水平。
營商環境是對一個國家或地區商業發展情況和投資環境的總體評價,它與市場準入條件、法律和監管體系、政府服務水平以及企業的運營成本等密切相關。具體而言,優化營商環境對企業信用修復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提高企業信用修復成功率
優化營商環境是當前我國政府的一項重要任務,其能夠為企業信用修復提供有利的外部條件。良好的營商環境,如高效、便捷的審批流程,健全、透明的法律法規等,會使企業在申請信用修復時面臨更少的障礙和不確定性,加快企業信用修復的進程,提高企業信用修復的成功率。
(二)激發企業信用修復動力
在通常情況下,企業的信用狀況會直接影響其市場競爭力、融資能力和合作機會。因此,優化營商環境可以使企業更加重視自身的信用建設,激發企業積極采取措施修復受損的信用。
(三)為企業信用修復提供制度保障
通過加強市場監管、推動跨部門協同監管、完善信用信息公示和共享機制等措施,政府部門可以構建更加完善的信用監管體系,為企業信用修復提供制度保障,從而降低企業信用修復的成本和風險,提高企業信用修復效率,增強企業信用修復效果。
(一)缺乏明確的信用修復條件、流程、標準
企業信用修復的順利進行,不僅需要相關法律法規來保障,還需要具體、細化的信用修復條件、流程、標準來指導。其中,信用修復標準需要客觀、確切,能夠為企業信用修復提供依據。[2]
我國現行的信用修復機制明確了信用主體可以享有的各項信用權利(如對信用信息的質疑申辯權、信用信息修復權等),旨在保障信用主體權益。然而,該機制是概括指導性的,在信用修復條件、流程、標準方面并未做出詳盡的規定。[3]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信用修復條件不明確
信用修復機制對何種失信行為可以進行修復和修復的具體條件等缺乏明確的規定。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在修復信用時往往會感到困惑,不清楚自己是否符合信用修復條件。
2.信用修復流程不清晰
信用修復機制對信用修復流程的規定不夠清晰,企業在申請信用修復時可能會遇到各種障礙,如審核時間過長等,這會導致企業信用修復的效率較低,企業信用難以得到及時恢復。
3.信用修復標準不統一
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之間的信用修復標準往往存在差異,企業不得不根據這些不同的標準來進行信用修復。這會大大增加企業信用修復的難度和復雜性,降低企業信用修復的效率與成功率。
(二)信用修復申請材料檢查不夠深入
當申請信用修復前,企業需要檢查自己的申請材料是否齊全、完整,格式是否符合要求等。然而,部分企業往往會依賴其他機構(如征信機構等)來整理信用修復申請材料,很少深入核實這些材料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另外,為了提高審查效率,一些企業可能會簡化檢查流程,對信用修復申請材料檢查不夠全面和深入。這會大大影響企業信用修復申請的成功率。
(三)信用修復不到位
在信用修復過程中,如果只處理了部分失信信息,而未能處理所有的失信記錄,就會導致信用修復不到位。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信用記錄仍然存在瑕疵,其仍處于失信狀態。
另外,有些企業在信用修復完成后,難以判斷自己的信用是否已經恢復到正常水平,也無法確定信用修復是否對自己的經濟社會活動產生了積極影響。簡單地說,這些企業不知道自己的信用是否修復到位。在這種情況下,這些企業往往認為自己已經完成了信用修復工作,但實際的信用修復結果不被相關機構或部門認可。最終,企業的信用狀況仍然無法得到改善。
(一)制定上位法,明確信用修復規范和標準
在通常情況下,不同地區的信用修復規定往往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為了盡可能消除這種差異性對企業信用修復的影響,減少信用修復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相關部門需要制定專門的信用修復法律,賦予其較高的地位,以確保其權威性和適用性。同時,相關部門需要在該法律中明確信用修復的基本原則、標準、程序和責任等,為信用修復提供法律支持和保障。
(二)加強教育和培訓
徒法不能以自行。企業信用修復成功不僅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規來保障,還需要一批高質量人才的支持。因此,相關部門應加強對信用修復機關審查人員的培訓和教育,提高審查人員的專業素養,提升其審查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對審查人員進行培訓和教育時,相關部門不僅應注重培養他們的專業能力,還應在培訓內容中加入相關的法律知識和信用管理知識,以便他們能夠準確判斷失信主體的信用狀況,并做出合理的審查決策。
信用修復機關也可以通過培訓和教育,幫助企業了解信用修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導其積極履行相關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或主動糾正失信行為。在對企業進行培訓時,信用修復機關需要根據企業實際,選擇合適的培訓方式,以確保培訓的靈活性和有效性。
(三)要求信用修復機關進行實質審查
與形式審查相比,實質審查更加強調公平正義,而這種公平正義無疑更有利于完善企業信用修復機制。因此,相關部門應明確信用修復機關的審查職責,要求其對失信主體的信用修復申請進行實質審查。這就要求信用修復機關在確保審查形式合法、規范的前提下,制定詳細的審查流程和標準。例如,在認定某失信企業的失信程度時,信用修復機關應審查其是否滿足信用修復的條件、是否已履行相關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是否存在其他不良信用記錄、是否具有極強的信用修復意愿和修復執行力等,并在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適當運用自身擁有的自由裁量權對該失信企業進行評判。[4]
(四)建立內部監督機制
要想確保審查結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審查過程就必須受到嚴格監督。因此,信用修復機關應當在內部成立獨立的監督部門或委員會,由其專門負責監督和管理信用修復過程。該部門或委員會應定期對信用修復工作進行審計和評估,檢查其合規性與有效性。對于審計評估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該部門或委員會要及時加以整改,并對表現優秀的員工給予獎勵,對違規人員進行處罰,以確保信用修復工作順利進行。[5]
(五)加快信用修復信息共享互認
相關部門應借助數字化技術,搭建統一的信用信息平臺,將信用修復相關的各項服務和資源整合起來,科學管理信用信息,加快信用修復機關與其他部門的信用修復信息共享互認,確保失信主體的信用信息得到及時更新和共享。這有助于提高信用修復機關審查的效率和準確性,解決重復審查等問題。[6-8]
在優化營商環境視域下,信用修復是企業重塑信用的重要途徑,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因此,相關部門應制定上位法,明確企業信用修復的規范和標準,并加強教育和培訓,加快信用修復信息共享互認;信用修復機關也應加強實質審查,建立內部監督機制。只有這樣,企業信用修復才能得到堅實的法治保障。然而,我們也需要認識到,營商環境優化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企業信用修復也是一個長期過程,它們不僅需要相關部門的持續關注與努力,還需要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和支持。只有這樣,營商環境才能得到真正的優化,企業信用修復機制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經濟才能獲得持續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莉,林鈞躍,李志紅,等.信用修復機制及在市場監管領域的實踐研究[J].征信,2024,42(03):1-6.
[2] 歲正陽.信用修復讓發展“加法”變“乘法”[J].中國信用,2023(06):22-29.
[3] 吳梁熒.助力紓困解難 激發市場活力[J].福建市場監督管理,2023(05):27.
[4] 馬龍.“司法+大數據”控制視域下失信被執行人信用修復研究[J].法律適用,2023(02):58-68.
[5] 齊寧.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中商事主體信用監管的立法完善[J].中國市場監管研究,2022(07):34-37,54.
[6] 呂建森.企業統計信用修復的寧波實踐及啟示[J].統計科學與實踐,2024(08):61-62.
[7] 張魯萍.信用修復的政府責任及其實現機制研究[J].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21,36(05):10-18.
[8] 張軍.依托信用監管推動營商環境高質量發展[J].市場周刊,2021,34(12):1-3.
[基金課題:青海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項目“優化營商環境視域下企業信用修復法治路徑研究”(項目編號:04M2024033)](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