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重大主題報道對于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引導社會輿論、推動各項事業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對主流媒體而言,做好重大主題報道不僅是職責所在,更是一種使命擔當。本文以第32屆中國新聞獎為例,對部分主流媒體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主題報道進行研究,分析主流媒體做好重大主題報道的實踐路徑,總結其成功經驗,旨在為推動重大主題報道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主流媒體;主題報道;中國新聞獎
中圖分類號: G212. 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8122 (2024) 10-0035-04
一、引 言
“重大主題宣傳、重大活動宣傳是新聞媒體為宣傳黨和政府的重大戰略思想、重大戰略任務、重大工作部署所進行的集中的、大規模的新聞宣傳。”[1]在融媒體背景下,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5G技術以及短視頻平臺的發展,為重大主題報道的制作與傳播帶來了新思路。隨著傳媒業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傳媒界呈現出跨行業、全鏈條、全時空的競爭態勢。如何適應傳媒格局新變革和輿論生態新變化,實現主流媒體的重大主題宣傳報道創新,成為一個亟待探討的重要課題。本文選取第32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中關于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主題報道,探討主流媒體在融合轉型背景下如何創新,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開、更廣、更深入。
二、融媒體背景下主流媒體重大主題報道的創新實踐
重大主題報道是彰顯主流媒體權威的助推器,是主流媒體競爭力的壓艙石。以往的重大主題報道內容比較枯燥,缺乏針對性,且以文字陳述為主,難以激發受眾的關注熱情和閱讀興趣。在融媒體時代,主流媒體要圍繞重大主題報道,在尊重新聞傳播規律的基礎上創新內容與形式,提高受眾對新聞價值的認知與理解,讓新聞報道更具“時代溫度”,切實提升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讓新聞輿論發揮“定盤星”和“指南針”作用,引導受眾全面客觀地認識社會、看待新聞事件。
(一)多角度多層次報道,形成輿論強磁場
1.重大主題報道要有適當的時間跨度
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主流媒體深入開展重大主題報道創新實踐,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有效提升了自身的引導力和公信力。
2021年,我國各級媒體都在精心籌備、策劃建黨百年宣傳報道。《新華日報》刊登的《號角催征——解碼<新華日報>老報紙里的百年初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釋了黨的奮斗歷程,引發廣大讀者熱議。創作團隊在近5個月的時間里,總結和整理了近3300期報紙內容,深挖黨史上重要人物的重要歷史事件,將“昨日的舊聞”轉變為“今日的新聞”。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緊扣慶祝建黨100周年主題,推出特別系列節目《沿著高速看中國》,每周播出一期節目,共14期。該節目采用主播口播與記者現場連線的方式,通過行進式報道,展現了充滿活力的中國,以直觀的角度帶領觀眾品鑒中國故事、見證中國速度。
2.重大主題報道要有足夠的廣度和深度
“無論是形勢宣傳還是成就宣傳,無論是典型宣傳還是主題宣傳,都要力戒居高臨下、照搬照抄,擯棄形式刻板的模式套路。”[2]《南方日報》推出的新聞評論《砥柱人間是此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億萬人民走向民族復興紀實》,主旨清晰、主題深刻、觀點明確、采寫深入、文筆凝練,取得了不錯的傳播效果。
《光明日報》與土耳其《光明報》、捷克《文學報》《新報》合作,在土耳其和捷克推出建黨百年系列報道,展現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同時,為了符合當地人的語言和閱讀習慣,光明日報社積極探索采訪、寫作、編輯、報道的新形式,主動與土耳其、捷克當地報紙主創團隊開展溝通交流,重點文章由外方記者和當地有社會影響力的政治家、專家學者共同撰寫、署名,以“借嘴說話”的方式增強重大主題報道可信度。
3.重大主題報道需要不同媒體平臺參與
在建黨100周年之際,《人民日報》《求是》《南方日報》、新華社刊發了一系列重要評論文章,深刻闡釋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的歷史規律,揭示了中國共產黨歷經艱險、創造輝煌成就的“人民至上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3-4]。人民網、新華社開辟了重大主題報道專欄,并在門戶網站開啟了相關話題討論,選取網友的精彩留言進行置頂。此外,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等主流媒體還通過各大網絡平臺進行宣傳,不斷放大主流輿論聲音,拓寬了重大主題報道的視野。
(二)創新作品內容與形式,提升媒介傳播效果
1.做好重大主題的融合報道
在媒體融合時代,全方位地傳播信息,才能有效提升傳播力。任何單一的傳播形式都很難獲得理想的傳播效果,因此,主流媒體必須做好重大主題的融合報道,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近年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聚焦重大主題融合報道,創新融合報道形式,使新聞報道更具廣度和深度。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了一檔特別節目《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特別報道》,時長3小時40分鐘,以先進的直播手段、頂尖的虛擬技術、全新的節目形式,為廣大觀眾傾情奉獻了一場視聽盛宴。主創團隊精心制作節目內容,圍繞信仰、團結、成就、啟航四大主題,通過短片展示、主持采訪、記者連線、嘉賓訪談等多種方式,讓更多觀眾深入了解黨成立、發展、壯大的過程,學習中國共產黨人偉大的首創精神、奮斗精神和奉獻精神。
人民日報在其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了融合報道作品《復興大道100號》,以H5長圖的形式向受眾展示了1921年至2021年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慶典時刻,生動呈現了黨的百年奮斗征程。作品不僅融合了文字、聲音、畫面等內容,也創造性地使用了水幕影像、動畫長廊、裸眼3D視頻等新技術,為重大主題報道實現全鏈傳播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2.弘揚重大主題報道的“主旋律”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要“強化互聯網思維和一體化發展理念,推動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構建現代傳播體系,必須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實踐與馬克思主義原理中去探索、去發現”[5]。
人民日報英文客戶端推出融合報道《永葆初心(Staying true to the original aspiration)》,以習近平總書記個人事跡為切入點,講述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故事。主創團隊橫跨2000公里進行實景拍攝,同時加入珍貴的知青下鄉、北方糧食生產資料影像和照片等,真實還原了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河北、福建等地工作時調研、接待來訪群眾的場景,現場感十足,充滿感染力。節目細節感人,制作精良,使海外網友進一步了解中國共產黨員,認識到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百煉成鋼·黨史上的今天》是湖南廣播電視臺一檔頗具地方特色的新聞節目,也是全國最早推出、持續時間最長的黨史節目。這檔節目分為四個章節,分別是《根基》《血脈》《力量》《深情》,每章節平均時長在3—5分鐘,講述者以“今日發生的黨史故事”為切入口,通過通俗易懂、輕松活潑的語言講述歷史上發生過的重要事件,不僅讓黨史故事深入人心,還為我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提供了新方法、新路徑。
3.推動重大主題傳播體系“立體多樣”
大量的新聞實踐活動表明,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采訪、寫作、編輯、排版,是制作優秀新聞節目不可或缺的因素。
新華社客戶端推出的融合報道《2021,送你一張船票》是建黨100周年報道中一部現象級作品,它將文字、音樂、插畫、游戲融入到H5之中,再現了黨波瀾壯闊的百年歷程,實現了重大主題和創新表達的結合。用戶進入網頁,點擊“一張船票,穿越百年”領取船票,之后進入答題環節,填寫黨成立的時間和個人出生年月日后,一艘船出現在南湖上,并在行駛過程中帶領用戶一起回顧1921—2021年發生過的大事件,從偉大遠征、浴血奮戰、打通“天路”到中國夢、全面小康、偉大復興,讓用戶體會到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的光輝歷程,從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中國青年報推出新聞漫畫《“00后”就參加中共一大!他卻說自己“理想簡單”》,從黨的成立出發,呈現百年來黨領導全國人民創造的巨大成就,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百年中初心不忘、使命在肩的精神品格。同時,創作團隊還精心制作、重點挖掘,完整呈現了共產黨員鄧恩銘從參加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再到南昌起義,面對敵人酷刑依舊堅貞不屈,最終英勇犧牲的故事。漫畫不僅迎合了廣大讀者的手機閱讀習慣,一定程度上也符合年輕讀者的審美趣味。
(三)堅持深度挖掘,充分發揮專業優勢
1.把握好重大主題報道角度
由于記者對新聞事實的認知和新聞價值的理解不同,針對同一新聞事件的主題報道會出現不同角度,從而產生不同的傳播效果。因此,準確把握報道角度直接關系到重大主題報道的成敗。
《經濟日報》開設了系列通訊專欄《建黨百年·經濟戰線風云錄》,共刊登了15篇我黨在經濟領域開展實踐工作的文章。其創作團隊聚焦百年來共產黨人的經濟探索和建設經驗,以八七會議、土地革命、大生產運動等歷史事件為切入點,帶領我們重溫建黨百年經濟戰線取得的輝煌成就。該系列報道有理有據、史料詳盡,是建黨100周年獻禮報道中視角頗為獨特的通訊作品。
《浙江日報》在黨的百年華誕之際推出典型報道《在紅船邊,看見美好中國》,圍繞“共同富裕”“高質量發展”“現代化”等關鍵詞來看嘉興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聚焦嘉興市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和收入消費等領域,列舉了一串串令人驚嘆的數字,如在財政收入方面,嘉興市以1003億元排名浙江省第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6]。作為中國“紅船精神”的發源地,嘉興始終在高質量發展、推進共同富裕道路上努力探索,為我國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和有效樣本。
2.提煉和深化重大主題報道本質
“記者在占有了大量材料并初步選定主題以后,便開始了認識的第二階段,即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種上升或飛躍就叫提煉主題,也稱為深化主題。”[7]
江蘇省廣播電視臺制作推出的系列紀錄片《百煉成鋼:中國共產黨的100年》之第三集《改造中國與世界》,榮獲第32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該集講述了毛澤東、蔡和森等人如何成立新民學會的故事,一經播出就在網絡上掀起熱議,不僅實現了重大主題宣傳報道的破圈傳播,也為慶祝建黨百年活動營造了濃厚的輿論氛圍。
2021年7月1日,《新疆日報》推出編輯部文章《黨的光輝耀天山》,文章回顧了中國共產黨成立、新疆和平解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中共十八大、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等重要歷史事件,讓讀者看到在黨的領導下,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年一個新臺階。文章將歷史與現實完美呈現,宏觀與微觀轉換自如,既大氣宏闊、發人深省,又情真意切、直抵人心。
3.巧借外力講好黨的故事
“構建和發展現代傳播體系,提高傳播能力,已成為當前新聞界的一項重要使命。”[8]
中國網推出融合報道《最后,他說——英雄黨員的生命留言》,講述了不同年代共產黨員的英雄事跡,包括巾幗英雄向警予、抗日名將楊靖宇、革命志士王孝和、抗洪英雄李向群、“海空衛士”王偉以及守島民兵王繼才等,讓更多青年了解革命先烈和時代英雄不平凡的一生,彰顯了中華民族敢于同外敵、命運抗爭的精神。創作團隊認真查閱相關資料,仔細推敲文案,將圖片、文字、音頻、視頻、H5動畫等形式巧妙結合,用戶只需點擊網頁按鈕就能進行瀏覽,方便快捷,拉近了作品與粉絲的距離并形成有效互動。
上海廣播電視臺推出的新聞紀錄片《誕生地——不能忘卻的紀念》,緊扣“偉大建黨精神”這一主題,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生生不息的革命斗志和高尚的精神品質。節目組奔赴全國各地尋訪革命者足跡,采訪烈士遺孀、親屬和權威專家,使革命先輩堅守理想、追求真理的品格得以立體呈現。
三、結 語
融媒體時代,不論是輿論環境、媒介生態,還是媒體格局、傳播方式,都在發生著深刻變化。隨著新聞業態的轉型重構,主流媒體的重大主題報道工作面臨更多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在新的媒介競爭環境下,主流媒體重大主題報道要在輿論場占據主導地位,就必須積極突破,不僅要呈現“獨特視角”,還要提出“特別觀點”。同時,主流媒體必須整合媒體資源、精心策劃、創新報道方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 《新聞學概論》編寫組.新聞學概論[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32.
[2] 陳力丹.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162.
[3] 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6.
[4] 姜彬.人民至上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N].陜西日報,2022-01-10(09).
[5] 董巖.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七講[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9:314.
[6] 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2.
[7] 劉海貴.中國新聞采訪寫作學[M].新修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117.
[8]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十二講》編寫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十二講[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176.
[責任編輯:宋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