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全球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廣泛栽培于熱帶、亞熱帶和部分溫帶地區。作為一種高脂肪、高蛋白質的作物,花生在全球范圍內被廣泛用于食品、飼料和工業原料。除了其經濟價值外,花生對于改善土壤肥力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也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花生生產過程中面臨著各種挑戰,包括病蟲害侵襲、土壤管理不當和氣候變化等因素,這些都可能影響其產量和質量。考慮到花生在全球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面臨的挑戰,開展花生種植管理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究具有顯著的實際和理論意義。通過優化種植管理措施,如土壤和水分管理、合理施肥和選擇抗病蟲害品種,可以顯著提高花生產量和品質,增強作物適應性和抗逆性。其次,有效的病蟲害管理不僅有助于保障花生產量和質量,還能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從而促進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
1花生生物學特性
1.1花生分類和生長周期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根據其植物形態和種子特征,被分為幾個主要的類型或品種群。這些分類反映了花生在形態、生長習性、以及適應環境方面的差異。主要包括:維爾京尼亞型(Virginia):特點是大顆粒和長莢,常用于制作烤花生和其他零食。此型花生需要較長的生長季節。西班牙型(Spanish):具有較小的顆粒和莢,油分較高,常用于加工花生油和花生醬。這一類型的花生生長周期較短。瓦倫西亞型(Valencia):通常每個莢內有3個或更多的種子,顆粒圓潤。這類花生常被直接食用或用于制作花生醬。Runner型:是最常見的類型,特點是均勻的中等大小種子和較高的產量,廣泛用于加工和直接消費。
花生生長周期從播種到收獲通常分為幾個階段,整個周期根據品種和環境條件的不同,大約需要4~5個月。播種后,花生種子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開始吸水膨脹,發芽生長。發芽后,花生開始形成葉片和根系,逐漸發展成幼苗。在這一階段,適當的水分和溫度十分關鍵。花生植株開始分枝,隨后開花。花生花朵通常不會全部同時開放,花期可以持續數周到1個月。花生花朵經過自花授粉后,受精花會形成果實(莢果),這些果實隨著“鉆地龍”(即雌蕊伸長)逐漸鉆入土中繼續發育。果實在土中繼續成熟,直到達到收獲條件。通常基于莢果成熟程度和種子充實情況確定收獲時間。每個生長階段都對環境條件有特定的要求,如溫度、濕度和土壤條件,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花生生長發育和最終產量[1]。了解這些生長周期階段對于有效的花生種植管理和病蟲害防治至關重要。
1.2對環境的適應性和要求
花生生長的最佳溫度范圍是20~30℃。種子發芽需要的最低土壤溫度約為18℃,而過高的溫度(超過35℃)可能會抑制植物的生長并降低產量[2]。花生是喜溫作物,需要溫暖的生長季節。在寒冷氣候下,花生生長會受到限制。花生還需要充足的日照來支持其生長和果實發育。光照不足會影響植株光合作用效率和產量。整個生長周期中,尤其是在開花和果實發育期間,充足的光照尤為重要。花生偏好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或壤土。過重的土壤可能會阻礙根部發展和果實地下生長。最適宜的土壤pH值范圍是6.0~6.5,雖然花生可以在5.5~7.0范圍內生長,但在此最佳pH范圍內,植物對養分的吸收最為有效。雖然花生對干旱有一定的耐受性,但在生長的關鍵階段(如開花和莢果發育期)需要充足的水分以確保良好的產量。過多或過少的水分都會對花生產生不利影響。良好的排水系統對于防止根部病害尤為重要。
2花生種植管理要點
2.1土壤管理
在播種前,應進行深翻松土,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通氣性和滲透性。深翻還有助于消除雜草和病蟲害源。花生適宜在pH值6.0~6.5土壤中生長。必要時應通過施用石灰或其他調節劑來調整土壤pH值。與其他作物(如谷物或豆科作物)交替種植可以打斷病害和蟲害的生命周期,減少土傳病害,同時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定期進行土壤測試,了解土壤養分狀況和pH值,根據測試結果施肥,以確保作物能獲取必需的養分。基于土壤測試結果和花生的具體需求,制定施肥計劃。施用適量的氮、磷、鉀及微量元素,避免過量施肥,特別是氮肥,以免影響作物正常生長和果實質量。有機肥料如堆肥和綠肥,能夠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強土壤保水能力和肥力,同時提供作物所需養分。通過土壤管理實踐,不僅可以提高花生生長條件和產量,還能促進土壤健康,為種植活動創造更好的環境條件。
2.2種植技術
種植技術是確保花生高產和高效的關鍵環節,涵蓋了從品種選擇到播種方法等實踐。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土壤類型和市場需求選擇合適的花生品種。考慮到成熟期、產量、病蟲害抗性及品質等因素。優先選擇對主要病蟲害有抗性的品種,以減少化學防治的需要,促進可持續農業發展。根據氣候調整播種時間:在溫度穩定在18℃以上且無霜凍風險時開始播種。合適的播種時間有助于加速發芽和幼苗成長。播種深度一般為5~8 cm,深度取決于土壤類型和水分狀況。沙質土壤可以適當深播,而粘土質土壤應淺播。保持適宜的土壤水分,特別是在花生的生長關鍵期,如發芽期、開花期和果實膨大期。
2.3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對花生生長和產量有著直接影響。花生雖然對旱情具有一定的耐受性,但在關鍵生長階段適宜的水分供應是確保高產和優質的關鍵因素。花生的關鍵灌溉時期包括開花和果實充實期。這些時期花生對水分的需求較高,適宜的灌溉可以顯著提高產量和種子質量。灌溉量應根據土壤類型、氣候條件和作物生長階段來決定。過量灌溉會導致土壤水分飽和,可能引起根系疾病,而不足則會影響花生正常生長和產量。在干旱條件下,應采取措施減少水分蒸發,如適時進行淺耕,破壞土壤表面結皮,保持土壤疏松。通過精細化的水分管理,可以確保花生在其生長周期的各個階段得到適宜的水分供應,從而促進植株健康生長和提高產量。有效的水分管理策略不僅有助于實現高效用水,還能降低病害發生風險,是花生種植成功的關鍵之一。
3花生常見病蟲害及防治技術
3.1病害管理
病害管理是花生種植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各種病害嚴重影響花生生長、產量和品質。使用經過處理的種子可以減少土傳和種傳病害的風險。種子處理包括化學處理和熱水處理等方法。與非寄主作物輪作可以減少土壤中特定病原體的積累,從而降低病害發生風險。保持田間清潔,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和雜草,減少病害潛在侵染源[3]。避免過密種植,以改善田間通風和光照條件,降低病害發生概率。定期監測作物健康狀況,及時識別病害跡象,如葉片上的斑點、枯萎或不正常生長。對于某些病害,可以使用注冊的殺菌劑進行化學防治。應嚴格按照推薦的使用劑量和頻率使用,以減少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利用天敵或生物制劑來控制病害。這些方法更環保,可以作為綜合病害管理策略的一部分。選擇對主要病害具有抗性的花生品種,是減少化學防治需求和提高產量的有效方法。
3.2蟲害管理
蟲害管理對于保障花生健康生長和提高產量至關重要。通過輪作非寄主作物,打斷害蟲生命周期,減少田間害蟲種群。維持田間衛生,及時清理田間殘株和雜草,減少害蟲棲息地。選用對主要害蟲有抗性的花生品種,可以顯著減少害蟲危害。定期檢查作物以早期發現害蟲跡象,包括蟲卵、幼蟲、成蟲及其損害癥狀。正確識別害蟲種類是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的基礎,必要時可以求助于專家或使用害蟲識別工具。利用害蟲自然天敵,如捕食性昆蟲、寄生蜂等,來減少害蟲種群[4]。
3.3綜合病蟲害管理(IPM)
綜合病蟲害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是一種綜合應用多種方法和策略,以經濟、環保和社會可接受的方式管理病蟲害的方法。IPM旨在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通過增強生態系統的自然調節機制來控制病蟲害,最終實現作物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定期在田間進行病蟲害監測,記錄病蟲害種類、數量和分布情況。通過輪作、合理密植、種植健康種子、清除殘留作物和雜草等措施,減少病蟲害發生。使用誘蟲燈、粘蟲板、手工除蟲等物理方法減少害蟲種群[5]。利用天敵(如捕食性昆蟲、寄生蜂等)和生物農藥(如殺蟲真菌、細菌)來控制病蟲害。通過教育和培訓,提高農民和技術人員對IPM策略的了解和應用能力。
通過實施綜合病蟲害管理,不僅可以有效控制病蟲害,還能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同時提高農業生產經濟效益和可持續性。
4結論與討論
綜合探討了花生種植管理與常見病蟲害防治技術,強調了土壤管理、種植技術、水分管理以及綜合病蟲害管理(IPM)在實現高效、可持續花生生產中的核心作用。只有通過綜合管理措施的應用,才能有效提高花生產量和質量,同時減少環境的不良影響。實踐表明,土壤健康是高產的基礎,適宜的種植技術和精準的水分管理是提高產量的關鍵,而綜合病蟲害管理(IPM)策略則是保障作物健康和減少化學農藥使用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高照軍.花生高產種植技術及田間管理措施分析[J].河北農機,2023(21):115-117.
[2]李紅民.花生優質高產種植技術及田間管理措施分析[J].農村實用技術,2023(7):69-70.
[3]李艷輝,劉瑞云,岳焯,等.花生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分析[J].種子科技,2023,41(23):25-27.
[4]吳娜,王建宏.花生安全生產及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示范[J].基層農技推廣,2023,11(6):37-40.
[5]張英杰,蔣相國.花生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示范研究[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1(4):84-87.
(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武安鎮鎮政府趙鳳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