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其已經在各個行業和領域實現了深入應用,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現代農業生產模式發生了一定轉變,機械化和數字化成為其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通過發展數字農業能夠提升廣大農戶的經濟效益,降低農業生產經營的風險,對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價值和積極意義。
1數字農業發展背景
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及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農業也面臨著轉型升級,中國作為世界農業大國,數字農業建設也成為時代的新課題。通過相關調查統計顯示,截至到2021年底,中國網民數量已經突破11億人,隨著農村地區基礎設施的完善,農村網民數量也持續增加,帶動了各個行業的數字化發展進程。龐大的網絡市場需求也帶動了農業的轉型發展,通過發展數字農業能夠為廣大農戶提供更多的生產便利。
2數字農業在農業高質量發展中的優勢
2.1為三農工作提供保障
隨著中國農業的快速發展,“三農”工作落實具有緊迫性和攻關性。通過建設數字農業,可以形成高效處理、功能集成、城鄉聯動的綜合管理平臺,為鄉村治理、農業創新提供技術保障,也便于“三農”工作的全面落實,帶動農村地區快速發展[1]。
2.2提升農戶經濟效益
在中國廣大農村地區,農村居民主要以農業生產為經濟來源,在以往的固化生產模式下,農戶經濟效益難以實現最大化,而發展數字農業能夠轉變生產模式和營銷模式,例如利用電商平臺或網絡直播等方式銷售農產品,可以降低在農產品流動環節的中間成本,進而提升廣大農戶的經濟效益,有助于帶動農村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2]。
2.3規避農業經營風險
影響農業生產效益的因素較多,包括自然環境、病蟲害、自然災害及田間管理等,存在一定的生產風險,通過發展數字農業能夠為農戶開展生產提供信息服務,例如當自然災害來臨時,將相關信息推送給農戶,農戶可根據災害類型做好相關防護措施,降低災害造成的負面影響,保證農戶利益不受損失。
2.4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農村經濟主要以農業經濟為主,而隨著農村地區的發展,農業經濟結構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發展數字農業可以帶動農村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促使廣大農戶享受到信息服務和數字建設的紅利[3]。
3數字農業建設思路和對策分析
3.1大力發展電商平臺
以往的農業生產營銷模式較為固化,不符合數字農業的需求,在數字技術支撐下,電商已經成為農產品營銷的重要途徑,相關部門要注重發展電商平臺,為廣大農戶提供新型的營銷途徑。首先,優化及完善頂層設計,構建商家服務、農戶轉型、企業履責和政府調控的多主體電商模式,鼓勵廣大農戶積極參與到電商平臺建設中,探索以網絡店鋪和直播營銷的新型的營銷手段;其次,充分發揮區塊鏈和大數據技術的優勢,利用其去中介化、自動識別及智能交互等功能,為農戶開展電商服務提供技術保障;最后,在商務、事務、農務和政務等領域積極應用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的深化改革,促使商家、農戶、企業和政府成為電商數據的使用者和擁有者。
3.2加速農科技術推廣
在數字農業發展模式下,各種新型的農科技術不斷涌現,而想要發揮其智能化和數字化作用,則要加速農科技術推廣。首先,當地農科機構要結合實際情況,積極開展農科研發和成果轉換,加大對核心技術的應用、研發和投入力度,與當地農業生產大戶合作,將其作為成果轉換的重要場所;其次,積極研發物聯網、云計算及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加速傳感器等智能設備的推廣;最后,在當地建設示范基地,積極構建智慧果園、智慧農場,加速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4]。
3.3提供農業信息服務
信息服務是數字農業的關鍵組成部分,為農戶提供農業信息能夠幫助其制定和優化生產方案,規避可能存在的經營風險,進而提升生產效能和經濟效益。首先,積極構建信息化管理平臺,及時收集農業生產各項信息,包括市場動態、價格變化、天氣預報等方面,并且將信息及時推送給農戶,完善和優化農業信息服務;其次,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對海量數據進行提煉和處理,保證信息服務的實效性;最后,根據當地農業生產實際需求,打造數據開放、動態決策、監測采集等功能模塊,提升服務水平,促使廣大農戶享受到數據紅利[5]。
3.4完善農村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是數字農業發展的硬件支撐,當前中國農村地區的寬帶覆蓋率已經突破了80%,但是在一些偏遠山區依然存在寬帶信號覆蓋率低的問題,針對這一情況,當地政府要積極完善農村基礎設施。首先,通訊企業要給予農村基礎設施以高度重視,積極興建信號發射基塔,提升農村地區的寬帶覆蓋率;其次,對于經濟建設較為落后的貧困山區,當地政府要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加速其數字農業發展進程;最后,政府可出臺相關優惠政策,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吸引通訊企業參與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
3.5豐富農村人才儲備
發展數字農業需要以人才作為支撐,尤其在知識經濟時代下,人才成為了市場競爭的重要資源,當地政府要積極豐富人才儲備,為建設數字農業奠定人才基礎。首先,出臺相關政策鼓勵農村大學生回鄉創業,吸引信息化人才加入到農業建設中,改善農村地區的生活環境和待遇水平,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其次,對廣大農戶開展信息化培訓教育,科學設計培訓內容,將信息技術操作作為重要的培訓目標,提升廣大農戶的信息素養,轉變其陳舊的生產經營觀念;最后,組織農科專家深入到農村生產一線,將先進的數字農業生產技術傳授給廣大農戶,通過現場指導和面對面交流,贏得農戶的信任和支持。
參考文獻
[1]陳毅輝,洪碧云.數字經濟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2(2):105-109.
[2]樊勝岳,李耀龍,馬曉杰,等.數字化水平對農業綠色發展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中國30個省份的面板數據[J].世界農業,2021(12):4-16.
[3]張合林,王顏顏.數字普惠金融與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收斂性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21(1):9-18.
[4]陸健東,張向飛,王運圣,等.上海市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工作研究[J].上海農業學報,2021,37(3):123-126.
[5]彭曉丹,歐善國.廣州數字農業與氣象服務融合發展研究[J].熱帶農業科學,2021,41(12):131-140.
(山東省鄆城縣鄆州街道辦事處黃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