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給學生帶來全新的多重感官體驗,很大程度上豐富了語文課堂教學形式,但同時也對語文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充分發揮“互聯網+”在語文課堂中的作用,教師應精心制定教學策略,積極挖掘教學資源,引導學生科學運用互聯網開展學習,將“互聯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一、精心搜集教學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教師要想有效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必須依托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這些資源包括教學視頻、教學課件、互動課堂等。優質的教學資源可以有效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古詩三首”教學為例,三首詩《山行》《贈劉景文》《夜書所見》均以“秋”為主線,描繪出不同地區的秋天景象,寄托了詩人不同的情感。三年級學生雖然已經接觸過古詩詞,但對古詩詞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面,對出現頻率較高的詩人了解程度較低,朗讀經驗也相對較薄弱。基于此,教師要準確把握住三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做課前準備時注意搜集詩人生平介紹、詩詞背景、疑難詞語釋義等資料,并挑選描繪詩詞內容的視頻或圖片等素材,以鮮艷的色彩和有趣的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潛移默化地推動學生開展高效、趣味的語文學習之旅。
二、靈活運用網絡資源,突破教學重難點
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可依托“互聯網+”增加師生互動頻率,真正將“互聯網+”融入課堂教學中,推動學生形成理解性記憶,以突破教學重難點。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學為例,文章通過具體描述北宋都城汴京街市的熱鬧景象,重現八九百年前的古都風貌和人們的生活情景,以夾敘夾議的方式將《清明上河圖》名揚中外的原因呈現給讀者,從側面展示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以及民族自豪感。
但是,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能力較為薄弱,難以在閱讀過程中形成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基于此,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搜集《清明上河圖》的相關資料,在課堂上用與其大小相仿的紙張向學生現場展示《清明上河圖》的大小,給予學生視覺上的沖擊,隨后引導學生圍繞《清明上河圖》和文本題目談談自己的感受,再組織學生閱讀文本,師生共同梳理出文本的結構框架,最后運用信息技術展示思維導圖,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三、創新閱讀教學方法,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互聯網+”,可以推動學生深入理解和思考文本內容,進一步掌握文章深層次內涵。微課時長較短,知識點較為凝練,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可以用于課前預習、新課導入、課堂教學、課后復習等環節,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清晰、明確的指導方向。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為例,該單元由《少年閏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四篇文章構成,《少年閏土》《好的故事》是魯迅先生所作,《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的人——紀念魯迅先生有感》是文章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描寫。整個單元從正面、側面分別凸顯了魯迅先生愛憎分明的性格特點,贊美了魯迅先生的優秀品質。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內容時,可以將四篇文章有機結合,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魯迅先生,感受魯迅先生的情感和品質特征。基于單元核心內容,教師在開展微課教學時,可以結合文章中魯迅的情感和對魯迅品質、精神的描寫,為學生構建出一個溫暖與深刻并存,豐富、全面、立體的魯迅形象,幫助學生深入了解魯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質。
四、結束語
綜上,“互聯網+”的運用為語文課堂教學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可以大大豐富語文課堂教學資源和素材,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應積極推進“互聯網+”融入語文課堂教學,努力培養學生的互聯網思維,提升學生運用互聯網搜集信息、整合資料的能力,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機會,實現高效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