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適應建筑業轉型發展和應對土木建筑行業需求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針對土木工程施工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知識陳舊、教學方法傳統和教學模式局限等問題,以信陽學院土木工程施工課程為例,提出以學生個性發展的教學理念,詳細闡述了土木工程施工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并設計了對口本科班和普通高招班“土木工程施工”課程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實施過程。該模式針對不同生源、不同基礎、不同層次的本科專業學生,采取分模塊、分方向的教學方法。師生以現代信息化平臺為教學工具,突出課程教學的創新性,將專業知識學習和學生個性化培養的理念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激勵學生探索形成自己的特性,從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實現以個性培養個性。
關鍵詞:土木工程施工;教學模式;分模塊、分方向;線上線下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提升,建筑業轉型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傳統的土木工程施工技術正面臨深刻變革,綠色、低碳、數字化及智能建造的理念已逐漸獲得行業內外廣泛認可。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建筑行業的深度融合,正孕育全新的發展生態,預示著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因此,傳統的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方式已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對于高校而言,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工程應用型人才不僅是其發展的本質需求,更是其實現持久價值的重要途徑。
一、土木工程施工教學模式改革研究成果綜述
近年,眾多學者圍繞土木工程施工教學模式的改革進行了探索,并取得了顯著成果。例如,趙陽等學者以廣州大學建筑設計課程教學為例,圍繞建筑設計創意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核心,有針對性地按照學生個性特質進行強化培養,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歐陽波儀等學者總結了職業院校個性化教學的基本內涵和主要特征,指出環境、教師和學生是影響個性化教學的重要因素,并強調個性化教學應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廖菲菲等學者以土木工程制圖課程為例,研究了智慧學習平臺信息化技術在個性化教學中的應用,并探索出實施路徑,為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李春香等學者通過分析英語個性化教學的內涵和土木工程專業英語教學現狀,探討了土木工程專業英語個性化教學改革模式,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參與度,提升教學質量;張艷美等學者以土木工程專業為研究對象,構建了“三三三”實驗教學體系,即三層實驗教學、三方教學結合、三種能力培養,實現了因材施教、個性化實驗教學的目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升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高校要以個性化教學為理念,充分利用大數據和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創新教學方法,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和課堂教學質量。
二、土木工程施工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性
土木工程施工教學模式的改革旨在全面培養學生對土木工程施工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重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未來職業競爭力以及知識應用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一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結合執業考試大綱預習課程內容,確保課程學習有著明確的目標和方向,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另一方面,更新現有的土木工程施工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設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良好的預習習慣。同時,改進教學方法,融入最新的行業規范和前沿技術,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近年,信陽學院土木工程施工教學團隊針對土木工程、土木工程(專升本)、工程造價及工程造價(專升本)這四個本科專業的學生,實施了分模塊、分方向和多層次、多梯度、多路徑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實踐,極大地提升了土木工程施工課程的教學效果。
三、土木工程施工分模塊、分方向和多層次、多梯度、多路徑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
土木工程施工是土木工程類和工程造價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后續土木工程概預算和工程計量計價的基礎課程,其實踐性強、知識體系復雜、理論跨度大。該課程在土木工程專業設有64學時,在工程造價專業設有48學時。近年,我國建筑業向綠色、低碳、數字化及智能建造方向快速發展,對土木工程專業和工程造價專業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涵蓋了建造師、造價師、監理工程師等執業資格考試的大量理論知識考點,其深厚的理論基礎對學生考取執業證書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在此背景下,土木工程施工課程分模塊、分方向和多層次、多梯度、多路徑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應運而生。該模式的實施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即課程前期規劃和教學內容準備、教學課堂實施以及課程考核。
(一)課程前期規劃和教學內容準備階段
針對土木工程專業64學時、工程造價專業48學時的特點,土木工程施工教學團隊為不同專業量身定制授課計劃,包括講授時間、講授內容以及教學設計。針對土木工程(專升本)和工程造價(專升本)的學生,教學設計更加側重于執業資格考試的需求,而土木工程專業和工程造價專業的學生則更側重于考研輔導和學科競賽的準備工作。首先,教學設計針對每學時的內容,增加小組討論、工程案例分析及執業考試真題解析等環節,確保重難點內容的講解方法、表現方式及呈現形式恰到好處。其次,教學團隊共同商討該教學模式下的執行計劃,充分考慮學生個性化教育的需求,并明確每次課程的講授形式(線上完成內容和線下講授內容)。最后,教師將學生分組(每組5~6人),并在智慧教室集中授課,為小組討論做好準備。
(二)教學課堂實施
本階段以土木工程施工課程的過程應用性和實踐性為重點,以執業資格考試(如造價師、建造師等)為切入點,以課堂知識要點講授為核心,關注學生的特點和個性差異,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對于土木工程專業,實施分模塊、分方向的教學法。對工程造價(專升本)專業,實施多層次、多梯度、多路徑的教學法。值得注意的是,工程造價與土木工程專業(普通高招班)一致,工程造價(專升本)與土木工程專業(對口本科班)一致。這種教學方法旨在突出課程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充分發掘每個學生的優勢與潛能。
整個授課過程分為課前(線上)、課中(線下智慧教室)和課后(線上)三部分。針對土木工程(專升本)和工程造價(專升本)學生實施多層次、多梯度、多路徑的教學模式。一是多層次。深入剖析學生的不同專業背景、專業基礎差異以及不同的職業規劃需求等。二是多梯度。結合執業考試(如二級造價師、二級建造師等)的具體要求,設計課前學習任務,利用QQ學習群等平臺進行實時互動,在課中設置小組討論環節、課后安排知識拓展活動等。三是多路徑。在知識講解過程中,采用“導、悟、問”的教學方式,通過新課導入、課堂講授、互動提問等方式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
課堂知識講解應遵循“三步走”策略。第一步,重點講解土木工程施工的基礎知識,奠定學生的施工知識共性基礎,使其具備助理工程師的基本素養。第二步,深化基礎知識,加強學生對施工工藝的理解,培養其工程師的理論素養。第三步,注重對土木工程施工實施方案及具體應用的講解,同時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兼顧建造師考試、造價師考試、考研及學科競賽的多樣化需求。“三步走”策略,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與工程素養,還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成效。
(三)課程考核
構建多元化的課程考核制度,涵蓋課前、課中、課后和期末考試四個方面。課前,包括視頻觀看、回答問題、課前預習以及提交相關資料等。課中,包括考勤、聽課情況、師生互動、主動回答問題、小組討論以及組內成員互評等。課后,包括作業正確率、讀書報告、知識點總結以及學生與教師主動溝通等。期末考試,考查學生對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整體知識架構的掌握情況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考試內容包括工程施工的基本知識、工藝流程、質量驗收標準以及安全隱患等知識,還應引入實際工程施工案例、模擬執業考試試題、考研真題及學科競賽相關內容,進一步考查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從而實現土木工程施工課程評價體系的多元化與科學性。
四、分模塊、分方向和多層次、多梯度、多路徑教學模式的實施優勢
(一)突出課程教學育人改革,實現學生個性化教學
土木工程施工教學改革模式通過分模塊、分方向和多層次、多梯度、多路徑的創新策略,構建了“兩協同”育人模式。這一模式強調教師與學生協同、課內與課外協同,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作用、教師主導作用,同時注重活動育人、效果主推、制度主向的作用。該課程教學改革不僅形成了課前、課中及課后一體化的教學格局,還使學生能夠在掌握共性知識的基礎上,根據個人規劃自主選擇建造師考試、造價師考試、考研及學科競賽等不同的學習方向,從而搭建了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適應社會需求的平臺。通過相互補充與融合,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由探索不同專業知識領域,自主安排學習計劃,有效促進了主動思考、自我規劃及應用能力的發展,為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奠定了基礎。
(二)創新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加強師生之間溝通交流
在土木工程施工課程中,課前、課后的咨詢答疑不再受限于固定的地點,學生可以隨時在學習群中進行提問并獲取視頻資源學習,教師則隨時在線解答學生疑問,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問題,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這一改革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還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這也促使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必須主動求新、與時俱進,以更優質的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探索地方院校人才培養路徑,提升大學生創新能力
面對行業多樣化以及行業不同崗位需求,高校教學要持續不斷對傳統教育教學模式進行深入改革,探索更加適合應用型民辦本科高校特點的教學組織形式及專業課程改革實踐。通過土木工程施工知識的系統構建與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加強人才培養與思政育人,不斷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具體而言,通過優化教學環境,增設智慧教室,采用小組討論式、探究式、啟發式以及參與式等多元化教學模式,構建執業考試能力與專業能力培養相結合、覆蓋學生學習全過程的實踐教學體系。同時,將“大國工匠”理念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強化學生的創新能力。此外,改革傳統土木工程考核方式,實施土木工程施工課程多元化考核,將施工知識、工程應用能力、專業素養考核融為一體,突出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應用能力的評價。這種改革不僅增強了師生互動性,還使教師能夠更靈活地處理學生遺留問題,提供了及時有效的反饋,從而避免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偏離正軌。
(四)教學成效顯著
自實施分模塊、分方向和多層次、多梯度、多路徑教學模式以來,信陽學院在工程造價專業和土木工程專業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對口本科班有7名學生通過河南省二級建造師考試,30余名學生參加學科競賽并取得優異成績;普通高招班有46%的學生選擇參加研究生考試。學生的積極性高漲,實現了個性化培養的目標。
個性化教學并非局限于教師一對一的指導,而是旨在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優勢與潛能。經過兩個學期的教學實施,針對專業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及產教融合進行了改革探索,形成了信陽學院分模塊、分方向和多層次、多梯度、多路徑的創新人才培養教學模式。這一模式將學生的個性化教育和共性培養相結合,不斷優化土木工程施工教學模式,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學習。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提升了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為實現課堂教學提質培優奠定了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趙陽,周茂,夏大為,等.以創意思維為核心且個性化培養的地方高校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改革[J].華中建筑,2024(1).
[2]歐陽波儀,程美,劉興恕.職業院校個性化教學的內涵特征、影響因素及促進策略[J].教育與職業,2023(24).
[3]廖菲菲,潘洪科,曾雯琳,等.智慧教育視域下個性化教學實踐探索:以“土木工程制圖”課程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