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中藥柴胡桂枝干姜湯聯合西藥治療胃潰瘍(寒熱錯雜證)的臨床效果。方法 通過目的抽樣方式選取2022年8月~2023年10月在醫院接受治療的80例胃潰瘍(寒熱錯雜證)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給予西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中藥柴胡桂枝干姜湯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及臨床改善情況。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兩組各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各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各項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潰瘍面積小于對照組,潰瘍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柴胡桂枝干姜湯加減聯合西藥治療胃潰瘍(寒熱錯雜證)效果顯著,可有效促進潰瘍面愈合,降低潰瘍復發率,促進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提高整體療效。
關鍵詞:胃潰瘍;柴胡桂枝干姜湯;腹痛;寒熱錯雜證;溫陽散寒
胃潰瘍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消化性疾病,以上腹部疼痛、穿孔、出血、食欲不振等為主要癥狀表現,可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臨床治療胃潰瘍的主要原則在于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以藥物治療為主。然而,長期藥物治療會對胃腸道平衡帶來不良影響,極易出現耐藥、藥物依賴性或復發等情況[2]。中醫認為胃潰瘍屬“胃脘痛、吞酸”等范疇,發病機制為胃氣阻滯,具有病程長且易反復特點,以溫陽散寒、益氣健脾為治則[3]。柴胡桂枝干姜湯由柴胡、桂枝、黃芩、干姜等配伍組成,具有和解少陽、溫化水飲功效[4]。本研究旨在探討中藥柴胡桂枝干姜湯聯合西藥治療胃潰瘍(寒熱錯雜證)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通過目的抽樣方式選取2022年8月~2023年10月在醫院接受治療的80例寒熱錯雜證胃潰瘍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32~68歲,平均年齡(55.42±9.28)歲;體重指數(BMI)17~34 kg/m2,平均BMI(26.32±2.43) kg/m2;合并高血壓14例,糖尿病18例,冠心病8例。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34~71歲,平均年齡(56.14±9.36)歲;BMI 16~34 kg/m2,平均BMI(27.12±2.56) kg/m2;高血壓16例,糖尿病17例,冠心病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符合西醫《內科學》[5]中胃潰瘍相關診斷標準;符合中醫《消化性潰瘍中醫診療專家共識》[6]中寒熱錯雜證消化性潰瘍診斷標準;年齡≥18歲;入院前30 d內沒有服用可能對本研究及治療產生影響的藥物;無精神類疾病,可正常交流且能夠配合治療;臨床資料完整且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Hp感染導致的胃潰瘍;有嚴重臟器損傷或功能不全;有意識障礙或溝通障礙;存在精神類疾病;有消化道出血、穿孔癥狀;對研究用藥過敏;貧血或胃部疑似惡性病變;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西藥治療:奧美拉唑腸溶片,口服,20 mg/次,2次/d;阿莫西林膠囊,口服,0.5 g/次,3次/d;甲硝唑片,口服,0.4 g/次,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柴胡桂枝干姜湯加減治療,組方:炒白術、山藥、茯苓各18 g,柴胡、天花粉各15 g,黃芩、桂枝、干姜、牡蠣各9 g,甘草、黃連、黃柏各6 g;熱毒未清者,加用適量黃連、黃柏;正氣受損者,加用適量茯苓、山藥及炒白術。每日1劑,煎煮后余汁400 mL,早晚各服用1次,每次200 mL。兩組均連續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治愈,患者食欲不振、腹痛、乏力、噯氣等臨床癥狀均消失,胃黏膜已恢復至正常狀態;顯效,臨床癥狀得到改善,胃黏膜修復90%以上,臨床癥狀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胃黏膜修復50%~90%;無效,臨床癥狀未得到改善或繼續惡化,黏膜修復50%以下。總有效=治愈+顯效+有效。(2)比較兩組中醫證候積分:以《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為參照標準,選取主要臨床癥狀,如食欲不振、腹痛、乏力、噯氣等,根據癥狀嚴重程度計分,每項0~6分,得分高則癥狀嚴重。(3)比較兩組臨床改善情況:通過胃鏡觀察胃潰瘍面積愈合及復發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50%,高于對照組的84.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各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各項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臨床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潰瘍面積小于對照組,潰瘍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胃潰瘍屬中醫“胃脘痛、吞酸”等范疇,病機在于肝失疏泄、脾胃損傷而致胃氣受阻,升降使失致胃氣不通而引發疼痛;此外,外邪侵襲致脾臟陽氣受損,從而出現寒熱錯雜、脾失健運,機體無法有效吸入水谷精微,臟腑失去潤養,脾胃經絡逐漸衰弱[8]。阿莫西林與甲硝唑可有效抑制炎性反應,奧美拉唑能夠有效緩解胃酸、腹痛及嘔吐等[9]。胃潰瘍(寒熱錯雜證)相對難治,大多是慢性疾病引發而來,單用西藥治療難以達到理想效果且易復發[10]。
中醫治療該病以溫陽散寒、益氣健脾為主要原則。柴胡桂枝干姜湯最早出現于《傷寒雜病論·少陽病篇》,其原方組方極其巧妙,能夠暖胃散寒、調和陰陽且溫養中氣,對寒熱錯雜而引發的胃脘痛具有良好療效,方中柴胡、黃芩均可傳入少陽之邪氣,可達到調暢氣機、清少陽腑熱效果;桂枝、干姜可用于脾寒癥狀,其味辛發散,具有溫振脾陽、暢三焦行津液效果;牡蠣可散少陽郁結;配以甘草溫脾陽、運津液,同時調和諸藥[11]。整個配方可和解少陽且溫化水飲。熱毒未清者,加用適量黃連、黃柏,發揮清熱燥濕作用,更好地治標;正氣受損者,加用適量茯苓、山藥及炒白術,進一步健脾益氣、淡滲利濕,達到治本效果。諸藥合用,標本兼治,發揮溫中補虛、清熱化濕效果[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兩組各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各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各項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潰瘍面積小于對照組,潰瘍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生姜中的姜辣素可保護胃黏膜細胞,減輕蛋白酶對胃黏膜產生的影響,有助于胃黏膜修復;甘草主要成分甘草酸可保護胃潰瘍表面,減輕潰瘍癥狀,縮小潰瘍面積;桂枝中的揮發油可抑制IgE所致肥大細胞顆粒反應,降低補體活性,同時抗過敏、抑菌,還可改善血液循環、鎮痛,促使腸道中腐敗氣體排出,發揮健胃效果[13~14]。此外,柴胡桂枝干姜湯中不含有細辛、花椒等大辛大熱之藥,能夠很好地保留桂枝、干姜成分,溫陽的同時不會助漲內熱,在減輕胃黏膜炎性反應的同時更好地促進創口愈合,臨床適用性高。
綜上所述,柴胡桂枝干姜湯加減聯合西藥治療胃潰瘍(寒熱錯雜證)效果顯著,可有效促進潰瘍面愈合,降低潰瘍復發率,促進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提高整體療效。
參考文獻
[1]趙玉舒.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寒熱錯雜證胃潰瘍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23,17(15):156-158.
[2]申蘭國.阿莫西林聯合奧美拉唑對胃炎合并胃潰瘍的治療效果評估[J].中外醫療,2024,43(5):115-118.
[3]李潔,陳波.基于《傷寒論》六經辨證思想指導針灸治療胃脘痛的辨治思路[J].基層中醫藥,2024,3(3):101-106.
[4]許文聰,沈炎,代海洋,等.柴胡桂枝干姜湯及其加減方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亞太傳統醫藥,2022,18(9):197-201.
[5]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2008:381-395.
[6]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張聲生,王垂杰.消化性潰瘍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7,32(9):4089-4093.
[7]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51-155.
[8]孫宏偉.黃芪建中湯治療寒熱錯雜證胃潰瘍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3,21(11):105-107.
[9]袁振興.加味黃芪建中湯治療寒熱錯雜證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療效及其安全性[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21,14(3):30-32.
[10]王小沙,劉青塬.鉍劑四聯療法聯合針刺督脈背段壓痛穴位治療寒熱錯雜證Hp感染性胃潰瘍療效分析[J].中國燒傷創傷雜志,2024,36(2):152-156.
[11]李明婷,鄭力強,崔山龍.從少陽證陰證機轉論述柴胡桂枝干姜湯的臨床應用及驗案舉隅[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4,22(8):77-80.
[12]李瑞敏,顧磊.柴胡桂枝干姜湯對胃癌術后患者胃腸功能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24,30(3):315-318.
[13]王奕晨,許征宇,王涵,等.柴胡桂枝干姜湯現代臨床應用證治規律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23,20(33):148-152.
[14]郭莉,楊君,栗書元.柴胡桂枝干姜湯加減輔助治療肝郁脾虛型胃食管反流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24,21(3):14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