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黨委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重要論述和對河南省文物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全國、全省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座談會精神,結合開封歷史和學校實際,注重發揮“教育主體、文化藝術、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優勢,著眼“保護力度、發掘深度、傳承熱度、創新精度”,充分發揮學校藝術特色,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發掘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大膽探索,取得了較好成效。
一、發揮學校教育主體優勢,加大非遺文化保護“力度”
學校將專業結構調整和非遺保護通篇謀劃,開設文物修復與保護、石窟寺保護技術專業;不斷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化建設步伐,把開封盤鼓、朱仙鎮木版年畫、汴繡、官瓷等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引入藝術類專業課程;加快建立完善非遺人才保護培養機制,建設有陳連義(官瓷)、吳天放(書畫裝裱)、肖紅(藝術設計)等技能大師工作室,以老帶新,培養更多有志于從事非遺保護傳承的時代新人。學校建有省級非遺研究中心、省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河南省木版年畫教師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臺,面對全校師生定期開展對話非遺傳承人、非遺論壇講座、非遺技藝傳習、非遺研習觀摩等活動,不斷加大非遺文化保護力度。
二、發揮學校文化藝術優勢,加強非遺文化發掘“深度”
學校利用文化藝術優勢,對傳統非遺文化進行發掘。“開封州橋及附近汴河遺址”被國家文物局評為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向世人揭開了開封獨特的歷史奇觀“城摞城”的真容。學校以“城摞城”為素材傾心打造了大型原創教學實踐歌舞劇《大河·城摞城》。此劇目既是以實際行動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重大戰略,更是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以開封千年興衰為主線,圍繞“黃河、城市、人物”等元素,采用舞蹈、詩歌、演唱、表演等多種形式,講述這座城市世世代代與黃河相依相伴的故事。
三、發揮學校教學科研優勢,增強非遺文化傳承“熱度”
學校發揮教學科研優勢,近年相繼立項完成“非遺”類課題十余項。音樂學院院長葉勝主持完成省級課題《特色專業建設與宋詞樂舞保護傳承的互動研究》,學院教師主持、參與了《音樂類“非遺”傳承教育實踐研究》《省級非遺項目開封鼓子曲在高職高專表演課中的實驗研究》《豫劇在開封天波楊府旅游產業中的演藝與發展》《絲綢之路與華夏文明傳播研究》《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度契合性研究》《河南非遺傳統音樂文旅融合發展格局路徑研究》等課題。音樂學院2018級戲曲專業魏楊卉同學更是因為突出的表現被團中央評為“踐行工匠精神先進個人”。以汴繡、開封盤鼓為主題創作的舞蹈《繡芳》《黃河大鼓》分獲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二等獎、河南省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學校通過教學引導和科研導向,持續提升非遺文化熱度,讓傳統文化煥發生機。
四、發揮學校社會服務優勢,提高非遺文化創新“精度”
學校著眼開封“文旅強市”發展戰略,致力于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加強帶有開封符號的文創產品研發和推動非遺產業化。與示范區、文投等合作伙伴,聯合建立非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為企業和創意團隊提供場地和資源支持。建立中原文創孵化基地,探索項目化、市場化運作。打造“夢華錄”實踐工作坊,研發文旅文創產品130余項、三農文創產品20余項、黨建文創產品10余項。校內建設的宋官窯編年館每年接待社會團體、機構、專家、學者到訪均在3000人次以上。學校還先后三次承辦省、市茶藝大賽,千余名師生參與清明上河園長桌宴、鐵塔公園三月三上巳節茶會、開封市清明文化節茶文化論壇等活動。
學校將持續發揮以文載道、以文化人的責任和使命。依托自身文化底蘊、學科特色、教學與科研優勢,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擔當,主動適應新時代對傳統文化教育的新要求,積極推進非遺文化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日常教學、學科研究等領域,逐步構建起特色鮮明、系統科學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體系,將開封非遺及宋文化有效融入人才培養和文創產品轉化中,培養具有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的優秀文化藝術人才、非遺傳承人,推動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發展,同時為開封市的文旅產業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系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黨委書記)
責編:行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