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足于冶金考古專業課程的特點和內容,挖掘能夠彰顯中華文明特色和標識的冶金考古內容,并選擇與之高度契合的思政教育元素,實現兩者的無縫融合。這一舉措旨在將顯性的思政內容隱性貫穿于專業課程教學中。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注重方法的推介和思維的引領,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協作共進的團隊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同頻共振。
關鍵詞:冶金考古課程;思政元素;課程思政;路徑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就做好考古和歷史研究工作提出了四點要求,其中第四點指出,要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積極培養壯大考古隊伍,讓更多年輕人熱愛、投身考古事業,讓考古事業后繼有人、人才輩出。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把教育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近年,大量考古新發現和新資料不斷涌現,但相應的整理與研究工作卻相對滯后。在新形勢下,人才隊伍建設的短板制約了考古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為考古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已成為考古學科建設的主要任務。在當前國家對考古人才素質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考古教育工作者更應堅守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揮好以史育人的作用,為黨和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而將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有機融合,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他們的國家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
一、冶金考古課程及其思政教學目標
冶金技術作為古代手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古代文明的演進具有深遠意義。冶金考古課程是面向考古專業本科高年級學生開設的一門課程,其課程內容涵蓋礦石開采、金屬單質(如銅、鐵)的冶煉、合金技術、金屬器的制作,以及冶金活動的社會組織和管理等多個方面。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介紹冶金技術的發展脈絡,展示古代中國輝煌的冶金成就,揭示其與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之間的聯系,以及我國在歷史進程中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突出貢獻,為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提供科學依據。該課程涉及領域廣泛,融合了地質學、化學、材料學等多學科知識,同時也結合歷史文獻和考古發掘資料進行深入研究。其知識點豐富,知識面廣泛,學科交叉融合顯著,具有開放性、實踐性、技術性等特點。冶金考古課程的思政教學目標是構建協同育人機制,促進思政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同向同行和有機統一,建立以知識獲取、情感傳遞、實踐體驗、認同歸屬為目標的課程體系,以及并在此基礎上,力爭實現更高階的目標,如將知識獲取的高階目標設定為創新能力的提升,將情感傳遞的高階目標設定為價值觀的養成等。同時,根據學科特點和課程內容,冶金考古課程思政將聚焦選取能夠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模塊和知識點,側重展示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方面的重點內容。該課程還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綜合素養,增強學生對社會的認同感,并深化他們對社會責任的理解與擔當。
二、冶金考古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應用
選擇學術研究內容的切入點,是明確研究范圍、提升研究可行性的重要途徑。同樣,在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中,選擇恰當的思政元素至關重要,這些元素既非簡單克隆,也非生硬嵌入,而應與教學內容高度契合。深入理解課程內容是做好這項工作的核心和基礎,因此,教師應挖掘能夠彰顯中華文明特色和標識的冶金考古內容,并力求將這些內容講深、講透。以下就單質冶煉、合金技術、金屬器制作等幾個教學模塊,進行簡要說明。
(一)單質冶煉模塊
在講授煉銅工藝時,首先介紹氧化礦、硫化礦煉銅的基本原理和過程。隨后,向學生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如:“面對蘊含古代冶煉信息的銅礦渣,如何‘以終為始’,從渣跡中還原當時的冶煉技術?”以此引導學生學習如何通過科學檢測與分析,從銅渣的成分、顆粒物等信息中推斷古代的冶煉工藝。這不僅能夠使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更能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在講述中原地區及河南的冶金歷史時,應強調該地區作為最早的人工冶鐵制品誕生地的重要地位,以及擁有眾多漢代煉鐵高爐和冶鐵遺址的區位優勢。通過突出“河南元素”,幫助學生深刻認識河南厚重的文化底蘊和輝煌成就,從而增強文化自信,防止文化失憶。同時,在介紹古代冶鐵技術時,使學生理解古人如何吸收外來技術,與本土鑄造技術融合創新,形成獨特的生鐵技術以滿足社會需求,以及闡述這一技術體系形成后如何對外傳播,從而引導學生認識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創新性,增強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二)合金技術模塊
在講授古代鉛錫合金技術時,教師可以從文獻記載的現象切入:“鉛镴”和“錫镴”這類術語僅在漢代的鑄幣文獻中出現,而在后世的工藝記載中則鮮少見到“連”和“镴”的提法。首先,引導學生結合文獻描述,對這些可能引起歧義、引發困惑的術語內涵進行推測,并組織課堂討論以加深理解。其次,結合漢代實物錢幣的成分分析結果,對術語可能帶來的誤區進行辨析。最后,聯系當時礦產資源的分布特點及古代鉛、錫單質冶煉技術的演進歷程,闡述“鉛镴”“錫镴”的出現實際上是冶煉技術從氧化礦向硫化礦冶煉轉變的反映,而“連”“镴”不再出現在工藝記載中,則與金屬分離提純技術的興起有關。在此過程中,除了對知識點的講解,更應強調邏輯思維的訓練,通過分步驟、分層次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促使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去看待事物的發展及規律。
(三)金屬器制作模塊
金屬的鑄造及其后續的各種加工工藝共同構成了金屬器制作的豐富內容。在這一過程中,工匠精神始終貫穿其中。工匠精神不僅是對技藝精湛的追求,更是一種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態度和境界。正如《荀子·強國》所云:“刑范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剖刑而莫邪已。”青銅器的鑄造便是這一精神的生動寫照,從模范的制作到合金的配比,再到工匠憑借經驗對火候的把控,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工匠對設計理念、方法、材料和工藝的不斷嘗試和探索。而古代金箔的制作,更是將工匠精神發揮到了極致。它要求匠人在制作金箔時,需要經歷成千上萬次的反復錘打,才能將金塊鍛造成薄如蟬翼的金箔。
三、冶金考古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具體路徑
教師通過結合考古實例進行思政設計、拓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以及打造移動的思政課堂等多種途徑,實現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的全過程融合。具體做法如下。
(一)結合考古實例進行思政設計
滎陽官莊遺址作為學生的考古實習基地,其遺址窖藏中發掘的鎏金鋪首、紋飾等文物,為教師提供了寶貴的教學資源。在金屬器制作教學模塊,教師讓學生結合考古發掘出土的鎏金器進行工藝分析,介紹其復雜的鎏金工藝過程。指出古代器物鎏金層往往需要經歷4—6次的工藝過程才能完成,這一過程正是對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生動詮釋。教師要求學生思考漢代生活類鎏金器和棺飾鎏金件的制作目的,通過這些材料載體,引導他們探索文物背后的深層文化內涵,進而對漢代人的精神信仰進行探討。同時,也可以從學生較為熟悉的考古案例入手,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拓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
除傳統的課堂教學外,教師還需通過線下講座、座談會等方式,將教學活動延伸至更廣闊的空間。如今,線上教學因其不受地點、時間限制的靈活性,仍發揮著重要作用。針對課時限制帶來的問題,教師可以選擇騰訊會議等平臺進行定期的答疑解惑。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考古相關的線上線下講座,以培養科研素養,拓寬學術視野。
(三)打造移動的思政課堂
教師選擇與課程內容緊密相關的考古工地、博物館、礦冶遺址等場所,組織學生進行實地參觀甚至現場教學。冶金實驗考古作為國內冶金考古領域的一種新興研究方法,通過模擬古代冶金活動,為學生提供了直觀體驗金屬生產全過程的機會,有助于學生理解各種冶金操作的具體含義及多種遺存現象所對應的生產步驟。每年,鄭州大學都會推薦成績優異的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參與全國范圍內的冶金實驗考古暑期培訓。這些培訓不僅使學生親身體驗金屬生產所需的勞動力投入程度和專業化分工程度,而且在不同工種、崗位的輪訓實踐中增強了他們的團隊榮譽感和合作精神。培訓結束后,教師會組織參與培訓的學生進行活動介紹和經驗分享,以此激勵和啟發其他學生。
參考文獻:
[1]王海媛,程姍姍,楊輝.應用化學專業研究生課程思政體系的構建與探索[J].大學化學,2024(6).
[2]賈雨.“工程制圖”課程思政建設與教學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21(11).
[3]劉瑤,王樹文,王全輝,等.課程思政視域下電類基礎課程群教學改革探索[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1(24).
責編:勉 耘
基金項目:2024年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與質量提升工程項目(編號:YJS2024JC06)
作者簡介:姚智輝(1969— ),女,鄭州大學考古與文化遺產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冶金考古、科技考古;郭士嘉(1991— ),男,鄭州大學考古與文化遺產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冶金考古、商周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