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專業課程思政內容是有差異性的,但它們思政內容優化的特點和方法是有共同性的。掌握專業課程思政內容優化的特點與方法,對提升課堂思政教學成效、促進思政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以古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為例,該課程思政內容要實現優化,不僅需要把握其融合性、科學性、系統性和實效性等特點,還要掌握適當的方法,即從專業知識中提煉優秀的傳統文化、從時政材料中提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
關鍵詞:課程思政;優化;特點;方法
隨著課程思政建設漸趨深入,課程思政建設研究在宏觀和微觀上都有了新的突破,但有些微觀問題還有待細化與優化,如課程思政內容的優化等。思政內容是否優化,關系到課堂思政教學是否有成效,也關系到建構的思政體系是否科學與完善等。優化課程思政內容是實現專業課程思政目標的關鍵和保障,關于如何實現專業課程思政內容的優化,筆者以漢語言文學專業古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為例,談談我們的理論探討與實踐嘗試。
一、專業課程思政內容優化的特點
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簡稱《綱要》)明確了課程思政內容優化供給的總體要求。想要更好落實《綱要》精神,就需要教師結合專業課程特點,在實施操作中把握思政內容優化的總體特點。
(一)融合性
《綱要》指出,要深入梳理專業課教學內容,結合不同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課程思政不是專業知識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簡單相加,它打破了傳統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分離狀態,追求無縫銜接,強調了二者有機統一,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過程中,產生心靈共鳴,充盈思想,豐富情感,提高素養,健全人格,從而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融合性是衡量思政內容優化的重要尺度,若沒有很好融合,生硬融入思政內容,就會出現“兩張皮”的現象,大大降低它的可接受度,直接影響思政教學效果。
我們提倡“三全育人”并不是強調教學內容的每章、每節、每個知識點都必須實施思政教育,因為有的知識點思政內容是顯性的,有的是隱性的,有的可能不存在切入點。為此,教師在講授專業知識時要把握一定的“度”,就是優化思政內容供給。思政內容是顯性的,就突出與知識點聯系緊密的思政元素,概括要精要。思政內容是隱性的,就深入挖掘,合理融入。不存在思政內容的,也不要強拉硬扯,否則不僅會影響思政效果,也會影響知識的傳授。
(二)科學性
科學性要求課程思政內容必須是客觀真實的、積極健康向上的,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取向,符合《綱要》的基本精神等。每門專業課程的思政內容有很大差異,每節課的內容所蘊含的思想與精神各有不同,有積極健康的,也有愚昧落后的;有精華,也有糟粕。這些都需要我們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若想優化思政內容,其篩選的標準之一就是科學性。
古代漢語課程中的文選作品都是古代的名篇佳作,其內容都是反映古代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大多文選作品包含了豐富的思政內容。但由于它們屬于古代的作品,個別作品無可避免地夾雜著愚昧落后等封建思想,這些思想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不相宜的,教師要辯證地看待與取舍。
(三)系統性
任何學科都講究系統性,專業課程知識也必然具有很強的系統性。課程思政的內容與專業知識協調一致,并不等于二者在系統性上是完全一致的,課程思政體系的總體構建與局部的設計也必須講究系統性。思政內容的系統性是思政內容優化和思政研究深化的結果。為了達到較好的思政育人效果,實現思政內容與專業知識的有機融合,需要對專業知識和思政內容進行重組,甚至調整專業知識的系統,或者根據專業知識的系統構建思政內容的系統。課程思政內容的系統性主要體現在思政內容的層次性、漸進性、協調性,要與學生的特點相吻合,要與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過程與方法等協調一致。
(四)實效性
實效性是檢驗思政內容優化的硬性指標,思政內容優化的目的就是改善提高課程思政教學成效。從目前思政教學成效來看,各專業的思政教學效果并不相同,不同學科專業或同一學科專業的不同課程等大多呈現出不平衡的發展態勢。比如,漢語言文學專業古代漢語等語言課程,與文學課程相比,思政教學相對滯后,因為語言課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知識性、邏輯性等,教師更重視語言課程的工具性,忽視其人文性,不像文學那樣通過作品的人物形象去呈現,而文學類課程的思政內容更加顯性,實施起來相對容易,思政教學效果也比較明顯。古代漢語課程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語言基礎課,要想提升思政教學的實效性,需要任課教師具有豐富的古漢語知識,具備較強的思政意識和能力,這樣才能確保思政內容的優化供給。
二、專業課程思政內容優化的方法
由于專業課程特點和內容不同,其思政內容優化的具體方法雖有所不同,但整體比較來看也是具有共性的。筆者以古代漢語課程為例,擇要談談思政內容優化的具體方法。
(一)從專業知識中提煉優秀的傳統文化
1.從漢語知識中提取思政元素
古代漢語課程知識內容主要包括文字、詞匯、語法、語音等。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文字與語言中的語音、詞匯、語法等密切相連。文字本身包含了許多文化信息,講授文字知識也可以融入文化信息。比如,講“六書”造字法,以“立”字為例?!墩f文解字》里講:“立,住也。從大,立一之上。”“立”像一個正面的人立在地面上??鬃釉唬骸叭??!睔v來對此有不同的解釋。東漢的班固理解為“立學”,南宋的朱熹理解為“立道”,近代馮友蘭理解為“立禮”,后人認為其實質為“立德”。今天我們不論從事什么職業,都提倡敬業奉獻和忠于職守,其實是在告誡我們要講職業道德,也就是要求我們立德,這樣才能立于社會,社會才能穩定和諧。
2.從文選內容中萃取思政元素
古代漢語課程的結構主要由常識、文選和常用詞組成,文選是學習常識和常用詞的重要材料,也是實施思政教育的載體。由于文選多是先秦的文學作品,其作品多是站在封建統治者的立場上,思政內容需要辯證萃取優化。比如,文選《諫逐客書》一文,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人才強國戰略和國家統一的重要性,思考當代社會用人政策,借此鼓勵學生學好專業知識,提高自身能力,立志成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奮斗。當然,教師也要引導學生認識到該文思想的局限性,因為該文是李斯針對秦國大臣向秦王建議“逐客”的做法而寫的,他是從封建統治者的立場和自身利益出發的,強調外來人才的重要性,這些觀點都是有局限性的。古代文選內容所呈現的思政內容是復雜的、多元的,教師要仔細研討,明辨優劣,實現思政內容的最大優化供給。
(二)從時政材料中提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專業課程由于知識專業性等特點,其思政內容可能存在一定的時代局限性,這就需要教師從時政材料中提煉思政元素,增加思政內容的人文性,提升思政內容的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等。在講授專業知識的時候,要適當整合融入國內外熱點事件,關注現實,增強學生的責任感。比如,講授《燭之武退秦師》時,可以舉俄烏沖突國際熱點事件,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利益觀。講授《論貴粟疏》時,可以結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文件精神,引導學生樹立國家糧食安全的意識等。
三、結語
優化思政內容是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優化的關鍵環節,對提升思政育人成效起著重要作用。但事實上影響思政內容優化的因素比較多,如課程目標與教學大綱的設計、課堂作業與考試、課堂管理、信息技術運用等,它們都可能會影響到思政內容的優化,進而影響課程思政教育教學質量與效果。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個環節的聯動銜接,如思政教材的編寫或選擇、教師思政意識與能力、思政建設組織實施與評價機制等。這些都與思政內容優化有密切聯系,也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內容,因此掌握上述優化思政內容的特點與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
content_5721685.htm.
[2]黃德寬,常森.漢字闡釋與文化傳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4]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EB/OL].
(2024-02-03).https://www.gov.cn/zhengce/
202402/content_6929934.htm.
責編:初 心
基金項目:河南省2024年度教師教育課程改革課題研究項目“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師范專業語言類課程思政創新實踐與研究”(編號:2024-JSJYYB-024)
作者簡介:黃繼省(1976— ),男,信陽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漢語史與文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