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完善大中小幼藝術實踐活動一體化融合機制、加強大中小幼藝術實踐與展演、實施美育浸潤行動等,建立跨層次的藝術實踐平臺,以促進藝術實踐的區域協作。采用資源下沉和師資支持、美育課程與活動創新、現代技術運用、社區服務、家庭參與等策略,有效促進不同區域、不同學段之間的藝術實踐協同發展,提高學生對藝術實踐活動的參與度,增強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和審美能力,從而推動大中小幼美育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大中小幼;藝術實踐活動;一體化建設
遼寧省作為中國東北地區的重要省份,不僅擁有豐富的藝術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其美育教育也得到了廣泛開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從大中小幼不同學段美育的普及程度、多樣性和深入性來看,仍然面臨諸如城鄉間、學校間美育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一線藝術教師短缺、藝術課程單一化等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美育的發展。基于此,應對遼寧省大中小幼藝術實踐活動的實施策略進行深入探索與實踐。
一、完善大中小幼藝術實踐活動一體化融合機制
(一)資源整合與共享
省會及大城市坐擁豐富的藝術資源,如美術館、博物館和劇院等,而相比之下,眾多小城市和鄉鎮的藝術資源則顯得匱乏。一方面,在構建大中小幼藝術實踐活動一體化銜接機制時,要做好藝術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平衡城鄉之間的藝術教育資源,為藝術實踐活動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另一方面,可建立遼寧省中小幼藝術教育資源共享平臺,整合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等多種藝術資源。各級學校可通過訪問該共享平臺,利用其中提供的在線藝術課程、教學視頻和教學互動工具等豐富資源,以“校園藝術百花園”展演、“同上一堂美育課”、建立“‘手拉手’藝術實踐聯盟”等形式,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教育需求。尤其是要在省內各地巡回展出優秀藝術作品,并通過“藝術下鄉”活動,把優質資源送到教育資源較為匱乏的地區和學校。
(二)師資培養與課程體系創新
首先,學校應建立省級藝術教育師資培訓中心,在教育主管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定期舉辦藝術教育研討會、工作坊、培訓班和觀摩課。這些活動旨在讓藝術教師掌握最新的藝術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促進其快速成長。其次,大中小幼學校要加強與高校的合作,利用高校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推動高校與中小學之間的師資交流,鼓勵高校藝術專業教師定期到中小學進行教學、講座,同時也歡迎中小學教師到高校參與研究和進修。最后,創新教學方法和課程體系,構建小學階段興趣化、初中階段多樣化、高中階段專項化、大學階段通識化的大中小學一體化美育課程體系。同時,倡導跨學科課程設計,將藝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教育相融合,將美育教育融入語文教學、歷史教學中。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藝術學習的興趣,還能增進他們對其他學科知識的理解。
(三)評價機制改革
在推進大中小幼藝術實踐活動一體化融合機制的過程中,應建立多元化的藝術實踐活動評價體系。這一體系應打破過于側重技能和技巧的考核方式,轉而注重學生創造力、藝術理解力、審美能力以及藝術表達力的培養。為此,高校應構建一個涵蓋學生藝術技能、創造力、參與度和心理發展等多個方面的綜合評估體系。在評價過程中,可以采用同學互評、學生自評以及教師評價等多種形式,全面評估美育浸潤行動的實施效果。根據評估結果,高校應不斷改進和優化美育浸潤行動的實施策略,確保藝術教育活動更加有效地滿足鄉村學生的需求。
二、加強大中小幼藝術實踐與展演
(一)推動藝術實踐活動的區域協作
大中小幼學校應與當地藝術機構、文化中心和藝術團體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圍繞藝術實踐與展演開展合作與交流。通過組織區域性比賽和展覽等活動,為學生提供跨地區的展示機會,讓他們在藝術實踐中發揮創造力,鍛煉動手能力,引導他們相互學習、分享經驗,共同提高藝術素養。藝術實踐活動的區域協作應做到常態化管理,具體以提高廣大學生的美育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推動美育課堂向公共文化場館延伸,建立課內課外有效聯動、校內校外優勢互補、學校社會有機銜接的協同育人體系。針對新興的藝術教育項目和跨區域的藝術活動,設立藝術教育基金和區域藝術實踐聯盟,定期舉辦區域性藝術活動研討會和交流活動,促進藝術教育資源在城鄉之間的均衡分配和有效利用。
(二)推動藝術實踐活動的多樣化
通過整體規劃一體化藝術實踐與展演體系,確保學生在不同學段能夠無縫銜接,不斷發展藝術技能和審美能力。對此,應構建校內、縣級、市級、省級的多層次展演機制,銜接幼兒、小學、中學、大學,縱向貫通學生一體化藝術展演體系。2024年,遼寧省已經或即將舉辦大中小學師生書法大賽、大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作品展、第三屆高校師生書法大賽、省高校師生美術作品大賽、大學生戲劇(話劇)展、大中小學生主持人大賽、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與美術教育專業學生基本功展示、“班班有歌聲”中小學校班級合唱展演、“班班有器樂”中小學校班級合奏、大中小學校美育教師基本功展示、大學生合唱展演、大學生舞蹈展演、大學生器樂展演、大學生戲劇(戲曲等)展演、大中小學生校園歌手大賽、公共藝術課程教師教學大賽等活動。這些活動涵蓋音樂、美術、書法、舞蹈、戲劇、戲曲、影視、設計等藝術學科,覆蓋幼兒、小學、中學、大學等不同教育階段,旨在形成協同推進的美育展演體系。
(三)將“非遺”充分融入學校美育課程體系
“非遺”進校園對于傳承和保護非遺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認同感具有重要意義。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田靜提交了“將‘非遺’充分融入學校美育課程體系”提案,建議將“非遺”納入學校的課程體系中,如開設專門的“非遺”文化課程或在現有課程中融入非遺元素等。首先,與“非遺”傳承人、相關文化機構合作,邀請他們進入校園進行指導和交流。同時,開展“非遺”通識教育、手工體驗、文化鑒賞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和參與“非遺”項目,引導學生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不斷提升學生的人文底蘊、人文情懷與審美情趣。其次,加強與當地“非遺”傳習中心、“非遺”工坊等機構的聯合教學,形成教學合力,推進“非遺”課程在學校的普及和持續發展。最后,進一步發揮代表性傳承人在“非遺”進校園中的引領作用,將參與青少年學生非遺教學納入對各級代表性傳承人年度考核的重要參考。
三、實施美育浸潤行動
(一)加強資源下沉和師資支持
一是建立高校與中小學之間的“手拉手”相互學習交流和幫扶機制,以數字技術賦能學校美育,補齊農村等美育薄弱地區的資源短板。二是加大對鄉村教師的培訓力度,與高校建立合作,設立針對鄉村美育教師的專業培訓和定向培養計劃,培養具備深厚藝術素養和教學能力的鄉村美育教師,以更好地服務于鄉村地區。三是實施藝術教師流動計劃,鼓勵城市學校藝術教師定期到鄉村學校任教,同時鼓勵鄉村學校教師到城市學校進行短期交流和學習,提升其教學水平和藝術視野。四是建立長效的資源下沉機制,確保鄉村學校定期接收到如圖書、藝術用品、音樂器材等在內的藝術教育資源。
(二)加強美育課程與活動創新
將地方特色文化融入藝術實踐課程,結合地方特色文化以及自然科學領域的環境藝術項目、社會學習中的社區藝術活動等,推廣跨學科的藝術實踐活動。這種方式既有助于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化,又能激發學生對藝術學習的興趣。在美育課程設計上,可采用講述、示范、操作等多種教學方式,開展韻律音樂教學、舞蹈教學、手工藝制品教學、創意繪畫教學、書法教學等多方面的實踐課程,促進學生認知能力和創造力的發展。目前已經構建起教學、研討、實踐多位一體的聯動機制,有效支持地方教育事業發展與鄉村振興。
(三)利用現代技術平臺,引導社區和家庭參與
一是開發針對鄉村學校的在線藝術教育平臺,提供視頻教程、互動教學軟件和在線藝術工作坊等教學資源。二是建立鄉村學校與城市學校之間的遠程藝術教育網絡,引導鄉村學生參與城市學校的藝術課程和活動,促進與城市學生的藝術交流和合作。三是在鄉村地區建立藝術教育社區中心,定期舉辦藝術展覽、講座和藝術工作坊等活動,鼓勵學生家長和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四是開展家長藝術教育培訓,為鄉村地區家長提供藝術教育資源,幫助他們在家庭中有效支持孩子的藝術教育。
參考文獻:
[1]徐愛新.專業藝術教育與公共藝術教育協同的高校美育創新路徑[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4).
[2]蒙園.“課堂+實踐+競賽”三位一體的“以美育人”教學模式探究[J].大學,2023(35).
[3]吳萍萍.現代化學校美育體系視野下大中小幼一體化管理機制研究[J].山東藝術,2023(6).
責編:勉 耘
基金項目:2022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教育學項目“遼寧構建大中小幼美育一體化實施路徑的研究與實踐”(編號:L22AED003)
作者簡介:孫巍(1972— ),男,遼寧科技學院人文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繪畫;李春燕(1971— ),女,遼寧科技學院人文藝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