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拔牙位點保存技術對種植牙修復患者拔牙后骨缺失的預防效果,為臨床提高拔牙預后效果提供參考依據。
方法 選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深圳博愛曙光醫院收治的106例種植牙修復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53例,接受常規種植牙操作)和研究組(53例,接受拔牙位點保存技術操作)。兩組患者修復治療后均隨訪6個月。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種植修復治療后1個月的種植成功率和并發癥發生情況,治療前和修復治療3、6個月后的牙槽骨寬度、牙槽骨高度、牙槽骨骨密度、牙槽骨吸收量,以及紅色美學指數(PES)、白色美學指數(WES)、口腔健康影響程度量表(OHIP-14)評分情況。結果 與對照組比,研究組患者種植成功率更高,并發癥總發生率更低;與治療前比,治療3、6個月后兩組患者牙槽骨寬度、牙槽骨高度、牙槽骨骨密度均呈降低又升高狀態,研究組均較對照組更高,牙槽骨吸收量、OHIP-14評分均呈降低趨勢,研究組均較對照組更低;兩組患者PES、WES評分均呈升高趨勢,研究組均較對照組更高(均Plt;0.05)。結論 與采用常規種植牙操作比,種植牙修復患者采取拔牙位點保存技術能夠減少牙槽骨骨吸收情況,提升種植成功率,且還可改善種植牙美學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種植牙修復 ; 骨缺失 ; 牙槽骨吸收 ; 拔牙位點保存技術
【中圖分類號】R78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16.0043.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6.014
受當下人們經濟水平提高、生活環境改變等影響,人們對自身身體健康關注度在逐漸提升,牙齒修復問題引起廣泛重視。口腔種植牙修復術是指通過種植牙方式幫助解決牙齒缺損問題,能夠讓患者牙齒殘缺現象得到改善,促使患者咀嚼功能恢復正常,利于提升治療效果[1]。但拔牙手術后殘留的牙槽骨會發生不可逆的、進行性吸收,會影響整體修復效果,同時還會影響牙齒美學效果[2]。拔牙位點保存技術可通過填充特殊的生物物質來減少牙槽嵴的吸收,從而能使牙槽嵴骨量高度、密度及寬度滿足后期種植需求,同時還能幫助獲得良好的美學修復效果[3]。鑒于此,本研究旨在觀察拔牙位點保存技術在種植牙修復患者拔牙后骨缺失預防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深圳博愛曙光醫院收治的106例種植牙修復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53例)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24例;年齡31~56歲,平均(42.39±5.19)歲;牙缺損時間8~19個月,平均(13.28±3.41)個月;病因:牙周炎14例,根折19例,根尖周炎20例。研究組(53例)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2例;年齡30~56歲,平均(42.33±5.15)歲;牙缺損時間8~19個月,平均(13.25±3.45)個月;病因:牙周炎13例,根折18例,根尖周炎2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⑴符合《牙周病學》 [4]中口腔種植指征,并經影像學檢查確診;⑵單牙病變;⑶入院前未接受任何相關治療。排除標準:⑴合并拔牙禁忌證;⑵拔牙位點出現急性炎癥;⑶合并重要臟器功能衰竭。本研究經深圳博愛曙光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且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方法拔牙處理,患者采用洗必泰進行含漱,并采用阿替卡因腎上腺素注射液(PRODUITS DENTAIRES PIERRE ROLLAND,注冊證號HJ20140732,規格:1.7 mL∶鹽酸阿替卡因68 mg與酒石酸腎上腺素17 μg/支)進行局部麻醉,后將患者患牙進行拔除,拔牙期間,盡可能防止向側腭側搖晃移動,同時還需要盡可能保留舌側和唇旁牙槽骨的完整性。在常規處理完畢后,將牙槽窩中的感染組織、囊腫等進行剔除,同時使用生理鹽水沖洗創口,并以無菌棉球進行壓迫止血。
研究組應用拔牙位點保存技術,口腔處理、拔牙操作同對照組一致,采用不翻瓣技術,將100~200 mg骨填充材料(瑞士蓋氏制藥有限公司,型號:0.25~1.0 mm)逐步充填到拔牙窩(高度突出牙槽嵴頂的0.5 mm)中,在充填結束后,借助可吸收生物膜(瑞士蓋氏制藥有限公司,型號:Geistlich Bio-Gide:13 mm×25 mm)進行覆蓋,在縫合固定后,使用吸收性明膠海綿(江西祥恩醫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型號:普通型20 mm×20 mm×5 mm)對創面進行縫合處理,對兩側牙齦進行減張拉攏型縫合。
兩組患者術后均通過抗生素進行常規抗感染治療3~7 d,并在拔牙后14 d左右佩戴臨時義齒。兩組患者均于治療3個月后復查,觀察到拔牙窩已完全愈合后實施種植體的植入修復[5],并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⑴種植成功和并發癥發生情況。在患者二期種植修復后1個月進行評估,去除種植體上部結構未發現松動,患者未出現疼痛麻木等癥狀,周圍不存在放射性投射區,不存在骨質不穩定性情況為種植成功[6];觀察隨訪期間感染、疼痛、牙周損傷的發生情況。并發癥總發生率為各項并發癥反應發生率之和。⑵牙槽骨變化。分別于治療前、修復治療3、6個月后采用口腔頜面錐形束計算機體層攝影設備(普蘭梅卡公司,型號:planmeca ProMax 3D Mid)測量兩組患者牙槽骨高度、寬度,并經軟件三維重建圖像后觀察牙槽骨密度變化。⑶修復美學效果和生活質量。兩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前、修復治療3、6個月后使用紅色美學指數(PES) [7]評價美學效果,包括近、遠中牙齦乳頭、軟組織顏色、軟組織質地、牙槽骨缺損、軟組織形態、唇側齦緣水平7個維度,分值為0~14分,分值越高表示美學效果越好;采用白色美學指數(WES) [8]觀察美學效果,包括修復透明度、修復體表面紋理、修復體色調、牙冠外形及體積、牙冠形態5個維度,分值為0~10分,分值越高表示美學效果越好;采取口腔健康影響程度量表(OHIP-14) [9]評價患者生活質量,包括功能限制、疼痛與不適、心理問題、獨立能力減弱4個維度,14個條目,總分為0~56分,得分越低表示口腔健康相關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9.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種植成功和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比,研究組患者種植成功率更高,并發癥總發生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牙槽骨變化比較 與治療前比,修復治療3、6個月后兩組患者牙槽骨寬度、高度、密度均呈降低又升高狀態,研究組均較對照組更高,牙槽骨吸收量均呈降低狀態,研究組均較對照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修復美學效果和生活質量評分變化比較 與治療前比,修復治療3、6個月后兩組患者PES、WES評分均呈升高趨勢,研究組均較對照組更高,OHIP-14評分均呈下降趨勢,研究組均較對照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3 討論
口腔種植是借助手術將預制型人工牙體植入牙體缺損位置中的牙槽骨,當牙齒拔出后,牙槽骨開始重建,而種植需要保障充足的骨量才能保證種植后長期效果,若拔牙后讓拔牙窩自然愈合,會發生一定程度的牙槽嵴吸收、軟組織出現萎縮情況,影響種植效果[10]。傳統種植技術在骨高度與寬度不足時進行植骨,會增加患者二次外科手術風險;而在拔牙后實施牙槽嵴與位點保存,能夠避免二次置入手術,同時還能獲得良好的手術效果[11]。
位點保存技術在拔牙的同時還能起到預防牙槽骨吸收作用,使用骨粉及膠原膜進行有效填充,再配合義齒修復軟組織,能夠改善牙槽骨吸收情況,且能夠避免對患者牙齦與黏膜造成損害,從而有助于牙槽骨完整性的保存,利于提升種植成功率[12]。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研究組患者種植成功率更高,并發癥總發生率更低,這提示拔牙位點保存技術能提升種植成功率,還能提升種植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修復治療3、6個月后研究組患者牙槽骨寬度、高度、密度均較對照組更高,牙槽骨吸收量均較對照組更低,這提示拔牙位點保存技術應用對于減輕牙槽骨骨吸收情況更具有較好的治療優勢。拔牙位點保存技術中骨粉可以誘導成骨細胞,讓牙槽窩中丟失的骨量得到補充;而后使用生物膠填充覆膜后提供了屏障效果,利于促進新骨形成;配合義齒對軟組織進行塑性,能夠為后期修復提供有利的基礎條件,其還可以保護牙槽骨形態,減少牙槽骨的吸收和改變,繼而有助于維持牙槽骨的高度和寬度,減少牙槽骨的吸收[13]。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修復治療3、6個月后拔牙位點PES、WES評分高于對照組,OHIP-14評分低于對照組,這提示拔牙位點保存技術的應用能獲得較好的種植牙美學效果,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積極意義。拔牙位點保存技術的應用能提供足夠的種植空間,避免發生口腔軟組織萎縮、骨量減少情況,從而有助于提升種植修復后牙齒美觀程度,繼而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14]。
綜上,種植牙修復患者采取拔牙位點保存技術能夠減少牙槽骨骨吸收情況,提升種植成功率,且還可改善種植牙美學效果,對于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林繼明. 種植牙技術修復牙列游離端缺失患者的效果觀察[J]. 罕少疾病雜志, 2023, 30(2): 28-29.
張海濤. 拔牙位點保存技術在口腔種植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 中國醫學創新, 2022, 19(12): 112-116.
杜輝鵬. 即刻種植技術與位點保存種植技術在上前牙行微創拔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比較[J]. 中國民康醫學, 2023, 35(4): 160-163.
孟煥新. 牙周病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20: 112.
朱彥來. 拔牙位點保存技術應用于種植牙的效果[J]. 中國口腔種植學雜志, 2018, 23(4): 193-195.
滿毅, 于海洋, 王佐林, 等. 種植修復臨床評價標準[J]. 華西口腔醫學雜志, 2019, 37(1): l-6.
李錦宇. 單顆上頜前牙即刻種植修復的牙齦美學效果分析[J]. 中國美容醫學, 2018, 27(9): 94-97.
于世德. 單顆上頜前牙即刻種植修復效果及牙齦美學分析[J].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20, 33(8): 1305-1306.
辛蔚妮, 凌均檠. 口腔健康影響程度量表的驗證研究[J]. 中華口腔醫學雜志, 2006, 4(14): 242-245.
魏士剛, 劉紀雷, 董冠華. 拔牙位點保存技術在口腔種植中的應用價值[J]. 臨床醫學, 2023. 43(11): 35-37.
李敦, 季圣國, 陳婕. 拔牙位點保存技術與常規種植牙操作在種植牙修復中的療效對比[J]. 浙江創傷外科, 2023, 28(5): 880-883.
李菡, 王柏翔, 王慧明. 位點保存術在口腔種植中的研究進展[J]. 口腔醫學, 2023, 43(4): 347-352.
蔡雅芝, 施銳康, 盧劍鋒, 等. 位點保存技術聯合微創拔牙對前后牙骨量維持情況的影響[J]. 中國臨床醫生雜志, 2024, 52(2): 185-188.
李紹輝. 拔牙位點保存技術對前牙口腔種植患者牙槽骨骨量及牙槽美學效果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 2023, 18(6): 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