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俞募配穴法針刺聯合盆底肌訓練治療對壓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的效果,為提升該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提供依據。方法 選取2022年8月至2023年9月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60例SUI女性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0例,盆底肌訓練治療)和研究組(30例,盆底肌訓練聯合針刺治療),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6周,隨訪3個月。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3個月的臨床療效,治療前、治療6周后及治療后3個月的國際尿失禁咨詢委員會問卷量表(ICI-Q-SF)評分、1 h尿墊試驗漏尿量、盆底肌肌力。結果 與對照組比,治療后3個月研究組患者總有效率更高;與治療前比,治療6周后及治療后3個月兩組患者ICI-Q-SF評分均呈下降趨勢,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治療6周后及治療后3個月兩組患者1 h尿墊試驗漏尿量均呈下降趨勢,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治療6周后及治療后3個月兩組患者盆底肌肌力均呈上升趨勢,且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均Plt;0.05)。結論 俞募配穴法針刺聯合盆底肌訓練治療SUI女性患者可提高臨床療效,緩解尿失禁癥狀,減少漏尿量,有利于盆底肌肌力的恢復。
【關鍵詞】俞募配穴法針刺 ; 盆底肌訓練 ; 壓力性尿失禁 ; 尿墊試驗漏尿量 ; 盆底肌肌力
【中圖分類號】R245.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16.0083.04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6.027
壓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是指噴嚏、咳嗽或運動等腹壓增高時尿液不自主地自尿道口流出,約占尿失禁發生率的50%,在女性中的發病率較高,多發于產后、尿道、膀胱或婦科手術后及老年女性人群,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上升[1]。盆底肌訓練作為SUI的一種保守治療方式,又稱凱格爾鍛煉,屬于正強化行為矯正,通過重復伸縮部分骨盆的肌肉來增加人體肌肉張力,使膀胱和尿道連接處的肌肉張力提升并達到穩定,可用于輕中度SUI患者,但是其操作較復雜,在實際操作中患者常因依從性不高、鍛煉盆底肌方法錯誤等原因使得盆底肌鍛煉所取得的療效欠佳,且易復發[2]。中醫學將SUI歸屬于“小便不禁”“遺溺”等范疇,其主要病機為腎氣不固,膀胱開闔失約,治療應以補益腎氣、固攝水液、調暢膀胱經氣、促膀胱氣化為主[3]。針灸治療不良反應小,療程相對較短,療效顯著,俞募配穴法是同一臟腑的背俞穴和腹募穴配合使用的方法,其通過經絡調節陰陽,具有補腎益氣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SUI的目的[4]。鑒于此,本研究選取60例SUI女性患者為研究對象,以俞募配穴法理論為基礎,選用膀胱經的俞穴膀胱俞與募穴中極,腎經的俞穴腎俞與募穴京門,腹背相合,內應膀胱,進行穴位針刺聯合盆底肌訓練治療輕中度SUI女性患者并觀察其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8月至2023年9月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60例SUI女性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0例)和研究組(30例)。對照組患者中年齡33~47歲,平均(40.50±4.27)歲;病程1~10年,平均(4.60±1.28)年;輕度24例,中度6例。研究組患者中年齡34~48歲,平均(40.40±4.95)歲;病程1~11年,平均(4.80±1.65)年;輕度25例,中度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⑴西醫符合《女性壓力性尿失禁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 [5]中關于輕中度SUI的診斷標準;⑵中醫符合《實用中醫內科診療》 [6]中“小便不禁”的標準,且為氣虛證,主癥:小便次數增多或失禁,尿液清;次癥:面色咣白,倦怠無力,少氣懶言,語音低微;舌脈:舌淡,苔薄白,脈細;⑶依從性高。排除標準:⑴合并嚴重心、肺、肝等疾病;⑵妊娠期女性;⑶合并其他尿失禁類型或其他因素所致SUI;⑷放置金屬絕育器或心臟起搏器等其他電子設備;⑹有嚴重的泌尿系感染。本研究經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且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盆底肌訓練治療,由康復治療師進行一對一的盆底肌鍛煉指導。患者仰臥位,雙腿自然屈曲呈腹部放松狀態,囑患者做收縮肛門及會陰的動作,每次收緊不應少于3 s,慢慢呼氣、放松,休息10 s后再重復上述動作,連續做15~30 min,3次/d,持續鍛煉6周。康復治療師詳盡說明盆底肌發力的正確位置和收縮要點,囑咐患者回家后堅持練習。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研究組患者針刺治療,取中極、氣海、京門、腎俞、膀胱俞、中髎、會陽穴。囑患者排空小便后,以側臥位接受針刺治療,在對穴位常規皮膚消毒后進行針刺,中極、氣海:以一次性使用針灸針(固始縣臻正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規格:0.30 mm×40 mm)斜刺進針0.5~0.8寸,使針感向會陰部放射;京門:向下斜刺0.5~0.8寸(1寸=3.333 cm);腎俞:直刺0.5~1寸;膀胱俞:與皮膚呈45°向內下方斜刺,刺入0.8~1.2寸,采用平補平瀉法,使針感傳至膀胱、會陰部為度;中髎穴:在第三骶后孔處外上約1 cm處進針斜刺,會陽穴:針刺角度稍向外上斜刺50~60 mm,每次留針30 min,1次/d,3次/周,連續治療6周,隨訪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⑴臨床療效。治療后3個月根據《女性壓力性尿失禁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 [5]評估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痊愈:咳嗽等腹壓增高情況下無漏尿現象;顯效:咳嗽等腹壓增高情況下有漏尿現象,且1 h尿墊試驗漏尿量較治療前減少≥50%;無效:咳嗽等腹壓增高情況下有漏尿現象,且1 h尿墊試驗漏尿量較治療前減少lt;50%。總有效率=[(痊愈+顯效)例數/總例數]×100%。⑵國際尿失禁咨詢委員會問卷量表(ICI-Q-SF) [7]。在治療前、治療6周后及治療后3個月分別采用ICI-Q-SF評價患者的尿失禁情況,包括漏尿次數、漏尿量和生活影響程度3個方面,總分為21分,評分越高代表尿失禁病情越嚴重。⑶1 h尿墊試驗[8]。在治療前、治療6周后及治療后3個月分別采用1 h尿墊試驗判斷患者的尿失禁嚴重程度。試驗前先將干凈的尿墊進行稱重,患者將膀胱排空后開始試驗,前15 min飲用500 mL無鈉液體,之后步行0.5 h,最后15 min開始從座位站起來10次,用力咳嗽1次,原地跑步1 min,彎腰撿起地上小物品5次,流水洗手1 min,觀察1 h。試驗結束后去除尿墊進行稱重,漏尿量=試驗后每張尿墊質量?試驗前尿墊質量。⑷盆底肌肌力評分。在治療前、治療6周后及治療后3個月分別使用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ELECTRONIC CONCEPT LIGNON INNOVATION,型號:PHENIX USB 2)對患者盆底肌肌力進行評估,以陰道肌肉收縮持續時間和重復次數為評估標準:0分為肌肉毫無收縮;1分為肌肉有顫動;2分為陰道收縮力弱,持續2 s,重復2次;3分為陰道收縮力中等,持續3 s,重復3次,無對抗;4分為陰道收縮力良好,持續4 s,重復4次,輕微對抗;陰道收縮力強,持續5 s,重復5次,持續對抗,總分為5分,分數越高代表肌力越強[9]。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臨床療效)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ICI-Q-SF評分、1 h尿墊試驗漏尿量、盆底肌肌力評分)經S-W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以(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 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與對照組比,治療后3個月研究組患者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ICI-Q-SF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6周后及治療后3個月兩組患者ICI-Q-SF評分均呈下降趨勢,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1 h尿墊試驗漏尿量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6周后及治療后3個月兩組患者1 h尿墊試驗漏尿量均呈下降趨勢,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盆底肌肌力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6周后及治療后3個月兩組患者盆底肌肌力均呈上升趨勢,且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4。
3 討論
SUI是常見疾病,極大地影響了女性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交活動,其發病機制較為復雜,目前,主要認為與尿道括約肌解剖結構異常、功能障礙及尿道周圍的支撐和附屬結構缺陷有關[10]。盆底肌訓練是治療輕中度SUI患者的一種治療方法,可改善患者盆腔內器官和組織功能,但治療周期長,患者往往難以堅持,因此需尋找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法,從而盡可能地縮短治療時間[11]。
SUI在中醫學屬“遺溺”范疇,病因責之于女性生產耗血傷精,胞宮虛寒,腎氣虧虛,沖任不調,氣虛下陷,膀胱失約致遺尿,其主要病機為腎氣不固,膀胱失約,故補腎氣、調治膀胱經氣的方法才是治療SUI的根本[12]。針刺作為中醫學常用的治療方法,具有對人體整體干預的特點,安全有效且無不良反應[13]。為了探討俞募配穴法針刺治療SUI的臨床療效,本研究選取膀胱、腎經的俞、募穴作為主穴針刺來進行臨床觀察,膀胱的俞穴膀胱俞與募穴中極,腹背相合,內應膀胱,為膀胱之氣在外轉輸之處,兩者協同具有疏調膀胱,運行水液的作用;選取的具體穴位為氣海、京門、中極、腎俞、中髎、膀胱俞、會陽,其中主穴是腎俞、膀胱俞、京門、中極;腎俞為足少陰腎經俞穴,有益腎助陽、納氣利水之效;膀胱俞為膀胱經俞穴,與中極合用,可調控膀胱開闔;京門為腎之募穴,是腎經脈氣結于胸腹部之處,有通利下焦的作用;中極穴是膀胱的募穴,可司膀胱氣化,令水道開闔有度;俞募配穴的優點為取穴少、聯合解剖學針對性強、安全有效,可操作性強,在臨床應用中具有較大優勢[14]。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治療后3個月研究組患者總有效率更高;與治療前比,治療6周后及治療后3個月兩組患者ICI-Q-SF評分均呈下降趨勢,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這提示俞募配穴法針刺聯合盆底肌訓練治療SUI女性患者可提高臨床療效,緩解尿失禁癥狀。其原因分析為,膀胱俞、腎俞、中髎、會陽均位于足太陽膀胱經之上,腎俞有溫腎固氣功效,具有滋陰壯陽,補腎益氣的功效;膀胱俞可激發膀胱經之氣,具有通調膀胱,清熱利濕的功效;中髎位于骶部,內應下焦盆腔,位近二陰,故有通調二便,固攝下元之效;會陽可散發水濕,具有補陽益氣功能;氣海為氣血之會,針刺氣海有助于膀胱氣化,灑陳五臟六腑;京門在膽經,具有疏肝利膽,通調氣機的功能;中極具有調節膀胱的功效[15-16]。本研究結果顯示,與治療前比,治療6周后及治療后3個月兩組患者1 h尿墊試驗漏尿量、盆底肌肌力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組均優于對照組,這提示俞募配穴法針刺聯合盆底肌訓練治療SUI女性患者可減少漏尿量,有利于盆底肌肌力的恢復。其原因分析為,針刺治療能疏通經絡,益氣固攝,改善組織營養并促進再生,從而提高尿道周圍組織的緊張度,增加尿道括約肌張力,有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復[17]。
綜上,俞募配穴法針刺聯合盆底肌訓練治療SUI女性患者可提高臨床療效,緩解尿失禁癥狀,減少漏尿量,有利于盆底肌肌力的恢復,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趙曼丹, 陶瑩, 黃飛麒, 等. 針灸聯合盆底肌康復訓練對女性壓力性尿失禁膀胱功能、尿動力學及盆底功能的回顧研究[J]. 中華中醫藥學刊, 2024, 42(2): 55-59.
項燕, 曾祥麗, 王瑛, 等. 針刺中髎穴聯合盆底康復治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的臨床研究[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24, 33(2): 240-244.
閔潔, 彭國平. 經會陰三維盆底超聲評估針灸對陰道分娩產婦壓力性尿失禁康復治療的應用價值[J]. 川北醫學院學報, 2023, 38(2): 190-194.
張晨, 駱睿翔, 息金波, 等. 針灸聯合盆底肌訓練治療產后壓力性尿失禁Meta分析[J]. 實用中醫內科雜志, 2022, 36(11): 72-
75.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婦科盆底學組. 女性壓力性尿失禁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J]. 中華婦產科雜志, 2017, 52(5): 289-293.
馮翠軍. 實用中醫內科診療[M]. 天津: 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8: 409.
王燕麗, 位珍珍, 王麟鵬.“老十針”加減方治療中老年女性輕中度壓力性尿失禁臨床研究[J].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 2021, 28(6): 100-103.
張小晉, 范軼斌, 王秋月, 等. 電針陰部神經刺激療法與常規電針療法治療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療效比較[J]. 上海中醫藥雜志, 2021, 55(9): 45-49.
蔡燕琴, 肖冬玲. 盆底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用于產后盆底功能恢復作用的分析[J]. 中國實用醫藥, 2019, 14(18): 185-187.
楊明, 朱旭東, 馬波, 等. 電針氣海、中極、關元穴改善壓力性尿失禁尿道括約肌線粒體損傷機制研究[J]. 陜西中醫, 2024, 45(4): 440-445.
姜偉, 萬紅棉. 橫骨三針聯合盆底肌訓練治療輕中度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的臨床研究[J]. 針灸臨床雜志, 2023, 39(11): 35-39.
周艷艷, 張澤家, 唐益文, 等. 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Meta分析[J]. 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 2024, 19(1): 42-51.
黃睿, 楊丹. 針灸治療壓力性尿失禁的用穴規律分析[J]. 中國中醫急癥, 2020, 29(9): 1543-1545, 1557.
屈媛媛, 馮楚文, 孫忠人, 等. 基于集合可視化分析系統探索針灸治療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選穴規律[J]. 針灸臨床雜志, 2023, 39(8): 52-60.
孫玉萍, 周澤霖, 陳韻龍, 等. 八髎穴溫針灸配合補元固腎推拿治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的療效及對盆底肌功能的影響[J]. 河北中醫, 2023, 45(3): 439-445.
吳向琳, 唐書迪. 芒針透刺結合電針及盆底肌訓練改善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效果觀察[J]. 四川中醫, 2023, 41(7): 174-177.
朱路文, 張繼瑤, 李健. 針刺配合盆底肌訓練治療產后早期壓力性尿失禁的療效觀察[J]. 上海針灸雜志, 2020, 39(7): 84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