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將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作為衡量運用西藏縣域產業結構升級的兩個維度,運用PSM-DID模型對2007—2019年西藏74個縣域為樣本進行實證分析,結果顯示:(1)在2007—2015年的第一階段,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設立并沒有對產業結構升級產生明顯的影響。(2)2016—2019年第二階段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設立對產業結構高級化有顯著影響。表明,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政策促進了西藏縣域產業結構高級化,隨著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政策的實施及產業結構升級,努力達到生態保護、民生保障和經濟發展的“三大目標”。
關鍵詞: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政策;西藏縣域;產業結構升級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7.002
1"文獻綜述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中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理論基石和現代化建設的核心方針,提供了中國新時代發展的根本導向。以“雙碳”目標為背景,隨著低端產業對資源能源的消耗,污染問題的快速惡化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造成了嚴重的阻礙。通過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來促進三大產業的協同發展迫在眉睫。基于因子分析法和多期漸進雙重差分(DID)研究發現,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可以通過國土空間配置效應、產業結構升級效應、生產率提升效應及要素集聚效應促進環境質量與經濟增長的協同提升,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對生態產業發展的積極影響。研究表明,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對于推動生態環境的提升產生了正面影響,方法主要集中在傾向值匹配法、雙重差分法以及空間計量法等,較少結合經濟、生態、地理等交叉學科的探索。內容緊緊圍繞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政策效應評估、生態補償標準和重點生態功能轉移支付等,以西藏等民族地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相對較少。
2"模型構建、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2.1"模型構建
本文通過研究重點生態功能區(實驗組)和非重點生態功能區(控制組)的產業結構升級的兩個指標: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級化來估計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設立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
2.1.1"傾向值得分匹配法
本研究運用Logit模型得到傾向得分值pix,模型如下:
pix=prdi=1xi=fhxi(1)
式中:di為虛擬變量(處理組=1);xi表示i縣參與匹配的協變量集;hxi為i縣協變量xi的線性函數;fhxi是Logit函數。
2.1.2"PSM-DID模型
根據匹配后的樣本進行雙重差分法檢驗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影響,模型如下:
ISit=β0+β1policyit×yearit+∑Nj-1γjZit+μi+μt+εit(2)
TLit=β0+β2policyit×yearit+∑Nj-1γjZit+μi+μt+εit(3)
式中:ISit,TLit為i縣在第t年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度量指標;policyit中i代表是否被劃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設置是為“1”,否為“0”;yearit用于識別t年是否實施了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政策,2011年之前該變量設置為“0”,之后為“1”;μi是地區固定效應,μt是時間固定效應;εit為殘差項;β0為常數項;β1和β2為待估參數。
2.2"變量選取
(1)被解釋變量。合理化(TL)體現資源和要素有效配置程度,同時也反映產業與產業之間的協調程度,泰爾指數遵循了偏離度理論且具有經濟內涵。這里運用泰爾指數確定產業結構合理化,公式如下:
TL=1/∑ni=1YiYlnYiLi/YL=1/∑ni=1YiYlnYiLi/YL(4)
其中,總產值(Y),就業人數(L),i代表三次產業,三次產業的產出結構為Yi/Y,生產率為Y/L,Yi/Li、Y/L趨近于1時,各個部門的產出結構表現得更為合理;TL的數值的大小表示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水平高低。
高級化(IS)描述的是在產業結構的演變中,3個主要產業的占比在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中持續增長,產業結構的高級化水平是基于第三產業的增加值與第二產業增加值之間的比值確定。公式如下:
IS=α/β(5)
其中,α為第三產業增加值,β為第二產業增加值。
(2)核心解釋變量。式(2)中的policyit×yearit是核心解釋變量,用did表示。
(3)PSM協變量。經濟發展水平、金融發展水平、空氣質量、自然保護水平等。
(4)控制變量。經濟發展水平、人口數量、政府規模和空氣質量等。
2.3"數據來源
數據主要來自于中央人民政府官網,《中國縣域統計年鑒》《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和《西藏統計年鑒》,其中還涉及西藏各地市統計年鑒及統計公報等數據資料。考慮第一批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成立于2010年末,二批成立于2016年,故將2011年和2016年看作政策實施時間,首先本研究以2007—2015年重點生態功能區數據為基礎,發現第一批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涉及9個縣域,實驗組縣域占比較少,導致效果不顯著,因此綜合數據的可得性和政策實施的滯后性,將第一批實驗組縣域加入第二批,以2016年為政策實施年份,選取2016—2019年共計74個縣域(其中31個縣域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進行研究。
3"結果與分析
3.1"傾向得分匹配結果
根據公式(3),并使用2016—2019年樣本的經濟發展水平、金融發展水平、空氣質量、自然保護水平等變量的平均值計算傾向得分,匹配方式選擇k近鄰匹配(k=1),結合平衡性檢驗以驗證匹配結果(見表2)看,選擇的協變量和匹配方法可信,因此t檢驗結果支持原假設,處理組和控制組之間沒有顯著差異,匹配方法滿足共同支撐假設。
3.2"基準回歸結果
根據傾向得分匹配結果和平衡性檢驗,對DID模型進行基準回歸分析(見表3)。階段(二)模型估計,在加入所有控制變量的情況下估計產業結構高級化系數約為0.958,并且在5%的水平顯著,表明國家重點功能區的實施對產業結構高級化影響顯著,對產業結構合理化影響不顯著,因此下面將以產業結構高級化來表示產業結構升級。重點生態功能區顯著影響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原因在于:隨著重點生態功能區政策的實施,國家提高了產業準入的環境標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向著更有利于生態保護的目標發展,對于第二產業加以限制,以防止環境的負面效應加大,限制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但是生態產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產業應運而生。
3.3"穩健性檢驗
3.3.1"平衡趨勢檢驗
將policyit與每個時期虛擬變量相乘得到交互項,并利用回歸方程估計交互項的系數,以2016年為基準期進行回歸估計可以看出政策發生前的回歸系數在統計上并不顯著異于0(1),說明設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之前處理組與控制組沒有顯著差異。而在政策實施兩年后系數增大且顯著為正,這說明通過了平行趨勢假設檢驗,并且政策的實施效果存在一定的滯后性。
3.3.2"安慰劑檢驗
依據原來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設立情況,隨機抽取類似比例的縣作為虛假處理組,進行500次回歸估計并統計結果分布情況(圖2),發現虛擬did的系數估計分布在0附近,而基準回歸結果為0."958。這說明隨機選擇的虛擬處理組并不影響產業結構升級,即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政策影響產業結構升級這一結果真實存在。上述結果比較穩健。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1)總體上,設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顯著促進了產業結構高級化,促進了西藏縣域產業結構升級。
(2)政府規模對產業結構升級有顯著影響。
(3)西藏的重點生態功能區以生物多樣性保護類型為主,各地區產業發展程度不一致。
4.2nbsp;政策建議
基于研究結論,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將產業結構的升級整合到環境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中。相關政策的實施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縣域為單位進行綜合考量,根據區域優勢和自然稟賦鼓勵和支持企業引進優質產業,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
(2)建立并完善產業準入的負面清單機制。對區域產業進行規劃和管理,為資源配置和產業發展的引導和調控提供重要的依據和方法,結合當地特色和環境保護政策,進一步優化產業準入標準。
(3)合理利用中央對地方的生態補償轉移支付。根據西藏重點生態功能區自然資源的價值和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合理制定生態補償的標準,劃定生態補償的優先級,實行差別化生態補償,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汪信硯.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43(10):120.
[2]毛顯強,郭枝,高玉冰,等.碳達峰、碳中和與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協同研究[J].環境保護,2021,49(23):3035.
[3]史寶娟,楊楠.北京市產業結構與生態環境的耦合性問題[J].科技和產業,2017,17(07):14.
[4]侯孟陽,席增雷,張曉,等.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環境質量與經濟增長效應評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3,33(01):2437.
[5]鮑丙飛,曾子洋,肖文海,等.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對生態產業發展的空間效應——以江西省80個縣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22,37(10):27202735.
[6]戴萍萍,劉榮春,葉修群,等.保稅區、出口加工區與產業結構升級——基于雙重差分法的實證研究[J].經濟經緯,2020,37(03):1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