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思政建設是加強高校人才培養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措施,建筑力學作為建筑類專業學生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思政理念的課堂融入對培養有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感和民族文化自信感的專業技術人才有著重要的作用。結合高校的思政教育要求,文中分析了建筑力學課程教學中的4個思政元素融入點;然后從3方面探討了建筑力學課程思政元素的教學資源建設;在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建筑類;力學課程;思政元素;教學資源
中圖分類號:TB"""""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7.085
1"建筑力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
1.1"課程思政教育的現狀
近年來課程思政教育成為新形式下高校教育必備的新要求和新理念,全國各高校都在日益注重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知識的結合,將專業科技知識與思想價值引領相結合,做到高校人才培育中真正的教書與育人統一。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這為高校課程的思政建設指明了建設方向。
我校對所開設課程的思想教育建設工作非常重視,推進不同專業、不同類型課程實施分類探索和建設;實現課程思政建設全覆蓋在校所有專業和課程類別。目前已建設完成多項專業思政課程,這些課程在教學中起到了優秀的示范和指導作用。我校專業的設置偏重理工科和實踐應用型,因此學校對工程技術類課程的思政要求強調專業理論和實踐應用相結合,培養學生敬業、精益和創新的工匠精神;培養有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感和民族文化自信感的專業技術創新型人才。
1.2"建筑力學的課程背景
建筑力學課程是建筑類相關專業的學生進入專業核心課前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以靜力學基本理論框架為基礎,講述了現代結構分析必備的力學知識,它為學生提供了和建筑設計密切相關的基礎力學概念,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其具體特點如下。
1.2.1"承上啟下的作用
建筑力學課程通常開設在大學二年級,對于建筑學專業學生而言,相關先修課程有高等數學、建筑材料等;后續結合緊密的課程有工程結構、施工技術和建筑結構選型等。學生必須打下良好的力學基礎,才能在期間和后續的建筑設計專業課中,漸進設計不同難度和體量的建筑項目。建筑力學課程在建筑學專業課程體系中所處位次如圖1所示,有著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
1.2.2"兼具理論性和工程實踐性
建筑力學與工程實踐的緊密結合性又使其具有學科的雙重特性,物理和靜力學部分使其有注重客觀理論的一面,工程實踐部分又使其具有技術性和應用性的一面;因為建筑力學最終目的是技術人員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建筑工程的設計與使用問題。通過學習該課程,力求使學生對建筑結構構件的受力分析、強度計算、壓桿穩定等基礎理論具有明確認識,掌握一定的計算分析能力,培養學生求解工程實際問題的專業素養,真正實現紙面到實際工程的變化。
2"建筑力學課程思政元素融入點的分析
2.1"辯證思維元素的融入
辯證思維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精髓,也是理工科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依據。辯證思維反映了客觀事物辯證發展過程中隱含的規律,建筑力學課程也是反映建筑結構和構件合理受力、安全承載、正常功能使用的內在客觀規律。它從力的產生到力的度量,進而到力的運算與平衡,直至解決實際建筑結構的設計與安全,充分體現了以客觀物理規律為基石的課程特性。
因此在建筑力學教學的思政元素構建中,可結合課程章節潤物細無聲地融入辯證思維元素,指導學生復雜現象后遵循的簡單客觀物理規律。如根據實際建筑結構的主要受力特點,可把繁復的三維建筑物簡化成簡單明了的平面結構計算簡圖,又如實地反映著建筑結構構件本身真實的受力特性。
2.2"科學思維元素的融入
在課程教學的思政元素構建中,融入科學創新與發展的觀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學生創業創新活動和各類專業創新大賽,在設計中注重培養其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注重引導學生形成科學思維和良好的科學研究習慣,鼓勵學生參與創新建筑項目的設計和新型設計課題的研究等。通過自身研究領域的專業知識引導學生了解行業的最新發展戰略和方向,如建筑材料創新、建筑結構體系的變革發展等。
2.3"社會人文元素的融入
對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也是建筑類工科專業學生思政教育建設體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為思想基石是高校學生教育的精神基礎,科技發展和專業技術的培養需要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近年來科學和技術的高速發展帶來了一系列問題與挑戰,這些都需要學生有著正確的世界觀和科學觀作為思想的引領明燈。在課程思政設計中,國內諸多專家為了建筑行業艱苦奮斗的事跡精神和工程行業的建筑奇跡,也深深激勵和鼓舞著學生。
2.4"工程實踐元素的融入
中國新時代在建設行業取得了各方面的重大工程成就,在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涌現出了大量舉世矚目的杰出工程,如目前全世界最高的十大建筑有五座建筑位于中國;又如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能抵抗8級地震和16級臺風等。同時也適當結合理論章節融入建筑工程失效案例,讓學生明白作為專業技術人才,強烈的責任感和道德感是保障工程安全的重要思想前提,專業技術的學習要為人民的安全服務。
3"建筑力學課程思政元素資源的建設
3.1"符合思政建設目標的教學大綱
課程的教學大綱在課程教學生命周期中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它確保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因此在課程思政的目標下,教師充分設計各章節中的德育思想案例,有效結合我國教育思政建設的核心要求,完善建筑力學課程的思辨邏輯體系,形成科學合理的教學大綱。
3.2"建設豐富的資源素材庫
為了更好地將課程思政理念結合到課程知識體系,應根據章節內容在教學實踐中深入挖掘和積累,最終形成靈活適用、無縫銜接和與時俱進的課程思政資源素材庫。
3.2.1"人文方面
建筑力學課程具有理論和應用的雙重特性,在理論研究方面有很多力學名人,如馮康、錢學森、周培源、錢三強、鐘萬勰等;在工程實踐方面有很多建筑與結構大師,如梁思成、童寯、容柏生、王光遠等;他們無論是在國家發展還是在科學技術領域都為社會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我校也有很多傳承奮斗拼搏精神的院士、教授和杰出工程行業的校友等,一系列的人文精神素材和奮斗事跡都在鼓舞著學生。
3.2.2"工程實踐方面
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我國建筑行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斷創造新的杰作和奇跡。如有著世界最大的單體航站樓稱號的大興國際機場、世界最長跨海大橋的港珠澳大橋等交通類工程;如上海中心大廈、南京紫峰大廈等超高層建筑;如國家歌劇院、國家體育館等大跨建筑;又如世界最大水力發電工程三峽大壩、第一高雙曲拱壩錦屏一級水電站拱壩等高難度的水利工程。同時也不能忽略工程失效的案例,如地質災害引起的建筑破壞、錯誤改建施工引起的房屋破壞等。
3.2.3"專業知識點方面
建筑力學反映了建筑結構和構件的受荷與平衡的內在客觀規律,充分體現了以客觀力學規律為準則的課程特性。因此在思考、分析和解答專業知識點問題中,始終蘊含了哲學思想元素的應用,包括認識論、方法論和自然辯證法思維等。如用經典力學公式解題時,充分體現了辯證認識觀中的真理客觀性;如自由度與約束章節蘊含著統一與對立的思辨關系;又如多跨靜定梁內力求解時,包含著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主要因素等方法論的思維元素。
3.3"課程思政典型案例的建設
建筑力學課程各個章節的知識傳授中蘊含著豐富和多種類型的思政元素,在準備好充足的人文、工程實踐和專業知識點的思政資源素材后,需要結合專業知識點的內容特點、授課進度與難度進行思政案例的合理設計;同時展示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圖文、實地觀察、影音、動畫和實驗等多種教學手段。
在力學基礎理論教學中,潛移默化地融入辯證方法論和認識論,結合科學思維方式,凝練思政教教育元素融入理論教學。在應用到具體結構與構件中時,融入專家人文素養事跡、工程實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例。在創新設計、競賽和實驗中,注意結合國家和行業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前沿動態的知識等,在點滴間逐漸完成思政教學目標。建筑力學課程典型思政案例設計的部分示例見表2。
4"結語
建筑力學的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系統性的完整教育理念體系,專業課程的教授兼具知識掌握和思想教育兩方面的嚴格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準備好了正確“鋒利”的思想指導理念,能事半功倍地更好引導學生的學習過程,完成專業知識和思想教育良好的學習效果。讓學生在掌握建筑力學基礎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同時,具備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科學嚴謹、專注耐心和追求卓越的優秀品質。
參考文獻
[1]明付仁,任少飛.歐陽衛平,等.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力學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3,(9):3538.
[2]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201612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3]冷捷,孫國華,劉文淵,等.材料力學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教學實踐[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1,37(8):2730.
[4]顧路,陶瑩.應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力學”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23,25(03):5457.
[5]顧路,陶瑩.工程力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踐探索[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23,25(03):5457.
[6]陳升.“四史”教育融入“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思政教學的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2022,8(22):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