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國家政策支持和各地實踐成果下,醫務社工在健康領域的專業價值逐步得到大眾的認可,但醫務社工人才隊伍缺乏、服務不穩定的情況,仍是限制醫務社工發展的主要因素,本文以某三甲腫瘤專科醫院為例,探索醫療機構內部醫護人員在地轉化、擔任臨床兼職醫務社工的培育路徑,從規范化制度設計、組織化運營管理、多維度培訓實踐,搭建一支穩定性強、水平高、能力強的醫務社工補充性隊伍。通過評估兩年來的工作成果,發現通過培育臨床兼職醫務社工開展服務,實現了醫務社工服務人才的有效補給,在病患支持、醫療團隊合作和醫院人文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兼職醫務社工;社工人才隊伍;醫務社會工作;醫療機構;腫瘤患者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7.037
醫務社會工作是指在醫療衛生健康領域,圍繞疾病的診斷、治療與康復過程所開展的社會工作專業服務。2018年10月底,國家衛生健康委公開《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2018—2020年)考核指標》,醫務社工制度首次被單獨列為一級指標,其分值占總分的6%,醫院是否配備醫務社工,已成為評價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近些年,國家相繼制定了鼓勵發展社會工作的政策文件,多次提到“健全醫務社工和志愿者服務制度。結合中國各地的實踐經驗,不難發現,國家越來越重視發揮醫務社工專業價值,醫務社會工作的重要性也逐漸獲得大眾更多的熟知與認可。但是,因內地醫務社工起步晚、認知度低、工資待遇不高,醫務社工人才隊伍缺乏,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與床位配比。本文以腫瘤專科醫院醫護人員在地轉化為背景,結合臨床服務路徑,從兼職社工隊伍的搭建、專業能力的培訓、臨床服務實踐及其工作成效等方面展開論述,形成“醫務社工+兼職社工”服務模式,為醫務社工人才隊伍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經驗。
1"研究背景
1.1"醫務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相對不足
有學者依托2018年、2020年“全國改善醫療服務行動第三方評估”項目,對全國143家三級公立醫院醫務社工配備情況進行了調查,發現我國三級公立醫院醫務社工崗位設置率較高,但實際服務的專職醫務社工較少,且部分醫院存在取消醫務社工崗位情況。這反映出醫務社工服務隊伍仍是缺人才、不穩定的現狀。針對這種情況,一些醫院嘗試設立醫務社工助理或兼職社工以補充服務隊伍,在實踐中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有學者研究指出,有“醫務社工+兼職社工+志愿者”介入服務之后,與只有單純的醫護人員生理照護和健康宣教相比,患者呈現出來的總體生命質量得到大幅提高。某兒童專科醫院開展醫務社工助理模式,發現能夠在“完善醫務社工管理制度建設、提高全院社會工作知曉度、契合臨床需求,提升工作成效及患兒就醫滿意度”等方面取得很大的成效。C醫院社工部探索的多元主體合作醫務社工模式也取得一定的服務成效,主體之間可以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和管理,各主體協同發展,提升醫務社工服務的專業性。以上研究從不同角度展現了醫務社工助理或兼職社工模式在醫療服務中的功能與價值,但是關于如何在醫療體制框架下進行具體培育尚未有充足的闡釋,需要進一步探索與補充。
1.2"腫瘤專科醫務社工服務穩步開展
早在2011年,所在醫院的門診辦公室便在全市范圍內率先推出醫院志愿者服務,啟動“志愿服務在醫院”項目,全程參與醫院非醫療服務的所有領域,包括門診咨詢引導、便民利民服務、門診陪檢及住院病房溫馨服務,改善了就醫感受,擴大了醫院聲譽。2017年,醫院癌痛關懷病房與高校合作開展醫務社會工作研究生的聯合培養工作,兩名社工專業的研究生扎根病房,每日跟隨醫護一起參與查房、病房探訪、多學科聯合會診,探索醫務社會工作在腫瘤專科型醫院中的介入空間與發展路徑。2018年底,醫院成立社會工作部,通過培育一支具備專業知識和熟練技能的工作隊伍,定期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專業化的社工服務,改善群眾就醫體驗,提高醫院就診滿意度。2019年,醫院采取院內自主聘任方式,招募了專職醫務社工,配備專項資金,開展豐富多樣的醫務社會工作與志愿者服務。2021年底,醫院啟動了臨床兼職醫務社工服務項目,成立臨床兼職社工人才培養基地,在院內設立臨床兼職醫務社工崗位36個,實現醫務社會工作臨床科室全覆蓋,為有需求的患者及家庭提供入院適應、就醫指導、心理疏導、康復指導、資源救助等方面的支持性服務,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取得良好的服務成效與社會反饋。
2"實踐路徑
2.1"完善工作制度,明確服務內容
依照《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要求和《關于推動本市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精神,醫院制定了社會工作部工作制度,對工作目標、工作任務及服務內容進行了明確。其中,兼職醫務社工的主要服務內容:在病房宣傳、推廣社會工作服務理念,做好入院適應指引;評估患者的社會心理狀況,主動發現、篩選和處理轉介的個案;開展各種類型的小組活動,搭建病友支持平臺;在科室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改善病患不良的疾病認知,提高治療依從性;進行醫患之間的有效溝通,積極預防醫患糾紛;對醫務人員進行心理減壓與團隊支持;協助病患制定院康復計劃,對接社區資源,保持跟進隨訪;配合開展雙向轉診,整合社會資源,為患者尋求廣泛的社會支持;協助配合醫務社工實習生帶教工作,指導實習生按計劃完成實習任務;參與醫務社會工作的課題調研、項目評估等,協助做好資料搜集、數據整理、研究與倡導工作,為醫院高質量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2.2"加強組織管理,做好引領保障
宏觀層面,在院黨委及院領導支持下,成立了臨床兼職醫務社工服務專項領導小組。中觀層面,由門診辦公室、護理部、醫務處等相關職能處室作為組織成員,做好部門間的聯動配合。微觀層面,醫務社會工作辦公室負責具體工作的推動、執行與管理。在考核與激勵評價層面,社會工作部根據PDCA循環圈進行質量管理。以季度為例,在Plan階段,首先設定臨床兼職醫務社工工作計劃,例如每季度每個科室的兼職社工至少組織一次病房活動,活動計劃需要提前申請和審核,根據總體經費預算,社工部配備一定額度的材料費。在Do階段,采取“專職社工+兼職社工+實習生+志愿者及團隊”多元主體配合的方式,社工部提供創意方案、現場參與及督導支持,保障計劃的順利執行。在Check階段,每季度在季中、季末召開兩次線上座談會,由各分管組長匯報各組的工作完成情況、存在的困難以及需要的支持,社工部領導從整體層面進行點評督導,并從資源供給和行政協調方面予以保障。在Action階段,針對積極性不高或能力不足的科室,安排組長下科室予以示范,適當傾斜、幫助落后的科室完成工作任務,實現整體項目的均衡發展。另外,每季度按時開展座談交流會,總結工作成果,分享工作經驗;年底召開表彰大會,表彰優秀,在醫院官網進行專題報道,激發兼職醫務社工及所在科室的積極性,保障隊伍的穩定性與發展性。
2.3"注重培訓實踐,提升專業能力
醫院從不同層面開展了多項培訓。一是搭建醫院微課堂,借助醫務社工專委會平臺和高校聯合培養基地等專家智庫資源,分步驟、有階段地開展理論掃盲和實務能力提升;二是充分運用“互聯網+”優勢,實現跨地區培訓資源共享。三是啟動專題培訓項目,運用專委會平臺進行行業大咖分享,邀請國內著名專家、學者線上授課,分享最新、最實用的醫務社會工作實務經驗。四是開發帶教示范品牌項目,由社會工作部擬定項目總體方案,兼職社工配合社工實習生共同落實活動計劃,項目督導和專職社工做好專業保障工作。五是開展兼職社工教學查房,社會工作部會邀請腫瘤、護理、心理、營養、癥狀控制、安寧療護等多學科專家團隊開展聯合教學查房活動,提升服務質量與專業內涵。在服務能力運用與實踐方面。一是社區參與式體驗。為幫助兼職社工更直觀地加深專業認識,社會工作部組織了“臨床兼職社工加油站”系列活動,在活動中分享實務技巧,在體驗中感受專業價值。二是設計開展小組活動。兼職社工根據腫瘤不同病種、不同群體、不同病程特點,依次嘗試組織康樂性小組、教育性小組、支持性小組及治療性小組不同活動類型,在團體互動中增進社工服務理念的宣傳。三是嘗試個案評估轉介,在查房及病房探訪過程中遇到需要干預的服務對象,運用社會實務技巧,做好資料收集與需求評估,配合專職社工開展個案干預。四是完成實習生帶教。指導實習生開展常規服務、創新性探索及學術研究,做好督導帶教工作。
3"成效評估
3.1"工作業績與行業認可
堅持“一科至少一社工”的工作路線,目前已培育36名上崗合格的兼職醫務社工,搭建了一支穩定的臨床服務隊伍。在病房開展了多種類型的服務,包括個案轉介、聯合會診、健康科普、節日送關懷等,豐富了病房生活,增進了醫患互動交流,營造了和諧的醫患關系。采取“兼職社工+實習社工+志愿者及團隊”多元合作模式,開發了幾大特色品牌項目,如“綠色療愈,園藝相伴”治療項目、“芳香心靈呵護”體驗項目、“烏絲帶,無私愛”公益捐發項目。此外,發揮社工站的優勢,自兼職社工項目啟動以來,每年完成本碩兩批次12名社工學生的聯合培養及實習帶教工作。總而言之,兼職社工服務實踐在醫院黨建、改善醫療服務、文化建設等不同層面作出了積極貢獻,牽頭部門社會工作部先后獲批市級及國家級醫務社會工作人才教育培訓基地,得到了社工行業的專業認可。
3.2"服務對象反響良好
通過訪問病患及家屬,得到如下反饋:(1)扮演醫師的助手,做好醫患溝通的橋梁。如L先生:“醫務社工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幫助,讓我們很快地適應醫院環境,在我們遇到困難時,安撫我們的情緒。主治醫生有時特別忙,顧不上給我們解釋,我就會想到去咨詢醫務社工,因為他們有醫療背景,又有耐心、會傾聽,他們會試著用最簡單的話去翻譯大夫的專業術語,感覺他們能理解患者,用心為患者著想”;(2)搭建交流平臺,增進團體支持。如Z女士:“有的時候,看似是一起做手工、做游戲,實際上讓我們感覺到了醫院的溫暖,醫務社工把我們組織在一起,不僅講課,還分享健康知識,我們病友之間互相交流,感覺內心有了依靠,不是孤零零一個人在戰斗,腫瘤固然可怕,但是有溫暖的醫務人員,我也有信心戰勝它”;(3)輸入治療希望,激發治療信心。如W女士:“社工還會請抗癌明星到病房給大家加油鼓勁,康復病友的現在就是我們的未來,感覺看到了生活希望,對未來更有把握、更有信心、也更有力量”。
3.3"醫療團隊反饋
兼職社工通過定期組織科室團建、醫護減壓、患者關心關愛活動,一定程度上促進醫-患、護-患及醫護同事間的聯結互動,提升了病房文化建設的溫度。在回訪臨床科室領導及兼職社工的醫護同事時,大家對兼職社工服務表示積極認可,并表達出加入社工隊伍的強烈愿望。在采訪兼職社工本人時,其反饋道:在專業培訓與服務實踐中,自身不僅學會了傾聽、同理、接納、不評判等工作技巧,也學會了從家庭支持系統和理性情緒療法視角出發,多維度解析患者及家屬的問題與需求,并運用不同方法進行專業干預,提高了患者及家屬治療的依從性,增進了醫患互信,為后續治療打下良好的基礎。
4"總結與展望
在健康中國和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培育專業化的社工隊伍尤為重要。本文通過制度建設、組織管理和培訓實踐等方面展示了兼職醫務社工隊伍的培育過程和經驗,為醫務社工人才隊伍的擴充提供了借鑒。
在未來,醫院將從提升服務能力和加強組織管理兩個方面著手,進一步提高醫務社會工作人才服務的專業化水平。首先,在提升服務能力方面,一是加強理論和實務培訓。這不僅要求社會工作者提高臨床實務中的服務和應對能力,還要加強規范化研究能力,堅持“產—教—研”一體化發展路線,注重效能產出和成果提煉,以開發可復制、可推廣的服務產品,建立示范教學的實踐基地。二是完善繼續教育機制,鼓勵從業者參與相關繼續教育課程,不斷夯實專業基礎,考取專業技術資格證書,提升服務對象的認可度,接受行業協會的管理監督,保證服務隊伍的健康、持續和穩定性發展。三是深化督導體系建設,建立高校和醫療機構雙向聯合督導模式,通過定期和持續的監督指導,傳授專業服務的知識與技術,以增進專業技巧、提升專業能力,保障服務質量。其次,在加強組織管理方面,一是培育兼職社工優秀骨干。通過評比表彰,營造“爭優爭先爭做示范”的氛圍,選拔專業能力強、團隊協作好的兼職社工作為骨干成員,發揮科室優勢,打造特色服務項目,配合社會工作部帶動其他成員,探索不同病種下的發展路徑。二是創立特色服務品牌,以社會工作部為資源中心,從醫院重點建設學科入手,開展單病種特色創新服務,實現一科一品牌。三是加強宣傳引導,結合醫院文化建設和健康促進行動,利用不同媒體功能,強化社會工作宣傳,增強社會對醫務社工的認知度,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此外,參考國內本土化先進經驗,學者提出了以醫務社工專業崗位勝任力為核心,從建立健全醫務社會工作人才制度、建立醫務社會工作者終身教育體系、發揮醫務社會工作專業社會學術團體作用、發展多元共創式智慧學習平臺、注重醫務社會工作專業宣傳強化專業認同等5個方面協同發力,推動醫務社會工作人才隊伍規模擴大和質量提升。
參考文獻
[1]柴雙.醫務社會工作將成為醫療機構的“標配”——《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2018—2020年)考核指標(醫療機構)》解讀[J].中國社會工作,2018,(34):46.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意見》[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23,30(06):67.
[3]簡杜瑩,劉玉楣,沈楨,等.醫務社工助力醫院文化品牌建設的實踐與探索[J].現代醫院,2023,23(06):848850+855.
[4]王欣艷.醫務社工人才發展的困境與路徑[J].中國醫院院長,2023,19(05):8285.
[5]陳向雯,吳縵莉,扈東穎,等.依托臨床路徑的醫務社工服務模式初探[J].中國醫院院長,2021,17(16):7073.
[6]何平,張夢玲,滕健,等.“醫務社工+兼職社工”聯動服務機制的實踐探索[J].中國社會工作,2021,(27):1720.
[7]姜中石,趙金紅,胡琳琳,等.我國三級公立醫院醫務社工配備調查[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21,28(11):1518.
[8]陳英,王浩彥.病區設置兼職醫務社會工作者探討[J].醫學與社會,2010,23(01):5758.
[9]傅茜,傅麗麗,徐虹,等.某兒童專科醫院醫務社工有效融入醫療團隊的實踐探索[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8,31(03):282285.
[10]秦紅琴.醫務社會工作的多元主體合作模式探究——以重慶C醫院為例[D],重慶:西南大學,2021,5355.
[11]王曼,黎霞,譚飛,等.醫務社會工作與志愿服務助力改善醫療服務行動的實踐與探索[J].現代醫院,2021,21(11):17221724.
[12]郝志偉.綜合性醫院如何建設一支醫務社工人才隊伍[J].中國社會工作,2023,(09):4445.
[13]滕菲,高菲,關樂,等.醫務社工在腫瘤患者服務中的角色和功能[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20,27(02):254256.
[14]馮海.新形勢下公立醫院人才管理體系建設實踐探討[J].中國醫院,2023,27(09):8587.
[15]章浩然.PDCA循環法在改進醫院教學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2,14(23):156160.
[16]張一奇.論我國醫務社會工作的高質量發展[J].中國社會工作,2021,(18):1315+19.
[17]黃艷,鄭立羽.功能視角下的醫務社會工作實習聯合督導實踐[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0(04):2529+71.
[18]王克霞,張璠,張蕾,等.加快醫務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路徑探析——基于中國臺灣地區醫務社會工作發展模式的思考[J].中國社會工作,2021,(36):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