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嚴重制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企業作為經濟的生力軍,其發展離不開資源的耗費,也是大部分污染物產生的根源。鑒于自然資源數量的有限性及稀缺性,勢必不能過度開采。因此,創造再生資源,彌補不可再生資源的短缺屬性,減少資源浪費,提高資源利用率,平衡經濟與環境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開展環境會計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實現的有力工具,是企業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重要抓手。本文以目前環境現狀及環境會計理論為基礎,淺析企業在日常生產經營活動中開展環境會計的有利條件及對企業發展的長遠影響,探討在可持續發展戰略視角下開展環境會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戰略;環境會計;效益共贏;綠色發展;資源利用率
中圖分類號:F23"""""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7.060
0"引言
伴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快,經濟的大力發展,企業為創造更多的利潤,不惜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過度開采礦產、海洋、濫伐森林,造成海洋污染,氣候變化,土壤侵蝕,給海洋和陸地生物的生存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污染與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也面臨很多的挑戰,霧霾、海嘯、森林大火、地震等自然災害頻發。環境問題日益惡化,使人們意識到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1971年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會成本轉換研究》和1973年馬林的《污染的會計問題》兩篇論文的發表,拉開了環境會計研究的序幕。我國對于環境會計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與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相比較晚。
1996年為減少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環境影響,增加社會效益,增強企業環境責任而頒布的國際環境管理系列標準ISOl4000認證,國家和企業為達到國際環保標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這些都沒能合理有效的用會計數據來確認、計量、報告,并未引起社會的關注與認可。
1998年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標準政府間專家工作組(ISRA)通過了國際上第一份關于環境會計的指南《環境成本和負債的會計與財務報告》,明確闡述了對環境成本和負債進行會計核算的必要性。第一,由于環境污染導致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問題,環境會計逐漸變得與企業相關;第二,環境業績如何對財務狀況產生影響、如何評價環境業績的財務信息和管理環境風險。這份指南對構建環境會計核算體系起到了指導作用。
2001年我國加入國際貿易組織后,與國際社會關系日益密切,給國內經濟帶來巨大機遇的同時,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國內企業面臨的國際環境競爭中的“綠色貿易壁壘”,進口國為了保護本國的生態環境與經濟競爭,提高了進口產品的門檻,出口農產品由于不符合進口國嚴格的環境技術與標準,進而出口受阻,至此環境管理標準與經濟的發展越來越相關。
1nbsp;環境會計開展的環境狀況
1.1"環境會計的法律環境
環境會計以相關環境法律為保障。1979年9月13日,我國第一部環境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通過,標志著我國環境保護開始步入依法管理軌道。1992年聯合國召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21世紀議程》,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1994年3月國務院通過《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初步建立起我國環境會計體系,將可持續發展總體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2015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正式實行。為了更好地適應新形勢下環境保護需求,加強對環境污染的治理,推動綠色發展,進一步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我國于2023年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進行了修訂。2010年9月,環境保護部公開征詢《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南》意見,要求“火電、鋼鐵、水泥、電解鋁等16類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應當發布年度環境報告”,要求上市公司年度披露企業基本信息,企業環境管理信息,污染物產生治理與排放信息,生態環境應急信息,生態環境違法信息等。生態環境部2021年第四次部務會議審議通過了《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辦法》,并于2022年2月8日實施。2023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將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其他相關環境保護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等,這一系列的法律頒布與實施,是對生態環境保護決心的充分表達,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最有力的踐行。
1.2"環境會計的理論環境
1992年葛家澍教授發表的《九十年代西方會計理論的一個新思潮—綠色會計理論》,是我國對環境會計開始研究的標志。2001年我國成立了中國會計學會環境會計專業委員會,并于2002年出版了《中國會計理論研究叢書—環境會計專題》。雖然我國研究環境會計起步較晚,早期在理論和實務方面都暫未形成統一的清晰完整的環境會計體系,環境會計的信息披露也存在明顯的不足與差異。但是隨著會計界的專家學者及社會組織對環境會計研究的不斷深入,關于環境會計的理論與實務不斷補充完善,關于環境會計的著作不斷涌現,例如:《環境會計研究》(孟凡利,1999)、《環境會計》(許家林、孟凡利等,2004)、《環境會計的理論與實務》(寶鋼集團有限公司,上海會計學院,2011)、《環境會計研究》(羅素清,2014)、《環境會計學》(周志方,2020)、《環境會計》(張亞連,2021)等關于環境會計的專著出版,也形成了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環境會計理論,可以取其共識,求同存異,選取適合企業發展的環境核算要素,核算和監督企業的環境責任,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1.3"環境會計的社會環境
加入國際貿易組織初期,我國為增加貿易國間的出口額,迫于國際貿易國間的標準與規則,被動提升出口貨物的環保認證。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國際貿易交流日益頻繁,國家在重視發展經濟的同時進一步加大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注重經濟與環境的雙重發展。社會公眾環保意識由薄弱逐漸增強,從早期的限塑令,到現在垃圾分類,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公眾參與度越來越高,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勢在必行。
環境會計人才隊伍目前雖然缺乏,但可以傳統的會計人才為依托,尋求與科研院所和高校及社會培訓機構的合作,循序漸進培養專業的環境會計人才隊伍,逐步根據現有的會計理論與實務經驗,將傳統會計中包含的環境要素剝離出來,把企業對現有環境資源的利用和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等活動納入到環境會計核算中來,逐步拓寬核算范圍,逐步適應新時期環境會計的核算方式,不斷提升環境會計人才隊伍的專業水平與素養。
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需要將環境會計提到日程上來。生活節奏的加快,塑料制品的廣泛使用,是現在社會存在的普遍現象,塑料制品分解周期漫長,大部分塑料垃圾都進行了焚燒或填埋處理,造成了空氣和土壤的污染。沿海地區消耗的塑料制品,造成了海水的污染及海洋生物生存環境的惡化。例如,現階段發展勢頭強勁的外賣行業,其中的一次性餐盒、一次性餐具、一次性打包袋,甚至是價格“不菲”的一次性保溫袋,僅僅只是一次利用,就被丟到垃圾桶。雖然企業收取了餐具及打包費,企業沒有“虧本”,但就其如何回收處理甚至再次利用,沒有明確的規定。企業把龐大的一次性垃圾處理工作推向社會,給社會和環境增加了沉重的垃圾處理負擔。大多數企業只關注自身的經濟績效,產生的一次性垃圾何去何從,似乎不是其該考慮的問題,沒有盡到保護環境應負擔的責任,沒有關注“一次性”餐飲用品(具),從開始生產到投入使用,直至使命結束這一完整的生命周期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即沒有關注環境績效。
2"環境會計開展的必要性
2.1"全球經濟一體化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全球經濟日益一體化深入發展,環境破壞問題日益嚴峻,生態環境的破壞及自然資源的短缺嚴重制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發展如何在減少對自然環境損害的基礎上實現可持續發展。保持經濟和環境的健康協調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技術進步助推企業的可清潔、低排放、資源閉環循環利用生產,最大限度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與破壞。無論經濟的發展還是技術的進步都離不開會計的參與,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環境會計連貫確認、計量和報告企業在生產活動中對環境直接或間接產生的影響,為企業內、外部信息使用者及時提供有效的環境信息,助推企業的產品合理配置資源,優化產品結構,用極少的自然資源產出最優質的產品,減少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企業的發展需要資源的消耗,消耗資源的過程會產生大量的廢水、廢氣、廢渣和噪音,大部分的污染源都來自企業。企業作為社會責任的承擔者,除了要關注經濟效益的高速增長,也要考慮自身的發展對環境的影響及要負擔的環境責任,環境責任不僅包含負擔當前的環境成本也包含為保護環境未來會產生的收益而付出的預付成本。我們這一代人不能只著眼于經濟業績的增長而無休止地耗費自然資源,應該考慮在少耗費、甚至不耗費自然資源的前提下去保持自身的可持續增長,為子孫后代保留充足的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
2.2"環境污染治理需要環境會計
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這就為重污染、重排放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開展環境會計提供了有利條件。從源頭控制污染廢氣、廢水、廢棄物的排放,提高產品的生產率,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不斷優化調整產業結構,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章節,提出“我們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環境會計是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產物,是可持續發展戰略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是實現“雙碳”目標的助推器,是推進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工具。是將現有環境資源實現最優配置的會計核算體系。環境會計作為會計學一個新的分支,將企業日常經營過程中的環境活動及對環境的影響活動進行確認、計量、核算、監督、評估、報告,充分利用會計語言反映企業的環境責任及環境保護對未來的影響及效果。為環境污染治理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助力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
2.3"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維護企業良好形象
企業開展環境會計有利于加強企業內部治理和監督,擴充企業發展內涵,增強企業發展的內驅力,提升自身實力,維護企業良好形象,增強企業的國際綜合競爭力。一個自身實力過硬的企業不僅僅是產品質量過關,服務信譽良好,同時也包含了企業對社會公眾的影響力,對環境保護的責任感。環境會計的開展無疑是企業關注環境問題最好的舉證,在企業日常生產經營環節對環境活動進行核算和監督,及時將對環境的污染、破壞和超額消耗資源的活動控制在可控范圍內,不僅有利于對環境的保護,也可以減少因環境污染產生的罰款和處罰,甚至于停業整頓帶來的損失和對企業多方面帶來的負面影響。
我國相關環境保護法律有限期整改制度,隨著時代進步限期整改的范圍越來越寬泛,企業若出現環境污染或破壞問題,按照相關法律要求限期整改或罰款,后果嚴重的甚至有可能要求企業關停整改,關停期間的有形損失和無形損失是巨大的,但為了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只能犧牲眼前的經濟收益而保護環境未來的長遠利益。環境會計可以幫助企業有效避免因環境污染或破壞甚至關停整頓的風險,及時提供有效的控制環境風險的信息,報告環境污染的損害程度,同時提供控制環境污染所帶來的益處。避免企業的短期行為,為企業贏得長遠收益和良好的聲譽。
開展環境會計及時關注企業經營過程中的有關環境問題,將環境污染、破壞、過度依賴自然資源問題變得可控,從而降低企業相關的環境成本、環境費用等,提升企業的可持續競爭力,以采礦業為例:可持續性包含了采礦的可持續性和環境發展的可持續性,假如一個巨型礦山,從采礦項目開始就要納入可持續開采管理決策??蓪⒋司扌偷V山分成3個中等礦山,分3次開采,可標記為1號礦山、2號礦山、3號礦山。1號礦山開采完畢即可對1號礦山進行修復,同時對2號礦山進行開采。1號礦山基本修復,2號礦山處在修復階段,如果擔心1號礦山和2號礦山的修復工作不能按預期推進,可以暫緩進行2號礦山的修復工作,等待3號礦山完成開采后,開始2號礦山的修復工作,以此類推,采礦完畢,及時修復。一般情況恢復礦場,會先覆適合植物生存的土壤,種植適合生長的樹木或者其他綠色植被,發展成綠色森林或者開闊的綠色活動場所。其次還可以將開采完的礦場建成開闊的運動場地,公園等,如果適合耕種,可作為農田耕種使用。總之可持續發展就是生態資源的閉環利用,物盡其用,減少資源浪費,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及使用自然資源后回饋給社會及未來的收益。按相關制度合規修復,是企業應盡的社會與環境責任,展現企業的社會擔當,樹立企業的良好國際形象。
3"環境會計開展的可行性
3.1"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不斷完善,為環境會計的開展提供了實現的基礎
環境會計也稱為綠色會計,將自然資源和環境狀況納入會計核算體系的一門學科,結合了經濟學、環境學、會計學等多學科功能。環境會計的目標是通過企業對環境活動的影響,及時提供有效的、可靠的有關環境的數據資源,檢驗企業管理層的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為國家機關提供環境管理的依據。
隨著我國的專家學者對環境會計的逐漸深入研究,在自我探索及借鑒國外先進理論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社會、經濟、環境等背景,初步探索出適合我國經濟現狀的環境會計理論體系。環境會計核算以傳統會計為基礎。環境會計的基本假設以傳統會計基本假設為前提,增加了可持續發展假設,以貨幣計量升級為多元化計量假設,并以可持續發展假設為核心、會計要素以傳統會計為基礎,將傳統會計中關于環境會計的核算要素逐步分離,并將對企業在日常經營過程中對環境產生的影響程度、影響后果及要采取的補償措施,用貨幣計量及除貨幣之外的多元化計量模式兼顧文字描述、資源量化等形式逐步加入到環境會計的核算及披露中,建立一套適合我國環境問題現狀的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體系。以環境會計中的“環境成本/環境費用”要素為例,在會計業務流程中的環境成本表現形式,如表1所示。
環境成本/環境費用賬戶以傳統會計的成本費用賬戶為基礎,借方為增加額,貸方為減少額,期末無余額,一級科目設置如下:環境成本、環境費用等,二級科目可以設置:環境保護成本/環境預防成本/污染治理成本/資源消耗成本/資源維護成本/環境監測成本/環境檢測成本等。環境會計科目與傳統會計部分科目對照如表2。
將現階段我國專家學者出版發表的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中的環境會計要素用于記錄企業有關的環境活動,核算和監督企業的環境受托履行責,反映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環境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并按規定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
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分為,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財務信息可以用數字報表的形式表現出來,對于非財務信息則主要以文字敘述為主,兼多種計量單位的合用表示。《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企業是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的責任主體”,“企業披露環境信息所使用的相關數據及表述應當符合環境監測、環境統計等方面的標準和技術規范要求”,“企業應當依法、及時、真實、準確、完整地披露環境信息”,“企業應當按照準則編制年度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報告和臨時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報告,并上傳至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系統”。
環境會計的信息披露對于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的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關研究發現,企業的價值與環境會計的披露呈相關性。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環境會計的信息披露將越來越重要,關注度不斷提升,企業要逐漸增加數字方面的信息披露,不能只局限于披露基本的定性信息,而沒有有效的實質性內容予以披露,例如,披露因企業業務活動所造成的環境污染數據及為防止環境污染所付出的成本,同時要披露如因環境污染或破壞收到的罰款或需整改的信息及為購置環保設備所享受的稅收優惠等。披露信息不得虛假記載,保證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真實性與完整性,避免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
3.2"企業環保意識增強,為環境會計開展提供了空間條件
全球變暖、污水排海、霧霾連天,環境污染問題亟待解決,各行各業都要從自身做起,從細微處做起,從力所能及做起,增強環境保護意識。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保護人類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環境的污染帶給我們的感受是真切的,企業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環境責無旁貸,保護環境付出成本是必然的,對長遠宏觀的利益也是可觀的。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讓企業意識到不能只“低頭趕路”追求經濟效益的數據,而忽略自身發展所帶來的環境破壞,開展環境會計有利于企業時刻關注生產經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控制生產經營活動的質量,優化企業的生產經營結構,周而復始良性循環,可以降低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增加企業的經營效益,增強企業的環境保護意識,由被動到主動。
3.3"環境會計的開展有助于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需要環境會計作為得力助手,環境會計是企業節能減排,避免短期行為,考慮長遠意義的監督者,企業不能因為短期利益而犧牲長遠收益,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短期行為會給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相當于企業將自身應負擔的環境成本轉嫁給社會及社會公眾,從而產生不良影響,使企業失去信譽,增加后期生產成本及銷售費用的負擔,甚至銷售收入的業績下滑,從而不能實現可持續經營的目標。在企業開展環境會計,不僅可以引起企業決策者對環境問題的危機和擔憂,時刻關注有關環境活動,可以讓企業承擔起社會責任及環境責任,利用企業的良好發展與社會公眾之間的互動,引發社會公眾關注環境保護的行為,環境會計的重要性日益突顯,環境會計可以反映企業是否履行了環境受托責任,為決策者提供環境管理依據,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實現的有力工具。
3.4"環境會計可以為綠色GDP的核算提供數據支持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但是目前使用的GDP指標僅包含經濟總量的增長,并沒有綜合反映經濟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可持續發展的情況,這些因素沒有包含在現用的GDP指標中,高估了經濟的發展能力與GDP的產出。綠色GDP是在現使用的GDP指標中將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造成的影響扣除,優化了現有GDP的核算方式,更適用于綠色經濟發展的需要,不僅重視環境的保護,同時也可以使企業轉變生產模式,優化產品結構,減少浪費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3.5"環境會計可以作為傳統會計的補充,彌補其不足
環境會計雖然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但是以傳統會計為基礎,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對環境的影響因素,是社會經濟進步和全民環保意識增強的一種表現,是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具,會計不僅僅是核算經濟指標,也要參與到企業的管理決策中來,為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的管理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決策和控制,決策者根據全面有效的財務信息,控制風險,精準決策。環境問題和經濟相關,環境問題也是經濟問題的一部分,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會直接或間接影響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目前環境會計核算出來的環境數據對社會的價值具有不確定性或者不具有精準性,但是根據現有數據來看,影響環境的價值是巨大的??梢约俣ㄟ\用現有的環境會計理論核算和監督環境活動是合理的,逐步運用環境會計的核算和監督功能,隨著實際業務的不斷推進,宏觀發展的趨勢是明顯的,經過不斷完善,環境會計更進一步精確計量,核算,監督和控制有關環境活動的影響。傳統會計對環境相關的活動及決策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沒有對管理和決策所需要的環境信息給予充分的披露。環境會計的開展,拓寬了傳統會計的范圍,彌補了傳統會計的不足。
3.6"提高信息使用者的風險控制能力,降低環境風險成本
在全球環境保護的大趨勢下,環境會計發展勢頭會越來越好。開展環境會計是大勢所趨,它是內部信息使用者和外部信息使用者及其他利益相關者了解企業對環境活動態度的橋梁,是內部信息使用者做出有利于環境決策的重要依據,是外部信息使用者投資有利于環境活動的渠道,更是其他利益相關者了解企業有利于環境活動的重要路徑。無論是外部或內部信息使用者,環境會計可以為其提供企業對環境方面的風險控制信息,避免因環境問題出現的不可控風險,提高信息使用者的風險控制能力,避免出現環境風險造成的損失。
4"環境會計的發展趨勢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環境會計開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越來越凸顯。
企業是經濟發展的生力軍,是資源的主要消耗者,是大多數污染源物的源頭。由于不可再生自然資源的有限性、稀缺性,勢必不能過度開采自然資源,給環境造成超負荷負擔。創造再生資源,利用再生資源彌補不可再生資源的短缺屬性,提高資源利用率,改善資源環境,保護生態環境的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的平衡發展,為環境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妥善處置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等的排放,盡最大可能有機化處理,多次循環利用,用剩余殘料的數據倒推分析最優產品成本組成,實現經濟效益、社會與環境效益共贏。
綠色發展理念已深入人心,企業應緊跟全球經濟發展趨勢,建立“綠色經營,循環經濟”的新理念,減少殘廢料留存,發展綠色循環經濟,鑒于不可再生資源的有限性,不可再生資源的稀缺性,利用可再生資源最大限度地替代不可再生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循環使用環境資源,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改善現有的資源消耗模式,保護生態環境的持續平衡發展。環境會計作為企業綠色經營、循環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要充分參與到企業管理決策中去,為企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決策支持。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健康生存的可持續保障,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不只是需要經濟的發展,更需要“綠水青山”“藍天、凈土”,環境會計是企業綠色發展的監督者與守護者,企業除了關注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要關注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經濟可持續發展和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
企業的受托責任,不僅僅是經濟受托責任,也應該包括社會及環境受托責任,企業應承擔起社會及環境賦予的責任,為內外部信息使用者及相關信息使用群體提供經濟、社會及環境受托責任信息,為決策者提供有效的信息,幫助決策者作出正確的、具前瞻性的決策,幫助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
環境會計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依托,開展環境會計有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優化生態環境的保護措施,優化產業結構,優化生產與消費模式,優化企業的成本標準,產品的安全標準等,增強企業國內國際貿易間的競爭力,積極與國際貿易標準相融合,促進我國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
5"結語
環境會計強調產品生命周期的連貫性,一個企業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在本企業的結束,并不意味著對下游企業沒有價值。上游企業的垃圾廢料或許就是下游企業的原材料,集約節約、循環利用環境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是發展綠色經濟的根本。
環境會計的開展,從微觀角度來說,企業慣性認為,為減少環境污染和破壞付出的成本費用是一種額外的經濟負擔,不愿意或者不正面關注環境的污染問題,國家需要以環境會計制度形式,引導企業開展環境會計,實現效益共贏的局面;從宏觀角度來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每個企業承擔起環境責任,這也是社會責任的一部分,不能局限于當下,而要立足于未來。未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以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基礎的,不關注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是沒有未來的。環境會計是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共贏的重要路徑。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是對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只關注經濟的發展而不顧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枯竭之時,即經濟衰竭之日;只考慮環境的保護,而停滯經濟的發展,人類社會的發展也無從談起,只有經濟和環境共同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目標。
參考文獻
[1]張馨元.環境會計研究——物質流成本會計的基本理論[J].綠色財會,2014,(1):13.
[2]梁彩情.基于物料流量成本會計核算的環境成本控制研究[J].財會通訊,2023,(2):167.
[3]胡蓉,沈洪濤,張睿敏,等.“雙碳”背景下企業環境會計核算體系構建研究——以A公司為例[J].會計之友,2022,(16):6771.
[4]鄧小春.論環境會計[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1):148.
[5]劉剛譯,陳毓圭校.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環境成本和負債的會計與財務報告[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6).
[6]許家林,孟凡利等.環境會計[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24),2840.
[7]張亞連.環境會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21:135144.
[8]張萬玉.環境會計基本理論研究[J].財會學習,2017,(10):116.
[9]楊仙子,張晨.我國環境會計核算報告準則研究[C].//中國會計學會環境資源會計專業委員會2014學術年會論文集,2014:191192.
[10]劉欣宇.低碳經濟背景下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探究[J].投資與創業,2023,34(18):152153.
[11]SALIM"ASUMADU.The"Sustainable"Management"of"the"Mining"Industry"from"the"Perspective"of"Logistics[D].陜西:長安大學,2022,4142.
[12]Nicholas"Z"M,Robert"Mendelsohn,William"Nordhaus.Environmental"Accounting"for"Pollution"in"the"United"States"Economy[J].American"Economic"Review"101"August"2011:1650,1654.
[13]Elliott"T.Campbell·Mark"T.Brown.Environmental"accounting"of"natural"capital"and"ecosystem"services"for"the"US"National"Forest"System[J].Environ"Dev"Sustain,2012(14):691,707.
[14]Mohammad"Yassin"Rahahich.Means"for"Implementation"of"Environmental"Accounting"Jordanian"Perspectiv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Business"and"Management"March,2011:127129.
[15]Ha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