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注人的主體價值的實現,是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顯著特征之一,是職業教育體系課程育人的重要著力點。在職業教育中,實現ESP課程的育人功能,需瞄準課程、課堂以及課外3個層級。結合ESP課程特點,多維“精挖”課程蘊藏的思政元素;結合課堂施教實際,通過“借勢引入—問題切入—案例帶入”三級策略精心設置思政融入通路;結合課外活動的實踐,以語言為載體,創設“第二課堂”的思政影響力,形成具有ESP課程特色的育人路徑。
關鍵詞:職業教育現代化;ESP;計算機英語;思政融入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7.081
職業教育現代化是培養高素質職業人才的重要途徑,是實現技能強國的必然要求。新時代,ESP英語課程成為英語教學改革走向內涵式發展的新領地。職業教育體系中所開設的ESP課程不僅擔負著傳遞專業領域先進知識、培養勝任特定工作所需的英語運用能力的重任,而且肩負著價值引領的思政使命。課程思政是課程建設縱深發展的新要求,是所有課程都要面臨的新課題。充分發揮ESP課程的思政育人功能,探究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ESP課程思政融入策略和方法,對于達成ESP課程教學思政育人目標具有現實意義。為了更好地體現ESP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點,以便更為直觀地呈現課程思政的策略與方法。本文從計算機英語課中選材進行闡述,以期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為ESP課程思政建設提供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1"職業教育中的ESP課程定位
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是專門用途英語的簡稱。顧名思義,ESP指的是與特定行業或專門領域相關的英語。以“專業或行業需求為導向”是ESP課程的生命力所在。Hutchinsonamp;Waters的分類法,將ESP課程歸納為學術用途英語EAP(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和EOP(English"for"Occupational"Purposes)職業用途英語。學術用途英語主要是服務于學術領域,而職業用途英語強調的是語言能力服務于實際崗位要求。職業教育現代化擔負著為滿足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需求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由此可見,職業教育體系下的ESP課程則會更多地側重于崗位和行業需求。總體來講,ESP課程的基底是特定的專業或行業知識,其呈現載體則是語言。它是基于特定語境,服務于特定目的,滿足特定需求所開設的實用性課程。例如,科技英語、經貿英語、法律英語等都屬于ESP課程的分支課程。本文所談及的計算機英語課程隸屬于科技英語的范疇,它是以計算機軟硬件、操作系統、網絡技術、前沿技術等模塊為支點,以計算機專業知識引領語言學習,在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計算機領域的專業英語表達的同時,提升學生的閱讀與翻譯等語言能力。
2"課程思政與ESP課程思政
近年來,隨著課程思政研究的不斷深入,對于課程思政的界定不斷豐富。對于課程思政的內涵詮釋,主要集中于以下3個方面:一是將課程思政視為一種教學觀。持這一觀點的研究者認為,課程思政意味著教學方式的轉變,主要以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內容等環節為切入點,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二是將課程思政視為一種課程觀。課程觀指的是對課程的各種認識和看法的總稱。課程思政中的課程是指除思政課程以外的其他課程,如何利用課程優勢和特點,實現育人效果是課程思政的至高目標;三是課程思政被視為一種實踐。有學者認為“課程思政”是立足課程所承載的內容,通過挖掘和運用各種思想政治元素,實現內容與思政元素相融合的教育實踐性活動。
雖然,不同研究者對其論述有所差別,但是對于課程思政的本質把握是基本一致的。立德樹人一直是課程思政的本質和歸宿。課程思政所要實現的是“課程與思政無縫融合”。基于現有文獻,本文認為課程思政可以理解為,通過充分發揮各類課程的德育功能,探求各類課程所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將德育的思維融入各類課程之中,在知識建構中融入信念教育、價值引領、精神培育等思政元素。基于此,ESP課程思政可以理解為在專門用途英語課程中,通過挖掘思政元素,運用ESP課程的學科思維,實現價值引領與知識傳遞的有機統一,達成隱性育人功效的課程建設理念。
3"面向職業教育現代化的ESP課程思政融入路徑探究
ESP課程是集專業知識提升與語言技能培養于一體的課程體系。它充分彰顯了職業教育的實用性和人文性特征。這為ESP課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實踐性空間。本文著眼于職業教育現代化大背景,挖掘ESP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思索ESP課程中思政教育的切入方案與路徑,探究ESP課程思政的多元融入方式。
3.1"立足職業教育,結合ESP課程屬性,“精挖”思政元素
職業教育的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現代化的突出特征是人的現代化。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關鍵是育人的現代化。遵循以人為本的價值向度是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職業教育雖是技能人才的重要鍛造平臺,但人才的培養并不是只局限于技術技能的培養,而更應該關注的是“人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發展”。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明確指出,職業教育必須堅持立德樹人、堅持德技并修。因此,以職業教育為導向的ESP課程,所要培養的不僅僅是單純懂專業、會英語的工具人,而更應突顯出對人的主體價值的探尋。ESP課程進行課程思政所要關注的應是如何打破語言能力提升,專業知識建構以及思想政治元素融入的壁壘,充分挖掘課程的人文性特征,以此來增強課程的育人效果和育人能力。基于這一理念,本文建議從以下維度精挖ESP課程的思政元素,有效提煉課程思政關聯點:一是信念精神維度。在ESP課程中,可以依托文本素材,充分考量信念精神培育類的思政元素。在計算機英語課程中,可以挖掘出,如,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規范的科學精神等思政元素;二是職業觀維度。緊密結合職業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初衷,在ESP課程中深入挖掘課程素材所體現的職業道德、職業精神、職業素養等思政元素。這一點在計算機英語課程中也同樣能夠挖掘。計算機英語課程主要是計算機專業學生所學習的課程,這些學生最終會走向社會,服務于某一崗位。對于職業道德和職業品質的要求也比較高。因此,在計算機課程知識體系中,結合具體的知識點,可以對使用計算機技術要符合行業規范,遵從職業道德,履行職業操守等方面進行引導,樹立正確的職業觀;三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觀維度。在ESP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依據語境特點,適時地融入哲學觀點,如,在計算機英語課程中,學習的過程會隨時碰到與新技術、新知識相關新術語,這就需要用變化發展的觀點來引導學生看問題的方式;四是技能強國維度。ESP課程尤其計算機英語等科技類英語語境下,闡述技術升級的語篇資料較為豐富,比如,CPU(中央處理器)、Operating"System(操作系統)、Artificial"Intelligence(人工智能)The"Internet"of"Things"(物聯網)、Cloud"Computing(云計算)等類似語篇中都可以深入挖掘技術創新等話題,激發學生技術強國、技能報國的情懷;五是個人品質培塑維度。ESP課程思政元素還可以從培養學習者個人品質方面進行挖掘。例如,計算機英語課程的學習既需要計算機專業知識的鋪墊,也需要語言功底的支撐。對于學生來說,在學習過程中,會因計算機專業知識功底不深,語言基礎薄弱等因素,遇到學習上的種種困難和挑戰。因此,課程學習的過程中,也是引導學生克服專業知識障礙,增強語言功底的過程中,在這一過程中,激發學生勇于克服困難,直面困難的勇氣;樹立和培養孜孜不倦的終身學習品質。
3.2"結合課程育人目標,在課中施教環節適時融入育人元素
思政元素的融入離不開對ESP課程的深層認知。思政元素挖掘精準與否,課程思政與課堂內容的貼合度高不高,是制約課程思政成功與否的重要觀測點指標。從本質上講,ESP課程是依托專業知識語境,培養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課程。只有遵循這一課程性質,通過抓住課堂教學關鍵環節,才能定位課堂施教的思政發力點和找準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點,最終達成“滴灌式”育人目標。
本文建議在ESP課程教學過程中,適時尋準課程的思政方向,可以從“借勢引入—問題切入—案例帶入”三級思政策略入手,具體操作如下:一是借勢“引入”。在教研階段,通過集體備課等教研形式,充分考量知識點與思政點的關聯度,深入研究思政元素與ESP課程相關知識點的銜接方式,合理安排課程中所蘊含思政點的實現方式,強化順勢思維,而不是“硬思政”,因勢利導地進行思政點撥。以計算機英語為例,在講解計算機網絡英語中的協議(protocol)一詞時,可以借勢引入網絡世界并不是法外之地,協議(protocol)其實是網絡世界的法條和規則。正是因為協議的存在,才能保證數據的正常傳輸。由此延伸至現實世界之中,有規矩才能成方圓的準則具有普適性,依規辦事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另外,在講解操作系統英語語篇時,通過閱讀了解操作系統升級變革的歷程時,可以順勢將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創新無止境,核心技術國產化使命以及終身學習品質等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堂講授之中;二是問題“切入”。這一策略指的是在課堂施教過程中,通過巧設問題,以問題為牽引,引發思考,激發價值,融入思政。ESP課程缺乏生動性和互動性是課程缺乏活力的問題點,這更是課程思政有效融入的難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習者被動地接收思政教育元素,遠不及自主探究更有成效。因此,ESP課程在教學過程,應結合真實的課程語料,設置具有啟發性和延展性的思政問題,通過討論,辨析,迸發思想的火花,澄清錯誤認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職業觀。例如,計算機英語中,在涉及CPU技術的相關內容時,可以在導入部分設置問題,如,設置類似“當今CPU技術的發展現狀如何?”“為何要掌握CPU技術等關鍵技術的主動權?”等問題,引發學習者的思考,成功引出技術創新的重要性,激發學習者學好本領,技術報國的決心;三是案例“帶入”。在ESP課程導入過程中,立足于具體的行業領域,精心選擇典型案例資源,將案例中的思政意蘊與知識點進行有機聯系,喚醒學習者價值認同感的同時,與學習者內在思想、動機情緒,以及理想信念形成共鳴,產出思政效果。例如,在計算機英語中,講解計算機網絡安全威脅時,可以引入案例進行思政教育。通過近年來發生的真實案例,引導學生樹牢網絡安全意識。另外,還可以從技術掌握者的角度,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使用技術的價值觀取向,激發學生學習網絡安全相關技術,堅定技術報國的決心。
3.3"圍繞職業教育育人使命,創設ESP課程思政的“第二戰場”
職業教育現代化擔負著培養高素質、專門化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高素質不僅表現為具有豐富的專業性知識,貴在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精益求精、高度負責、追求極致的職業態度,以及高度熱愛、高度奉獻的職業精神。對于ESP課程而言,課堂教學是思政元素融入的主戰場,但并不是唯一戰場。ESP課程思政不能僅僅依靠主戰場,還要發揮好第二課堂的思政育人功能,利用形式多樣的語言類和競賽類活動為載體融入思政意蘊。例如,設置以專門用途英語為主題的系列挑戰活動,以英文辯論賽、英語演講比賽、科技英語翻譯比賽等形式,實現課內知識與課外活動的有效聯動,從而將價值觀、職業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以等形式以競賽活動進行呈現和融入,使參與者通過深度思辨,形成價值認同,從而使思政超越課堂,形成育人合力。例如,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解決外國“卡脖子”問題的論斷,將其與計算機英語中的操作系統相關語篇知識進行連接后,設置以“技術自強”為話題的英文演講比賽,通過闡述觀點、立場等方法喚醒學習者的思想自覺,激發技能型人才擔當技術創新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4"結語
“以人為本”是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價值訴求。ESP課程則是實現職業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載體。本文以職業教育現代化為切入點,從ESP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課程思政施教方案切入,課外活動體驗等方面嘗試探究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ESP課程思政融入的終極目的在于實現“潤物無聲”,育人無形。然而,在ESP課程實施過程中,思政元素的“量”與“度”都應適中,過多會帶來育人疲軟,過少會略顯敷衍。細水長流式的思政,才會使課程思政更加接地氣,才會形成育人的持久力。
參考文獻
[1]蔡基剛.專門化和語境化是解決新時代我國高校外語教育主要矛盾的途徑——改革開放40周年我國高校外語教育的回顧與反思[J].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2018,(02):10.
[2]史揚.高職行業英語教學實踐研究——以“計算機英語”課程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8,(05):65.
[3]張英.“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與產出導向法融合的教學探索[J].海外英語,2022,(24):150.
[4]李興洲.準確理解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內涵[J].江蘇教育,2022,(04):1.
[5]游薇,呂鵬,價值理性視域下職業教育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探析[J].教育與職業,2022,(21):9798.
[6]梁靚.新工科背景下ESP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初探[J].教師,2022,(01):43.
[7]馮寶晶,陳廣祥.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目標及路徑研究[J].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學報,2021,(03):69.
[8]劉云祥,王麗娜.職業教育“以人為本”的價值訴求、內涵闡釋與實現路徑[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