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階段,我國各級財政單位應財政體制改革事業深化建設要求,著手創新事業單位資金管理模式,特別在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全面涵蓋預算單位的基礎上,組織優化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事項、提升財務管理標準,使其充分符合單位現代經濟運行需求。但是就我國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現狀來看,其工作水平尚未達到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實際要求,無法充分激發其制度效用,甚至阻礙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優化步伐。因此,立足動態財務管理發展環境下,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人員務必要正確審視開展本職工作,切實提升單位財務管理水平。文章主要圍繞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背景,闡述該制度對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產生的影響,提出財務管理優化措施。
[關鍵詞]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事業單位;財務管理
[中圖分類號]F20 文獻標志碼:A
在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全面運用落實背景下,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作業迎來全新挑戰要素,為保障制度改革高效推進,務必要遵循財政單位工作基準與法律條例優化財務管理,汲取更為先進可行的管理理念與方式,識別自身發展進程中的不足,從而促進事業單位財務管理規范、有序進行。同時,事業單位要以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確認的改革導向為前提,通過緊抓事業單位發展契機,科學應對各項新型挑戰要素,從而全面提升財務管理質效,助力事業單位實現可持續穩健發展。
1 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成效
國庫集中支付作為財政支付與管理環節的主要手段,往往基于統一化國庫賬戶體系之下開展財政資金管理,賦予用款單位支出資金直接提取權,合理縮減該項資金提取流程,從而保證財政資金支付的時效性,協助部門落實預算管理工作。
我國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成效集中反映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梳理規范財政資金調撥途徑。在實際改革進程中,率先打破固有國庫賬戶管理模式,轉變為逐級調撥管理模式,自預算規劃到資金調撥全環節加大監管力度,有效規整財政資金調撥途徑,實現財政資金效益顯著提升。第二,加強預算工作制約力。事業單位立足國庫集中支付制度運用背景下,應重點落實用款方案的制定作業,待初審完成后,根據對應預算級次進行逐一上報,財務部門通盤規劃用款方案,下達各項預算指標至基層單位,單位結合業務建設需求提交財政資金申請書,國庫集中支付機構對審核通過的資金申請直接由支付專戶進行調撥,促使預算指標精準把控各項資金支出,財政機構充分掌握預算支出情況。采用上述改革形式,實現財政監督環節前移,增強預算制約力,為部門預算作業提供依據支撐。第三,提升財政支付能力。國庫集中支付實行期間,著重突出用款方案與資金調撥分離,以指標結余形式反映單位形成結余,資金結余納入專戶。財政預算支持與實際支出的產生時間一致,前者能夠翔實體現財政支出現況,協助財政單位梳理掌握其財務狀況。
2 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對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影響
2.1 積極影響
2.1.1 規范資金流向
國庫集中支付背景下,事業單位在財務管理中運用該管理模式不僅能夠促進內部資金流向的規范化、標準化,而且能夠在優化財務管理工作體系事項中發揮協助效用。在此期間,我國事業單位應依據相關工作規定提供專項證明,提交財政資金收入與支出的對應申請書。財政單位以事業單位提供工作憑證為依據,深入單位采購事項與資金流向方面開展監督工作,突出監督工作的動態性、時效性,規避事業單位職工出現違法違紀行徑,助力事業單位建設更為健全有效的財務管理制度[1]。
2.1.2 提高資金調配效率
對于事業單位而言,全面引進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除了集中在財務方面起到優化相關工作制度、強化財務軟件研發使用效用以外,還能提升單位資金調配效率,培養高效處置問題能力,推進各項工作高效開展。同時,財務管理機構融合國庫集中支付模式,能在提升整體工作效率基礎上,激發工作人員的能動性與積極性。國庫支付機構結合單位申請額度進行資金調撥,定期回收閑置資金,促使事業單位工作質效得到顯著提升,進一步優化相關工作質量[2]。
2.1.3 加強財政資金監管
財政資金作為事業單位維系發展的重要資源,要想充分加強財政資金監管力度,必須引進推行國庫集中支付模式,進而促進事業單位撥付款項實現統一化管理。針對以往事業單位內部存在的財政資金滯留情況,國庫集中支付模式改革能夠大規模消除該現象,僅存在個別發生概率,不會對系統財政情況造成不良影響。同時,識別到的財政問題能夠得到及時核查、處理,從根本上減少損失發生。所以,加強財政資金監督屬于事業單位運用國庫集中支付模式的積極影響要素之一,提升資金使用效益、科學節約財政資金。
2.2 消極影響
2.2.1 限制單位機動靈活性
我國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運行后,事業單位應用該制度將失去財政資金獨立分配權限,加之單位年度預付額度的審批流程較為繁雜,對比改革前后的支付模式,事業單位靈活性降低,所以事業單位在確認預付額度時,必須預先提交用款方案。與此同時,事業單位運用全新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后,用款方案實現進度由以往一次性撥付轉變為多次重復撥付,后續審批環節消耗的各項資源得以增加,若一旦出現突發資金運轉問題,事業單位可能會因新支付模式影響機動性,甚至對單位造成一定程度損失[3]。
2.2.2 影響財務職能發揮
事業單位采納改革后的國庫集中支付制度與模式,同樣會影響其自身財務管理職能的發揮,引發全新問題。引進新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后,雖然事業單位財政資金使用一如既往,但財政資金使用注意事項內容有所增加,事業單位在實際使用期間擔負的責任較以往更重,如組織財務管理優化完善、奠定預算重要地位。另外,事業單位要獨立開展項目招投標作業,嚴格監管項目建設的各類情況。單位面對高負荷的財務管理工作,想促進各項工作內容順利進行,必然需要重新分配職位,擴充財務管理團隊資源力量,這樣不僅會增加基層單位工作壓力,而且會提升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成本。
2.2.3 影響單位既得利益
鑒于國庫集中支付與資金之間的密切關系,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終將影響事業單位財政資金使用,事業單位既得利益也會受到影響。加之推行全新國庫集中制度,促進財政支付系統運行更為規范、透明,事業單位財政資金自主使用權限必然受到限制。而一旦新支付制度措施成效有損自身利益,必然遭到事業單位職工排斥,影響單位財務管理工作的開展落實。舊支付模式下事業單位能夠結合實情規劃財政資金使用,新支付模式下事業單位財政資金使用初始階段可能存在較多問題,不利于對財政資金的科學合理使用。
3 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下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優化策略
3.1 嚴格執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
第一,切實遵循既定流程與規定完成支付手續辦理工作,保證財政資金使用環節規范且合法。具體以引進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制度為基礎依據,指引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從事職工遵循制度內容有序開展作業,并圍繞單位自身發展現狀與相關規定,確定契合單位本身的支付方式,再根據設置的支付流程逐步操作,辦理支付手續,促進單位財政資金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使用,最大化提升事業單位財政資金使用效益[4]。
第二,構建完善規范的內控機制,作用于財政資金流向監管。在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發展背景下,事業單位貫徹落實支付制度期間,需搭配相應完善且規范的內部控制機制,在實際預算收支環節融合精細化管理理念,促進收入和支出規范化管理,從而確保財政資金在運行周轉過程中安全有效。
第三,以國庫集中支出為核心,在信息技術平臺的支持下開展績效考核工作,確保集中支付制度能夠在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中貫徹落實。具體而言,對單位的考核應囊括多項指標,包括支付精準性、支付時效性、支付安全性、支付服務水平、支付監督合規性等。其中,支付精準性是指國庫集中支付時,向目標單位支付金額、收款信息等是否準確;支付時效性是指系統處理時間及系統支付的成功率;支付安全性主要考察支付系統是否采取了一系列安全保護措施;支付服務水平是指考察系統運行是否穩定、速度測算是否滿足需求、客戶體驗感等;支付合規監督性則需要考察支付信息是否按規定進行披露,以及支付信息是否存儲到數據庫當中等。結合上述指標,事業單位可以重點考查國庫集中支付系統的運行情況,為系統升級與制度調整等提供考核依據[5]。
3.2 完善國庫支付系統功能
第一,優化國庫支付系統功能,重點關注系統的運行狀態。財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對系統開展測試,了解系統的運行情況。尤其要關注系統功能拓展,全方位滿足支付需求。例如,在單位報賬環節,傳統報賬流程比較煩瑣,需要在線下經過多個審批主體。經過系統升級后,各事業單位可以在網上開展報賬工作,由系統自動核驗單據信息,減少了報賬程序,還能夠提高單據憑證在多個付款主體間流動的時效性。
第二,積極落實信息化建設,利用信息化新興科技手段塑造先進的國庫集中支付管理模式。財政國庫管理機構作為主要執行力量,應加快國庫集中支付改革進度,促進支付流程高效化、提升整體管理能力,完善業務程序,搭建財政與金融機構信息共享平臺,促進雙方信息系統緊密對接,以便實時掌握銀行賬戶動向。
第三,提升用戶信息化水平,提升國庫集中支付系統的運行效率。在網絡化、計算機技術成熟發展的環境下,事業單位通過引進運用現代技術優勢,研發與運用系統,促進財政資金管理信息化發展,切實提高對事業單位財務工作的監管成效。
3.3 加強核算對賬管理
隨著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深化改革落實,財政資金支付形式變化顯著,已然由“中轉形式”轉變為“直達形式”。立足事業單位角度來講,應當根據金融機構傳遞的國庫支付機構資金入賬通知文件中的資金數額,進行收入確認,并納入對應支付項目中,抑或是選擇資產增記的形式。在實踐活動期間,事業單位務必要將新舊制度并存運行現象所造成的影響因素計入考慮范圍,進一步保證相關數據信息的可靠性與精確性。在財政授權支付額度到賬通知文件下達以后,事業單位應根據文件標注資金數額,完成資金收入確認。財務工作人員以單位發展情況為著手點,開展編制記賬憑證、預記賬作業,整理出對應的總賬務余額表,并按照該表格的資金撥付、補助收入等信息,與支付系統導入的數據信息進行比較,保障到賬金額合規合理。通過上述操作,能夠減少職工操作不當現象的發生,進而優化事業單位財務信息質量、提升工作水平。
3.4 強化資金監督管理工作
事業單位組織財政資金監管作業,往往是圍繞資金控制程序、各項資金支出等內容強化監督力度,在單位資金管理事項中發揮作業制約效能。通過不斷強化內部資金監管,能夠協助事業單位科學識別財政資金使用環節的實際問題,制定問題處理措施,進一步優化財務管理工作質量。據此,事業單位應從以下方面著手強化資金監管工作:第一,深入財政資金運行全過程展開監管工作,不論是大額現金,還是小額資金和應收賬款內容,都要加強其監管力度;第二,高度重視相關資料的核對事項,如報表信息、會計憑證等,提升該類資料內容的真實性與可靠性;第三,加強成本支出的管控力度,做好相關利益配置工作;第四,建設規范的專報制度,負責單位財政資金實時監管環節,整理識別的違紀問題反饋至上級領導,經過領導層研究制定處理措施,以此提升事業單位財政資金監管效能。
3.5 優化績效考核管理
第一,財政機構在翔實掌握事業單位發展現狀的前提下,組織構建績效考核制度,并與內部職工職位晉升、薪資待遇內容產生關聯,利用該項制度激發職工工作積極性,促進職工自身利益與單位整體利益實現共贏,為事業單位落實國庫集中支付工作奠定基礎。第二,在國庫集中支付制度貫徹運行期間,著手設計績效考核量化指標,對落地績效考核創建公正、客觀、公開的工作環境。第三,事業單位應結合職工工作表現成果構建落實相應獎懲機制,對表現突出的職工進行獎勵,對表現不足的職工進行懲處或教育,通過獎懲措施激勵職工高效開展本職工作。
3.6 提高財務人員綜合素質
一方面,事業單位在落實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基礎上,更新傳統工作方式與固有理念,制定符合新支付模式的工作目標,對推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價值予以正確認知,在財務管理工作過程中規范工作行動,保證財務管理符合新模式相關要求,達到優化目標。另一方面,為杜絕違規違紀行為,事業單位管理者應深入了解相關法律與財務管理知識,秉持科學認真的工作態度貫徹工作制度,規避各項財務管理風險問題。
4 結語
綜上所述,創新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是國家財政宏觀調控的重要舉措,也是財務管理的有效管理方式,事業單位傳統財務管理受其沖擊影響,在引進新支付制度的同時,必須著手健全相關配套制度。因此,對于以財政撥款為主的事業單位而言,必須與時俱進,沖破傳統思想束縛,正確認識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在發展層面的效用,嚴格執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完善國庫集中支付系統功能,加強核算對賬管理,加強財政資金監管,優化績效考核管理,提升財務人員綜合素養,協助事業單位優化革新財務管理工作,助推財政改革事業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子云.論國庫集中支付下行政事業單位的財政資金監管[J].中國總會計師,2020(4):150-151.
[2]龔亞輝.國庫集中支付下行政事業單位的財政資金監管探討[J].質量與市場,2022(16):148-150.
[3]孫穎詩.論基層財政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改革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投資與創業,2022,33(4):134-136.
[4]張學琴.財務報銷在事業單位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22(6):82-84.
[5]劉桂梅.對政府會計制度下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分析[J].今日財富(中國知識產權),2021(7):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