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習近平文化思想在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都體現出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繼承、發展和創新。文化符號學是關注和闡釋習近平文化思想理論建構與實踐面向的一個較為獨特的視角,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多維闡釋中的一維。馬克思主義學說中具有潛在的符號學理論,馬克思主義實踐理論是文化符號學生成的前提,馬克思主義文化符號學具有跨學科融合特征。文化符號傳播的理論與實踐主要體現在文化的符號價值本質與符號傳播方法論兩個方面。從文化符號傳播的理論層面來看,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符號傳播主要包括作為精神、旗幟、標識的文化等幾個方面;從文化符號傳播的實踐層面來看,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符號傳播主要體現為中國文化符號傳播的策略、手段與方法等,并集中表現在文以載道、以文傳聲和文以化人等幾個相互關聯、具有一定邏輯關系的方面。
關鍵詞:習近平文化思想;文化符號學;傳播;理論;實踐
課題:國家社會科學后期資助項目“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新聞輿論思想創新研究”(編號:19FXWB020);安徽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微傳播研究”(編號:AHSKY2019D047)
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4.08.003
無論是作為符號的文化,還是作為文化的符號,這兩種表述都意味著文化與符號之間一定程度上存在契合關系。符號體現著文化的特點與特征,符號更是文化的一種具象化及其呈現。如果說文化是形而上的人的精神寄托和思想結晶,那么符號就是文化形而下的實體形象。文化是習近平文化思想中的關鍵詞之一,也是習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核心要素。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建構過程中,文化的建設性功能和積極作用自然不可小覷。在文化的反映和表現中,無論是文化內容還是文化形式都可以通過符號這一載體進行呈現和表達,符號在文化的生成和傳播中應當發揮媒介與中介的作用和價值。“馬克思主義實踐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和符號概念的理論前提。”\" 因此,文化符號學及其視野下的文化符號傳播是關注和闡釋習近平文化思想理論建構與實踐面向的一個較為獨特的視角,理應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多維闡釋中的一維。
一、馬克思主義視域中的文化符號學理論
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雖然沒有一個較為抽象化的符號概念和比較系統化的符號理論,但是馬克思主義學說中具有符號化意識和潛在的符號學理論,馬克思主義為解釋和改造符號世界奠定了基礎,馬克思主義與符號學的跨學科融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與可行性。
(一)馬克思主義學說中潛在的符號學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雖然都沒有在自己的理論中直接提出符號的概念及相關理論,但是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經濟關系進行分析時,其一系列觀點中卻帶有潛在的符號學意識和符號學理論。馬克思認為,商品具有二重性,即它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物的有用性使物具有使用價值,它的價值在使用和消費中得以實現;一旦勞動產品成為可以交換的商品,它就又具有交換價值,從而使得物或商品成為交換價值的載體。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一種商品成為貨幣,似乎不是因為其他商品都通過它來表現自己的價值,相反,似乎因為這種商品是貨幣,其他商品才都通過它來表現自己的價值。中介運動在它本身的結果中消失了。”# 貨幣在商品交換中僅僅起到中介的作用。馬克思還進一步指出:“物的貨幣形式是物本身以外的東西,它只是隱藏在物后面的人的關系的表現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商品都是一個符號,因為它作為價值只是耗費在它上面的人類勞動的物質外殼。”$ 這就意味著商品和貨幣都是符號,是人類勞動所寄托的對象物。在商品的生產和交換過程中,商品的生產實際上是一種符號化的過程,是生產者根據自己接收的信息,對符號的符形、能指對象化的過程。商品的交換也是一種符號化的過程,交換過程中就包括符號、符號的對象、符號的解釋項這3個基本要素。在商品的交換過程中,商品是符號,表現為交換價值。符號的對象是被稱為商品的對象,它所傳達的信息就是“意義”,它所傳播的觀念就是解釋項。換句話說,符號對象就是商品的價值,符號的解釋項則是商品的出賣者與購買者的心理動因。從上述分析中不難看出,馬克思把商品和貨幣視為一種符號,間接體現和建構了馬克思主義的符號概念和符號學理論。
(二)馬克思主義實踐理論是文化符號學生成的前提
馬克思曾經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的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 馬克思主義歷來主張理論來源于實踐,人的社會實踐是一切理論生成的基本前提。具體來說,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學說是符號概念和符號學生長的理論背景與環境,符號概念和符號學就是從社會實踐那里獲得其最基本的旨意,文化符號學正是以人的社會實踐為依托和支撐,在文化與符號的互動實踐中得以生成與型構。
馬克思還從人的實踐的角度對符號的作用進行了闡述和強調:“人通過在兩者之間插入一個為其勞動目的而安排規定的,并作為傳導體服從于他的意志的自然物,在多大程度上加強了他的直接勞動對自然物的影響。”amp; 插入兩者之間的這個中介物就是符號。符號之所以能夠承擔一般中介物的作用,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符號退出了直接的、具體的生產活動本身,卻獲得了規范人類社會生產的一種具有標識性功能的能力和標準。從符號自身的社會價值和建設性作用來看,“符號的生成為人類開辟了一個新的文化活動領域,人們在這里所進行的文化創造,必須是在一定的必要約定性基礎上才能進行突破;在創造之前,先要界定這一創造的目的;在創造中,人類為了實現自身的理想,先要在符號的可能性領域進行終極目標的塑造和預演。如此一來我們才說,當工具成為一個純粹的能指時它就是一個符號。一個符號在人類文化及其創造過程中,由于能給人類帶來本質力量的實現并在實現中得到共同體的約定而俗成,這時它才能成為人類文化的符號。”' 由此可見,從符號到文化符號,其間需要一個創造和建構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實踐的觀點作為我們對人類社會活動及問題進行認知和判斷的思想基礎,貫穿著符號理論和文化符號理論。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實踐理論應是其文化觀和符號概念的理論前提,其文化觀和符號概念將從其實踐唯物主義理論那里獲得最基本的含義,符號概念將在馬克思主義文化體系結構中處于重要的地位。實踐觀點也應是闡述文化、符號概念的哲學原則。”( 按照這一邏輯推理,馬克思主義文化體系結構中就包含著文化符號概念及文化符號學理論。
(三)馬克思主義文化符號學的跨學科融合特征
作為一門跨學科、超門類的綜合性學科,文化符號學具有較強的兼容性和吸附力,它在形成過程中吸收了多學科的知識,最終成為一種強調在符號視野下對社會文化實踐進行闡述的理論。第一,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符號學的理論源泉。馬克思恩格斯在其一系列重要論述中雖然沒有提及“文化”,但是卻深刻地討論了人類社會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在馬克思主義那里,文化的產生是人化自然的過程和結果,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結果;“人化”的世界就是人的文化世界,如果離開了人的對象化活動,就不會有人類社會文化的產生與繁榮。作為一種對象化活動,在“文化”生產和傳播的主體和客體之間,還有一個把它們關聯起來并借以發生相互作用、相互轉化進而形成一個整體系統的中介系統——工具系統和操作工具的方法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符號因進一步擺脫了文化生產的現場,進入一個可能的意義世界,使人類也隨之進入可能性價值疆域而成為一種普遍的中介物存在。”) 第二,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說中也有許多具有方法論意義的論述,尤其是關于商品和貨幣的一些重要論述與符號概念及理論具有密切的聯系。關于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分析中的潛在的符號學意識,上文已經闡發,此不贅述。第三,馬克思在論述歷史、宗教、文學、藝術等領域的一系列問題時,已表現出很多天才的設想,使用了某些重要的概念和表述。比如他在論述希臘藝術時就認為它們是“一種規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馬克思認為,作為一種普遍的中介物,符號的中介功能不僅是“過程”性的,而且還是“范本”性的,符號作為“范本”與一般的工具分野,具備了規范性,典范的屬性是符號的基本特性功能,當其成為具有規范功能的“范本”時,它就是一個純粹的符號。這一“范本”屬性表明,人能夠作為主體創造出各種文化符號系統。正因為如此,“我們完全有可能改造各種符號概念并進而構建一個符號理論體系”+。第四,人類所使用的語言符號系統的能動性和積極意義得到馬克思的充分肯定。馬克思認為,語言符號這種第二信號系統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標志,語言符號系統是人類特有的功能:“它從根本上把人所特有的反映方式,同那些甚至是最高級的動物的反映方式區分開來。第二信號系統不是由外部世界的具體物體和現象構成的,而是由聽得見和看得見的詞,即人類的言語形成的。……但是詞的特點在于:它們是構成第一信號系統的那些物體或現象的標志、信號。”, 馬克思所說的“標志”“信號”實際上就是指符號、語言符號和文化符號。“馬克思看到了語言符號系統對人類獨特的意義,在肯定人類社會的誕生與語言符號同步的情況下,更注重符號作為媒介的抽象性特征和工具性作用,因而人類在運用符號的時候并不是被動地反映,而是積極主動地探索,勇無止境地追尋。”- 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中,文化符號的建構性作用由此可見一斑。
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符號學理論,包含著對文化符號傳播理論與實踐的指導和影響,是文化符號傳播理論與實踐的根本前提和指南。文化符號作為文化符號學的一個核心概念,是文化符號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參數和指標,文化符號傳播更是在操作層面上將文化符號傳播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的傳播實踐。習近平文化思想中就含有文化符號傳播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意蘊和價值,它的理論價值內蘊和實踐方法論值得學界認真闡釋與深入研究。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符號傳播理論價值內蘊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一個鮮明特征是“明體達用、體用貫通”。. 習近平文化思想在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都體現出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繼承、發展和創新。立足文化符號學的視角,文化符號傳播的理論與實踐主要體現在文化的符號價值本質與符號傳播方法論兩個方面。從文化符號傳播的理論層面來看,它主要包括作為精神、旗幟、標識的文化等幾個方面。
(一)作為精神的文化:文化符號傳播的思想內核
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認為,文化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而人的本質力量與人的理念和精神相關。精神屬于形而上的層面和范疇,精神雖然是主觀意識的反映,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通過客觀形態的文化符號的有形寄寓或寄托實現對其所蘊含的理念的傳播。精神就是思想和靈魂,文化中有精神的折射與僑寓,文化符號作為一種傳播方式可以反映人的精神,文化、精神與文化符號之間有較為縝密的邏輯關聯。在中國的文化歷史中從來就不缺少“精神”,精神是中國人干事創業的“支柱”和“主心骨”,尤為中國人所器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更是特別強調精神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建設和發展中的地位、價值與作用。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 文藝是文化的一種形態、一種表現符號,文藝傳播其實就是文化傳播,文藝的具體表現形式就是文化傳播的符號。文藝在塑造精神中所具有的作用自然也是文化的使命擔當,黨中央在傳承中華民族精神上對文化寄予厚望。習近平總書記還對中國歷史文化中所凝聚的精神作出這樣的闡述:“為什么中華民族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頑強發展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華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0 無論是“精神之旗”“精神支柱”“精神家園”,還是“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習近平總書記都是把“精神”作為關鍵詞和核心要素進行強調和闡述,這一方面說明黨中央把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置于“精神”的高度加以強調和重視,另一方面也說明文化中所蘊含的“精神”元素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體現。無論是文化中的精神還是作為精神的文化,都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重要價值載體,具有生生不息、代代傳承的現實意義和當代價值。2020年9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強調:“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一個民族才能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同困難作斗爭,是物質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對壘。”1“精神”是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的立足之本、強大之源,更是開展斗爭的依靠力量。文化的類型中包括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長征精神、井岡山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體現的行為文化、承載的文化符號值得傳播,抗疫精神中的抗疫文化及抗疫文化符號也同樣具有傳播的功能和價值。文化符號具有象征和隱喻功能,其能夠對潛在的相關信息進行一定程度的拓展、延展、發散與深化。文化符號傳播的立足點應當是這些帶有明顯中國特色的“精神之旗”“精神支柱”“精神家園”“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由此可見,“精神”本身就是一種潛在或顯在的優質文化,是文化符號傳播的核心要素和主要內容。
(二)作為旗幟的文化:文化符號傳播的導向引領
旗幟代表著前進的方向,旗幟是指路牌,沒有旗幟我們就會失去方位感和方向感,就會在發展中陷入困境、誤入歧途。就文化本身而言,文化在社會發展中起到引領和引導社會風尚與社會風氣的作用,文化是社會發展的一面“旗幟”,文化符號傳播在一定意義上對文化的建設和發展起著促進作用,其本身是社會輿論的一部分,引導著社會輿論的走向。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向來注重旗幟在社會發展進步中的“舉旗定向”作用。列寧在談到俄國社會民主黨人的任務時曾經指出:“只有革命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才能成為工人階級運動的旗幟。”2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中國,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性質所決定的,歷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無不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思想文化建設的“指路明燈”,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賦予其不同的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必須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3“舉旗幟”在黨的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中居于首要位置。當代中國,舉旗幟就是要高舉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結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4 可見,馬克思主義依然是當今時代的思想旗幟,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信仰一直書寫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上,成為中國文化發展鮮明的價值導向和傳播符號。在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帶領中國人民不斷推進偉大社會革命,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在深刻改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貌以及中國文化發展版圖的同時,也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上將永遠處于指導地位。在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和創新發展偉大歷程中,馬克思主義既是旗幟,也是文化,尤其是在中國文化建設和發展歷程中,馬克思主義是中國文化的“思想引擎”,是中國最具有權威性、領導力的文化先驅和最強勁的文化動力,引領著中國文化從一個階段發展到新的歷史階段,從一個繁榮走向另一個繁榮,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馬克思主義作為旗幟體現為中國共產黨引領中國發展的價值導向,中國文化的傳播就是把馬克思主義作為立場鮮明和導向正確的文化符號。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一個結合的基礎上,鮮明地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第二個結合”。“第二個結合”就是新時代中國的文化思想“旗幟”。要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中發揮文化傳播的建設性功能和先導性作用,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更加強大的生命力,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創造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三)作為標識的文化:文化符號傳播的特色表征
標識是一種個性化顯示,更是一種特殊信息的載體。文化具有地域化、差異化、個性化等特征,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無不具有這個國家或地區的特色,這也是此文化區別于彼文化的特殊性。文化不同,文化所寄托和顯示的符號也就不同,文化符號傳播的功能和作用必然存在區別。文化標識是文化的顯著標志之一,文化的特色可以通過文化符號及其傳播進行呈現和外化。我們認識和接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往往是從接觸和了解這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符號開始的。比如春節與武術之于中國、圣誕節與情人節之于西方、埃菲爾鐵塔與巴黎圣母院之于法國、柴可夫斯基與圣彼得堡之于俄羅斯、動漫與櫻花之于日本等。其中春節與武術、圣誕節與情人節、埃菲爾鐵塔與巴黎圣母院、柴可夫斯基與圣彼得堡、動漫與櫻花等都代表著所在國家或地區的文化,是這些國家或地區的一個個文化傳播符號,這些符號不僅作為個性化文化而存在,而且還是具有獨特內涵和豐富意蘊的文化精品或藝術精品,是凝聚著人類文明與民族文化的寶貴精神遺產,彌足珍貴,滋養和激勵著一代代后來人。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一部小說,一篇散文,一首詩,一幅畫,一張照片,一部電影,一部電視劇,一曲音樂,都能給外國人了解中國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京劇、民樂、書法、國畫等都是我國文化瑰寶,都是外國人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5 任何文化“標識”都需要借助具象方式來呈現,“京劇”“民樂”“書法”“國畫”這一個個具象方式就是中國文化的標志性符號,具有非常濃郁的中國文化特色和底色,都是我們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的一張張名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文化標識和精神標識作出重要指示。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指出:“黃帝陵、兵馬俑、延安寶塔、秦嶺、華山等,是中華文明、中國革命、中華地理的精神標識和自然標識。”2018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2019年9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強調,要“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2020年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2021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指出:“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在2022年春節團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團結奮斗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顯著的精神標識。”無論是精神標識、自然標識,還是文化符號、標志性象征,它們都可以納入文化標識的范疇,都是中國文化傳播的符號,既體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也揭示了其中蘊含的傳播價值,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在中國的文化譜系中歷久彌新、熠熠生輝。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文化符號就是文化傳播的重要依托,文化符號傳播乃是文化傳播的一種實現手段、途徑和方式。
三、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符號傳播實踐方法論
從文化符號傳播的實踐層面來看,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符號傳播主要體現為中國文化符號傳播的策略、手段與方法等,并集中表現在“文以載道”“以文傳聲”和“文以化人”等幾個相互關聯的方面,表明文中有道、文中有聲、文中有育人與化人的因素。我們認為,“文以載道”“以文傳聲”和“文以化人”是習近平文化思想中與文化符號傳播密切相關的3個核心觀點,它們之間有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
(一)“文以載道”:文化符號傳播的策略
據史料記載,“文以載道”是中國古代文論的一種觀念,是對文學作品中“文”與“道”之間關系的一種概括。它最初的說法是“文以明道”。南北朝時期,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劉勰的《文心雕龍》《原道》篇有云:“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劉氏明確地論述了“文以明道”的問題,強調“文”是用來闡明“道”的。其后,中唐時期韓愈等古文運動家提出“文以貫道”。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在《通書·文辭》中云:“文所以載道也。”其引申義指文章是為了說明道理的。由此可見,“文以載道”是由“以文明道”“以文貫道”發展和演變而來的。“明”“貫”和“載”字的變化和替換,都是在說明和強調行為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在“文”“道”轉化過程中的作用。人們通常把“文”和“道”列為一對范疇,著重分析和闡釋“文”與“道”之間的關系,側重于對其蘊含的理念和理論的理解。而本文則把討論的重點落在“載”上,重在強調“載”的承載與寄托的作用,偏重于實踐的向度。文化本身是一種中介和媒介,是靜態、物態的符號,“載”則是行為主體對靜態、物態文化所采取的干預措施,屬于施動者行為,其使作為客體的文化能夠被激活、被調動,進而發揮社會作用,并向社會傳播道理與理論。文中有道,“道”屬于文化被運用的產物,既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結晶,“道”是“文”的一種質的升華。“‘文’與‘道’的關系就類似于文化傳統與價值觀之間的關系,特定的文化傳統承載著民族國家價值觀的發展和創新轉化。”6“載”在“文”與“道”之間具有主觀能動性。文化符號的傳播往往通過“載”實現。因此,我們不能只關注作為源頭的“文”和作為結果的“道”,還要關注并重視實現兩者有效轉化的“載”的作用和價值。“載”實際上就是文化的傳播和傳遞的意思。“文以載道”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歷次重要講話中得到了鮮明的體現和彰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深情回顧中國古代文學經典作品時指出:“韓愈的文章起來了,憑什么呢?就是‘道’,就是文以載道。我們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7“以文載”道就是在回答“如何傳播和傳遞”,文以載“道”就是在回答“傳播和傳遞什么”。在自述自己的世界文學情緣時,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道:“最讓我震撼的是雨果的作品,《悲慘世界》《九三年》都是以大革命為背景的。我看《悲慘世界》,讀到卞福汝主教感化冉阿讓那一刻,確實感到震撼。偉大的作品,就是有這樣一種爆發性的震撼力量,這就是文以載道。”8 由此可見,“文以載道”不僅體現在中國文學作品中,也體現在世界文學作品中。“文以載道”是全人類偉大作品共同的文化符號傳播策略。
(二)“以文傳聲”:文化符號傳播的手段
傳播學中有一個“傳遞觀”理論,其思想來源于18世紀美國經驗主義傳統,帶有較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美國著名的新聞學家、美國文化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詹姆斯·W. 凱瑞(James W.Carey)認為,傳播的傳遞觀是指信息的“‘傳授’(imparting)、‘發送’(sending)、‘傳送’(transmitting),或‘把信息傳給他人’(giving information to others)”,其“源自地理和運輸(transportation)方面的隱喻”,是指“信息在空間傳遞和發布,以實現對距離和人的控制”。9 其目的是更迅捷、更大范圍地傳遞信息、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和觀念。“以文傳聲”中的“傳”是傳遞和傳播的意思。在對外傳播中國文化過程中,我們要主動掌握和牢牢把握話語權,著力構建中國話語體系和中國敘事體系,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過程中,把“以文傳聲”放到重要位置,將其作為對外傳播的一種重要手段。這個“聲”是指來自或發自中國的聲音。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提出“以文傳聲”的概念,他要求在國際傳播工作中要把作為中國文化外在顯現和內在意旨的“中國聲音”向世界廣泛地傳播出去。可見,“以文傳聲”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一項傳播戰略,是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種傳播手段。習近平總書記在傳播的具體手段上也作出了明確的指示,要求把“陳情”和“說理”、“自己講”和“別人講”結合起來。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研究國外不同受眾的習慣和特點,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疇、表述,把我們想講的和國外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把‘陳情’和‘說理’結合起來,把‘自己講’和‘別人講’結合起來,使故事更多為國際社會和海外受眾所認同。”; 就文化符號傳播而言,文藝作品是文化的符號,文藝作品的傳播可以起到“以文傳聲”的積極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還強調:“文藝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讓外國民眾通過欣賞中國作家藝術家的作品來深化對中國的認識、增進對中國的了解。”lt; 文藝工作者的講述、傳播、闡發、展現等行為本身,就是在踐行“以文傳聲”中的“傳”,而“中國作家藝術家的作品”就是“以文傳聲”中的“文”,這是“傳”的具體內容,即“聲”的內涵。“文”是文化符號的寄托物,“聲”是文化符號傳播的具體對象。“以文傳聲”作為對外傳播的任務、方法和要求,更加明確地回答了“傳播什么”(中國聲音)和“怎么傳”(在“陳情”和“說理”、“自己講”和“別人講”的結合上做文章、下功夫)這兩個對外傳播中的現實問題。
(三)“文以化人”:文化符號傳播的方法
“化”就是融化與教化的意思,“文以化人”意味著文化傳播具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社會影響和傳播效果。“文以化人”具有兩個方面的內涵。其一,如果強調“化人”這一結果,那么考察目標就應該是傳播的效果,其無疑屬于傳播效果的范疇;其二,如果強調“如何化人”,那么其就是手段和方法。本文基于后一種指向進行闡述,這與本文的內在理路和邏輯思路相一致。
那么,文化及文化符號傳播“何以化人”?
其一,文化本身具有教育和教化的潛質。“凡作傳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傳世之心。”中國文化作品由于受到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滋養,其內蘊的教化和教育的潛質和功能往往更加明顯,這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傲立于世界優秀文化之林的資本。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優秀的文學作品如數家珍,他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深刻指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位卑未敢忘憂國’‘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岳飛的《滿江紅》,方志敏的《可愛的中國》,等等,都以全部熱情為祖國放歌抒懷。”= 對這些具有愛國主義主題和家國情懷的文學作品,我們要多加傳播、廣為傳播。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講話時指出:“文以載道,文以化人。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升華,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確把握滋養中國人的文化土壤。”gt;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存在著“道統”,中國的文化血脈和中國人的文化土壤中存在教育和教化的潛質和元素,它們是我們開展思想教育的好教材、好文本。
其二,在文化傳播中,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最大變量,在文化傳播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發揮好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做好文化傳播工作的重要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中華美學講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強調知、情、意、行相統一。我們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 在文化傳播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不僅給我們提供了世界觀,還提供了方法論。尤其是在文化符號傳播上,以文藝為代表的文化的傳播價值和傳播作用以及文藝工作者的作用得到了充分肯定。“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我們當代文藝更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以文藝為代表的文化符號傳播,在中國文化傳播工作中的價值、意義不言而喻,其肩負的新時代文化使命與責任重大而光榮。無論是文化還是作為文化符號代表的文藝樣式,在傳播的過程中都要在尊重其生成規律的基礎上挖掘其內在潛力,最大限度地發揮文化傳播和文化符號傳播的功能與作用,彰顯中國文化本身的魅力,強化文化符號傳播的價值。
四、結語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繁榮與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文化理論的一種新形態,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把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與中國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創新性理論成果,具有深層次與學理性的意蘊和價值。”A 習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內涵豐富,涉及的學科領域非常廣闊,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文化學、社會學、文學、新聞傳播學等都與之有關聯,文化傳播學只是其中的一個視角,而文化符號學又是文化傳播學的一個分支,文化符號學視角更是眾多理論和學科視角中的一個較為獨特的角度。文化符號就其本身而言,不僅具有記錄和記憶功能,可以對文化信息進行復制、描摹和書寫,而且還具有反映和呈現功能,可以對文化信息內容進行表現與再現,并對文化信息內涵進行適時和有效的傳播。文化符號傳播理論著重對習近平文化思想中的相關新概念、新論述、新思想進行闡釋,從而為我們提供更為廣闊的視角和思路,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建構與實踐面向。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建構是立足新理論對其學理性進行的探討與闡釋,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實踐面向則是從實踐層面和應用層面對其實踐性進行的探討與闡釋。我們要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對習近平文化思想進行較為全面和系統的闡釋和研究,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多學科、跨學科研究作出一定的學術貢獻。
(作者系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注釋
①⑥⑦⑧ 萬資姿. 符號學研究與馬克思主義文化符號概念 [J]. 北方論叢,2009 (1): 119-122.
② 馬克思. 資本論 [M]. 郭大力,王亞南,譯. 上海:三聯書店,2009: 45.
③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10.
④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6.
⑤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7.
⑨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9.
⑩ 章建剛.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與符號概念 [J]. 哲學研究,1993 (3):24-32.
? 蘇聯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編譯室,譯.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93.
? 祝東,曹慧敏. 道家語言觀的理性精神:道家與馬克思主義文化符號思想的比較 [J]. 符號與傳媒,2018 (2): 93-103.
? 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 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 [N]. 人民日報,2023-10-09 (1).
???????? 習近平.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6,22,23,24-25,15,24,26,24.
? 習近平. 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 [N]. 人民日報,2020-09-09 (1).
? 列寧選集:第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71.
? 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 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 [N]. 人民日報,2018-08-23 (1).
? 習近平. 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4.
? 梅景輝. 文化自信的價值維度 [N]. 光明日報,2018-04-09 (15).
? 習近平.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 E B / O L ] . ( 2 0 1 5 - 1 0 - 1 4 )[2024-04-1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url_type=39.
? 凱瑞. 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與社會”論文集 [M]. 丁未,譯.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3-4 .
?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N]. 人民日報,2021-06-01 (1).
? 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 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 [N]. 人民日報,2016-02-20 (1).
? 習近平. 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 [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82.
? 沈正賦.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價值意蘊——基于文化傳播學的視角 [J].現代傳播,2023 (11):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