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化知識信息成為關鍵生產要素,信息網絡成為信息傳播核心載體,信息技術在企業管理領域的有效應用,已經成為提高管理效率、優化管理結構的重要驅動,同時也是稅收管理革新的重要助力,如何對稅收貢獻度與增長規模進行精準匹配,也是當前稅收改革的關鍵。對此,本文中筆者圍繞“數字經濟時代的稅收管理問題”進行論述,以期相關研究內容能夠為廣大工作人員帶去啟示和參考。
基本概述
2021年,我國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加快推進稅收征管數字化改革工作,并對新時代稅收征管改革進行了明確規劃。客觀來講,我國有關數字經濟的研究較晚,特別是數字經濟時代語境下稅收征管相關的研究較少,但隨著雙方之前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別是兩者不匹配性問題日益明顯,開始引起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并從相應角度展開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明顯的理論突破。就國際稅收規則來講,王寶順等(2019)認為當前在常設機構上的定義和利潤歸屬原則已經無法滿足數字經濟發展要求,并針對性提出了解決方案。就涉稅信息獲取來講,胡連強等(2019)認為因自然人作為交易主體的規模持續擴大,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監管手段,導致征納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隨之突顯。就稅收要素來講,王怡璞、王丹(2020)認為稅收征管數字化會進一步加大應稅主體確認的難度。就稅收治理來講,胡麗娜,薛陽(2023)分析了數字經濟日益成為主體經濟形態的情況下,數字經濟稅收治理的方向和重點領域,并著重指出了面臨的挑戰,提出要結合數字生產條件下新的經濟發展實踐、新的價值創造模式等完善稅制體系,積極推動以稅制改革為重要內容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優化升級。
數字經濟時代稅收管理問題總結
數字經濟對國際稅收規則提出新挑戰 數字經濟時代,傳統價值創造鏈被完全顛覆,國家之間的交易界限日益模糊,對“常設機構”認定一般是根據固定位置、營業場所、營業活動來界定的。但數字經濟時代語境下,利用信息技術、電子貨幣等手段,跨國交易情況下已經無需設定“實體場所”,并已經成為主流趨勢。如此一來,就使得“常設機構”這一傳統規則失去了使用場域,無法滿足對稅源的精準識別與監管需要,并引發了雙重征稅、征稅盲區、擾亂征稅秩序等問題。
數字經濟對稅收征管模式提出新課題 在傳統稅收征管中,所堅持的原則主要是屬地原則,無論是稅務登記還是發票管理,各地都有著較為明確的法律依據和辦理流程。但數字經濟時代,虛擬交易的流行打破了傳統稅收征管模式的場景規制,納稅人規模快速增長,線上交易類型、復雜度也隨之強化,這就造成數字經濟活動非常隱性,極大加大了稅收征管難度,“以票控稅”的現實適切性受到了嚴重弱化。就算借助第三方平臺掌握相關稅收信息,但由于數據體量較大、交易方式隱蔽等原因,同樣是當前稅收征管模式無法適應時代新變化,征納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嚴重,稅務部門對稅源監管難度加大,并對稅款征收流程帶來了負面影響。
數字經濟對涉稅信息的獲取、分析、利用提出新要求 數字經濟時代,數字技術加持下的經濟活動變得更加隱蔽復雜,對于身份模糊的納稅人,稅務機關甚至很難對其應稅主體和性質進行界定,也無法確定實際義務發生地,以及無法精準界定不同稅務機關的管轄范圍,最終導致數字企業偷漏稅行為發生率上升,嚴重損害了國家利益。另外,對于自然人來講,因很難界定線上虛擬交易的納稅主體,所以對其稅收征管通常是采取自行申報,缺乏嚴格監管。在數字經濟全面到來的背景下,許多供應商自然人與消費者選擇在線上展開各類交易,包括商品交易、服務交易、勞務交易等,這就對稅務機關當前以票控稅的征管模式提出了較高要求。數據要素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稅收征管離不開真實、完好的數據資料,但就現狀來講,當前稅務部門在數據獲取方面還存在一些弊病,并集中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在以數字技術為驅動的平臺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生產者和消費者原有的角色界定不再明確,彼此界限受到消解,這就使得自然人作為交易主體的現象日益普遍。另一方面,基礎信息的薄弱,再加上缺乏優秀的數據分析團隊,以及稅務風險識別方法單一,使得稅務人員無法對相關涉稅數據展開有效分析與處理,使得數據價值挖掘與利用受限,制約了數字經濟時代稅務征管的革新發展。
數字經濟時代稅收管理問題的應對策略
強化國際稅收協同共治,實現數字經濟發展合作共贏 數字經濟在促進國際貿易多元發展的同時,也為全球跨境稅收征管、稅收規則重訂等提出了新的挑戰,需要全球各國加強合作交流,盡快重構國際稅收治理新體系,并在新一輪的稅收權益分配博弈中實現共贏。對于我國來講,必須全面關注全球領域內稅收信息的動態變化,加強各國稅收政策、理論與實踐的總結與學習,及時引進新理念、新經驗,持續完善我國稅收征管模式。其次,要堅持開放共享原則,全面參與到國際稅收規則的重塑中,提高我國在國際稅收治理領域的話語權,貢獻中國方案、中國智慧。最后,我國要加強全球范圍內的稅收征管與治理合作,堅持平等開放原則,積極尋求共贏之路。
轉變稅收管理理念,優化稅收征管模式 數字經濟時代,稅務機關必須及時轉變稅收征管理念,堅持開放、創新,全面梳理“以數治稅”思維,以充分適應新時代稅收征管隱蔽性強、流動性高的特點,及時摒除以票管稅的模式。具體來講,稅務機關要加強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不僅要加強對涉稅數據的分析利用,對無風險、低風險、中高風險人群進行差別化、精準化管理;而且要積極開展精準執法,通過智能化、動態化監測,對虛開發票、偷稅漏稅等違法行為展開精準打擊。此外,還要加強精準防控,就是通過數據系統研判,明確背后規律,精準繪制風險圖譜,增強風險防控的前瞻性、實效性。最為重要的是,稅務機關要與時俱進,不斷加強思想創新、制度創新,持續優化稅收征管模式,增強稅收征管時代性。
基于數字經濟時代背景,優化涉稅分析和管理 第一,完善數字稅收法律體系,加強價值觀念建設。稅收征管的有效實施離不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支撐,面對數字經濟時代全新的發展形態,我國要盡快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法律法規體系,以真正達成無明法不征稅的訴求。一方面,要讓稅務機關的執法行為有法可依,能夠精準識別判定數字交易的業務性質和征稅范圍,明確稅收征管各項關鍵因素,保證應稅數額的精準有效,解決稅基侵蝕問題。另一方面,為納稅人生產經營提供明確的法律依據和經營范圍,以強制化手段提高他們的納稅遵從度,維護國家利益,夯實經濟良性發展根基。需要重點指出的是,納稅遵從度的提升不僅需要法律法規的強制約束,而且需要思想道德的內在規制。客觀來講,雖然我國公眾納稅意識得到了顯著增強,但尚未達到全社會普遍形成誠信納稅的思想價值。對此,我國政府要加強宣傳推廣,積極創設良好的納稅環境,如通過多方合作構建個人誠信體系,將納稅信用全面應用于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領域,利用“一處失信,處處受限”進行規制約束,全面打造信用社會。目前,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迭代升級,流量紅利漸趨衰落,受眾增量明顯減緩,取而代之的是數字信用紅利。數字信用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個體能夠方便快速獲取身份認可、金融支持、就業機會,形成自己的數字信譽,而且還體現在企業能夠獲取更加規范有效的金融認證、征信支持和風險評估等,通過全社會的數字信用體系來降低交易成本,全面消除征稅盲區,甚至可以實現數字信用的直接變現。
第二,切實強化基礎數據,深度挖掘和利用數據價值。首先,在稅務征管的數字化轉型中,要加強數據采集,注重數量和質量。一方面,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收集、整合涉稅信息,構建完善的數據體系,并構建多方聯動的數據共享機制,打造稅務、金融機構、企業、個人等全員參與的稅收共治局面。另一方面,要明確數據采集標準、流程、范圍,加強數據采集、甄別,規范數據整合流程,從根本上嚴把質量關。其次,要加強涉稅數據的價值挖掘與利用。隨著國地稅機構的合并整改,稅收數據藍海正在逐步形成,并由此為涉稅數據的深入挖掘與利用創造了有利條件。稅務機關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加強對涉稅數據整合利用,尋求數據之間的內在關聯和深層規律,將其轉化為生產力,形成稅收治理優勢資源。
第三,提高稅務征管的透明度,強調程序公開。首先,構建全面稅收征管體系。通過構建全面稅收征管體系,可以有效提高稅收透明度,確保企業可以快速精準地向征稅機構反饋稅務信息,提高信息傳遞效率,增強納稅征管的公正性。在此基礎上,政府還要打造相應的稅務服務體系,讓企業可以及時查詢、了解相關政策變化,全面把握稅務征收辦理流程及具體手續。其次,構建大數據監管體系。在提高企業稅收透明度、公正性的基礎上,政府還要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優勢,提高稅收監管力度。數字經濟時代,大數據技術作為核心驅動技術,在打造動態化監管體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利用其對企業稅收信息展開動態化、實時化監測,進而及時發現問題,提出預警,規避盲區。另外,政府還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了解企業納稅差距,然后合理調整政策內容,幫助企業更加科學合理地進行納稅。最后,加強稅收征收管理。在提高企業稅收透明度和公正度的過程中,政府必須加強稅收征收管理,特別是要加強對大企業、高風險企業的管理。一方面,對于大企業來講,要構建單獨運營統計體系,對其財務賬單、披露信息進行及時審查,最大程度避免出現偷逃稅問題。另一方面,對于高風險企業來講,如果發現其處于盈利狀態但存在未繳納稅金的問題,要予以相應處罰和嚴格處理。
第四,強調數據和企業的及時共享,做好風險甄別工作。企業財務管理人員要加強數據與企業的及時共享,做好風險甄別與應對工作,制定完善的稅務籌劃方案,在合法合規的基礎上,全面推動業財稅一體化建設改革。面對全新的稅收征管形勢,企業必須結合自身實際,加強數字化轉型建設,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充分滿足稅收征管數字化轉型現實需要。
(作者單位:云南省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