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在具體的建設工作中需要重點解決“三農”問題,為增強金融對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工作的支撐作用,我國依法制定《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信貸基本制度》,為農村建設和發展中的各種資金貸款活動提供法律支撐。其中《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信貸基本制度》指出,要圍繞支持和服務“三農”,做好收購資金供應和管理工作。然而在傳統的管理模式下,農業政策性銀行對于政策性貸款擔保管理不足,不良資產的處置難度較大,導致農業政策性銀行經營風險增加,使其服務農業發展的能力降低。本文分析農業政策性銀行不良資產處置作用,指出農業政策性銀行在不良資產處置中存在企業配合力度不夠,抵押物價值難以確定、變現難度較大,資產處置方法單一等問題,分析問題成因,提出農業政策性銀行需要加強與多個部門通力合作,營造良好外部環境,增強農業政策性銀行在農業發展中的金融支撐作用。
農業政策性銀行不良資產處置的作用
在農業政策性銀行發展中,加強不良資產處置具有積極作用。一方面,農業政策性銀行的不良資產主要是指各種逾期貸款,這些不良資產長期掛賬,不僅降低了農業政策性銀行資產、資金的利用效率和質量,而且使得農業政策性銀行存在潛在的虧損問題。加強不良資產處置工作,能及時地收回一些逾期的貸款、呆滯貸款和呆賬貸款,有效減少銀行的虧損問題,對于農業政策性銀行的穩定運行具有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不良資產嚴重影響了農業政策性銀行在農村建設和農業發展中的支撐作用,通過有效措施處理這些不良資產,還能發揮農業政策性銀行的金融支持作用,這樣在后續的建設及生產活動中,農業政策性銀行能提供充足的資金服務,滿足農村建設發展需求,有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
農業政策性銀行不良資產成因
市場研判不足 做好市場研判分析是農業政策性銀行穩步經營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其規范資產管理的重要條件。分析農業政策性銀行不良資產產生過程可知,其與銀行自身市場研判能力不足具有較大的關系。農業政策性銀行發展受政策制約,同時受市場因素的直接影響,一些農業政策性銀行缺乏對市場和行業的準確研判,沒有及時調整信貸支持方案,導致在發放農業政策性貸款時對于風險要素考慮不足,增加不良資產發生的概率。
抵押工作落實不到位 抵押是農業政策性貸款過程中常見的一項活動,在農業政策性銀行經營管理中,銀行本身對于貸款抵押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抵押物登記不及時、抵押物價值不足、抵押物變現能力薄弱問題廣泛存在。當貸款企業、個人未能及時償付貸款時,銀行本身也難以處理這些資產,導致不良資產增多。值得注意的是,在貸款抵押工作中,一些銀行對于擔保人制度的落實不到位,導致貸款抵押缺乏擔保,增加貸款獲得風險,使得銀行產生較多的不良資產。
貸后監管不足 在完成農業政策性貸款后,還需要規范開展貸后監管工作。然而結合實際可知,一些銀行在完成放貸工作后,對于企業等貸款主體的監督不足。在企業間頻繁的資金往來中,若出現大量資金被關聯企業占用,企業之間擠占挪用等問題,則銀行的貸款難以及時回收,最終產生一定的不良資產。
農業政策性銀行不良資產處置難點
企業配合力度不夠 在國家惠農政策的引導下,有較多農業企業從銀行獲取貸款,以此來滿足生產和建設需要。針對已經產生的不良資產,農業政策性銀行在處置過程中需要加強與貸款企業的密切聯系與配合,然而在當前環境下,一些農業貸款企業的配合力度不夠,這一問題表現在多個層面:一是在農業政策性銀行催收貸款過程中,一些企業本身的合約意識、法律意識不足,未能按照貸款合同的規定,及時地償付本金和利息,導致農業政策性銀行產生不良資產。二是一些企業自身的經營規模較小,盈利能力有限,沒有充足的資金償還貸款,面對農業政策性銀行的催收工作,這些企業往往會采用逃避、躲避的方式,或者不接受銀行提出的處置方案,增加農業政策性銀行不良資產的處置難度,使農業政策性銀行出現一定的資產流失問題。
抵押物價值難以確定,變現難度較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指出貸款擔保有保證、抵押、質押、留置和定金五種方式,在農業政策性貸款中,由于貸款主體本身的經濟能力較弱,故而在貸款中多使用了抵押的方式進行貸款。當貸款主體未能及時償付貸款本金及利息時,農業政策性銀行會產生一定的不良資產,在不良資產處置中,還需要規范處置這些抵押物。結合實際可知,農業政策性銀行在不良資產處置中存在抵押物價值難以確定、變現難度大的問題。一方面,農業政策性貸款中,抵押物的種類較多,如何根據市場經濟規律,確定抵押物的價值成為銀行需要解決的難題之一,目前,我國雖然規定了抵押人所擔保的債權不得超過其抵押物的價值,但是在抵押貸款初期,多是對這些抵押物進行簡單的估值;當處于不良貸款處理階段時,農業政策性銀行在抵押物處理中缺乏科學、規范的標準,難以準確判斷抵押物的價值。另一方面,抵押物類型眾多,除政府公債、保險外,土地、建筑、機械設備等均有可能成為農業政策性貸款的抵押物,這些抵押物價值較大,流通性較弱,難以在短時間內變現,導致農業政策性銀行處置不良資產的時間延長,不良資產造成的損失增大。
資產處置方法單一 科學選擇不良資產處置方式,能夠快速、準確地削減農業政策性銀行不良資產的規模,減少農業政策性銀行的損失。現階段,農業政策性銀行在處置不良資產中存在防范單一的問題。以不良資產對應抵押物的處置為例,其多采用變賣或者拍賣的方式進行處理,在資產變賣過程中,受買方壓價及銀行自身急于資金回籠等因素的影響,容易出現資產賤賣的問題。而在拍賣過程中,部分資產的市場接受度不高,會因起拍價格過高或受眾群體過少出現流拍問題。這些問題均會使得農業政策性銀行的不良資產持續存在,對農業政策性銀行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農業政策性銀行不良資產處置對策
實施領導掛包清收盤活責任機制 在處置不良資產過程中,建立領導掛包清收盤活責任機制,能充分發揮銀行領導的作用,在領導牽頭下,形成全員清收工作機制,有效減小銀行不良資產的規模。在該機制下,農業政策性銀行需要下發重點項目的清收盤活任務,將任務分配到各級領導和部門負責人身上,結合清收盤活的實際情況,對各級人員實施績效考核和獎懲。同時在領導掛包清收盤活責任機制下,若出現不良貸款絕對額上升問題,則應對相應的責任人進行問責,強化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
重視信貸風險防范和貸后管理 針對農業政策性貸款,需要做好貸款規模、投資項目的準確評價,結合審核評價結果,要求貸款主體提交準備進貨質押物,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的要求,嚴格開展貸款擔保工作,從源頭上減少不良資產產生。在貸后管理中,農業政策性銀行需要對貸款主體進行金融監督,并建立貸后風險評價和預警機制,通過動態監督貸款主體的資金運作情況,提升自身對貸款風險的反映和控制能力。對于即將到期的貸款,應與多個部門聯合,及時地開展催收工作,防止出現呆賬和壞賬問題。在信貸風險防范和貸后管理中,還需要不斷強化銀行業務主體的專業技能,提升其綜合能力。銀行基層信貸人員要牢固樹立風險合規文化理念,掌握前沿理論、技術和方法,主動加大對企業貸后管理檢查頻度,提升自身對風險信號的敏感度,及早發現信貸風險,并實施預警和處置管理,防止銀行因不良信貸產生不良資產。
例如某農發行累計不良資產235億元,促進較為嚴重的信貸風險,在信貸風險防控層面,農發行建立風險防控思維,在貸款準入過程中,提前把關客戶準入關風險口,同時利用好相關政府部門APP的信息共享,消除農發行與企業信息不對稱問題,并優化貸款結構,關注國家政策的走向,將資金貸款轉向風險低、可持續發展的重點涉農產業,經風險控制,該農發行不良資產降至143.2億元,有效化解信貸風險。
創新不良資產處置方式 農業政策性銀行需要重視不良資產處置方式的持續創新。其一,對于生產經營正常的企業,政策性銀行需通過簽訂協議、還本付息的方式進行管理,要求這些貸款企業在規定的期限內歸還本息,及時兌現貸款合同的承諾,預防不良貸款發生。其二,當貸款企業入不敷出難以償還貸款時,農業政策性銀行還需要通過簽訂協議,使用貸款企業的資產抵債,例如變賣、拍賣企業的抵押物,以此來償還債務,減少農業政策性銀行自身的損失。其三,通過債務轉移的方式還能有效處置農業政策性銀行的不良資產,在此過程中,農業政策性銀行可積極參與到本地區的招商引資工作當中,通過內引外聯的方式,將剩余貸款賬務轉移到新經營者頭上,并簽訂分期償還協議,削弱農業政策性銀行不良資產帶來的危機。
加大政府支持,精準施策化解風險 地方政府在風險化解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政策支持是處置風險的有力保障。對于農業政策性銀行而言,在支持地方經濟發展中,其應加強與政府部門的溝通,獲得地方政府的認可。同時在處置不良資產并化解經營風險時,同樣需要加強與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溝通,通過政府部門的溝通協調,為維護銀行債權創造良好外部環境,切實提高風險化解成效。例如,某農發行在與政府合作化解不良資產風險時,制定點對點的營銷制度,與政府加強溝通,形成符合當地發展理念的營銷策略,公示地方發展項目,由農發行進行決策選擇,確定信貸項目。
規范處置不良資產,能有效減少農業政策性銀行的經營風險,更好地發揮農業政策性銀行在農業建設及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新時期,農業政策性銀行只有深刻認識到不良資產處置的重要性,分析不良資產成因和處置問題,創新不良資產處置方式,才能有效減少不良資產帶來的負面影響,保護銀行合法權益,推動農業政策性銀行的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內蒙古自治區分行營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