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來兵
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長助理、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史專業碩士生導師組組長、陶行知國際研究中心秘書長、勞動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國教育學會理事、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生活·實踐教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區域教育專委會理事、《教育治理研究》執行副主編。
增強教師影響力,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還能夠推動社會的進步與文化的繁榮,更能夠為國家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其價值不可估量。本期特別策劃——專家視點,特邀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教育治理研究院秘書長、陶行知國際研究中心秘書長劉來兵教授,就教師影響力的內涵、深遠影響、核心價值等內容與我們進行了一場深入而富有啟發的對話,以專家視角探索教師影響力的提升路徑。
Q1:“教師影響力”是一個復雜而多維的概念,它如何通過教師的日常教學、師生互動,以及與社會各界的交流得以展現和傳遞?
日常教學中,教師的影響力首先體現為專業知識與教學技巧的運用。這不僅包括準確無誤地傳授學科知識,更包括以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培養其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師生互動中,教師可通過積極傾聽、及時反饋、情感支持與個性化指導,建立起與學生之間的信任與尊重。這種關系的建立,不僅促進了學生的情感發展,增強了其自我效能感,還為學生提供了安全的學習環境,使其敢于探索未知、勇于表達觀點。
值得一提的是,教師的影響力并非局限于教室之內,它還通過與家長、社區及其他教育機構的交流合作,擴展至更廣闊的社會空間。教師通過家訪、家長會、社區服務項目等形式,與家長共同探討孩子的成長路徑,與社區共享教育資源,不僅提升了學校教育的社會認可度,也為學生創造了豐富的學習體驗。此外,教師參與教育政策咨詢、學術研討等活動,能夠將教育前沿理念帶入課堂,同時反哺教育體系,推動教育改革與發展。
Q2:隨著教育環境的不斷變化和社會需求的日益多樣化,教師影響力是否也在經歷著演變和發展?如果是,這種演變和發展呈現出哪些趨勢?
我認為,教師影響力的演變呈現出三種趨勢,一是角色定位的轉變,二是教學方式的革新,三是社會參與的深化。當今時代,教師扮演著引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的角色,不僅僅是教材的解釋者,還是學生學習旅程中的伙伴,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批判性思考和創新實踐。這種角色的轉變,要求教師擁有更為廣闊的視野和更加靈活的教學策略,以適應學生日益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另一方面,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教師影響力不再局限于實體課堂。在線教育、混合式學習、翻轉課堂等新興教學模式,為教師提供了全新的教學平臺和工具,不僅拓寬了教師影響力的范圍,也對其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教師影響力也逐漸超越校園界限,與家庭、社區乃至整個社會形成了更為緊密的聯系。
Q3:在構建高質量教育生態系統的過程中,您認為,教師影響力如何作為關鍵驅動力,促進教育系統的整體優化與提升?
我認為教師影響力的發揮,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第一,教師是教育質量的直接承載者,其專業素養、教學方法與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成效與人格發展。第二,教師引領教育創新與改革,他們通過參與課程開發、教學模式創新、評價體系改革等,引領教育走向現代化。第三,教師承擔著橋梁與紐帶的角色,促進家庭、學校與社會的協同育人。第四,教師推動教育公平與包容性,他們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需求,尤其是弱勢群體,確保每個孩子都能獲得適合自身發展的教育機會。第五,教師通過教育研究、專業發展網絡、教師工會等途徑,向教育決策者提供來自一線的反饋與建議,影響教育政策的制定與實施。
Q4:面對教育領域的深刻變革,尤其是在線教學、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興起,您認為,中小學教師應如何適應這些變化,使教育始終服務于社會的長遠發展需求?
在線教學、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興起,無疑對教師影響力的表現方式和傳遞渠道產生了重大影響,要適應這些變化,教師需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術技能,充分利用技術手段優化教學流程,提高教學效果。其次,教師應擁抱創新,采用探究式、項目制等新型教學模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次,教師應加強與學生的溝通,關注其情感健康,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全面發展的個體。同時,在利用新技術的過程中,教師應意識到伴隨而來的倫理問題,如數據隱私保護、數字鴻溝等,積極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科技,培養其數字公民意識。最后,教師需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緊跟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不斷更新知識,提升專業能力。
Q5:在終身學習成為常態的社會背景下,教師如何持續自我提升,保持教育熱情和創新能力,從而長期保持并增強其對學生、同行及社會的正面影響力?對此,您有什么好的建議?
研究教師教育多年,我認為教師應采取以下策略,以確保其正面影響力得到長期維護和增強。
第一,構建個人專業發展體系,比如,定期參加專業培訓與研修,更新教育理論知識,掌握最新的教學方法與技術。同時,通過參與行動研究,將日常教學中的觀察與反思轉化為研究課題,探索有效教學策略,解決實際教育問題。
第二,培養終身學習習慣。教師應設定清晰的個人學習目標,涵蓋學科知識、教學技能、教育技術等多個方面,有目的地規劃學習路徑,保持持續成長的動力。同時,也應利用在線課程、教育數據庫、專業論壇等,隨時隨地進行自我提升,拓寬知識視野。
第三,建立專業學習社群,如教師工會、學術團體、在線教育社區等,分享教學經驗,獲取同行反饋,共同解決教育難題。教師間的相互評價與合作教學,不僅能夠促進教學反思,還能激發創新靈感,增強集體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保持教育熱情與創新精神,實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鼓勵自我反思與自我激勵。
教師的持續自我提升,不僅是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質量提升與社會進步的基石。在終身學習的時代背景下,教師應視自我成長為一項終身使命,不斷充實自我,保持教育熱情與創新能力,以期對學生、同行及社會產生更加深遠的正面影響力。通過上述策略的實施,教師不僅能夠適應教育領域的變化,還能引領教育的未來,為構建更加公平、包容與創新的教育生態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