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中大家常講:“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而多年的學校管理實踐,卻讓我更加確信——“好學校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一群好老師,才是一所好學校”。
安徽省合肥市臨泉路第二小學始建于1950年,是老城區中一所典型的小學校,教師觀念保守、結構單一。就是這樣一所常常被“忽略”的學校,在三年的時間里,“門前老樹長新芽,院里枯木又開花”,先后被評為“教育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示范學校”“安徽省文明校園”……一躍成為一所“小而美”的典范學校,成為區域內一所有影響力的好學校。
于是,常常會有人問我有何“絕招”,我想說:哪有什么絕招,只是足夠堅定而已,因為我們找到了提升學校影響力的行動密碼,因為我們始終堅持“教師第一”。
做好頂層設計,抓住“人”這個關鍵因素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動整個地球。”顯然,學校是在點上做事的,需要在點上發力,那么學校影響力提升的支點是什么呢?
學校管理中,抓住了“教師”就抓住了可以牽動全身的“牛鼻子”。如何才能讓學校真正轉起來?關鍵就在于能否讓每個人都轉起來。
三年前,作為這所老學校的新校長,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從頂層設計開始,將學校打開和重構。打開學校,重構關系,并經過長達一年時間的共創,構建了“三部兩院兩中心”的矩陣式運轉機制,讓人事互依,在事中成人。所謂“三部兩院兩中心”,即整合了原后勤、辦公室和常規教學服務為服務中心,突出“管理即服務”的宗旨,保障學校的基本運轉;整合原德育處、藝術教研組、體育教研組為兒童活動中心,讓學生成長在活動中,突出活動育人;成立敩學書院,負責學校教師發展和師生家庭整體閱讀項目的推進;成立課程研究院,以研究的方式推進“五育”并舉;按照學生的年齡特征,將原有六個年級重構為三個學部。學校整體按照“部門圍繞學部轉、學部圍繞項目轉”的來運轉,如果說“兩院、兩中心”是后勤保障部和作戰參謀部,那么“三學部”就是一線的作戰指揮部,在學部中,所有工作均以學科組和項目組的方式推進。整體來看,自上而下為行政推動和團隊協作,自下而上則為協商管理。
這樣的打開與重構,表面上是圍繞“事”,實際上是聚焦“人”,通過重心下移和協商管理,最終目的是為了讓每個人都被看見,都被需要,然后都動起來。在運轉的過程中,讓“學校事”成為“大家事”,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讓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通過協商管理,集體共創,找到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讓每個人去干最擅長的事,讓“聽到炮聲的人”指揮戰斗,讓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干成事。
聚焦支點發力,緊緊圍繞“項目”下功夫
我特別喜歡我們學校微信公眾號的宣傳語——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因為正是這句話,讓我們找到了在支點上精準發力的杠桿。
再平凡的教師,是否也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品牌呢?為此,我們專門成立了一個助力教師發展的“民間組織”,名曰:學(xiào)學書院。書院的名稱取自于《學記》,寓意“教學相長”。之所以用了兩個“學”字,因為我們認為,“教”即“學”,“學”即“教”,做教師,首先就是要成為一個學習者。因此在書院,“以學入道”是集體共識。而之所以把書院定位在“民間”,則是因為我們相信“非正式組織”的力量。書院構建了“1+4”的研修模式,“1”是指圍繞“品牌教師培養”這個核心,“4”則是指“100個真問題”研修、班主任“點石成金”工作坊、“關心學園故事會”以及“樹人講壇”這四個關鍵項目。
以“100個真問題”為例,其實這些問題都是在教師“責任田”里長出來的真實問題。我們引導教師或“從自己的痛開始研究”,在“避短”中發展,因為問題就是課題,痛點就是生長點;或盯住自己的長處,持續修煉自己的技能點,“一招鮮”也可以闖出“一片天”;還可以從興趣出發,專注且持續地去做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就是品牌。
過去三年,學校不僅涌現了一批又一批“品牌教師”,如今“品牌意識”更已成為學校的集體意識,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追求。
整體改良生態,把“每一位”都捧在手心
最近,學校一場名為“50+:提燈引路 點石成金”的主題活動,受到了廣泛關注和一致好評。所謂“50+”即教齡在30年以上,年齡在50歲以上的“老教師”,他們通過開設公開課、主辦讀書會或是班級管理論壇等方式,為年輕教師做示范引領,傳道解惑。
活動海報一發布,便有人說,你是不是太“卷”了?連老教師都不放過!也有人說,有創意!你是怎么想到組織這個活動的呢?而我想說,我們從來不卷,也從不刻意追求所謂“創新”,我只是把每一位教師都捧在手心,都高高舉起。
記得去年暑期,學校校本培訓的最后一場,是為即將退休的強教師舉辦的榮休會。工會很用心,不僅精心制作了視頻,還有儀式感滿滿的致敬環節,最后年輕人為前輩紛紛送上祝福,每一個環節都讓人感動。
自那以后,我便有意關注“老教師”群體的狀態,我發現學校的很多制度和方案里總會出現這樣的文字——“45周歲以上的教師不做要求。”“45周歲以上教師自愿參加。”甚至直接這樣寫明——“參加對象:45周歲以下教師”。我就在想,45周歲以上的教師到底怎么了?這樣的制度設計合理嗎?如此究竟是對老教師的“照顧性安排”,還是“明目張膽地忽視”?是到了年紀,他們就不再重要了嗎?縱觀當下,老教師的不被看見和需要似乎早已成為很多學校的一種常態。我們必須要下決心改變這種現狀才行,因為好的教育和好的學校都絕非如此。
何為好的教育?好的教育就是喚醒和激發,喚醒每一個內在的潛能,激發每一個向上的力量。好的教育就是打開與擁抱,不是拒絕與控制。不是控制師生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是不斷釋放每一個的可能性。好的教育就是“大做樣,小學樣”,就是教師做學生學,前輩做后輩學,就是青出于藍,薪火相傳。好的教育就是分享與傳遞,只有從“心里發出來”,進而才能達到“心的深處”,才能是心心相印的“真教育”。
何為好的學校?好的學校無疑是鮮活的,是有靈魂的生命體,可以自我更新和持續生長。好學校應處處充滿活力,每一個都在“自轉”,身在其中自會能量不斷。如果一所學校只有幾個人“激動”,那絕不是“真正的活力”。年輕教師思維活躍有沖勁,骨干教師善解難題有方法;老教師經歷豐富有智慧,常常能點石成金。每一位都重要,每一位都精彩,這樣的學校才是有活力的好學校。
有人說,好校長的首要標準,就是讓教師享受學校。我想說,享受學校的前提是讓每一位都被看見、被尊重、被需要。作為校長,我們應該也必須把每一位都捧在手心,把每一位都高高舉起。因為是他們把孩子們捧在手心,是他們把學校高高舉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