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申全:執筆鑄魂,續寫教育情
周 申 全
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瀏陽市二十名“有突出貢獻的人才”之一。退休后先后到市教育局自考函授班和長沙廣播電視大學語文教學法授課、北大附中湖南分校任教,義務給瀏陽一中師生和市內中學師生做講座40余場,深受師生歡迎。出版教育專著《語文教學與人生之道》。
在教育界,有一群特殊的人,他們在轉身講臺之后,繼續以多元化之姿于教育的天地間默默耕耘,用一生積累的寶貴“財富”繼續發光發熱,續寫對下一代的關懷與啟迪。本期主題策劃,我們采訪了來自重慶、四川、湖南等不同地區的退休教師,在與他們的深入交流中,我們不僅聆聽到了他們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更深刻感受到了他們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與執著追求。這些故事,如同一串串璀璨的珍珠,串聯起他們光輝的教育人生,也為我們展現了教育傳承與創新的無限可能。愿這些以行動續寫教育華章的瞬間,照亮每一位在職教師與未來教育者的心田,讓教育的薪火代代相傳,共繪教育美好未來。
因為家庭困難,周申全讀完高中就輟學外出打工。“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只管勤勞耕耘,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語文老師的話鼓勵了他。于是他努力學習,最終考取了河南大學中文系本科,走上了教育的道路。
1959年,周申全大學畢業,畢業后在河南許昌扶溝高中從教。直到1963年被調回湖南瀏陽,先后在瀏陽六中和瀏陽八中工作了16年。1979年又調入瀏陽一中工作,先后擔任高中語文教師、班主任、教研組長、年級組長、瀏陽市政協常委等職,至1995年退休。
退休后,周申全仍然堅持在中學無償開展青年教師培訓和素質語文講座。他的教師培訓曾“火出圈”,80多歲的他,站在臺上講課,一講就是兩三個小時,給一批又一批的年輕教師留下深刻印象。他還經常被請去給孩子們上“素質語文課”,老師同學爭先為他打CALL。周末,周申全也會義務輔導學生,從不收任何報酬禮物。“要那么多錢干什么呢?我的物質生活很簡單的。我覺得和青年學生、教師們在一起交流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感覺自己都變年輕了,這是我的精神享受。”退休近三十年的他就這樣不斷回饋自己的學校和一屆屆學生。至今,他的素質語文講座已成為瀏陽一中的優良傳統。
盡管已步入耄耋之年,周申全仍堅持讀書看報、筆耕不輟,是當今教師的楷模。他這一輩子最熱衷的事就是看書,平時遇到好文章喜歡背下來,對他而言,背書是一種樂趣。他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著手收集所教學生寫得好的作文,每學期編一本《作文選優》。到現在,一排排《作文選優》與他為伴,為指導后來的學生寫作提供了大量范例和巧思。經常有學生慕名去敲周申全的家門,上門請教高考作文題,即便后來他從學校宿舍搬了出來,也依然有不少學生打探他的消息。
屈家樂:獻身家庭教育,守望成長
屈 家 樂
中共黨員,高級教師,先后任5所中小學校長,現任重慶市萬盛經開區關工委家庭教育輔導隊副隊長。他擅長問題家庭個案輔導和家教講座,累計開展講座幾百場,志愿服務上千個小時。
2015年,萬盛經開區關工委成立家庭教育輔導隊,區關工委老領導動員屈家樂擔任該隊副隊長。彼時,退休好幾年的屈家樂已隨女兒遷居重慶主城,本可頤養天年,但是,為了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他毅然接下了這個任務。與妻女分開,獨自在萬盛盡余熱,當朋友談起此事,他微笑著說:“我無其他愛好,如果硬要說有什么愛好,就是愛做事,尤其是教育之事,關心下一代成長是我的享受。”
早年間,因為教學能力、管理能力出眾,屈家樂曾先后任過5所中小學校長,解決了不少管理難題,教職工們評價他是“老師的老師”,他則調侃自己為“救火員”。在接下家庭教育輔導隊的工作之前,他還擔任著區政府督學責任片區負責人和其他的一些社會工作,每學期常規督導和各種專項督導工作很多。出于對家庭教育工作的熱愛,他再次充當“救火員”,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領域。
這些年,屈家樂累計開展了幾百場家庭教育講座、親子活動。一場兩個小時的講座,他會花上幾天的時間來搜集素材、準備課件。“時代在變化,我分享給家長的內容也要與時俱進才行。”屈家樂表示。開展講座的過程,他邊學邊教,結合自己幾十年教育教學和管理的經驗,先后學習了許多家庭教育和心理學的知識,結合自身幾十年教育的實際案例在教育輔導中探索提高自己的輔導水平,他的輔導、講座受到廣大家長的充分肯定和廣泛好評。
為了讓關工委家庭教育工作開展得更加廣泛,屈家樂帶領家庭教育輔導隊12名隊員克服了高溫酷暑、交通不便、教學任務繁重等諸多困難,走遍萬盛八鎮兩街,20余個社區(村)和30余個學校、幼兒園,增強了家長家庭教育的意識和能力,得到了廣大家長的贊譽和歡迎。因為家庭教育輔導的工作,他不得不經常往返于重慶主城和萬盛之間,問及是否有疲憊想要放棄的時刻,屈家樂笑著說:“疲憊的時刻會有,但是從未想過放棄。”
劉德強:書寫教育新篇,領航家庭未來
劉 德 強
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四川省優秀教師、四川省特級教師、四川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專家委員會成員、四川省大中學校優秀政工干部、四川省德育工作先進個人。現任雅安市關工委副主任兼家教團團長職務。
劉德強的教育生涯是一段充滿奉獻與創新的歷程。從村小的包班教師到漢源一中民族班的班主任、副校長,再到漢源二中校長、雅安中學黨委副書記,他所走的每一步都留下了辛勤耕耘的足跡。在管理漢源一中首屆民族班時,面對來自九個不同少數民族、語言習慣各異的學生,他像父母一樣從早到晚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當時,雅安市的中學還沒有設置晚自習輔導教師。因為帶民族班,劉德強天天晚上陪學生一起上自習。一年后,在全校20幾個班級中,民族班不僅常規管理做得最好,學習成績也與漢族班不相上下。這一成就不僅為他個人贏得了榮譽,也推動了雅安地區晚自習輔導的逐步推行。后來,因為工作成績突出,劉德強逐漸走上了學校管理之路,憑借其敢想、敢干、突破創新的工作方式,引領了不同學校的發展。
退休后,劉德強發揮所長,在雅安中學開設“蘭亭書社”,利用周末免費教學生書法。2017年,教育局領導找到劉德強,讓他擔任教育局關工委執行主任,他欣然答應。2021年,他開始擔任雅安市關工委副主任兼家教團團長。
近8年關工委生涯,劉德強以飽滿的熱情繼續助力教育事業。他打破常規,親自謀劃、親自動手、親自抓落實,開展“雅安市新時代家庭教育公益講座”,通過網絡的形式,為學生家長提供學習家庭教育、處理親子關系的平臺,3年來共播出家庭教育微課42集,家長點擊總量近50萬人次。他創建了由25位雅安本土名師組成的“雅安家庭教育名師工作團”,擔負起全市城鄉社區家長學校和學校家長學校建設的工作。同時,他創建了3所農村村級家長學校,近2年來,共計給家長授課20場次,聽課家長總量為15000人次。據不完全統計,這些年劉德強進校、進社區舉行講座,講稿字數總計約63萬字,學生、家長、教師聽課總數近5萬人次。對此,他表示:“每次看到家長的熱切目光,我就會‘醉’,成就感油然而生。我感覺自己身上總有用不完的勁,常有為家長們多做點事情的沖動,總愿意為社會再有新的發現、新的路徑、新的措施、新的輝煌。”
1978年,我國改革開放的起步之年,高考實行全國統一命題考試的第一年。這一年,于海洪考入東北林學院(現東北林業大學),開啟了他的學術生涯。四年時光,不僅奠定了他的專業基礎,更激發了他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教育的熱愛。
畢業后,于海洪加入了吉林林學院,成為一名采運系教師。他深入林區進行實地學習與調研,將實踐經驗與學術理論相結合,贏得了學生們的廣泛認可。1985年,他被委以重任,創辦并主編《吉林林學院學報》,在推動學術刊物發展的同時,也完成了自己從工科到社會科學領域的跨界轉型。此后多年,他先后擔任多個學術刊物的主編,并成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2002年,于海洪轉戰重慶,組建涪陵師范學院STS研究中心。2004年,他被任命為涪陵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院長,開啟了工作的第五次“轉型”。隨著涪陵師范學院更名為長江師范學院,他繼續在教師教育學院擔任院長職務。
如今,于海洪退休已經兩年。兩年來,他作為重慶市涪陵外國語學校校長顧問,嚴格要求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涪外卓越教育的洪流中。根據崗位需求,完成了涪外文化體系建設、烽火黨建館的策劃。他認真踐行校長魏昌龍的卓越教育理念,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撰寫學習心得超過100萬字,開展《教育家精神引航教師專業發展》《青少年思想道德發展與引導》《樹立“第一”理念,追求卓越教學》等學術講座,旨在引導教師提升專業素養,關注青少年的全面發展,并在教學中追求卓越與創新。
此外,他還擔任著長江師范學院教學督導委員會副主任一職,認真履行督導職責,創新督導工作方式方法,加強理論研究,撰寫的論文獲得長江師范學院教學思想大討論、重慶市教育委員會督導論文獎。當被問到為什么身體不好,還愿意繼續為教育事業貢獻己力時,于海洪回答:“新時代需要我們這些經歷過時代洗禮的人來加強引導‘立德樹人’,把基層學校的教育引導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上。”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學校、教師能站在時代的前沿,理解真正的教育,做有利于未來的教育。
劉德強的教育生涯是一段充滿奉獻與創新的歷程。從村小的包班教師到漢源一中民族班的班主任、副校長,再到漢源二中校長、雅安中學黨委副書記,他所走的每一步都留下了辛勤耕耘的足跡。在管理漢源一中首屆民族班時,面對來自九個不同少數民族、語言習慣各異的學生,他像父母一樣從早到晚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當時,雅安市的中學還沒有設置晚自習輔導教師。因為帶民族班,劉德強天天晚上陪學生一起上自習。一年后,在全校20幾個班級中,民族班不僅常規管理做得最好,學習成績也與漢族班不相上下。這一成就不僅為他個人贏得了榮譽,也推動了雅安地區晚自習輔導的逐步推行。后來,因為工作成績突出,劉德強逐漸走上了學校管理之路,憑借其敢想、敢干、突破創新的工作方式,引領了不同學校的發展。
退休后,劉德強發揮所長,在雅安中學開設“蘭亭書社”,利用周末免費教學生書法。2017年,教育局領導找到劉德強,讓他擔任教育局關工委執行主任,他欣然答應。2021年,他開始擔任雅安市關工委副主任兼家教團團長。
近8年關工委生涯,劉德強以飽滿的熱情繼續助力教育事業。他打破常規,親自謀劃、親自動手、親自抓落實,開展“雅安市新時代家庭教育公益講座”,通過網絡的形式,為學生家長提供學習家庭教育、處理親子關系的平臺,3年來共播出家庭教育微課42集,家長點擊總量近50萬人次。他創建了由25位雅安本土名師組成的“雅安家庭教育名師工作團”,擔負起全市城鄉社區家長學校和學校家長學校建設的工作。同時,他創建了3所農村村級家長學校,近2年來,共計給家長授課20場次,聽課家長總量為15000人次。據不完全統計,這些年劉德強進校、進社區舉行講座,講稿字數總計約63萬字,學生、家長、教師聽課總數近5萬人次。對此,他表示:“每次看到家長的熱切目光,我就會‘醉’,成就感油然而生。我感覺自己身上總有用不完的勁,常有為家長們多做點事情的沖動,總愿意為社會再有新的發現、新的路徑、新的措施、新的輝煌。”
于海洪:踐行卓越教育,培育英才
于 海 洪
教授,重慶市涪陵外國語學校校長顧問,長江師范學院教學督導委員會副主任,西南大學教師教育聯盟首席專家,教育部名師工作室顧問,《三峽生態環境監測》執行主編,重慶市環境學會環境監測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國家教學成果獎基礎教育評審專家,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專家庫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