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應邀回了趟五十年前上山下鄉的小山村,在那里的所見所聞,明明白白地詮釋了“人過留名,雁過留聲”這句話的內涵。
當年,我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來到了當時的湖南省邵東縣雞籠公社江口大隊第一生產隊(現邵陽市雙清區渡頭橋鎮姚喆村)插隊落戶。按當時的狀況,我本應該下鄉回到老家—湖南省邵東縣雞籠公社井泉大隊第二生產隊,因為那里生活著我的爺爺奶奶。但我的母親堅決不讓我落戶老家,她認為,如果落戶老家,再走出來的機會就小了很多。
當時,我的母親是位公辦教師,在邵東縣雞籠公社江口學校執教。因為人忠厚老實,待人誠懇實在,在學校附近的鄉村口碑很好。于是,我的母親找到了學校附近的江口大隊的黨支部書記,請求他同意我落戶到他所領導的生產大隊。劉書記欣然應允。
就這樣,我便來到了湖南省邵東縣雞籠公社江口大隊。江口大隊的黨支部書記劉竹清同志是一位很和氣的中年人,他對我格外關照。在他所領導的六個生產隊里,他幫我選定并落戶在了該大隊效益最好的第一生產隊。因為有大隊書記的關照,加之我在學校就加入了共青團,而且還是個高中畢業生。所以,我在我落戶的生產隊風生水起。
自從落戶生產隊后,生產隊長不但讓我擔任生產隊的夜校政治教員,還讓我擔任生產隊的治保員。就這樣,我成了繼生產隊長之后的又一位大忙人。有一天,我正在田里治蟲,生產隊長走了過來,對我說:“小趙,給你分配一個新任務:花幾天時間,把畔上、田塍上的空地全部寫上標語。”聽了生產隊長的工作安排,我知道我施展拳腳的機會來了!
在田塍上書寫標語,這是先用鋤頭將標語一撇一捺,一點一橫在田坎上挖好,然后,再將石灰撒上去。于是,所寫的標語就展現在大家的眼中。我想:生產隊長找我來完成這項任務,確實是找對了人。我從讀小學一年級開始,母親就給我制作了一支專門的練字筆,讓我蘸上水在地上寫字,經過母親十多年的督導和教誨,雖不敢與王羲之一較高下,但也可以上墻入框,中規中矩,落落大方。盡管現在書寫的筆不是毛筆,而是排筆和一把硬邦邦的鋤頭。但我有過硬的基本功,還是信心滿滿。為了出色地完成這個任務,我拿著鋤頭在山邊的草地上認真地揣摩著。因為有十多年的書寫功底,經過了一個下午的揣摩,還別說,這種“硬筆書法”留在草地上真還是像模像樣的。
第二天早上,我扛著鋤頭上了巒山。我在巒山邊的空地上,用鋤頭將“農業學大寨”五個大字一撇一捺、一點一橫地挖了出來,然后,再把石粉撒在字的一撇一捺、一橫一點上。自我感覺良好!有了第一條搞成功的標語,我如此這般,把那些巨幅標語書寫在了人們能看到的空地上。就在我完成標語書寫程序時,生產隊長扛著鋤頭從山下走了過來,一番觀賞,露出了滿意的笑容。我知道:生產隊隊長交代的這個任務已經得到了肯定。
就在我快要完成全隊標語書寫任務之時,軍人出身的公社書記檢查工作路過我們生產隊,他發現了我們生產隊的山邊、山塘塘基上、田塍高坎上出現數十條漂亮的標語,當即把生產隊長叫來詢問誰是書寫者。生產隊長驕傲地把我推了出來。公社書記一看是我,當即決定再開一次現場會(我搞物理治蟲開了一次現場會)。
第二天上午,根據公社書記的指示,全公社的生產隊均派隊員前來學習,我當著與會人員,揮動鋤頭,一點一橫、一撇一捺地勾挖著標語……
想不到,時間一晃已過五十年了。這時,生產隊隊長的兒子走過來迎接我,他拉著我的手就往山邊的水塘走去。他回過頭來對我說道:“趙哥,您往上看。”我迅速地抬頭看去,塘基上“中國共產黨萬歲”七個大字歷歷在目,只是被青草包圍著,成了一道別樣的風景。
我知道,這就是我當年的杰作!雖然,經歷了五十年的風霜雨雪,但仍舊留存在那里,盡管綠草圍著筆畫生長著,但標語的舊貌還是栩栩如生的,讓我感到萬分欣慰……沒想到當年的涂鴉,竟成了歷史的見證,這應該算是“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