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眼里的生命是用思想詮釋的,生命的成全是那些脫離了肉體的深奧而抽象的哲理,所以,思想的形成是他們生前的努力,思想的遺存成了他們死后的價值。醫生眼里的生命是用身體的機能詮釋的,生命的成全是讓人繼續健康地活著,所以,各種治療手段和藥品就顯得很有必要。教師眼里的生命是用情和愛詮釋的,生命的成全是情的延續、愛的傳遞,所以,各個階段的教師,會傾心傾力教會學生用真情行走,用愛面對人生。
故此,教師面對學生的生命成全是單純的,也是單向的。他們助力學生健康成長,也只為欣喜地感慨一句——我因你而驕傲;他們傾囊而授助學生飛翔,最多也就淡淡地說一句——他曾經是我的學生。生命的成全,在教師眼里就是讓每一個學生做最好的自己,并引導他們認識到“可以做更好的自己”。
已快耳順之年的我,總會追思那些成全我的教師,并用自身不斷的進步告慰他們,感謝他們當年的成全。同時,我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不斷把他們的這種成全發揚光大。那是發生在我上中學時的一件小事,但它卻影響了我今后幾十年的人生。
那時我讀初二,老師帶我們去實驗室做物理實驗,我現在依然記憶猶新。當時進行的是“研究重力與質量關系”的實驗。同學們在老師的講解和引導下很順利地完成了實驗,并按要求將實驗數據在“坐標紙”上進行了“描點作圖”的處理。
一天后的中午,一名同學通知我去一趟物理老師的辦公室,說老師找我。我心中竊喜,想著一定又是要受到表揚了!我的理科成績一直不錯,經常受到老師們的表揚。但物理老師是與眾不同的,對同學不管是表揚,還是批評,從來不在課上和班上進行,都是以個別談話的方式。用她的話講:大家都很棒,只是因為個體的差異,才有不同的表現。任何問題都可以用溝通的方式解決,這樣問題就不會發展到很嚴重的程度。
到了辦公室,物理老師拉了一把椅子讓我坐下,小聲地與我交談了起來。因為是中午,有幾個老師正趴在桌子上午休,所以她說話的聲音很輕。
“你知道物理學科在中國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嗎?”老師輕聲地問道。
“不知道。”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但心里卻有一些嘀咕:難道不是要表揚我嗎?
“物理學科在我們國家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從清末‘七科之學’開始的。在1905年,清政府正式廢除了科舉制度。到了1910年,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開始實踐分類教學,分了經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農科、工科、商科等七科,其中的‘格致科’就是物理、化學、地理等自然學科的統稱……”我面帶崇拜地傾聽著她的娓娓道來。
在那個年代,我們的信息量很有限,基本上也沒有參考書和課外讀物。所以,老師是最能吸引我們這幫十幾歲的孩子的,他們就像一座座挖不完的寶藏。在一眾教師中,物理老師是最博學的,也是最受學生喜愛的。據說,她出身書香世家,下放到了農村,之后進了中學做教師。她雖然是教物理的,但文學功底很深,她對我們的文學影響一直到現在都還有體現。
“你知道‘格致’的意義嗎?”老師的提問把我從“游思”中“拽”了回來。見我沒有回答,她就接著說:“它出自《禮記·大學》,書中是這樣說的:‘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所以,格物致知應該成為我們學習物理的一個重要觀念和策略,也要成為我們立世行事的一種態度。”我一臉崇敬地、似懂非懂地聽著她“如數家珍”地“掉書袋”。
“你昨天的實驗作業做得還可以。”終于回歸正題了,我端坐了身子,準備迎接老師的表揚,嘴角也不自覺地有些上揚。
“但是有一個致命的問題,我必須跟你談談!”老師的聲音很輕,但語氣中充滿著果決,讓人感到沒有一絲逃避的可能,輕柔間滿是無可商量的味道。
“這個實驗數據的正比例函數曲線你畫得很清晰,但在曲線兩邊有兩處數據被你擦掉了。能告訴我,你是怎么想的嗎?”語氣中沒有一絲商量。
“我……我認為這兩個數據沒用,如果連接它們,畫出來的線就不直了。”我低著頭怯怯地說著。
老師看了看我,語氣放緩了一些,說:“雖然就本次實驗講,這兩個實驗數據基本對實驗結果不構成影響,但你的做法是不對的。老師給你講‘格物致知’,就是要告訴你,物理學科是一門實驗的學科,它是科學。我們要有尊重事實的誠意和態度,要以‘求真質疑’的思想面對我們的實驗結果。你認為這兩個數據偏離了你畫的直線,你就要去分析,它們的得來是錯誤的原因,還是誤差的原因。同時,這兩個點一定要保留,不能擦掉,這是對實驗事實的尊重,是一種科學態度。我們要從學物理開始,就端正這種態度。正如古人所講:‘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當我從老師的辦公室出來,正趕上同學們的午間活動,操場上一片人聲鼎沸。雖然老師的話里有些內容當時的我似懂非懂,但聽了之后,我內心充滿了憧憬,耳邊的嘈雜也讓我有了一種“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感覺。
誠然,人最寶貴的是生命,而理想的教育,是實現對生命的成全。教育可以提升生命的高度,拓展生命的寬度,讓生命以更完滿的姿態棲居于天地間,讓生命的內核更加豐潤飽滿。對于每一個人來講,教師是我們生命中無以報答的成全者,他們用智慧點亮了我們的人生。
(作者單位:天津市紅橋區教師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