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讀完馮衛東老師的《做一個成長型教師》一書,我有一種聽鄰家大哥娓娓道來的感覺,深受啟發。馮老師結合自身成長的感悟和對名師成長的分析,提出了做成長型教師的五項修煉和六方面規劃。盡管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獨特性,但在教師成長方面也具有一些共性。尤其是作者結合名師的成長經歷提出的“學、思、行、著、晤”成長“五字訣”,是教師走向成長的康莊大道。
堅定信念:做成長型教師人人可為
什么是成長型教師?作者在書中也沒有給出明確定義,大意就是一直追求自我成長、實現自我增值的教師。托德·威特克爾等著的《成長型教師:如何持續提升教師成長力、影響力與教育力》一書對成長型教師是這樣定義的:他們是一群熱情積極且堅持不懈的人,他們努力尋找新資源和新機會使自己不斷成長,他們是一群正在與這個世界發生正面且積極關聯的教師。可以說,成長型教師就是自我比較,不斷追求自我超越。馮老師也在書中提到“少與人爭,多和己比”。他認為,與自己縱向比較,容易看到成長,因而自信倍增。
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起點,但都可以找到自己成長的路。馮老師現在是特級教師和正高級教師,對中小學教師而言,已經到了成長的天花板。但馮老師毫不介意地說,自己起點低,大專畢業,自考本科。他在成長初期,跟很多老師并沒有多少差別。可見,想成為成長型教師,起點低不要緊,關鍵在于持續的努力。每個人都可以不斷提高自身的成長力,讓自己持續走在成長的道路上。做成長型教師,可以成為每一個教師的追求。
作者結合自身和身邊教師的事例,對老師們提出忠告——在成長上不要過于求快。他認為理想的成長圖式是自始而終都快而不滿,但做到這樣的人很少。因為高原現象幾乎是人成長過程中都繞不開的一道障礙,讓人不得不慢下來。
作者自認為,與一些教師相比,工作三十多年的他,平均成長速度算是比較快的。先慢后快,說明他的成長有加速度,增長的趨勢沒有變慢。這是由自身強大的內驅力所決定的,而一些先快后慢者,缺乏的正是這種內驅力。
可見,我們要堅定信念,增強內驅力,才能成為成長型教師。追求成長的最高境界,是作者所言的成為成長的“癮君子”。但要做到這一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長期修煉的過程。可以說,成為成長型教師人人可為,但首要的前提是,自身要真正堅定成為成長型教師的信念并矢志不渝地為之奮斗。
制訂規劃:做成長型教師須找準方向
有了做成長型教師的信念,為了自己在前行路上更有方向感、更有目標感,制訂規劃就顯得尤為重要。
作者用“六一居士”的說法來說明成長型教師的六個方面的規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倡導的規劃中并沒有提到學科骨干、學科帶頭人、學科名師等這樣的被人稱為“科舉式”教師專業發展的目標。毫無疑問,這樣的教師成長序列是金字塔型的,越往上越少。而且,這樣的目標,教師自身并沒有掌控權。現在,不少教育部門都在大力培育高層次的名優教師,并遴選部分教師重點打造。對于教師而言,能進入這樣的培訓項目自然能加快自身的成長步伐,可這扇大門對很多教師是關閉的。不過,這并不意味這些教師就不能走上成長之路。
作者從保有一股“成功再建功”的“精氣神”,倡行一種“對、像、行”的教學主張,做實一個與教學主張相呼應的課題,寫一本基于課題、指向主張的專著,建成一支朝向一致、堅強有力的隊伍,培育一項“誘導”自己、繼往開來的成果這六個方面對成長型教師的規劃指明了方向。這些方面具有系統性。如果一個教師能做到這六個方面,那么順道拿下各類名優教師稱號、獲得更高級別職稱也是水到渠成的事。當然,并不是每個教師都需要在這六個方面全面出擊,可以選擇一部分作為自己的成長目標。比如,并不是每個教師都需要去帶一個團隊,如果自己愿意,可以選擇加入一個團隊。
在課題研究上,馮老師提出的把握“立項權”顯得尤為重要。現實中,課題級別越高,離普通教師就越遠。教師做研究,并不是要做各類規劃課題,而是以課題研究的方式,開展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的研究。
教學主張的提法,近幾年非常流行。這并非名師的標配,普通教師也可以追求形成自己的教學主張。作者把教學主張、課題研究、撰寫專著結合起來,用系統的眼光來看待教師的成長規劃,讓教師不至于分身乏術。
作者提到的規劃,每個教師都可以嘗試。這樣的規劃,指明了成長型教師的發展方向。
明確路徑:做成長型教師要有的放矢
在成為成長型教師的道路上,教師有了信念,有了方向,關鍵就是落實在實際行動中了。正如《中國教育報》2024年初的評論所說 :“做有理想負責任的行動主義者。”成長型教師是在腳踏實地中修煉出來的,是找準了路徑奮斗出來的。
如何把自己鑄造成成長型教師?馮老師在總結李吉林老師的成長經歷的同時加上自己的思考,明確了“學、思、行、著、晤”的“五字訣”。
其實,“五字訣”并不是什么新奇的東西,都是我們日常在實踐的,但這恰恰是李吉林等名師成功的秘籍。可以說,我們并不需要刻意去尋找什么最佳的成長路徑,只要在這五個方面做一個長期主義者,成長就會水到渠成。
學習、思考、實踐、寫作、交往,真的不是什么新鮮事,但如何真正做到位,還是非常有講究的。比如,在行動上,作者提到把更多的事情磨成典藏版。這其實是工匠精神在教師日常工作中的體現。
作者認為,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經常在“學、思、行、著、晤”這五者之間切換,做其中一項,往往就是同時做多項。作者舉例說,較高質量的“學”同時也在“思”,在與更有智慧的人“晤”。盡管這五者經常纏繞在一起,但“思”是關鍵,“行”是核心。它們都要通過“思”來實現緊密融通,最終指向“行”,也都是為了“行”。王陽明認為,人須在事上磨。教師也是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成長起來的。又如,書寫集學、思、行、晤于一體,融知、情、意、行于一爐,是一種立體化的建構。可見,我們要跳出教育寫作來看待教育寫作,讓教育寫作在教師成長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作者非常強調思考的作用,他認為學習和思考都是能生成生產力的。相較而言,思考引發、激起的生產力更大,有時還會出現連鎖反應。因而作者提倡“思考,像呼吸一樣自然”。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特意指出,我們要走出強調“反思”重要的局限性,也需要重視聯結等思維方式。如果說反思是向內,那么聯結思維是向外;如果說反思指往深處挖掘,那么聯結思維則是借力打力。可見,我們要巧妙借助聯結思維的力量來助力成長。
作者提到,“學、思、行、著、晤”是名師教給我們的成長“五字訣”,也是無數優秀教師走向成功的五種法寶。它們相互滲透,共為一體。在成長方面停滯不前的教師往往在這些方面表現得較為怠惰,難以堅持,不能做好。這也說明,成長型教師是在堅持不懈的日常修煉中造就的。
做成長型教師,關鍵在于日常修煉。只要真正把這“五字訣”做到位,就不怕自己不成長,也不怕自己得不到一些成長路上的“附屬品”——各類名優教師稱號、職稱的晉升乃至自己的專業影響力等。
馮衛東老師的《做一個成長型教師》,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就是一本有關教師成長學方面的著作,可以指引更多有心成長的教師高質量地走在成長道路上。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教育發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