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是傳承中華文明的核心載體,蘊含著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基因。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如何有效地將中華文明精神標識通過多維度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是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課題。運用轉文化傳播理念、通過多元主體協作傳播、借助科技賦能、構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國際傳播評估體系等多維方式向國際傳播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需求,也是全球文明交流與互鑒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國際傳播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1]精神標識,是一個民族或一種文化的核心象征,也是一個民族或一種文化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表達的重要方式。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是傳承中華文明的核心載體,蘊含著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基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2]
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關鍵在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因此,要在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挖掘中華文化思想精髓的基礎上,運用轉文化傳播理念、通過多元主體協作傳播、借助科技賦能、構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國際傳播評估體系等多維方式,向國際傳播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推動中華文明更好地走向世界。
一、運用轉文化傳播理念
轉文化傳播理念是一種新興的傳播視角,旨在通過跨區域、跨體系的文化共生、互構與轉型,突破傳統跨文化傳播的局限,更加注重文化元素之間的互相轉化與創新。這一理念強調文化之間的相互構成和共生關系,借助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和融合,促進文化的創新和發展。通過文化互構,可以幫助國際社會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中華文明的獨特性和價值。在轉文化傳播中,強調文化符號和元素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在傳播過程中,要根據接受方的文化特點和需求進行調整,以確保更有效的文化接受和理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生命有機體都需要新陳代謝,否則生命就會停止。文明也是一樣,如果長期自我封閉,必將走向衰落。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3]提煉具有世界意義的中華文明精神標識,既要堅守中華文化的立場,不能為了迎合西方價值體系而“削足適履”,又要兼顧全人類共同價值,實現共享共情,處理好“自塑”與“他塑”的關系,達到“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交流境界。
2023年,系列紀錄片《鏡頭里的中國》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YouTube等平臺播出,采用外國人講中國故事的方式,巧妙地融合“自塑”與“他塑”,成為近年來轉文化傳播的經典范式。系列紀錄片《鏡頭里的中國》邀請了5位具有較長旅華生活時間的外籍紀錄片制作人作為導演參與制作,昆山杜克大學教授費嘉炯(Andrew Field)旅華26年,主持拍攝了《戰火圍城》《上海爵士一百年》;華納兄弟探索集團副總裁魏克然·錢納(Vikram Channa)旅華21年,主持拍攝了《習近平治國方略:中國這五年》;法語地區知名主持人奧利佛·格蘭讓(Olivier Grandjean)旅華16年,主持拍攝了《我的新疆日記》《奧利佛游中國》;著名自媒體人竹內亮(Takeuchi Ryo)旅華10年,主持拍攝了《好久不見,武漢》《走進大涼山》;兩屆奧斯卡獎得主柯文斯(Malcolm Clarke)旅華9年,主持拍攝了《柴米油鹽之上》《善良的天使》;其中竹內亮拍攝的多部紀錄片被翻譯成12種語言,截至2023年8月,在YouTube平臺播放量超1億次,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授予竹內亮蘭花獎(友好使者獎)。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我國現居住的外籍人員共計845萬人。這些旅華外籍人士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見證者,也是中國故事的講述人。對于國外的傳媒受眾,旅華外籍人士具有“他者”敘事的傳播優勢,有助于將中國故事轉化為世界故事。
二、通過多元主體協作傳播
多元主體協作傳播強調在公共傳播過程中,不同的社會主體如政府、企業、媒體、非政府組織、高等教育機構及公眾等應當共同參與,通過協作共同構建信息的傳播內容和渠道,真實、立體、全面地向世界傳播中華文明精神標識。
(一)各級黨委和政府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國際傳播提供政策支持、資金保障以及交流平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際傳播工作,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動國際傳播守正創新。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系法》,首次將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寫入其中。
(二)主流媒體是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國際傳播的主要提供者和輿論引導者
通過提供權威和深入的文化內容,為公眾帶來可靠的信息源。比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策劃了《尋古中國》《文脈春秋》,打造了《典籍里的中國》《非遺里的中國》《古韻新聲》《中國考古大會》等一系列文化精品節目,以新媒體形態傳播,實現契合時代、契合年輕受眾、契合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主流價值表達。
(三)商業機構特別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在商業活動中融入中華文化元素
借助產品和品牌的力量推廣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比如,廣西柳州舉辦了“柳江夜話:共同講述中國企業的品牌故事”活動,來自中央和地方的企業代表、央媒駐桂代表、外籍人士,柳工集團、東風柳汽等柳州企業代表,通過媒企聯動打造“名企外宣”國際傳播品牌,推動“中國制造”“破圈”海外市場。
(四)民間力量在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國際傳播中具有創新和靈活的優勢
民間團體可以在保護瀕危文化、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發展等方面發揮作用。比如,重慶成立了全國首個以助力城市國際傳播、促進陸海文明交流互鑒的基金會——重慶陸海國際傳播公益基金會。基金會利用重慶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陸海新通道運營組織中心優勢,推動多元主體促進陸海內外聯動和文明交流互鑒,支持重慶國際傳播基礎設施建設與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并與各國非政府組織形成伙伴網絡,助力重慶城市國際影響力提升,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隨著社交媒體和網絡平臺的興起,普通民眾通過自媒體參與到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國際傳播中來,以普通人的視角更真實地展示中華文化特色,增加文化的感染力。
(五)國際組織提供的平臺也有助于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國際傳播進入更多國家和地區
通過國際項目和活動展示中華文明的獨特價值。比如:2023年6月29日,“‘何以文明’全球巡展·聯合國特展”開幕式在聯合國總部所在地紐約舉行,并陸續在美國、英國、埃及、肯尼亞、秘魯等國舉行巡展。展覽首次利用數字化技術構建移動化、全沉浸、交互式的時空框架,展現“中華何以五千年”的偉大輝煌。
三、科技賦能文化傳播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特別是數字技術的發展,文化傳播的路徑和方式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新技術不僅加強了文化的保存和傳承,也極大地拓寬了文化的影響力和覆蓋面。科技賦能文化傳播主要體現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方面,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新的載體和形式。
(一)數字化技術使得文化內容的制作更加高效和多樣化
通過數字技術,如3D建模和虛擬現實技術,創作者能夠打造出令人震撼的視覺效果,增強文化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數字化還促進了文化資源的存取和共享,文化遺產可以通過高清掃描和數字歸檔,實現長期的保護和全球范圍內的在線訪問。比如:敦煌研究院正在進行的“數字敦煌”文物保護虛擬工程,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交互現實的方式,運用測繪遙感技術,將莫高窟的外形及洞內雕塑、壁畫等文化遺跡,以毫米級別的精度實現數字化。截至2023年,敦煌研究院完成了295個洞窟的數字化轉化。
(二)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讓文化內容的傳播不再受地域限制
線上文化平臺如虛擬博物館和網絡圖書館讓用戶可以隨時隨地訪問豐富的文化資源。網絡化還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互動,人們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分享自己的文化體驗,參與到跨文化的討論和活動中,增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和尊重。比如: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絡展覽頻道上線了國家數字博物館,用戶可以通過該平臺在網絡上觀看中國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等國內知名博物館的網上虛擬展覽。中國國家版本館設立了國家版本數據中心,為社會公眾提供選書、查書服務,古今中外記載有中華文明印記的十大類版本資源均可以被查詢。
(三)人工智能技術使得文化教育和體驗更加個性化和互動
智能導覽系統可以根據參觀者的興趣和背景提供定制化的解說,增強參觀者的學習和體驗效果。智能技術也推動了文化藝術的創新。藝術家和設計師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生成新穎的藝術樣式和設計圖案,為傳統文化注入現代元素。比如:文生視頻模型Sora,是繼ChatGPT之后又一AI技術產品,推動傳播智能化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在國際傳播領域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Sora能夠自動生成高質量視頻和圖像,其強大的處理能力改變了傳統信息傳播形態,實現了多模態信息建構,加速國際傳播生態向“人機共生”轉變。
四、構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國際傳播評估體系
構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國際傳播評估體系,旨在通過量化分析方法來評估我國在政治、經貿、文化等領域的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國際傳播能力。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國際傳播評估體系的構建不僅可以為我國提供提升國際影響力的參考,還可以量化分析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國際影響力,及時調整傳播策略,確保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2023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網絡傳播與文明交流互鑒論壇上,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發布了《2023年度中華文化符號國際傳播指數(CSIC)報告》,報告運用大數據挖掘技術和統計分析方法,構建中華文化符號國際傳播指數模型,全面分析提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傳承十大符號、流行文化十大IP、地方文化五大熱點,系統總結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特征。《2023年度中華文化符號國際傳播指數(CSIC)報告》對于構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國際傳播評估體系具有前瞻性意義。
要組建多元評估主體,制定評估辦法、評估標準。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國際傳播評估體系所依賴的數據,必須采用科學的采集方法,可以通過與國際組織合作的方式,從官方統計數據、國際項目數據、民間調查結果三個統計方向,獲取最新最準確的信息,同時對數據進行嚴格篩選和審核,去除異常值、填補缺失值,統一數據格式,建立一個持續的數據監測和收集機制。要依托專業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可以通過設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方式,廣聚專業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的智慧,通過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加強現代科學技術支撐和多學科方法的綜合應用,持續推進評估體系的各項研究走向深入。
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國際傳播評估體系的應用,不僅限于學術研究,還可以為政策制定者提供決策支持,幫助企業和組織優化國際傳播策略,從而更有效地在國際舞臺上展示自己的影響力。
五、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西方很多人習慣于把中國看作西方現代化理論視野中的近現代民族國家,沒有從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來看中國,這樣就難以真正理解中國的過去、現在、未來。”[4]新時代國際傳播要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新方式,贏得全球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潮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杜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9.
[2]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8):7.
[3]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
[4]習近平.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J].求是,2022(1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