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采用現代作曲手法,向大眾傳播中華文化的深邃內涵。由敖昌群先生作曲的古詩詞藝術歌曲《青玉案·元夕》便是這一音樂形式的杰出代表之一。本文旨在通過對《青玉案·元夕》的分析,加深演唱者對作品的理解。同時,分析《青玉案·元夕》在新媒體平臺的傳播現狀,探索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當代環境下的創新傳播途徑。
一、古詩詞藝術歌曲《青玉案·元夕》的創作背景與詞作分析
(一)創作背景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創作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眾多作曲家致力于探索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音樂語言有機結合,并注重運用民族音樂元素。敖昌群先生作曲的古詩詞藝術歌曲《青玉案·元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在這首作品中,敖昌群先生巧妙地融合了傳統戲曲音調和西方作曲技巧,既采用了現代和聲語言,又保留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特色。這種創新的音樂表達方式不僅豐富了作品的藝術內涵,也貼合當下聽眾的審美,為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發展開拓了新的方向。
(二)詞作分析
《青玉案·元夕》這首歌曲的歌詞出自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同名作品。辛棄疾(1140—1207),是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該詞巧妙描繪了元宵佳節的繁華盛況。上闋生動呈現了節日之夜燈火輝煌、人聲鼎沸的街道景象。下闋則細膩刻畫了作者在熙攘人群中尋覓心上人的情景。結合歷史背景分析,辛棄疾才華橫溢卻未能得到重用,內心充滿惆悵之情。因此,他只能如局外人般獨自欣賞這喧囂熱鬧的場面。這種清高脫俗的姿態,恰恰體現了一位高潔士人在遭受冷落后仍堅持品格的風骨。
二、《青玉案·元夕》的音樂特征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青玉案·元夕》具有優雅含蓄的特質,歌曲在保持柔和流暢的基調之余,亦不失內在的張力與活力。以下從該曲的曲式結構、和聲織體以及旋律與節奏特征等方面進行分析。
(一)曲式結構與和聲織體
《青玉案·元夕》為單二部曲式,全曲共45小節(見表1)。調式調性為a小調,曲中短暫出現了加變宮的a羽六聲調式。
這種整體曲式結構與原詞的上下闋結構相呼應,體現了作曲家對詞作結構的深刻理解和巧妙運用,歌曲的和聲織體以分解和弦為主,輔以柱式和弦。第1—4小節采用三聲部復調織體,高聲部和低聲部形成對比進行。第5—7小節織體略有變化,左手保持低音持續音,右手則以雙音進行,形成更豐富的音色。第8—11小節織體逐漸加厚,為主題入場作鋪墊。進入A段主題,第12—16小節采用分解和弦織體,與旋律形成流動的對比并提供和聲支撐。第17—32小節織體逐漸加厚,形成密度漸強的效果,增加音樂的厚重感。進入B段主題,第33—38小節伴奏轉為持續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增加了音樂的緊湊感和流動性,在主題結尾處第42—43小節織體稍有簡化,為歌曲的終止作準備。
(二)旋律特點和節奏節拍
《青玉案·元夕》全曲采用4/4拍,中間穿插一小節2/4拍,以慢板(Adagio)和行板(Andante)交替進行,營造出悠揚抒情的氛圍。其旋律以小調為主,體現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獨特色彩。前奏部分(1—11小節)主要采用四度和二度音程,為進入主題作鋪墊。進入A段主題(12—32小節)后,旋律以富有動感的切分音型起始,通過三次變奏逐步展開,情感逐漸深化。第一次變奏(17—22小節)擴大了旋律的音域范圍;第二次變奏(23—27小節)進一步加強了情感強度;第三次變奏(28—32小節)則將音樂推向高潮。B段主題(33—43小節)旋律相對簡潔,以二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為主,但在第39小節產生節奏變化,出現了一字多音與附點節奏,增強音樂的戲劇性表現。這種巧妙的旋律設計和節奏安排不僅反映了作曲家對詞意的深入理解,也為演唱者提供了豐富的藝術表現空間。通過這些音樂元素的精心組合,歌曲《青玉案·元夕》成功地將詩詞的意境轉化為動人的音樂語言。
三、《青玉案·元夕》的演唱技巧
(一)氣息控制
演唱藝術歌曲需要良好的氣息控制能力,古詩詞藝術歌曲《青玉案·元夕》中有許多長音和連貫的樂句,這就要求演唱者能夠在穩定的情況下,持續推動歌唱氣息。“東風夜放花千樹”開始,需要營造一種沉浸其中的氛圍,演唱者在演唱前就需要吸足氣,均勻、有節制地吐氣,由于此處采用了切分節奏,所以需要穩定的氣息支撐每個音符。“一夜魚龍舞”為上闋部分的情感高潮,需要充足的氣息支持高音和五度下行大跳的變化。“驀然回首,驀然回首……”為全曲高潮部分,同句歌詞被重復三次,情感層層遞進但并不是一直激動下去,演唱者可以在高位置深呼吸的基礎上咬字歸韻,使樂句更加具有流動性和起伏感。在歌曲的結尾“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一句,演唱者應采用減緩速度并運用弱聲強支撐的技巧來詮釋,要巧妙地實現由強到弱的動態變化,并注意用中強(mf)收束,體現詞人復雜的心境。這樣的演繹旨在營造詞中人物身在鬧市卻又格格不入的意境,同時傳達出對心上人的無限憧憬。
(二)咬字吐字
明代著名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在其著作《曲律》中指出:“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為二絕,板正為三絕。”作為一首以古典詩詞為歌詞的藝術歌曲,《青玉案·元夕》對咬字吐字的要求極高。演唱者在演唱時應注意漢語聲調與旋律的結合,同時關注舌、齒、唇的相互協調。
A段歌詞符合古詩文中常見的先后空間布局,最初的“東風”“花千樹”等歌詞所呈現的畫面是遠處的。演唱者在演唱該部分時,也應當通過人聲傳達出觸手而不可及的意境,要用較為松弛的口腔狀態進行咬字,降低上、下牙咬合吐字的力度,避免聲音出現悶、倒、窩、白的現象,在聽覺上營造出縹緲的氛圍。在演唱“寶馬雕車香滿路”一句時,由于畫面位置的拉近,應當讓聲音變實,讓聲音更多地貼著咽壁,與前句在聲音虛實上形成對比。考慮到漸強記號、最高音f、小高潮的出現,注意閉口音過渡至開口音時產生的自然口腔抬開現象。
B段反復出現的“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便是全曲的高潮。“回首”一詞在音高方面整體偏高,頻繁出現該歌曲的最高音f。演唱此樂段時,演唱者應積極抬高口蓋位置,但咬字時口型不宜過度夸張,如“驀”(歸韻o)過渡到“然”(歸韻an)時沒有將字頭保持在高位置上,那么便會將字悶在口腔里,在氣息支撐不夠的情況下,還會把咬字擠在喉嚨里,這便是錯誤的唱法了。
(三)情感表達
《青玉案·元夕》以柔情與憂思交織為情感基調。演唱前應深入體會詞意、曲式結構和作者的心理變化,進而在演唱過程中更好地調整情感表達。開篇段落“東風夜放花千樹……寶馬雕車香滿路”應以溫婉感懷的語氣呈現元宵節盛景,可配合適度的肢體語言,引導聽眾進入詞境。“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處情感開始推進,“舞”字處理需避免過于激烈,通過氣息支撐體現情緒變化。高潮段落“驀然回首”的三次重復各具特色,需細膩把握,要呈現出內心情感從焦急到迸發,再到復雜。結尾“燈火闌珊處”體現詞人的惆悵和決心,應做到柔中有剛,音量漸弱,目光遠眺,手勢與身體隨之延展。尾音結束后,維持姿態與眼神,待伴奏完全結束再緩緩回歸常態。演唱者精細的情感表達與肢體語言的巧妙運用,使觀眾深入感受詞人復雜的內心世界和作品的藝術魅力。
四、《青玉案·元夕》等古詩詞藝術歌曲在新媒體平臺的傳播——以抖音、B站為例
(一)抖音、B站平臺《青玉案·元夕》的傳播現狀
“聲樂藝術、歌曲創作、音樂傳播三者合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優美動聽的好歌,激活歌唱家的藝術創作活力和音樂傳播的巨大動力。”音樂傳播的功能并不遜色于創作與演繹,因此本研究針對藝術歌曲《青玉案·元夕》在主要社交媒體平臺的傳播狀況進行分析,重點關注抖音、嗶哩嗶哩(bilibili,簡稱“B站”)兩大平臺的數據。
抖音作為當前熱門的短視頻應用之一,《青玉案·元夕》相關內容的總播放量達2.5億次,其中不包括話題外的播放。與此同時,“玉案元夕”話題參與討論的用戶數達2.1萬人,最多點贊視頻的點贊量為4.4萬次;在新媒體平臺B站,搜索藝術歌曲《青玉案·元夕》最多播放量視頻為19.6萬次,收藏數達3 266次,分享1 953次(數據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7月29日)。上述兩個平臺都展現了《青玉案·元夕》較高的傳播熱度,抖音作為短視頻平臺,在傳播廣度上優勢明顯,總播放量和話題討論人數都很可觀;B站雖然單個視頻的播放量不及抖音,但用戶互動(如收藏、分享)較為活躍,以上數據反映出《青玉案·元夕》在不同類型的新媒體平臺上取得的顯著傳播效果。這一分析為了解《青玉案·元夕》在當代社交媒體環境下的傳播現狀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數據支持,同時也為探討中國藝術歌曲在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策略提供了參考。
(二)新媒體平臺傳播對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正面影響
首先,新媒體平臺的開放性與社交分享功能允許用戶將喜歡的古詩詞藝術歌曲迅速分享到社交網絡,這改變了傳統的單向傳播方式,也豐富了人們在古詩詞藝術歌曲傳播中的角色。大眾不僅是藝術歌曲的接收者,也可以是積極傳播者。這種由點及面的新傳播方式不僅加速了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傳播速度,還增加了其傳播的深度和廣度。
(三)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創新傳播路徑
在新媒體平臺的創新鼓勵下,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現代傳播可以通過結合現代技術與創意,呈現多樣化的形式和內容。首先,利用短視頻等形式,將歌曲的精彩唱段進行創意編輯,吸引年輕觀眾的注意力。其次,利用社交媒體平臺的話題功能,發起當下流行的古風影視片段與藝術歌曲相關的二度創作活動,鼓勵各類用戶創作和分享。最后,通過音樂流媒體平臺的個性化推薦算法,將古詩詞藝術歌曲推送給潛在受眾,并結合播客形式,深入解析歌曲背景和藝術價值,全方位提升藝術歌曲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
五、結語
本研究不僅探討了古詩詞藝術歌曲《青玉案·元夕》的音樂特征和演唱技巧,更將視野擴展至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環境。研究發現,新媒體平臺為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這不僅拓寬了其傳播渠道,也擴大了影響力,促進了內容的創新。當然,如何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同時,積極融合新技術手段,促進古詩詞藝術歌曲在新媒體平臺的傳播與發展,仍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湖南工業大學音樂學院湖南省音樂文化創新研究基地)
責任編輯" " "時鳳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