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指向深度學習的小專家實踐課程,從語文教學改革的視角探討了開展該課程的緣由、課程的內涵以及實踐的策略,培育學生深度學習能力,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開展指向深度學習課程研究的背景
1.前期基礎
前期已開展的小專家課程1.0版本歷經十年研究,基于學生興趣形成了相對完備的課程體系。此課程在國家級、省級、地市級等學習培訓中進行經驗分享,并獲諸多領導和老師的指導與協助。
2.前期課程實踐的成效
課程實踐成效顯著:(1)學生知識儲備得以豐富。過去,教材構建學生世界,如今世界成為教材,學生閱讀興趣顯著提升,閱讀深度和廣度拓展,專業性閱讀也逐漸深入。(2)課程尊重學生興趣,以興趣為起點,尊重差異和選擇,使眾多孩子的興趣轉化為志趣。(3)在課程學習中積累的研究能力和方法,能夠解決生活中的部分問題,學生團隊協作、思維深度、應變及表達等綜合素養全面提升。
3.當前面臨的挑戰
第一,當下信息化科技水平不斷提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也明確指出,要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語言經驗,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第二,命題導向越來注重考查學生的深度學習能力。語文新課標“命題要求”中也明確指出:命題應貼近學生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抓住社會生活中常見但又值得深思的真實場景,創設新穎、有趣、內涵豐富的情境,設計多樣的問題或者任務,激發學生內在動機和探索欲望。
第三,小專家課程1.0版本經歷了邊實踐邊梳理、邊構建邊總結的過程,而2.0版本面對新的學生和家長,如何在原有基礎上構建更完善的課程體系,為立德樹人、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和未來發展服務是重點思考的方向。
二、指向深度學習的小專家課程的定義
所謂深度學習,就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掌握學科的核心知識,理解學習的過程,把握學科的本質及思想方法,形成積極的內在學習動機、高級的社會性情感、積極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成為既具獨立性、批判性、創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礎扎實的優秀學習者,為成為未來社會實踐的主人打好基礎。在西方,“課程”一詞最早出現在英國著名社會學家斯賓塞《什么知識最有價值》一文中,它從拉丁語CURRERE一詞延伸出來,作為名詞意為跑道,作為動詞則指奔跑。由此可知,課程即為學,即為不同學生設計的不同軌道,這樣一來,課程的著眼點應該放在個體認識的獨特性和經驗的自我建構上。
本文認為指向深度學習的小專家課程是以學生興趣為引導,融“讀、研、講、寫、踐”為一體,教師指導學生基于閱讀,自我尋找和發現課題,學會獨立思考探究、自主解決問題,開展小課題研究,形成研究報告、進行專題講座、參與社會實踐的探究式項目化課程。學生是自己課程的開發者和設計者,教師是推動學生課程實施的指導師。強調興趣即課程、問題即課程、生活即課程。培養樂表達、善思考、具有深度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學科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小專家。
三、指向深度學習的小專家課程體系構建
1.提煉課程理念
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培養其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強調知識的深度理解與應用,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路徑和資源,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尊重興趣、尊重差異、尊重規律,為課程的開展提供指導。
2.豐富課程內容
(1)在1.0版本課程內容9個大類27個小類128個主題的基礎上,精選具有挑戰性和啟發性的主題和素材,涵蓋學科前沿知識、社會熱點問題和生活實際應用等方面。(2)設計多層次、多維度的學習任務,包括基礎鞏固、拓展延伸和創新實踐等,以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3) 融入跨學科知識和思維方式,促進知識的整合與遷移,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3.構建課程實踐模式
為學生提供清晰的學習流程和方法指導。為保持課程的持續性,根據年級構建起“1+1+1+N”的課程實踐模式。
第一個“1”指的是每天讀書半小時。如一年級的學生正處于興趣萌芽階段,為激發學生的閱讀實踐研究興趣,不指定閱讀書目,孩子們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對天文地理、科技、童話類等書籍進行選擇性閱讀,并且實行閱讀考級制,激勵孩子們每天堅持打卡,獲得小專家課程的“閱讀小書蟲”證書。同時,通過多種途徑獎勵學生參與名家詩文誦讀、朗誦會等活動。比如帶領學生現場參與了著名兒童作家梅子涵老師的文學經典誦讀會,孩子們與作家面對面交流,極大地提升了閱讀積極性和熱情。
第二個“1”是原有的核心部分,即小專家課程講座。與1.0版本講座相比,內容依舊由學生依據興趣自主選擇,鼓勵他們帶著疑問去前置學習,帶著思考閱讀,尋找生活中的例證,梳理講座思維導圖,進而展開講解。例如,新執教的一年級第一位“小專家”要講昆蟲知識,筆者指導學生假期里閱讀《昆蟲記》等相關書籍,觀看紀錄片,梳理知識,制作課件,最后舉辦講座并現場互動。通過這些活動,學生能更主動地探究,深入理解昆蟲與生態的聯系;能整合運用知識,具備批判性思維;能類比分析類似生物現象。
第三個“1”則是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讓他們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情境中。例如,組織學生參觀佳寶牧場,讓他們實地了解牛奶的生產過程,包括奶牛的養殖、牛奶的加工等環節。通過這種實地參觀,學生將課本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深入了解牛奶背后的科學知識和產業運作,進一步增強了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N”表示根據學生的需求和發展,不斷拓展和豐富課程的形式和內容。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不斷拓展和豐富課程的形式與內容。比如,邀請科技專家走進課堂,為學生進行電與磁的主題講座,學生不僅了解了前沿的科學知識,更學習了專家講座的內在邏輯、對知識的梳理方式、科學嚴謹的態度以及表達的技巧等。再如,我們把課堂搬進博物館,進行黃河主題項目化學習。這種方式打破了傳統教學空間和內容上的限制,豐富了學習體驗,有助于學生將多學科知識進行有效串聯,更深入地理解和傳承黃河文化。
4.課程評價
(1)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綜合考慮學生項目化學習、成果展示、課堂表現、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進行評價。(2)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進展和存在的問題,為教學調整提供依據。(3)鼓勵學生自我評價和同伴互評,培養學生的自我反思和評價能力。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舜耕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