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開展深度輔導工作是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水平、增強學工隊伍育人能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新時代“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為高校深度輔導工作的開展帶來了新思路和新機遇。高校可將“三全育人”理念融入深度輔導工作過程中,借助多元化的育人隊伍、精細化的育人過程、多樣化的育人手段,充分發揮人員整合、階段細化以及資源拓展的作用,為實現高校深度輔導工作在學生中“做實、做深、做細”提供指導思路。
關鍵詞:“三全育人”;深度輔導;工作路徑;“三做”
作者簡介:馬文龍(2001— ),男,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輔導員,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姚夢竹(1989— ),女,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團委書記,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孟笑(2001— ),男,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輔導員,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三全育人”教育目標。這一要求為高校深度輔導工作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為提升育人效果提供了保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了路徑。深度輔導既是高校學生工作者履行基礎職責的崗位要求,也是解決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突出問題的關鍵步驟。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應緊密圍繞“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對學生進行思想引領、學業幫扶、心理疏導等方面的輔導,推動高校深度輔導工作“做實、做深、做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融入高校深度輔導工作的重要意義
(一)是促進高校深度輔導工作研究的指路明燈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要有針對性地開展談心活動,幫助大學生解決具體問題,提高其思想認識和精神境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的“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在理論研究上,為高校深度輔導工作方法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撐;在實踐運用上,為高校深度輔導工作開展提供了明確指導。因此,高校要進一步加強深度輔導理論研究,在日常學生教育工作實踐中不斷探索最佳的育人方式,有效解決當今大學生面臨的思想困惑和學習生活實際問題。
(二)是提升高校深度輔導育人效果的有力保障
高校開展常態化深度輔導工作,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建設和心理問題緩解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大學生群體心理素質較差、精神內耗嚴重、政治意識淡薄等問題日益突出,如何加強高校深度輔導工作的育人效果引人深思。“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提出,極大地推動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將大學生的日常思政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整合全員育人的力量,實現全方位育人,為高校開展深度輔導工作提供了理論思路和實踐指導。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陣地,高校應當注重通過理論研究與實踐運用,融合共進地開展深度輔導工作。
(三)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
高校在開展深度輔導工作時,應積極響應新時代國家教育的總體要求,肩負起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徹“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方針。“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具有形成多元育人合力、構建長效教育機制的特征,將其融入高校深度輔導工作中是培養全面發展型人才的有效途徑。因此,高校需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切實提升深度輔導工作的專業性和深入度,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鑄魂育人工作新格局,確保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
二、“三全育人”教育方針促進高校深度輔導工作“三做”的路徑建構
(一)以人員整合打造全員育人模式,將深度輔導工作“做實”
高校深度輔導工作應當整合各方教育資源,摒棄以往學生工作部門各自為政的工作模式,構建起全員“共下一盤棋”的“大思政”教育工作體系,將全員育人理念融入深度輔導工作中,充分匯聚育人合力。通過挖掘高校學生工作隊伍和學生家庭的育人潛力,讓各方育人力量發揮自身優勢,針對學生的具體問題量身定制解決方案,協同輔導員開展更具實效性的深度輔導工作。這種學校和家庭同頻共振、多維度協同育人的工作模式,不僅減輕了輔導員“單兵作戰”的工作壓力,而且產生了“1+1gt;2”的育人效果,促進了高校深度輔導工作在常態化開展中“做實”。
(二)以階段細化構建全過程育人體系,將深度輔導工作“做深”
高校深度輔導工作應貫穿學生從入學報到至畢業就業的全過程,避免只在某一特定階段開展而造成“教育缺失”,應把握學生成長特點和需求,分層次、分階段制定輔導方案,構建貫穿式育人鏈條。將全過程育人理念融入深度輔導工作,加強各階段育人體系的銜接性。可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發展規律和成長需求,設計與之相適應的輔導內容,如對于低年級學生,應注重入學教育和專業興趣的培養;對于高年級學生,應側重于學業成績的提升和職業生涯的規劃。通過細化深度輔導,找準切入點,制定更貼近學生所需的輔導內容,實現全過程育人體系的精細化,在大學四年對學生進行持續、系統和細致的輔導,增強不同育人階段之間的關聯性,促進高校深度輔導工作在青年大學生中“做深”。
(三)以資源拓展實現全方位育人計劃,將深度輔導工作“做細”
高校深度輔導工作應充分利用實踐資源和平臺載體,優化技術手段,打破以往受時空和人員限制的談心談話方式,不斷探索體驗化、靈活化、多元化的輔導方式,實現深度輔導全覆蓋。將全方位育人理念融入深度輔導,提升工作開展的靈活性和學生參與的體驗感。在現今網絡化社會和實踐資源極其豐富的時代背景下,利用新穎的網絡平臺開展深度輔導工作更易被學生接受,且不受時空限制,可使工作開展更加便捷。如組織開展參觀主題展館、素質拓展、心理沙盤等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其中并進行體驗式交流,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達到高質量的深度輔導。通過全方位育人的資源拓展,實現線上談心交流和線下活動輔導的有益互補,促進高校深度輔導工作在青年大學生中“做細”。
三、“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推動高校深度輔導工作的實踐效果
(一)以多元化的育人工作隊伍,提升高校深度輔導工作品質
多元化的教育力量所組成的育人工作隊伍能充分發揮教育的合力優勢。一是高校應建立專業教師和一線輔導員之間的協調工作機制,打破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二者之間的壁壘,讓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堂,鼓勵專業教師分擔思政輔導工作,強化教師作為育人主體的責任意識。二是搭建家校育人平臺,發揮家長是學生第一任教師的教育作用,為深入輔導工作注入家庭教育的力量,最大程度發揮育人合力優勢。例如,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以下簡稱學院)組建了“輔導員—班主任—學業導師—朋輩導師”的學生工作隊伍,實施了“石英培育計劃”,通過選拔優秀的專業任課教師和高年級學長學姐來擔任學業導師和朋輩導師,形成了專業教師輔導學業問題、朋輩導師引領學風建設、輔導員統籌思政教育的“協同作戰”深度輔導新模式。此外,學院堅持每學期初召開“家長見面會”制訂學生培育計劃,學期末召開“家長座談會”反饋學生培育成果,日常開展“常態化”家校溝通,打造“家校協同共育”深度輔導新格局。
(二)以精細化的育人工作過程,加強高校深度輔導工作各階段銜接
全過程育人理念為深度輔導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新思路。它要求學生工作者把握學生的成長特點,并針對不同年級、不同時期、不同性質的學生,分別制定具有針對性和精細化的輔導方案。因此,高校需要將學生成長成才的普遍規律與個體發展階段的差異性相結合,從全員覆蓋和重點輔導兩個不同層面入手,給受輔導者最有效的幫助。學院建立分階段、分層次的精細化、立體化的學生輔導體系,例如,通過“地學四大工程新生引航”計劃,幫助新生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創建“‘大地之光’學風涵養工作室”,專注于提升二年級學生的學業水平;開展“野外地質實習”“地學文化節”等活動,培養三年級學生對專業的熱愛和興趣;設置“就業速‘地’”“基層校友論壇”,強化四年級學生的就業求職能力,加強高校深度輔導工作的各階段銜接。
(三)以多樣化的育人工作手段,豐富高校深度輔導工作開展形式
新時代青年大學生對輔導方式產生了新需求,這要求高校積極探索深度輔導開展新模式,以解決目前學生互動不積極、參與感不足以及輔導內容枯燥乏味等問題。高校應充分利用新媒體矩陣的優勢,打造受青年人喜愛的網絡輔導育人平臺,進一步激發受教育者的主動性。但網絡虛擬化等特征限制了學生對所接受輔導內容的實際應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深度輔導育人效果。因此,高校在開展網絡化深度輔導理論教育的同時,也必須緊抓線下實踐活動,將二者有機融合,以豐富高校深度輔導工作的開展形式。學院通過搭建“地心引力”融媒體網絡平臺,打造“顥梁之上”“FM610”“石閏婕小百科”等原創輔導教育專欄,以趣味化的學習內容和新穎化的輔導方式激發深度輔導新活力;依托“大地之光社會實踐團”“李四光中隊講師團”“蒲公英青年志愿者協會”,為學生提供實踐鍛煉的平臺,讓深度輔導工作能夠落到實處,產生實際效果。
參考文獻:
[1]馬力,張瑩.構建“矩陣式”深度輔導模式打造新時代“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J].北京教育(德育),2020(4).
[2]程海雨,霍文堉,李擎,等.高校輔導員“3+4+N”深度輔導工作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2(4).
[3]張萌萌.立德樹人視野下高校輔導員深度輔導模式研究[J].黑河學刊,2015(9).
責編:應 圖